软骨、骨组织、血液、肌组织教学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896.81 KB
- 文档页数:16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医事法学、信息管理、口腔医学、生物工程、护理学)执笔人:审核人:一、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
本课程通过设置一部分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和完成综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今后学习临床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组织学绪论(2学时)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目的要求】熟悉: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
了解: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1. 人体组织学(histology)研究内容、组织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2. 石蜡切片术、HE染色及PAS反应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基本原理,电子密度的含义;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一般原理。
(苏木精hematoxylin ;伊红eosin)细胞(2学时)Cell【目的要求】掌握:各种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熟悉: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
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授课内容】1.2.3.网()、(微丝4.1.状上皮;假2.;中间连接;基膜3.结缔组织(2学时)Connective tissue【目的要求】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纤维和基质的结构和功能。
熟悉: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了解: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授课内容】1. 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固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王凯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学院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课程编号: 142305英文名称:Sports Anatom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2学时理论学时:41学时实验学时:11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专业:体育舞蹈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体育活动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人体环节运动规律及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主要阐述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人体解剖学的地位与作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2.教学具体内容(一)、人体解剖学及运动解剖学概念及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机构和发展规律与体育运动关;系的内容。
(三)、运动解剖学研究内容(四)、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
(五)、运动解剖学发展概况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六)、标准解剖学姿势、基本切面与基本轴、解剖学方位术语。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第一章细胞与细胞间质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间质的概念及组成;重点阐述细胞膜和某些细胞器的结构。
2.教学具体内容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间质的概念及组成;细胞膜和某些细胞器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一、概况:(细胞→组织→器管→系统)二、细胞的概念、形态与大小三、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①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电镜结构)② 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基质:化学成份(介绍),包含物,细胞器:线粒体(电镜下结构)、内质网、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中心体、微体、微丝、微管③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细胞核的形态、数目、位置细胞核的化学结构(核膜、核仁、核液、染色体)细胞核的功能第二节细胞间质一、细胞间质的概念二、细胞间质的组成与功能(简介)第二章基本组织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功能及其分布。
初中生物骨骼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骨骼的构造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3. 归纳骨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 人类骨骼的构造和功能;
2. 骨骼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三、教学难点:
1. 骨骼的构造和功能的联系;
2. 骨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
1. 人类骨骼的分类和构造;
2. 骨骼的功能;
3. 骨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人体骨骼图,并介绍骨骼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之一,并承担着支持和保护身体器官的重要作用。
第二步:讲解人类骨骼的构造和功能
1. 人类骨骼的分类: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2. 骨骼的构造:由骨头、软骨和关节组成;
3. 骨骼的功能: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等。
第三步:骨骼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骨骼的分类和各部分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第四步:探讨骨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 分组讨论:讨论不同部位的骨骼对身体的重要性;
2. 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归纳总结骨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第五步: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骨骼对人体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对骨骼有更深入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骨骼构造和功能的作业,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反思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理解性,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初中生物骨骼讲解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课程根本要求一、性质和任务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布局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发展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主要根底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组织和器官的显微布局和超微布局,熟悉其布局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人体胚胎的发生和常见的先本性畸形。
为学习其他根底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基根底。
二、理论常识和技能〔一〕根底理论和根本常识组织学局部1、了解根本组织的概念、分类和根本功能。
2、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几种被覆上皮的布局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及分类。
3、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布局和功能;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根本布局特点和功能。
4、熟悉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各种血细胞的布局特点、功能和正常值。
了解淋巴的概念和根本成分。
了解骨髓的类型和布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根本概念。
熟悉各种血细胞的发生规律。
5、了解软骨组织的布局、类型和功能。
掌握骨组织和骨的布局。
了解骨组织发生的根本过程及发生方式。
6、熟悉肌组织的特点和类型,掌握肌组织的布局和功能。
7、了解神经组织的组成;熟悉神经元〔神经细胞〕的根本形态和类型;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布局特点和功能。
掌握神经元的布局特点及神经纤维的布局和类;掌握化学性突触的超微布局和功能。
了解神经末梢的类型及功能。
8、各系统组织学〔1〕神经系统:熟悉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布局及功能。
了解神经节和脊髓灰质的布局和功能。
〔2〕眼和耳:掌握眼球壁各层布局和功能。
了解晶状体、玻璃体的布局、房水循环途径以及眼睑的布局。
了解内耳壶腹嵴、位觉斑和螺旋器的布局与功能。
〔3〕循环系统:掌握心脏、动脉、毛细血管的布局和功能。
熟悉静脉的布局特点。
了解微循环的概念、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布局特点。
〔4〕皮肤:熟悉皮肤及其从属器的布局和功能。
〔5〕免疫系统: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了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解剖学基础》教案-上研究必备欢迎下载教师备课笔记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学科解剖学基础姓名年级研究必备欢迎下载备课教案【课题】绪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解剖学术语;2、熟悉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常用人体的组成和分部;3、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研究解剖学的观点与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体是神秘的,是美丽的,好比一台高度自动化的精密机器,《解剖学基础》将带你走进神秘的人体,去透视人体,剖视人体,去了解人体的分部、结构,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历史、发展前景极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授课(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二)人体剖解学开展简史(三)人体的组成及分部1、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2、人体的分部:头、颈、躯干、四肢(四)常用的解剖学术语1、解剖学姿势2、人体的轴和面:(1)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2)面:程度面、矢状面、冠状面3、方位术语: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五)研究解剖学基础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三、巩固小结四、作业进修必备欢迎下载备课教案【课题】第1、二章细胞、根本组织(一)上皮组织【教学目标】1、熟悉细胞的结构、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分布;2、了解细胞的形状、腺上皮和腺的特性、上皮组织的非凡结构。
【第2—3课时】【教学进程】一、复习旧课二、授课(一)细胞1、细胞的形状2、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二)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1)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a、上皮组织大都无血管和淋巴管;b、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供给,来自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经由过程基膜渗透到上皮组织细胞间隙中;(2)被覆上皮的分类a、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2、腺上皮和腺腺上皮:在人体内特地执行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之。
腺:以腺上皮为首要身分所构成自力的器官称腺体分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功能: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
人体肌肉骨骼教案高中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人体骨骼和肌肉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作用。
4. 提高学生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一、人体骨骼系统1. 骨骼系统的组成:骨骼、关节、韧带。
2. 骨骼系统的功能:支持和保护身体器官、运动和保持体形、储存矿物质和血液生成。
3. 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4. 骨骼的结构:骨头、骨干、骨髓、骨膜。
二、人体肌肉系统1. 肌肉系统的组成: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2. 肌肉的功能:运动、保持体温、维持姿势、维持内部环境稳定。
3. 骨骼肌的结构: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纤维内的构造。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
二、教学内容讲解:介绍人体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分类及结构。
三、示范实验:邀请学生进行简单的手部骨骼和肌肉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构和功能。
四、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人体肌肉骨骼在不同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五、巩固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理解。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积极参与,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提升。
下节课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人体的构造高中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
1. 人体的组织结构
- 细胞是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
- 组织的种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器官由不同组织结构组成,具有特定功能
2. 人体的器官系统
-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 呼吸系统:鼻腔、喉、气管、肺
-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
- 泌尿系统:肾脏、尿管、膀胱
- 神经系统:大脑、脊髓、神经元
-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甲状腺、胰岛素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
2.理解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人体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
教学重点:
- 人体的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教学方法:
-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 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探究法:进行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探究器官系统的原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介绍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实验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人体器官系统的原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的作用和联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业安排:设计一份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合作研究某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汇报。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人体构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8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考核方式】理论考【开课单位】护理学院【授课对象】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护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在于使学生具备描述人体各个局部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解决人体形态异常所导致临床护理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岗位。
只有掌握坚实的《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毕业后才能胜任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概念和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重点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1、正常人体结构的定义和教学地位。
(1学时)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1学时)3、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1学时)4、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方法。
(1学时)重点: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难点: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第一章:上皮组织(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2、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3、了解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1、被覆上皮。
(1学时)2、腺上皮和腺。
(0.5学时)3、上皮细胞表明的特化结构(0.5学时)重点:上皮组织的特点难点: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第二章:结缔组织(4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软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结构。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84 建议学分:4分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一、课程性质定位《正常人体结构》属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与位置毗邻以及组织的微细结构,胚胎早期发育的理论知识,以及辨认定位人体重要骨性、肌性体表标记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的技能,能利用本学科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为其他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
本课程为所有医学课程中的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正常人体机能》、《人体运动学》和《人体发育学》、《运动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神经疾病康复治疗》、《骨骼肌肉疾病康复治疗》)等。
二、课程内容选择在康复医学行业的专业人员和同类院校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为前提,结合卫生部康复治疗士(师)资格考试内容,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确定《正常人体结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当今高职教育倡导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进行设计。
通过康复治疗师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设计绪论和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胚胎发生概要共计8章内容,每章教学内容下又设置若干个节,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安排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重视过程考核。
本课程建议课堂教学时数为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实践教学28学时。
为了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议实施单位给予该课程适当的课前、课后线上学时,建议标准为0.5~1线上学时/2课堂学时。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说明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完整有机体。
能够将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外界环境相联系。
初中生物骨关讲解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基本的骨骼知识。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有多少块
骨头?骨头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骨骼的结构(10分钟)
1. 人体骨骼的组成:骨头、关节、韧带、软骨等。
2. 骨骼的分类:分类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 骨骼的分布: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分布在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三、讲解骨骼的功能(10分钟)
1. 支撑作用:骨骼能够支撑人体,使人体保持稳定的姿势。
2. 保护作用:骨骼能够保护重要器官,如头颅保护大脑,胸部保护心脏等。
3. 运动作用:骨骼和肌肉协同作用,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四、实验或展示(15分钟)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展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加深他们对骨骼的认识。
比如,展示各种骨骼模型,让学生猜测骨骼的名称及功能。
五、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骨骼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多注意保护自己的骨骼,保持
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查找一些关于骨骼的知识,例如人体有哪些重要的骨头,每块骨头
的功能等。
七、教师反思
本节课以展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看、听、亲自操作等多种方式来学习
骨骼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或实验,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组织与胚胎学》育人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23305003课程总学时:48 ,其中:授课48 学时课程学分: 3.0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秋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适用专业:动物医学所需先修课:《普通生物学》和《动物解剖学》二、教学理念(提示: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阐述)动物组织与胚胎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动物体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器官的生理功能。
同时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价值的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讲透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讲授其它学科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启迪探索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分组交流讨论、PPT演讲、提交读书报告,平时作业的布置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渗透发展的理念,融入相关科研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成果到教学内容中,启发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专业伦理与人文伦理相结合,渗透关爱动物和对生命的尊重理念。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图五、教学方法(1、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学活动?3、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请给出具体措施)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本课程旨在揭示动物机体的微细结构、生理机能及发生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形态与机能相结合,掌握静态与动态及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动物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等一系列知识,进一步为学习畜禽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产科学、繁殖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科发展历史或实际的案例,介绍组织胚胎学技术的创新和组织胚胎学家所做的贡献,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提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或PPT讲解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锻炼审辩思维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规范撰写读书报告,对参考文献合理引用和正确标注,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计划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护理中专学历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规律,为学习其它医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为提高乡村医生、护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从事乡村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体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践20学时。
二、课程目标1.熟悉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
2.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和形态结构。
3.了解解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动态,认识解剖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
4.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实验观察方法,并观察尸体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
5.学会辨认尸体/活体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
6.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情操。
7.具有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8.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吃苦的良好品德。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一、绪论1.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熟悉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2.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3.常用人体的组成和分部熟悉4.解剖学术语掌握5.学习的观点与方法了解二、细胞组织与基本组织1.细胞(1)细胞的形态(2)细胞的结构了解熟悉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实观察讨论2.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2)腺上皮和腺(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熟悉了解了解3.结缔组织(1)固有饥饿哦的组织(2)软骨组织和软骨(3)骨组织和骨(4)血液熟悉了解了解掌握4.肌组织(1)骨骼肌(2)心肌(3)平滑肌熟悉了解了解5.神经组织(1)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纤维(4)神经末梢掌握了解掌握了解附:皮肤(1)皮肤的结构(2)皮肤的附属器熟悉了解三、运动系统1.骨和骨连接(1)概述(2)全身骨及其连接熟悉熟悉理论讲授实物演示标本、模型、活体观察讨论2.骨骼肌(1)概述(2)头肌(3)躯干肌(4)四肢肌了解熟悉熟悉熟悉四、消化系统1.概述(1)消化系统的组成(2)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熟悉了解熟悉理论讲授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2.消化管(1)口腔(2)咽(3)食管(4)胃(5)小肠(6)大肠掌握掌握掌握掌握掌握3.消化腺(1)肝(2)胰掌握熟悉五、呼吸系统1.呼吸道(1)鼻(2)喉(3)气管和主支气管熟悉熟悉掌握理论讲授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2.肺(1)位置与形态(2)肺段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3)微细结构(4)肺的血管掌握熟悉熟悉3.胸膜与纵膈(1)胸膜与胸膜腔(3)纵膈掌握了解六、泌尿系统1.肾(1)肾的形态与位置(2)肾的被摸与剖面结构(3)肾的微细结构掌握熟悉熟悉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观察2.输尿管道(1)输尿管(2)膀胱(3)女性尿道熟悉掌握七、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1)生殖腺(睾丸)(2)生殖管道(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3)附属腺(4)外生殖腺(阴囊和阴茎)(5)男性尿道掌握了解熟悉了解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演示观察讨论2.女性生殖系统(1)生殖腺(卵巢)(2)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3)女性外阴附:乳房和会阴掌握掌握了解熟悉八、脉管系统1.概述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演示观察讨论2.心(1)心的位置及外形(2)心腔位置和外形(3)心壁结构与传导系(4)心的血管(5)心包(6)心的体表投影掌握熟悉熟悉了解了解掌握3血管(1)血管的结构特点(2)肺循环的血管(3)肺循环的动脉(4)肺循环的静脉了解熟悉掌握掌握4.淋巴系统(1)淋巴管道(2)淋巴器官了解熟悉九、感觉器1.视器(1)眼球壁(2)眼球的内容物熟悉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演示观察2.前庭蜗器(1)外耳(2)中耳(3)内耳掌握熟悉了解十、神经系统1.概述(1)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熟悉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标本、模型演示观察案例分析讨论2.中区神经系统(1)脊髓位置和外形、内部结构与功能(2)脑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位置(3)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4)脑脊液的循环熟悉熟悉了解掌握3.周围神经系统(1)脊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主要分支,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部(2)脑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3)内脏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掌握熟悉了解了解4.脑和脊髓的传导路(1)感觉传导路(2)运动传导路了解了解十一、内分泌系统1.垂体(1)垂体的位置(2)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熟悉了解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2.甲状腺及甲状旁腺(1)甲状腺(2)甲状旁腺掌握了解3.肾上腺(1)肾上腺皮质(2)肾上腺髓质掌握了解十二、人体胚胎概要1.生殖细胞的组成(1)男性生殖细胞的组成(2)女性生殖细胞的组成了解了解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2.受精与卵裂(1)受精(2)卵裂熟悉熟悉3.植入与蜕膜(1)植入(2)蜕膜掌握了解4.三胚胎的形成与分换了解5.胎膜与胎盘(1)胎膜(2)胎盘掌握掌握6.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掌握7.双胎与多胎了解。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及分科。
2、掌握人体的组成。
3、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和分科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重点分属三门学科:人体解剖学:主要凭肉眼观察的方法,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研究正常人体细胞、组织及器官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人体的组成1、人体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2、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3、内脏的概念: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都位于体腔内,并借一定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故总称为内脏。
三、常用的解剖学术语1、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
2、方位按照解剖学姿势,规定了人体的特定方位。
(1)上和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和后:胸、腹为前,腰、背为后。
(3)内侧和外侧:依正中线(正中矢状面)为标志;近正中线者为内侧,远正中线者为外侧。
(4)内和外:指空腔器官和体腔;近腔者或腔内面为内,反之为外。
(5)浅和深:近表皮者为浅,远表皮者为深。
(6)近侧和远侧:(近端和远端)主要对四肢及其附着部位而言;靠近躯干者为近侧,远离躯干者为远侧。
3、轴和面(1)轴①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②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③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上三轴互相垂直。
(2)面①矢状面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②冠状面(额状面)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③水平面(横切面)水平方向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切面。
对器官而言,沿着器官长轴纵切或横切,分别称为纵切面和横切面。
第二章基本组织教学内容:1、基本组织的概念。
2、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3、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布。
4、腺上皮的构成及分类。
5、外分泌腺及内分泌腺的定义。
组织学二级七分(实用版)目录1.组织学的概述2.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含义3.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具体内容4.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应用和意义正文一、组织学的概述组织学是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病理变化以及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组织学主要通过对细胞、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探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含义组织学二级七分是指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时,按照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特点,将其分为七个层次,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淋巴组织、造血组织和软骨组织。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为病理诊断和疾病研究提供方便。
三、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具体内容1.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如皮肤上皮、消化道上皮等。
2.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细胞构成,具有支持、保护、营养等功能。
如骨骼、血液、肌腱等。
3.肌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如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等。
4.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构成,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
如大脑皮层、脊髓等。
5.淋巴组织: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构成,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如淋巴结、脾脏等。
6.造血组织:由造血细胞构成,具有产生血细胞的功能。
如骨髓、胸腺等。
7.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如骨骼、关节等。
四、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应用和意义组织学二级七分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病理诊断,还可以用于疾病研究、临床治疗和预防。
通过研究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软骨、骨组织、血液、肌组织教学内容软骨组织与软骨软骨组织(cartilage tissue)由软骨细胞(chondrocyte)和细胞间质组成。
间质呈均质状,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基质是由蛋白多糖组成,呈凝胶状,在基质内包埋着纤维。
软骨细胞位于基质形成的软骨陷窝内。
软骨细胞的形态、大小及分布不一。
越靠近软骨表面,细胞越幼稚,体积越小,呈扁圆形,常单个分布;越接近软骨中央,细胞越成熟,体积越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成群分布。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
根据其基质内所含纤维的性质和数量不同,通常把软骨分为3种类型:即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一)透明软骨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在新鲜时呈淡蓝色半透明状,基质中包埋着胶原原纤维,由于纤维细,而且纤维和基质的折光性相同,故在H-E染色标本上不能分辨,所以称为透明软骨(图1-12)。
透明软骨主要分布于鼻、喉、气管、支气管、关节和肋软骨。
图1-12 透明软骨(二)弹性软骨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在新鲜时略显黄色,其结构特点是基质中含有大量可见的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图1-13),故这种软骨的弹性较大。
其它结构与透明软骨相似。
弹性软骨主要分布在耳廓、外耳道、咽鼓管、会厌等处。
图1-13 弹性软骨(三)纤维软骨纤维软骨(fibrouscartilage)在新鲜时呈不透明的乳白色,基质中含有可见的成束胶原纤维,常呈平行或交叉排列(图1-14)。
软骨细胞成行或散在于纤维之间,在软骨细胞周围可见少量的基质。
纤维软骨主要分布在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以及某些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等处。
图1-14 纤维软骨骨组织与骨骨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等构成,具有支持软组织、构成关节参与机体的运动及保护某些重要器官等作用。
人体内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储存于骨组织内。
(一)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osseous tissue)是人体最坚韧的结缔组织之一。
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图1-14)。
1.细胞间质细胞间质由基质和纤维(骨胶原纤维)所组成。
细胞间质有大量的钙盐,所以骨组织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之一。
骨胶原纤维呈规则的分层排列。
每层纤维与基质共同构成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bone lamellae)。
在骨板之间或骨板内有扁椭圆形小腔,称为骨陷窝(bone lacunae),从骨陷窝又发出辐射状态分布的细长小管,称为骨小管(bone canaliculus),骨小管相互通连,沟通邻近的骨陷窝。
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
2.骨组织细胞(1)骨细胞(osteocyte):位于骨陷窝内,细胞呈扁椭圆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染色较深。
骨细胞表面有很多细长的突起,突起则伸入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其间可见缝隙连接。
骨细胞可以与陷窝内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骨细胞具有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钙、磷平衡的调节。
(2)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骨祖细胞位于骨膜内,是骨组织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3)成骨细胞(osteoblast):成骨细胞位于骨组织表面,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单层排列,细胞核呈圆形,胞质呈嗜碱性。
成骨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此外,它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的钙化。
(4)破骨细胞(osteoclast):破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数量少,是一种多核巨细胞。
细胞质嗜酸性,含丰富的线粒体和溶酶体。
破骨细胞可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和吸收骨质,与成骨细胞协同作用,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二)长骨的构造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组成。
1.骨松质(spongy bone)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的内部,由片状及针状的骨小梁连接而成。
骨小梁由成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所组成。
骨小梁之间有肉眼可见的腔隙,腔隙内有红骨髓和血管。
2.骨密质(compact bone)分布于长骨的骨干,是由不同排列方式的骨板所组成的。
骨板排列方式有下列几种(图1-15):图1-15 长骨骨干模式图(1)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约有数层或十数层,较整齐地环绕骨干平行排列。
内环骨板由数层不甚完整的骨板组成,环绕骨髓腔面平行排列,不很规则。
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为穿通管,与纵向走形的中央管相通,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并含组织液。
(2)骨单位:又称哈佛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位于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之间,为多层同心排列的圆筒形骨板,称为骨单位(osteon),它与骨干的长轴平行排列。
在骨单位的中心有一条纵行的小管,称中央管(centralcanal),是血管神经的通路。
(3)间骨板:是充填在骨单位之间一些形状不规则没有中央管的骨板,称为间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e),间骨板是原有的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三)骨的发生过程骨是由间充质发育而成。
胚胎时期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由间充质增殖成结缔组织膜,然后由膜形成骨,这种成骨方式称为膜内成骨。
颅顶各骨及多数面颅骨等都由膜内成骨形成。
2.软骨内成骨(endchondral ossification)由间充质先形成与成年骨相似的软骨,再由软骨改建为骨,这种成骨方式称为软骨内成骨。
四肢骨和躯干骨等主要由软骨内成骨形成。
现以长骨为例,简要说明软骨内成骨的发生过程。
(1)软骨雏形形成:在成骨部位,首先形成透明软骨,其外形与将要形成的长骨相似,称软骨雏形。
周围的间充质则分化为软骨膜。
(2)骨领形成:由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软骨组织表面形成薄层呈领圈状包绕软骨雏形中段的原始骨组织,称骨领。
骨领周围的软骨膜改称骨膜。
(3)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骨领形成的同时,软骨的中央又有钙盐沉积形成初级骨化中心。
原有的骨质不断地被破骨细胞所破坏,形成骨髓腔。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积极活动,在骨密质内侧及骨髓腔两端造骨并改建骨密质。
到胎儿出生前,骨干已基本形成,但其两端仍为软骨。
(4)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形成:在胎儿出生前后,在骨两端的软骨中央也先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由次级骨化中心逐渐发育成骨骺。
在骨骺与骨干间保留一定厚度的骺软骨,称骺板。
四、血液血液(blood)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液态组织,成人约5L,约占体重的7%。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新鲜的血液呈红色,不透明,具有一定的粘稠性,血液的有形成分混悬于血浆中。
(一)血浆血浆(plasma)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含有大量水分(占90%)、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无机盐等。
这些成分在机体内各自起着重要作用。
当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血液凝固成血块。
血块形成后表面析出清亮的淡黄色液体,称血清(serum)。
(二)血细胞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它们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相对稳定。
人体发生疾病时,它们的数量及形态结构可有改变,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光镜观察,通常采用瑞特氏(Wrights stain)或基姆萨氏(Giemsas stain)染色的血液涂片来进行的。
依据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胞核的形态结构、胞质的颜色及颗粒的性质等,可进行识别和分类(图1-17)。
1~3单核细胞;4~6淋巴细胞;7~12中性粒细胞;13~14嗜酸颗粒细胞;15嗜碱粒细胞;16红细胞;17血小板图1-17 各种血细胞1.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cell)直径7.5~8.5μm,呈两面凹陷的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emoglobin,简称Hb),含量占红细胞重量的33%,是一种有色的含铁蛋白质,血液的颜色就是由它的颜色来决定的。
血红蛋白具有和氧及二氧化碳结合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由于肺泡内氧的分压高而二氧化碳的分压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即释放出二氧化碳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相反,当血液流经其他器官的组织时,由于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分压高而氧的分压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就放出氧并结合二氧化碳,形成氨甲基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点是红细胞在体内完成气体运输和交换功能的化学基础。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红细胞的平均数值为(3.5~5.5)×1012/L,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 L。
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 g/L。
由于年龄或生活条件的不同,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会发生生理性改变。
例如婴儿多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的居民大都多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一般认为,如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少于3.0×1012/L,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100g/L,均属于贫血。
如血液中红细胞数高于7.0×1012/L,或血液中血红蛋白超过180g/L ,则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能以及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当缺乏ATP供能时,其形态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ATP供能状态改善后亦可恢复。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红细胞内,细胞肿胀呈球形甚至破裂,称溶血。
正常人的血液中有少量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较多,可达3%~6%。
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中的铁可被重新利用造血。
2.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cell)是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可以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的内皮进入组织中,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光镜下观察血涂片标本,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称为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根据颗粒的着色不同,粒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另一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没有特殊的颗粒,称为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