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调节方式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供热运行调节及热网平衡浅谈摘要: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才能使供热系统在确保供热质量的前题下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
通过对集中供热企业锅炉运行,实现节约能源与用户热需求相平衡的可能性。
消除供热中存在的水平热力失调和纵向热力失调现象,实现按需供热,经济供热,合理供热,以最小的热量消耗换取热用户满意的最好的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集中供热;锅炉燃烧;热网平衡随着城市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复杂度及困难度也随之加大。
集中供热是我国目前冬季采暖供热的主要方式,但受到不同区域采暖结构、采暖方式和采暖管网的影响,区域间甚至是同一区域内热力失调现象普遍存在,给供热单位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用最小的耗煤量和最小耗电量使锅炉稳定运行且随时恰好满足不断变化的输出功率要求,消除供热中出现的失调现象,是我们供热运行调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工作的重要性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工作,是确保供热系统供热质量和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关健环节。
它必须在供热理论的全面指导下进行,是涉及到供热系统各个组成部份协调工作的系统工程。
各供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大量事实证明:一些中、小型的供热企业往往不重视这项工作,甚至不知道供热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往往在供热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上都不按科学办事,造成了大量建设资金的浪费和能源的浪费。
不但运行费用高、供热质量差,而且给社会的安定带来影响。
因此,对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集中供热锅炉运行控制锅炉的燃烧过程是一个非线性、时变、大滞后、多变量耦合的复杂过程,受煤质、给煤量、鼓风量等诸多因素影响。
燃烧的最优风煤比是动态的,风煤比必须随负荷、煤质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才可使燃烧效果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传统控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如下:1、固定风煤比控制:这种方法在链条炉上应用最多,它属于开环控制。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现代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可以有效地将供热管路分为多个独立的热网系统,便于调控和维护。
同时,换热站也是供热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换热站的运行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本文将就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
一、正确选择换热器材换热器是换热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非常关键。
一般而言,应该选择耐腐蚀、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等特点的换热器材。
此外,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还需要选择不同的换热器类型和结构,如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等。
只有选择正确的换热器材和类型,才能保证换热站的运行效率。
二、做好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换热器免受腐蚀、结垢等损害,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添加缓蚀剂、清洗水质等。
其中,缓蚀剂可以有效地减少金属表面的腐蚀,保护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清洗水质可以减少结垢,并保持水质的流畅,从而更好地实现换热。
三、进行适当的调节在换热站的运行中,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和热负荷变化情况,适当调节热水的流量和温度。
这样可以保证热水供应的连续性和最高效率。
此外,在换热站的电动机和控制系统中,也需要做好调节工作,以保证运行平稳,并及时进行维护,避免故障发生。
四、优化管线设计在换热站与每个热网系统之间的管道设计中,需要优化设计,减少管道的阻力和压降。
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内径较大的管道,尽量减少弯头的数量,同时还可以采用换向器、扩散器等降低管道阻力的装置。
这样可以减少泵的能耗,保证热水运输的顺畅。
总之,对于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换热站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热能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耗。
通过正确选择换热器材、做好防护措施、进行适当的调节并优化管线设计,可以让换热站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可靠。
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换热站运行调节方案1. 引言换热站是指将不同系统之间的热能传递的装置,它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换热站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能利用,需要一个合理的运行调节方案。
本文将介绍换热站的运行调节方案,包括运行模式、温度控制、热量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2. 运行模式换热站的运行模式一般分为四种:手动模式、时间控制模式、温度控制模式和负荷控制模式。
2.1 手动模式手动模式是指运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手动控制换热站的运行状态和参数。
这种模式需要人员实时参与,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容易造成不稳定和误操作。
2.2 时间控制模式时间控制模式是指换热站定时进行开启和关闭。
通过预设的时间表,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开启和关闭换热站,以适应不同的供热需求。
这种模式适用于供热负荷变化较小、规律性强的情况。
2.3 温度控制模式温度控制模式是通过控制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来调节换热站的运行。
根据供热系统的负荷需求,及时调整水温,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2.4 负荷控制模式负荷控制模式是根据换热站的实际热负荷情况来调节系统的运行。
通过负荷计量和传感器监测,及时调整换热站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最佳的供热效果。
3. 温度控制换热站的温度控制是整个系统运行调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控制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有助于提高换热站的热效率和节能效果。
3.1 供水温度控制供水温度的控制应根据当前的室外温度和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在寒冷的冬季,应提高供水温度以满足用户的取暖需求;而在温暖的季节,可以适当降低供水温度以节省能源。
同时,供水温度应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以保证稳定的供热效果。
3.2 回水温度控制回水温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循环泵的流量来实现。
循环泵的流量应根据实际热负荷情况进行调节,以保持合适的回水温度。
过高的回水温度会影响热效率,而过低的回水温度则可能影响用户的舒适感。
4. 热量平衡热量平衡是指换热站在供热过程中需要保持能量的平衡,以确保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优化设计研究2摘要:经过改革,我国科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进步。
目前,为了解决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供热面积不符合标准要求和供热稳定性差等,我们正在进行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在明确了热力站的基本功能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优化设计思路,包括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规模调整、换热机组生产安装方式的优化以及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中管道三通形式的优化。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我们对优化前后热力站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
通过对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优化后的供热面积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供热具备极高的稳定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供热需求。
关键词:集中供热热力站;优化设计引言:为了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中国通过对城市集中供热进行改造,并推行一户一表的热计量方式。
集中供热系统需要通过改变流量来实现定流量系统向变流量系统的转变。
为了确保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制定了按需供热的调节控制方案。
为此,我们建立了源-网-荷-储的全过程仿真模型,并提出了实时优化的供热系统运行调控技术架构。
在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水力工况模型,对空调冷冻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变压差控制策略。
我们还运用神经网络进行供热负荷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对PID参数进行了优化,从而实现了换热站的节能控制。
通过建立仿真模型,我们分析了供热系统的热力特性,并辨识出最不利环路的热力特性,进而提出了变压差控制的方法。
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供热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1集中供热系统原理集中供热系统是一种将中央热源与多个用户建筑物相连的热能传输系统。
该系统通过热力站将热能从中央热源传输至各个用户建筑物,实现集中供热。
它的原理是将热水或蒸汽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建筑物的供热设备,然后通过这些设备将热能释放到室内空间,提供舒适的供暖和热水。
集中供热系统的优点是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热力站具有监测和控制功能,还能实现对供热系统的精确调控和管理。
换热站供暖说明换热站供暖是一种常见的供暖方式,通过换热站将热能从能源中心传输到用户的热源设备中,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站供暖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并对其使用和维护提供一些建议。
一、换热站供暖原理换热站供暖是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其原理是通过热交换器将能源中心产生的热能传递到用户的热源设备中。
能源中心通常是由锅炉、热泵或余热回收系统等设备组成,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能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
热能经过地下管道运输到各个用户的热源设备,通过换热器进行传递,最终实现供暖效果。
二、换热站供暖的优势1. 高效节能:由于换热站供暖是通过中心化供热方式,能源利用效率较高。
能源中心利用先进的设备可以高效地产生热能,并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传递到用户设备,减少了能源损耗,提高了供暖效果,实现了节能的目标。
2. 环保减排:相比传统的分散燃烧方式,换热站供暖系统的燃烧效果更好,热效率更高,减少了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3. 稳定可靠:由于能源中心设备和地下管道系统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换热站供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用户可以长期享受稳定的供暖效果,减少了设备故障和维护的频率。
4. 灵活性强:换热站供暖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
随着新的建筑和用户加入,能源中心和地下管道可以进行扩容,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供暖。
三、换热站供暖的应用换热站供暖广泛应用于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场所。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换热站供暖作为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供暖方式备受青睐。
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大规模建筑群中,换热站供暖可以更好地解决供热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选择换热站供暖,大大促进了供热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四、使用和维护建议对于用户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换热站供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知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点使用和维护的建议:1. 定期检查换热站供暖设备和管道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目前,我国在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所助益。
一、换热站运行的优化目标优化换热站的运行,需要明确其优化目标。
一般来说,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应该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为核心,同时兼顾能源节约、环保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定换热站运行的优化目标:1. 提高热效率:通过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和控制策略,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2. 保证供热质量:确保供热水温度和压力稳定,保证用户的供热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
3. 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燃料的使用和排放,减少供热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碳排放量。
4. 提高设备安全性:通过优化运行策略,减少设备的运行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优化目标,需要对换热站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优化措施。
下面将从运行参数优化、控制策略优化和设备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运行参数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包括供热水温度、供热水压力、回水温度、热负荷等。
通过优化这些运行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优化措施:(1)控制供热水温度:根据实际的供热需求和环境温度,合理调节供热水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造成能源的浪费。
(2)控制供热水压力:通过合理的调节阀门开启度和泵的运行参数,控制供热水的压力,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
(3)控制回水温度:通过采用回水预热和回水混合等措施,控制回水温度,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2. 控制策略优化(1)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控制泵和风机的转速,根据实际的供热需求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减少能源的浪费。
(2)优化控制逻辑: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对设备的启停、调节和故障处理等过程进行精确控制,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关于换热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的探讨【摘要】热力站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网与热用户的连接场所,是用来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介质参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供给热用户热量的设施。
在热力站内安装有与用户连接的有关设备、管道、阀门、仪表和控制装置。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水管网存在水力工况不稳定,水力分配也比较复杂,在供热系统中,我们都希望网络中的流量能按设计值分配到各热用户系统中去。
实际上,一套供热系统无论设计多么可靠,水力计算多么准确,投入运行后,总会有某些用户的流量或温度达不到要求,水力失调现象不可避免,因此要想均衡按需供热必须进行调节与控制。
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系统中水-水换热的热力站的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热力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1.热力站的自动控制热力站的自动控制概括起来可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实时参数检测,了解系统工况。
②均匀调节流量,消除冷热不均。
③合理匹配工况,保证按需供热。
④及时诊断事故,确保安全运行。
⑤健全运行档案,实行量化管理。
热力站采用温度控制为主的监控方案,即根据室外温度绘制的二次供、回水温度曲线与实际二次系统供水温度(或二次回水温度或二次供、回水平均温度)之间的偏差,来完成供热量的控制。
一般热力站系统的自动控制形式及安装要求如下:(1)采暖(或空调)循环泵的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当二次供热系统为定流量系统,循环泵采用定速方式运行。
当二次供热系统为变流量系统,循环泵采用变频调速方式运行。
(2)补水定压主要有两种形式:用户有膨胀水箱时,采用膨胀水箱定压方式。
用户有无膨胀水箱时,采用热力站内定压方式,如变频补水定压方式。
(3)室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室外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热力站所在建筑物的室外背阴处(北墙或东墙)的百叶窗内,高度不低于是外地坪2.5米。
2.热力站的自动调节热力站自动调节的目的是使热力站的供热量与用户的需热量相一致。
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按照供热温度调节曲线进行供热温度或流量的调节,以实现用户按需供热。
小区热交换站几种调节方式对比分析摘要:北方地区冬季的供热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供热系统向着大型集中供热发展。
目前集中供热系统普遍采用二次换热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可以将大型管网通过换热站分解为相对小的供热单元,维持室内温度适宜,使建筑物失热与得热始终处于平衡,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本文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方式。
关键词:集中供热运行调节量调节换热站在调节供热温度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方法。
一为恒流量系统,通常叫质调节系统,即在整个运行期间系统的循环水量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来实现对热负荷的调节;二为变流量系统,通常叫量调节系统,即在整个运行期间系统的供水温度或供回水温差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系统的循环水量来实现对热负荷的调节。
其它类型的系统,如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系统、间歇调节系统都是这两种基本系统的结合或变异。
但是几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讨论哪种方式更适合被使用。
1供热调节的意义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气温适宜,使建筑物得热与失热始终处于平衡。
供暖管网水平失调而造成用户冷热不均(供暖系统近环路过热,远环路不热,最不利点更不热)是供暖系统的常见问题与多发问题,因此对整个热水系统进行合理的供热调节变得至关重要,如此才能使系统达到安全合理和高效运行。
2供热调节的任务供热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供暖建筑物的室内建筑温度。
保证供热质量,满足使用要求,并使热能制备和输送经济合理,使供热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散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当供暖系统稳定,如不考虑管网的沿途热损失,则系统的供热量应等于供暖用户散热设备的放热量,同时也应等于供暖用户的热负荷。
3热换站供热调节原理集中供热又称区域供热,以热水和蒸汽为载能体,通过管网为一个区域的所有热用户供热。
通常是由一个和多个供热设备集中供热,例如供热锅炉、集中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用户和热网三部分组成。
热源负责制备热媒,热力网负责热媒的输送,热用户是指用热场所。
集中供热换热站优化配置及运行方式摘要:当前,城市普遍采用了集中供热的方式,集中供热换热站的配置优化就成为了一个重点工作,分析集中供热换热站的配置和运行的具体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本文主要论述了集中供热换热站的运行情况,并探讨了集中供热换热站的设备优化方法,以及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运行管理的要点,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配置;运行一、换热站设置原则1.要以总体规划为集中供热换热站的设置依据,制定的方案应避免重复建设,做到今后发展和当前使用密切结合。
做好宏观控制,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到统一布局。
2.热力站的设计要将其室内的用热系统与室外热网的因素都考虑到。
对于压力与设计温度应与设计要求相一致,热力站设备与系统以及室外热网应相互匹配。
3.应将换热站设置在热负荷密度比较大的中心地带,且要使所带负荷区域尽量不跨越主要街道,通常供热半径要小于1000m。
4.应通过技术经济来确定换热站的规模,为了使其方便运行管理,应将换热站的规模尽量控制在供应5--20万m2负荷的范围以内。
二、换热站的建设规模理论1.大型换热站在换热站的建设中,大型的换热站,通常可以供应25万平方米及以上地区的集中供热,此换热站的设备整体尺寸及站房的规模需求较大,特别是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供热用户的不足而出现的产能过剩的现象,增加了运行成本,在控制上也不利于供暖水利平衡调节,而且换热站的投资较高,回收年限较长。
2.小型换热站对于可控制一万平方米以下地区的换热站来说,由于换热站较小,需要的换热站数量就多,分布范围较大,不便于热力公司的集中管理,管理起来就比较麻烦。
3.换热站的规模由于不同大小规模的换热站对水和电的消耗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对这两种资源的消耗上,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所以在进行规模考虑上,换热站的的建设不应太大也不应太小,需要按照实际供暖的热负荷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换热站数量及单个换热站的供暖面积,单换热站的供暖面积以10~15万平方左右为宜。
关于换热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的探讨摘要:实际上,一套供热系统无论设计多么可靠,水力计算多么准确,投入运行后,总会有某些用户的流量或温度达不到要求,水力失调现象不可避免,因此要想均衡按需供热必须进行调节与控制。
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系统中水-水换热的热力站的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换热站;自动控制;调节1 换热站的主要工艺以及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1.1换热站主要工艺换热站设备一般包括2台换热器、3循环泵、一用一备式变频恒压补水系统及水处理设备;锅炉房热水经一网循环把热量送入换热站,站内隔离式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二网循环送往用户;换热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监控一网、二网进、出水的温度、压力、流量和循环泵、补水泵的状态、启停控制、转速、故障以及电量等参数。
1.2换热站控制系统硬件构成压力变送器、热电阻、流量计、液位变送器、数采模块、隔离配电模块、嵌入式触摸屏、MCGS嵌入版软件。
2 换热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调节方法2.1 系统实现控制系统结构为:人机界面—PLC-变频器——仪表模式。
人机界面采用触摸屏与PLC直接相连,通过配置触摸屏按钮内置数据。
实时改变PID参数;监测换热器、调节阀、循环泵、补水泵及变频器工况,显示现场温度、压力信号;内设报警极限值可进行声、光报警,方便调节和控制整个工作过程。
PLC是控制系统的核心。
可设置PID参数进行闭环控制:根据PID运算结果进行D/A变换输出,实现手动或自动调节执行机构(调节阀、变频器);具有系统故障诊断。
判断异常温度、压力、电流等故障信号;实现循环泵及补水泵工频,变频切换控制。
变频器实现多个泵的轮换及补水工作,通过变频器调节循环泵与补水泵转速,实现节能调速。
变频器与PLC采用Modbus方式通讯,由PLC控制改变变频器的输出频率。
仪表测温元件采取PTl00铂热电阻。
压力测点采用0-1.6MPa进口压力变送器。
蒸汽侧采用进El涡街流量计,蒸汽侧采用具备断电自动关阀功能的进口电动调节阀。
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探析发布时间:2021-05-03T07:55:50.66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4期作者:朱士军[导读] 在整个供热体系中,换热站扮演着一个中间者的角色,实现热能-热源-热网这一过程配备到千家万户的任务。
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热源输送到一次管网在进入到转热站内,高温热水在换热器的作用下进行调换,并将热能传递给二次管网内的循环水,最后通过二次网循环泵将热能传递到热用户家中。
新疆青建热力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摘要:供热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分析换热站的节能运行,推动供热系统的持续运行有着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对集中供暖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有效优化供暖系统,达成能源的有效利用目的。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1供热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分析在整个供热体系中,换热站扮演着一个中间者的角色,实现热能-热源-热网这一过程配备到千家万户的任务。
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热源输送到一次管网在进入到转热站内,高温热水在换热器的作用下进行调换,并将热能传递给二次管网内的循环水,最后通过二次网循环泵将热能传递到热用户家中。
换热站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一次供水温度进行改变进而使其和室外温度达成一致,最终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的额度内。
2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2.1对设备缺乏较为系统性的分析大部分换热站的设备不能协调运作,使得设备的系统性存在一定问题,这样不仅会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还使得供热的能源消耗大。
与此同时,换热站内部制定的规划也存在着不合理性,这样更会加剧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供热企业已经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有部分企业为节约设备成本,应用质量较差的换热站设备参与供热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供热效果,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
2.2工作人员节能意识较弱供热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换热站的应用效果存在直接关系。
目前我国供热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部分人员依然存在换热站的应用知识薄弱的问题,对于换热站的应用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缺乏工作经验,从而导致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的实际应用水平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关于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中集中供暖系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是我国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问题也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集中供暖系统中的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进行探讨分析。
标签:集中供暖系统;换热站;运行调节;管理一、供热系统初调节与运行调节系统流量调节分为初调节和运行调节两种:初调节是将各热用户的运行流量调配至理想流量,主要解决系统水量分配不均问题。
供热系统流量的运行调节,是指当热负荷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为实现按需供热,而对系统流量进行调节,主要目的是消除系统热力工况的失调。
在热力管网出现热力、水力失调时,国内通常采用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方式解决,即更换大功率水泵或者增加水泵串联的台数,以此来提高系统循环水量。
然而事实上,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供热管网的热力失调问题,造成的能源浪费有增无减:1、循环水泵流量增加,电动机的功率则按三次方速度增加,从而电费增加;2、增加流量,必然要增大板换的传热面积;3、供热管网主干线的管径需要加大;4、致使供热系统调节性能变坏。
因此,大流量运行方式是一种原始而简单的调节热力失调方法,对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是不利的。
二、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和管理发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由原来那个科学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实现了向科学信息技术大国的转变,我国自控技术已经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自控技术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站,大大地提高了调控的速度和减轻了劳动力。
尽管如此,我国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方面在许多地方都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我国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三、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相关问题1、需要完善信息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各换热站的运行调节与管理的应用。
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策略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的关键问题和策略。
首先分析了目前集中供热换热站的运行现状,发现存在能效低下、能源浪费等问题。
然后重点讨论了提高换热站设备效率和优化设备配置的策略。
通过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本文总结了研究内容,强调了节能运行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管理。
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换热站实际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更大成果。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现状分析、关键问题、策略探讨、设备配置、设备效率、总结、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消耗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集中供热换热站作为城市供热系统的核心设施,其节能运行对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集中供热换热站存在着诸多节能运行方面的问题,如设备配置不合理、设备效率低下等,导致能源浪费严重,运行成本高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集中供热换热站的节能运行策略。
通过对现有换热站的现状分析以及关键问题的识别,制定针对性的节能运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探讨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对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集中供热换热站作为供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需求量大,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而换热站作为集中供热系统中消耗能源较大的部分,其节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换热站节能运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节约运行成本,提高供热系统的整体效益。
通过对换热站运行现状和关键问题的分析,探讨节能运行策略,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设备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供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作者:颜丙正来源:《商情》2015年第09期摘要:简要介绍了供热调节的目的及集中供热调节的基本公式,并对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质调节、量调节、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间歇调节、热量调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为集中供热的设计和运行调节提供指导。
关键词:集中供热系统调节1供热调节的目的供热调节的目的,在于使供热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放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相适应,达到热量供需平衡(即按需供热),防止供热热用户出现室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形。
对于集中供热调节而言,主要为各二级换热站点所需热能进行合理匹配,以防止各二级换热站出现热力失调和水力失调现象。
3集中供热的调节方法3.1质调节在整个供暖期间,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在热源处只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而系统网路的循环水量维持不变的一种调节方法叫集中质调节。
集中质调节只需在热源处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系统网路循环水量保持不变,系统网路水力工况稳定,运行管理简便。
采用这种调节方法,通常可达到预期效果。
集中质调节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供热调节方式,但由于在整个供暖系统中,系统网路循环水量总保持不变,消耗电能较多。
同时,对于有多种热负荷的热水供热系统,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如仍按质调节供热,往往难以满足其他热负荷的要求。
例如,对于连接有热水供应用户的网路,供水温度就不应低于70℃.热水网路中连接通风系统用户时,如网路供水温度过低,在实际运行中,通风系统的送风温度也过低,这样会产生吹冷风的不舒适感。
在这种条件下,就不能再按质调节方式,而应采用其他调节方式进行供热调节了。
3.2量调节当室外温度升高,引起室内温度波动时,保持系统的供水温度不变,调节系统的循环水量,来保持室内温度不变的方法,称为流量调节。
在进行集中量调节时,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网路水流量迅速地减小,容易导致供热系统产生严重的竖向热力失调;采用量调节时,由于循环水流量减少,所以可节约水泵所消耗的电能,也可节约加热燃料。
45冬季传集中供暖系统供热范围广,供热设备先进,有效缓解了冬季供暖的环境污染问题。
集中供暖过程中,热力站输出的热媒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根据供暖要求规定直连式管网的用户入口压力应小于用户散热器所能承受的压力,所以热力站热源不能直接与热用户管网连接。
换热站作为集中供热一次网与二次网的热交换系统,其主要设备如图1所示。
换热站系统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泄压控制系统以及温度控制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实现换热站系统的稳定运行。
换热站系统的智能化控制离不开各种运行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有利于现场人员对系统运行状态的把握,例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实时数据。
图 1 换热站设备示意图一、换热站的运行通过设备的选择进行优化1.换热器的选择在换热站的运行中,换热器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还能保证其具有可靠性。
因此,在选择换热器时,应该从供电情况、通风情况、负荷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在一般的情况下,换热器需要满足所有用户热负载的30%左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保证供热的质量,还能使得用户室内的温度最舒适。
除此以外,选择换热器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容量,必要时可以使用两台换热器同时进行工作,以此可以正常的给用户提供热量.2.水泵的选择在选择水泵时,可以选择流量适中的循环水泵,过大流量的循环水泵会对资源造成浪费,过小的循环水泵会影响供热的效果。
所以,一定要精心地测量后再对其进行选择。
在供热系统中,至少需要使用两台循环水泵,其中一台为备用设备,防止供热系统在运行时其出现故障。
而且,循环水泵要有一条平稳的G/H曲线,G是指流量,H是指循环水泵的杨程数,在使用两台循环水泵时需要其有着同样的曲线,不会出现水泵实际的流量下降问题。
水泵变频运行方式在实现流量调节的同时可以降低能耗,当水泵转速为工频转速的 50%时,水泵的能耗只有原先12.5%;水泵转速为为工频转速的70%时,水泵能耗只有原先的34.3%。
集中供热系统分时段供热方法探索与研究摘要:在现阶段的城市中,集中供热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集中供热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其次探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分时段供热实施方案,最后就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措施进行研究,从而缓解昼夜温差大对用户供热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用户热舒适度。
关键词:分时段供热;供热调节;用热舒适度引言集中供热是北方城市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基建投资力度加大,供热需求持续增长,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快速发展,供热规模持续扩大。
特别是大温差、长距离输送等供热新技术快速推广应用,使热源供热半径进一步扩大。
为了确保大型供热系统运行安全,同时保障时间用户室温达标,集中供热系统提前启动十分必要。
通过供热系统提前启动,一是可以在正式供热前建立供热管网的冷态平衡,完成初步热平衡调节,减轻供热初期工作强度;二是可以对“冬病夏治”进行查漏补缺,提前建立供热系统热态,提前处置部分非运行期难以发现的管网及设备缺陷;三是可以拉长供热管网升温周期,避免因管网升温过快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集中供热系统改造的必要性我国现阶段的集中供热系统以燃煤锅炉为主,存在供热效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燃料的燃烧效率会大幅度降低,导致最终的输出热量无法满足设计之初的标准,无法带来预期的供热效果。
因此,若要进行集中供热系统改造,首先需要抓准源头,改造热源的提供方式,使燃料的燃烧效率达到最大化。
抓住源头,提升燃烧效率后,需考虑管网中的热损耗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热能的传输途径进行节能改造。
因此,热网的改造成为重中之重。
当下国内的集中供热方式是先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一级管网,再通过热力站将一级管网的热量分配到不同的二级管网,最终传递给用户。
这种传递方式会导致热量在传递过程中层层损耗,并且这种方式无法快速地响应用户的热量需求,做不到分温、分时控制,热量损失严重。
因此,无论是从热源的角度还是从热网的角度,都需要更为先进的手段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关于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调节方式的探讨摘要: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温度适宜,使建筑物失热与得热始终处于平衡,因此,供热期间随着室外气候因素的改变需适时进行调节,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本文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方式,力争找到适合换热站运行调节的模式。
Abstract: the central heating to maintai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is appropriate, make the building heat loss and heat is always in equilibrium, therefore, heating period with the outdoor climate factors changes must be timely adjusted, maximum energy savings.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several commonly used central heating operation regulation mode of heat exchange station, and strive to find suitable operation mode.关键词:集中供热运行调节量调节换热站Key words: central heating operation regulation regulation of heat exchange station一、质调节进行质调节时,只改变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而系统循环水量保持不变。
这种调节方式,网路水力工况稳定,运行管理简便,采用这种调节方法,通常可达到预期效果。
集中质调节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供热调节方式,但由于在整个供暖系统中,网路循环水量总保持不变,消耗电能较多。
二、量调节在供热设计及运行中,根据室外温度对循环水泵进行工况调节从而满足实际热负荷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通过比较2种循环水泵工况调节方式,介绍水泵变频控制的节能情况和效用分析。
循环水泵运行时工况点的参数是由水泵性能曲线与管网性能曲线共同决定的。
但是用户需要的流量在采暖期中可能经常会产生变化。
为了满足这种流量变化的要求,必须进行一定的工况调节。
所用的方法从原理上讲就是设法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或者水泵性能曲线。
为了进行全网均匀调节,在二次网系统中利用水泵变频调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1循环水泵工况调节方法比较1.1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改变管网性能曲线的方法是出口节流调节,即在水泵出口安装调节阀,通过改变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管网性能曲线,使之变陡或变缓,从而改变管路的阻力特性,改变水泵的工况点,进行流量的调节。
出口节流的调节方法是增加出口阻力来调节流量,是不经济的方法。
尤其当水泵性能曲线较陡而且调节的流量(或者压力)又较大时,这种调节方法的缺点更为突出,目前很少采用这种调节方法。
对于液体管网,水泵的调节阀只能安装在出口管上,这是因为吸口管上设置调节阀,增加吸人口的真空值,可能引起水泵的气蚀。
1.2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最常用的方法是转数调节。
当水泵电机转速改变时,其性能曲线也随之改变,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工况点,以满足流量上的调节要求。
因为水泵电机的功率近似正比于转数的三次方,所以用转速调节方法可以得到相当大的调节范围。
改变转速调节并不引起其他附加损失,只是调节后的新工况点不一定是最高效率点,导致效率有些降低。
所以从节能角度考虑,这是一种经济的调节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变频调速,即通过改变电机输入电流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数。
这种方法不仅调速范围宽、效率高,而且变频装置体积小,便于施工安装。
1.3水泵工况调节方法的对比分析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改变水泵性能曲线、调节水泵工况点的压力一流量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I为转数n时水泵的性能曲线。
曲线Ⅱ为管网性能曲线。
曲线Ⅲ为转数n′时泵的性能曲线。
曲线Ⅳ为出口节流调节后的管网性能曲线。
A点为设计工况点,转速为n,流量为Qa。
现需把流量改变为Q′,当采用出口节流调节,关小管网中阀门,阻力增大,管网特性曲线变陡为曲线Ⅳ,工况点移到C点;此时阀门关小额外增加的压力损失为△H =Hc-Ha ,可见,由于增加阀门的阻力,额外增加了压力损失,相应的多消耗了额外功率,是不经济的。
当采用转数调节,水泵特性曲线下移为曲线Ⅲ,流量调节为Q′,由于管网性能曲线Ⅱ不变,压头则随着下降,工况点调节为B点。
有相似率可知,改变水泵的转数,可以改变水泵性能曲线,从而使工况点移动,流量随之改变。
对于这种转数调节方式,随着所需流量的改变,转速应与流量同比例改变,压头与转速的平方同比例改变,功率则与转速的立方成比例改变。
分别从工况B点和工况C点向横轴、竖轴作垂线,垂线与横轴、竖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即可直观地反映出各工况点功率的大小。
图1中阴影矩形面积更是直观地反应出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比改变管网性能曲线多节省电机功率的情况。
在节能效果方面,改变水泵性能曲线的方法比改变管网性能曲线要显著得多。
因此,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成为工况调节及水泵节能的主要方式。
变频调速在改变水泵性能曲线和自动控制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因而应用广泛。
2、进行流量调节的几个前提条件:2.1、在供热前期或供热期间必须进行系统初调节,减少水力失调度,尽量避免由于系统流量分配不均而引起的近热远冷现象。
由系统的水压图可以看出近端用户的资用压力很大,这种现象在设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加大近端并联用户的阻力如调节控制阀门的开启度,把多余的资用压力消耗掉才能保证系统流量按需分配,合理控制水力失调。
2.2、尽量减小系统运行阻力使管网性能曲线变缓,保证循环水泵出力,提高运行效率。
单位长度的沿程阻力称为比摩阻。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采取30~70Pa/m,支线应根据允许压降选取,一般取60~120Pa/m,不应大于300 Pa/m。
一般地用户系统阻力2~4m,换热站管路系统阻力8~15m水柱。
减小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运行阻力的途径:2.2.1使用软化水。
由于系统循环水结垢会使管壁的粗糙度增大,从而会引起系统的沿程阻力的增加。
由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由带有人字形波纹的板片相互叠加而成,在板换里面形成蜂窝状的水流通道。
通道面积本来就不大,如果再出现水结垢现象不仅会影响换热效果还会减小通道面积严重时甚至完全堵死,大大增加板换的运行阻力。
使用软化水可以使系统循环水呈弱碱性即PH值大于等于10,避免系统中管道及附件和散热器由于受酸性腐蚀而增加运行阻力。
2.2.2定期排污。
当除污器前后压差超过2m水柱时考虑排污。
2.2.3最不利环路、主干线和站内主阀门应全开,尽量不用阀门去调节系统的循环流量,应通过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改变系统的循环流量,从而减小由于阀门节流引起运行阻力的增加。
三、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管网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管网保持较小的流量。
在每一个阶段内,网路均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同时采用不断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这种调节方法叫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由于水泵扬程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水泵的电功率与流量的立方成正比,在大型供暖系统中,整个采暖期可分为3个或 3 个以上的阶段。
如果采用3个阶段,各个阶段中循环水泵的流量可分别为计算值的 1 0 0 %、8 0 %和 6 0 %,扬程可分别为 1 0 0 %、 6 4 %和3 6 %,而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相应为1 0 0 %、5 1 %和2 2 %。
这种调节方法综合了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既较好地避免了水力失调,又显著地节省了电能。
所以,它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经济合理的调节方法,在热水供暖系统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换热站设备以及庭院管网一般都是根据发展负荷一次性投资建设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换热站的实际供热面积和建站负荷存在着不一致现象,有的差距较大,还有一部分可能已经超过发展面积;另一方面是换热站设备如换热器、水泵等都是按设计参数计算订购的。
所以在实际运行时应该根据各换热站的实际供热面积并结合室外温度对循环泵的流量进行调节,调节依据如下:1、普暖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回水温差为25℃,循环流量为2—2.5kg/h。
2、地暖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度为50—40℃,供回水温差为10℃,循环流量为5—6kg/h。
公司调度下达的指令是宏观调节,我们每个换热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观调节。
对老建筑、九十年代末建筑、节能建筑在实际供热参数上区别对待,各供热区域应在调度指令宏观调控下适当微调,尽量按需供热、挖掘节能潜力。
判断庭院管网循环流量是否合理,由于大部分换热站未安装流量表可参考供回水温差,普暖用户供回水温差宜控制在10—15℃,地暖用户供回水温差宜控制在5—10℃。
进行流量调节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水力工况差、供热半径大、供热负荷分布差异较大的庭院管网流量调节幅度不宜太大。
2、庭院管网必须进行水力平衡调节,在各热力站注水试压或试运行期间对二次网系统进行水力平衡初调节;供热运行稳定后,结合生产性测温对二次网系统进行水力平衡精细调节。
3、在水力工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调节循环流量,各用户的流量不是成比例变化的,因此循环流量每调整一次,相应的庭院管网都要进行细微的水力平衡调节。
4、水力平衡调节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调节成功,需要我们反复摸索、调整,即使调节好了随着用户负荷变化、循环流量的变化也会对其有所影响,所以我们应转变观念,定期调整,使有限的热量合理分配。
四、质量-流量调节同时改变热水网路供水温度和流量的供热调节方法称为质量-流量调节。
在供热调节过程中不仅热网的供水温度随热负荷的减小而降低,同时热网的循环流量也随热负荷的减小而减小,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热网循环水泵的电能消耗。
但是它对热网的稳定行要求比较高,为了防止发生水力失调,进入热网的流量不能太少,通常应不小于设计流量的60%。
五、结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质调节方式虽然系统水力工况较稳定,但流量不变使水泵消耗的电能较多:量调节方式节约了水泵的电耗,但在室外温度较高时流量很小,容易引起严重的热力工况水力失调;质量-流量调节方式即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水泵电耗,又起到了调节的目的,但它对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及热网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目前还不宜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结合了以上几种调节方式的优点,结合我们现状是可以实现的,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1.陆耀庆主编,供热通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善化、康慧等编著《实用集中供热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3.石兆玉编著《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