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新旧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改前后对照表(条文中黑体字部分是对原法条文所作的修改或补充内容,阴影部分为删除内容)修改前修改后目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险合同第二章保险合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第三章保险公司第三章保险公司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第五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第五章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无第六章保险行业协会及其他市场组织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险业监督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九章附则则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新社会保险法2021年10月1日,新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它是中国制定的第十五部社会保险法律,也是社会保险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
本文将就新社会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新社会保险法的主要内容1. 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新社会保险法将个人参保范围从在职人员、退休人员扩大到其他群体,包括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企业退役军人等。
同时,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也将享受与在职人员相同的社保待遇。
2. 统一社保缴费率新社会保险法将社保缴费率加以统一,实行“一档一率”,即缴费基数为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保费率。
这不仅会使缴费更加简单易懂,也将促进社保基金的统筹和管理。
3. 加强社保基金的保障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新社会保险法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保障机制,规定在紧急情况下,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并对基金进行保险机制等改革,提升基金的可持续性发展。
4. 提升社保服务水平新社会保险法提出了更多的服务保障,包括提高社保待遇、简化操作流程、扩大服务范围等。
同时,社保服务也将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方便参保人和退休人员更加便捷地享受社保服务。
二、新社会保险法的影响1. 提高民生福祉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高社保待遇,保障参保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保障。
这将进一步促进民生福祉的提高。
2. 推动就业的稳定和发展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将为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等提供更多的社保保障,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有意义地促进了就业的稳定和发展。
3.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将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规范、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过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引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代表了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引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郊区、县城及边远山区的发展,农民工及其家属、城镇困难群众等群体在社保制度中的覆盖率和享受程度还需加强,新社会保险法将慢慢推进这一方向。
一、明确建立五种社保制度(一)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对于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照社会保险法参加社会保险。
二、缴费不足十五年也可以转移接续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三、社保基金先行支付规定(一)社会保险法规定,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但是,在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情况下,如果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二)针对工伤保险欠费,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不偿还的可依法追偿。
(三)同时,社会保险法还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四、用人单位应按月公示社保缴费情况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五、强制性征收措施社会保险法强化了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规定了对用人单位不缴纳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一)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
保险法修订条文新旧对照及解读(部分)一、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原条文:【第十二条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
】修改后:【第十二条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人大修改说明:修订前的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实际上,现在的保险法主流观点认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是对被保险人的要求,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是对投保人的要求。
由于财产保险合同的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人,要求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也就等于要求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但是从法理上讲,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是实质性要求。
而人身保险合同的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相分离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不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就等于允许任何人以他人为被保险人投保人身险,这不符合保险利益原则,所以人身保险合同应当要求投保人在投保时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因此,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即: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修改后相关条款:【第四十八条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第四十九条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解读新《社会保险法》中养老保险的变化一、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或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简单理解,如果职工在工作期间与企业一起按国家规定缴纳了养老保险,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从而解决退休以后的生活来源问题。
从世界各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看,可以把养老保险划分为四种模式:1.国家负担模式所谓国家负担模式,就是企业和职工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用人单位只需要给员工发工资即可,员工到了退休年龄就可以享受养老金。
使用这种模式的国家相对较少,典型案例是瑞典。
2.国家和企业负担模式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国家和企业负担模式,如苏联。
在这种模式中,职工个人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所有费用由国家和企业来承担。
3.企业和个人负担模式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企业和个人负担模式,如新加坡。
在这种模式中,保险费用全部来自企业和职工,完全是以支定收,国家不支付费用。
4.企业、个人和国家负担模式第四种模式是企业、个人和国家共同负担,强调缴费与退休待遇相关联,建立在严格的保险运行机制基础之上。
这种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典型案例是德国、美国、日本,我国的养老保险采用的也是这种模式。
二、养老保险为什么要统账结合1.统账结合思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思路简称为“统账结合”,这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定立的一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得到了新法的确认。
在统账结合的思路中,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一般不高于20%)缴纳,计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8%)缴纳,计入个人账户基金。
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当期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实行现收现付。
个人账户基金用于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不得提前支取,计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社会保险法新旧对比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社会保险法是我国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它的修订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旧社会保险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和意义。
首先,新版社会保险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年限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关系。
根据新版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个人应该缴纳满15年社保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养老保险待遇的领取标准,更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其次,新版社会保险法对职工工伤保险待遇进行了明确。
新版社会保险法规定,企业应该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并明确了工伤赔偿标准。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保障了职工的权益,减少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为职工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再次,新版社会保险法加大了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
新版社会保险法规定,对于欺诈骗保行为,将会进行惩罚。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加强了对社保体系的监管,减少了社保基金的浪费,同时也提醒广大劳动者依法参保,避免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新版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版社会保险法的变化,一方面更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