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放大内镜-NBI?这篇文章讲的很透彻一、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术关于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现在已经被玩的风风火火了,但是到底什么是NBI技术呢?通过百度得到的答案是指通过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
但似乎还是不明白。
最后经过pubmed 查询后获得了一篇详细介绍NBI原理的文献,现在分享给大家。
这篇文献由日本福冈大学著名教授Kenshi Yao所写[1]。
1.光学成像基本原理首先普及一下光学成像基本知识。
如图所示,当光照射到一个苹果表面时其中绿光和蓝光会被苹果表面吸收,而红光不会被吸收,而是反射到观察者眼睛中,这样就形成了苹果表面的红色。
所以,当我们如果把光线中红光过滤掉,这样就不会有反射光到观察者眼睛中,此时苹果就变成了黑色。
2.NBI设计原理NBI内镜和普通光学内镜不同主要在于,普通光学内镜把光线中红、绿、蓝光过滤出来后混合中白光,而在NBI内镜中多加了一个滤光片,能够只允许范围的窄谱绿、蓝光通过。
选择绿(540 nm)、蓝光(415 nm)的原因在于,胃壁粘膜主要的色素成分为血红素,而血色素能够特异性的吸收绿、蓝光。
这样如果我们将绿、蓝光照射到粘膜表面,就会使光线被吸收,从而使血管显示出黑色,有助于分辨。
此外光线波长决定了其穿透力和散射能力。
红光波长为605nm,穿透力和散射能力最强,而蓝光波长为415 nm,穿透和散射能力最弱。
因此利用短波长的光线能更好的显示粘膜表面的血管结构。
选择窄谱光线的原因在于,光波的带宽(光谱宽度)决定了光线的分辨率,窄谱光线能有很好的分辨率即对比度。
通过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当蓝光照射到粘膜表面,由于其穿透能力比较弱,只能透射到表层的毛细血管从而被吸收使该处显示为暗黑色,而在没有毛细血管的区域,光线就散射消失了。
当绿光照射到粘膜表面,可以穿透毛细血管到达到下层集合静脉。
NBI(窄带成像技术)内镜下分型和意义NBI原理介绍窄带成像内镜,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
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
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胸外科崔海银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苹果的果皮中所含有的色素可吸收掉白光中400-550nm的光(蓝、绿色),而其他不可吸收的光(红色)被反射。
为什么要以苹果为例?苹果是红色的,人体血管内,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也是红色的。
即血红蛋白可吸收蓝色(415nm)和绿色(540nm)的光,故NBI即是选用了这两个波长的光来进行成像。
那么NBI下血管显色如何呢?NBI仅应用415nm和540nm两个波长的光,其所照射的物体,仅有灰度的变化。
而光的波长越长,其穿透能力越强,故415nm的光仅可穿透黏膜层,被表层的毛细血管吸收,而540nm的光既可穿透黏膜层被其毛细血管吸收,又可射入黏膜下被深层的血管吸收。
故黏膜层的血管显色深,呈茶褐色,而深层的血管显绿色。
NBI下食管部观察要点IPCLIPCL即为上皮内乳头的毛细血管攀,由树枝状血管垂直向上分支而成。
正常情况下,常规白光观察几乎看不到。
放大内镜观察,正常黏膜的IPCL为小红点。
ME-NBI下观察为茶褐色的小点。
而食道的树枝状血管网呈绿色。
而在食管癌黏膜中IPCL变化要素有4个:扩张、蛇行、口径不一,形状不等。
井上分型Type I、II主要存在于正常黏膜。
TypeIII、IV、V出现在茶色领域内,即背景黏膜着色BC()。
火眼金睛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让消化道早癌“毕露原形”
我国属食管癌、胃癌、结肠癌高发地区,我市食管癌发病率尤为显著,其中林县,年龄调整的食管癌死亡率男性为161.33/10万人,女性为102.38/10万人。
临床资料显示提高早期诊断率可显著改善消化道早癌的5年生存率,但是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很低,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最重要的方法。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 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该技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观察病灶,其不仅可清晰显示黏膜腺管开口形态,更可清晰观察黏膜表面浅表毛细血管形态。
因此可检出常规内镜下难以发现的微小及平坦病变,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的发现率;可更清晰显示病灶边界有利于指导活检,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此外,NBI内镜还保持了常规电子内镜的全部功能,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切换按钮便可以完成“NBI内镜”与“常规内镜”的切换,减少了检查时间,降低了受检者的痛苦,同时受粘液的影响较小,且无需向目标组织喷洒化学色素,避免染色剂对组织的损害作用,降低了操作难度,且对于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NBI还可联合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技术,不仅提高上述病灶的检出率,还可提示早癌浸润深度,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安阳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自**年引入此技术,食道、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例数较前明显增加,已有**人纳入随访病例,更有**人次确诊后及时行内镜下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的损伤,生存率明显提高。
总之,NBI是一项具有潜在应用前途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NBI-EMR)是一种新型内窥镜检查手段,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期大肠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NBI-EM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价值观察三个方面对NBI-EMR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NBI是一种窄带滤光成像技术,通过选择性地使用蓝光和绿光,增强了黏膜表面血管的显现,使得肿瘤的血管纹理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而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则是一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局部切除,既能实现病灶的组织学诊断,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NBI-EMR是将NBI技术和EMR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其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临床应用NBI-EMR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NBI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肿瘤周围的微血管结构,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NBI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表面的粘膜结构,从而对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估。
而EMR技术则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进行局部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NBI-EMR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早期大肠癌,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三、价值观察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一方面,NBI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使得更多的早期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NBI-EMR技术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肿瘤的术中评估,帮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肿瘤的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胃癌是在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胃癌患者的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对胃癌患者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并对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对患者的胃癌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治愈。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目前内镜诊断中的一个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断率,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标签: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文献标识码]A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胃癌患病率最高,是第三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临床治疗表明早期胃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90%,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0%。
而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肠型胃癌常伴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
Correa等提出正常黏膜一慢性炎性反应一萎缩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癌变的经典变化。
因此,若能在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对预后十分重要。
1.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主要是对患者的消化道的黏膜表面上的一些微细腺管的形态和微血管的形态进行观察,进而可以发现于普通的内镜之下常常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灶,更为精确的引导患者的活检,使患者的疾病诊断的相关准确性得以提高,使患者的消化道癌前的相关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可以对患者的黏膜浅层的一些比较细微的结构以及表浅的一些毛细血管网的形态学的成像效果较好,还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系统的对比性。
而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中的红光的黏膜渗透的深度更深一些,其中比较长的波长更是超出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吸收光谱的范围,所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于患者的黏膜深层的一些集合性的大血管的成像效果也比较好,还可使患者的大血管和周围的相关组织进行良好的对比。
窄带成像内镜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
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
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编辑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
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编辑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
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 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
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
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
・2’旦堑瘟堂塑壁疸堂盘查兰QQ!生!旦笙!!鲞箜!塑垦!i!』鱼!!!塑!!!!竺!旦!P!!!!:!竺呈鲤!!!!!:!!!堕!:!脑回状的管型;pit-5手指状突起的绒毛型。
Hamamoto等141采用NBI合并放大内镜对ll例BE患者进行了观察,在显示病灶的清晰度上与普通内镜相比,NBI对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线、黏膜结构形态及浅表毛细血管的显示更为清晰。
BE的l~3型微细腺管形态被认为是未发生特殊肠上皮化生,而4、5型微细腺管形态则有较高的SIM检出率。
Hamamoto等指出,采用NBI来诊断BE的SIM并与病理结果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95%及90%。
Kara等”1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探索NBI合并放大内镜所观察到的黏膜表面微细腺管形态及毛细血管形态与sIM、HGD之间的关系。
在对28例BE患者的研究中,通过与病理结果比较后显示,80%的SIM病灶在NBI下特征性地表现为绒毛状或脑回状的微细腺管形态(即pit4、5),黏膜的微细血管则表现为全部或部分规则,而20%的sIM病灶则表现为扁平状黏膜,其表面微细腺管形态结构基本消失,但是血管仍表现为规则的长分支状,未见明显的紊乱或不规则。
HGD病灶则特征性地表现为三种异常形态,即紊乱的微细腺管形态、不规则的微细血管形态和异常增生的血管出现等(如螺旋形血管、血管口径异常、密集血管区域或孤立血管形成等)。
HGD病灶至少含有一种以上上述的异常表现,85%的病灶含有两种以上的7上述异常表现。
这些异常表现出现的频率随着异型增生的加重而升高。
NBI合并放大内镜诊断HG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76%和64%。
Sha珊a等【61利用4、5型微细腺管形态来诊断sIM病灶(不伴有HG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86.7%和94.7%;利用不规则/扭曲的微细腺管形态来诊断HG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7%和95.3%,然而在NBI下并不能很好地区分SIM与LGD。
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和普通白光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研究的46例患者,发现可疑病灶(黏膜形态异常或黏膜色泽异常)56处,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行NBI或放大功能检查,如有不规则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或不规整表面黏膜结构伴有分界线的将视为早期胃癌。
所有病变均行组织活检后送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56处病灶中,5处为癌性病变,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80.0%(4/5)、96.1%(49/51)、3.9%(2/51)、20.0%(1/5),普通白光胃镜对应值分别为55.4%(31/56)、60.0%(3/5)、54.9%(28/51)、45.1%(23/51)、40.0%(2/5),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5)。
NBI模式下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及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对诊断相对意义重大。
结论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目前仍是筛选早期胃癌临床首选的方法,如发现可疑病灶需进一步行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效果令人满意,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早期胃癌;窄带成像技术;放大胃镜;微血管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命质量的关键,也是胃镜检查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胃镜检查是目前公认的用于筛查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微创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但是否能接受内镜下治疗主要取决于胃癌是否被早期发现,因此内镜下如何简便易行地诊断早期胃癌成为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临床应用图谱》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消化内镜技术基础概述 (3)1.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4)2. 窄带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6)3. 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及重要性 (7)三、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 (8)1. 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9)2. 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10)3. 窄带显像技术与其他消化内镜技术的结合应用 (11)四、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13)1. 典型案例介绍及诊断过程分析 (14)2. 窄带显像技术在案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16)3. 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7)五、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18)1. 技术挑战及难点分析 (19)2. 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21)3. 技术推广与应用普及的策略 (22)六、心得体会与总结 (23)1. 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24)2. 对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26)3. 展望未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方向及自我价值体现 (27)一、内容描述书籍的引言部分概述了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开篇往往会提到关于此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对于改进诊疗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引导读者进入这一话题的核心领域。
引言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技术奠定基调。
正文部分会详细介绍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
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掌握该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书中会详细阐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场景和步骤,包括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这些内容对于从事消化内镜工作的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将重点介绍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真实的病例分析、手术实例等方式,展示了该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这些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机会。
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应用在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引言:早期食管癌是指肿瘤仅限于黏膜层或侵犯黏膜下层的食管癌,其治疗效果较好。
早期发现早期食管癌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
然而,早期食管癌在内镜检查中常常难以被发现,传统白光内镜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果有限。
而近年来,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以及超声内镜的联合应用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分别介绍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和超声内镜的原理和特点,并探讨其联合应用在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窄带成像技术: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是一种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对食管黏膜进行增强成像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窄带滤光系统使得黏膜上的细小血管和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相比传统白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更好地显示食管黏膜的细微变化。
对于早期食管癌来说,窄带成像技术可以减少误诊率,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一项研究表明,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6.2%,特异性为98.5%。
通过窄带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食管黏膜上的细微结构和颜色变化,从而帮助早期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染色法:染色法是一种通过在内镜检查时给予染料使得异常区域显现出不同颜色的技术。
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来说,典型的染色法主要有乙酰基胆碱酯酶(AC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吲哚蓝染色等。
染色法可以提供更加清楚的界面和病变边缘,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病变细胞。
一项研究显示,乙酰基胆碱酯酶染色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准确度为97.5%。
由于染色法的简单操作和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它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一种将超声波技术与内镜技术相结合的影像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食管黏膜、粘膜下层以及周围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
超声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食管黏膜下的病变,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内镜下窄带成像结合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管癌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且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及时诊断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内镜下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结合卢戈氏液(Lugol’s solution)涂抹技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这种技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蓝、绿两种窄带滤光器对黏膜进行光谱筛选,从而增强血管、上皮结构等微小黏膜结构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黏膜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与传统的白光内镜相比,NBI能够更清晰直观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小结构和颜色改变,特别是对血管和上皮结构的显示更为出色。
二、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卢戈氏液是一种由碘和钾碘混合而成的溶液,涂抹在黏膜上能够显示出正常的黏膜和癌变的不同颜色反应,有助于区分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
正常的食管黏膜可以被染色成咖啡色,而癌变或癌前病变的黏膜则不会发生染色反应,或者呈现出不同的染色特点。
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食管黏膜异常区域,从而及时发现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灶。
结合使用NBI和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提高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具体操作包括:首先使用NBI对食管黏膜进行全面观察,通过NBI可以发现一些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结构和颜色改变;发现可疑的病变区域后,再进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染色反应,从而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
这种技术组合能够提高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提高检出率内镜下窄带成像结合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发现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灶,提高检出率。
NBI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到微小的形态学改变,而卢戈氏液染色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异常区域,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早期大肠癌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被忽视,直到病情发展到晚期才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对于大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CME)作为大肠癌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窄带成像技术(NBI)概述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调节内镜光源特定波长下的光谱在黏膜上产生反射从而突出血管和表面微结构的一种成像技术。
其能够通过滤除白光内镜成像的杂乱光源,使得观察者更容易辨认真实的组织结构。
NBI旨在突出病变区域的血管结构,在早期癌变的组织中呈现出弥漫性、紊乱性、深入性的新生血管形态。
NBI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染色放大内镜(CME)概述染色放大内镜是一种结合了光学放大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内窥镜系统。
通过某一特定荧光染料在吸收光的过程中产生荧光发射,从而在放大范围内呈现高对比度的细胞结构形态的一种内镜成像技术。
CME能够通过染料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将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放大,并能够提供更清晰的细胞形态学结构信息。
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CME技术可以辅助观察者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的变化和形态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优势1.提高了病变组织的显现率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能够突出血管和细胞结构的显现,从而提高了病变组织的显现率。
通过NBI技术,观察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病变组织的血管结构,而CME技术则能够将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放大,使得病变组织的细节更加清晰。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能够提高病变组织的显现率,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病灶。
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
NBI 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
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
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
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
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 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 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 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
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
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
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
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
表明NBI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
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
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
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
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
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
NBI 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
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
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替传统的宽带滤光器,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限定,仅留下605nm、540nm和415nm波长的红、绿、蓝色窄带光波。
窄带光波穿透胃肠道黏膜的深度是不同的,蓝色波段(415nm)穿透较浅,红色波段(605nm)可
以深达黏膜下层,用于显示黏膜下血管网,绿色波段(540nm)则能较好地显示中间层的血管。
由于黏膜内血液的光学特性对蓝、绿光吸收较强,因此使用难以扩散并能被血液吸收的光波,能够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因此,NBI具有相当于粘膜染色的功效,应用时仅需按键切换无需喷洒染色剂,故被称为电子染色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