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春之声
- 格式:doc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春之声——春节序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初中音乐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上午第3节课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 欣赏并理解《春节序曲》的旋律和节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改编,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节序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能够准确地哼唱旋律。
(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春节的习俗和意义。
(3)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改编,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旋律和节奏的理解与哼唱:对于初学音乐的学生来说,理解和哼唱《春节序曲》的旋律和节奏是一个难点。
需要通过反复听、模仿、练习,逐步掌握旋律和节奏的特点。
(2)春节文化内涵的理解: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深入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音乐创作或改编的能力培养:音乐创作或改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素材、指导方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春节序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音乐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春之声》教案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春节序曲音乐欣赏:春天奏鸣曲口风琴及演唱:春游教案实例:一、导入:复习<渴望春天>提示学生有感情演唱.二、欣赏中国音乐作品<春节序曲>1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年春节是怎样度过的.2让学生讨论如果用音乐表现春节热闹的情景应该是怎样. 学生讨论,并发言.3 音乐欣赏<春节序曲>提问学生乐曲分为几段.4教师介绍:<春节序曲> 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乐曲分为三段乐曲的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5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 <春节序曲>.请同学们想一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在音乐中有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你能听出来吗?6音乐欣赏<春节序曲> 学生思考7学生回答问题 .三、欣赏外国音乐作品<春天奏鸣曲>1 介绍<春天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流行最广的一首.学生发言介绍贝多芬,教师出示贝多芬的图片总结介绍贝多芬.音乐欣赏 <春天奏鸣曲> 在音乐欣赏中为学生介绍乐曲的结构出示乐曲结构图为学生介绍什么是奏鸣曲式学生回答课本问题(请选出合适的词语课本8页)学生再次欣赏<.春天奏鸣曲>四、学习<.春游>1教师用钢琴弹奏,学生感受音乐,2学生分析乐曲的节奏,节拍3学生练习用口风琴演奏提示学生注意6/8拍的节拍特点.4学生加入课本中所给的词,体会歌曲意境5学生分组创编:为<春游>的旋律加入歌词, 歌词的内容是春天的校园 ,并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 要求学生要有分工,展示时要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生自己用口风琴伴奏自己演唱并加入打击乐器.6学生分组展示。
第一单元春之声——春节序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春之声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4.教学时数:1课时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春节序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节奏、旋律、和声等,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三、学情分析在教学《春节序曲》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
以下是对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初中音乐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简单的节奏、旋律、和声等。
然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阶、节奏、旋律等。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实践方面存在不足。
3. 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然而,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
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对《春节序曲》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第一单元春之声——《春节序曲》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于1955—1956年创作的西洋管弦乐作品《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这一乐章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当时根据地人民在过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
这首乐曲是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写,有闹秧歌的锣鼓声和歌声、秧歌队员的舞姿和灵巧的穿花场面,以及一唱百和的镜头,作曲家用音乐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陕北人民热烈欢腾的民风民俗。
第一乐章《春节序曲》的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作曲家在音乐中运用了“对答呼应”这一民族器乐曲的创作手法,融合了陕北秧歌调的旋律,借鉴了西洋的曲式结构,体现了作曲家将西方的创作语汇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妙构思,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创作典范。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师生评价等方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3、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了解序曲、作者、作品风格、曲式结构及时代背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音乐要素、创作手法对不同主题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各主题不同情绪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春节序曲》为背景音乐,教师模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角色,展开开场白,并提问学生:这是哪个熟悉的场景?(二)初听歌曲教师简介管弦乐的知识及什么叫序曲?(大屏幕显示“管弦乐队的介绍、座次图”)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序曲:歌剧、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1.简单介绍李焕之(1919.1.2~2000.3.1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
《春之声》教案教材分析:《春之声》从体裁上讲,带有明显的回旋曲的特点,从音乐情调来讲,旋律清新活泼、流畅动听,充满了朝气和青春的活力。
教学目标:1、课外听到歌曲或器乐曲《春之声》时,知道它是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作品并能说出作品的标题。
2、在聆听《春之声》的过程中,能够以摆色块的方式感受了解回旋曲式。
3、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欣赏活动,感受并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式欣赏《春之声》,感受乐曲清新活泼、流畅动听的旋律,了解回旋曲式。
教学难点:听辨回旋曲式:引子+A+B+A+C+D+E+F+A+尾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歌曲,使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引出本课教学。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表达春天到来时人们美好的心情。
2、表演唱歌曲《嘀哩嘀哩》,体会小朋友在寻找春天时神秘、喜悦、自豪的心情。
3、感受回旋式曲式。
二、方法(1)教师弹奏包括引子和尾奏在内的八个音乐主题,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八种色块,选择分别代表的主题,并标注顺序。
然后,重点视唱A和B两个音乐主题。
进行对比。
(2)再次聆听全曲,看着课件摆色块。
如有重复,用备用的色块。
(要求学生准备三份色块)(3)简介回旋曲式和《春之声》。
三、赞美春天师:春天是美丽的、动人的、充满生机的,它就像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一段醉人的舞,现在就让我们来创编我们心中的春天。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管弦乐曲《春之声》,一同感受了春的气息。
中国有句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让我们在快乐的春天为自己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共同努力吧!。
《欣赏春节序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春节序曲有更深入的理解,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1. 听赏《春节序曲》并记录听后感:请同学们在家中反复聆听《春节序曲》,记录下你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包括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体会。
2. 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春节的习俗和意义,并结合《春节序曲》的音乐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3. 完成一篇短文:以“我与春节序曲”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春节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春节序曲》在你心中的地位。
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作业要求1. 听后感和短文都需要真实、客观,不得抄袭。
2. 小组讨论时,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按时提交作业,逾期提交将视作未完成。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质量、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评价结果: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未完成或质量不佳的作业,将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求重新提交。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提交作业后,将作业中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教师,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
2. 教师将在课后收集作业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3.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同学们对音乐和文化的兴趣,培养你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你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进一步熟悉并理解《春节序曲》的旋律和节奏;2.增强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技巧;3.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聆听作业:学生需在课后再次聆听《春节序曲》,注意乐曲中的旋律变化和节奏特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春节序曲》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春节序曲》,在喜庆的氛围中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对收集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民俗风情的歌(乐)曲走进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音乐天地有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不同的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熟悉主题旋律。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能在乐曲中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并在各种活动活动中表现。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绸带、扇子、绢花、鼓、镲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刚才听到的音乐你们熟悉吗?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呢?(春节联欢晚会上听过)二、新课教学:(一)聆听全曲师:是呀,春节是个辞旧迎新团圆的日子,过春节可真热闹呀!听着这么热闹的音乐,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场景?(评价:这是非常热闹的场面、这是喜庆的场面、这是欢腾的场面)是啊,刚才我们听的这首乐曲正是表现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动场面,是我国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那谁来说一说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怎样?(欢快、热闹、热烈,稍快的)对,就是展现了春节里人们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但是这首乐曲的速度是从头到尾都很快吗?(不是)让我们仔细的聆听乐曲,请你根据乐曲情绪、速度的变化来说一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二)聆听引子部分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引子部分的旋律。
我为这段热烈的引子加入了一段节奏,请你来听。
(师示范)你能试着慢慢地拍一拍这段节奏吗?(注意引导重拍)师:让我们用拍手为这段引子伴奏。
(三)聆听第一乐段下面一起来听第1乐段,这个乐段的情绪、力度和节奏有没有变化?(1)聆听第一乐段(情绪越来越热烈,力度越来越强,节奏越来越密集。
)(2)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创作了以陕北民歌为素材的两个主题,咱们分别来听一听,感受他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主题明快活跃;第二主题热烈欢腾,加入了锣鼓节奏,更热闹。
《春节序曲》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春节序曲》,在喜庆的氛围中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对收集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民俗风情的歌(乐)曲走进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音乐天地有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不同的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熟悉主题旋律。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能在乐曲中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并在各种活动活动中表现。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绸带、扇子、绢花、鼓、镲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刚才听到的音乐你们熟悉吗?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呢?(春节联欢晚会上听过)二、新课教学:(一)聆听全曲师:是呀,春节是个辞旧迎新团圆的日子,过春节可真热闹呀!听着这么热闹的音乐,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场景?(评价:这是非常热闹的场面、这是喜庆的场面、这是欢腾的场面)是啊,刚才我们听的这首乐曲正是表现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动场面,是我国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那谁来说一说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怎样?(欢快、热闹、热烈,稍快的)对,就是展现了春节里人们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但是这首乐曲的速度是从头到尾都很快吗?(不是)让我们仔细的聆听乐曲,请你根据乐曲情绪、速度的变化来说一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二)聆听引子部分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引子部分的旋律。
我为这段热烈的引子加入了一段节奏,请你来听。
(师示范)你能试着慢慢地拍一拍这段节奏吗?(注意引导重拍)师:让我们用拍手为这段引子伴奏。
(三)聆听第一乐段下面一起来听第1乐段,这个乐段的情绪、力度和节奏有没有变化?(1)聆听第一乐段(情绪越来越热烈,力度越来越强,节奏越来越密集。
)(2)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创作了以陕北民歌为素材的两个主题,咱们分别来听一听,感受他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主题明快活跃;第二主题热烈欢腾,加入了锣鼓节奏,更热闹。
《欣赏春节序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春节序曲》的欣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音乐背景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等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文字笔记或制作成PPT。
2. 音乐欣赏实践: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使用音乐播放设备完整地欣赏《春节序曲》,并记录下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包括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创作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对《春节序曲》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与乐曲主题相关的绘画或手工作品,如剪纸、贴画等,用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讨论与汇报:学生需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音乐背景知识学习成果、音乐欣赏实践体验以及创作性作业,并由小组长整理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材料。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进行背景知识学习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误导性或虚假信息。
2. 在欣赏实践中,学生应尽量专注于音乐本身,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将所听所感以文字或口头形式记录下来。
3. 创作性作业应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意性,尽量使作品与《春节序曲》的主题相契合。
4. 小组讨论与汇报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成果,同时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实践记录的详细程度和感受的深度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创作性作业进行创意性、主题契合度和艺术表现力的评价。
4. 小组讨论与汇报的评价将侧重于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汇报材料的整理与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小组汇报后,教师将针对小组整体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创作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欣赏春节序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春节序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包括音乐风格、结构、主题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1. 听赏作业:学生需完整听赏春节序曲至少三次,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听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序曲中的主题、结构、节奏等音乐元素。
2. 观后感作业:学生需观看一部以春节为主题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写下观看后的感想。
要求学生对电影中的音乐进行赏析,理解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春节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小组需总结出序曲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氛围、民俗活动等。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按时提交,提交方式可为纸质版或电子版。
2. 作业应认真完成,真实反映个人听赏和观看感受,避免抄袭和敷衍。
3. 小组讨论需确保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并由小组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结果。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根据提交时间、质量、创新性等因素进行评分。
2. 对于听赏作业,教师将关注学生的记录是否详细,是否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3. 对于观后感作业,教师将关注学生的观影感受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理解并表达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4. 对于小组讨论,教师将关注小组是否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是否能够总结出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五、作业反馈:1.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对于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作业,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欣赏春节序曲。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春节序曲,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评价标准将包括以下几点:1. 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字迹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完成作业。
欣赏《春节序曲》说课稿欣赏《春节序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一)教材的选取《春节序曲》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的第一单元《春之声》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春节序曲》是教材欣赏曲目第一首,是音乐作品中“洋为中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采用中国曲调、使用西方管弦乐队演奏)的创作典型,本节课的欣赏为学生以后欣赏西方管弦乐作品、交响乐做铺垫。
作用:对已有的中国音乐素材进行再认识,引导学生多聆听,多思考,多实践体验,自主探究,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获得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管弦乐;能哼唱部分主题;初步认识三部曲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够在听赏中辩识各段主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感受民风民俗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重、难点重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形象及艺术情感,也就是作品的分段赏析。
难点: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就是三部曲式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尝试,但音乐基础差,大多来自牧区,从未上过音乐课,音乐知识部分更是一片空白;审美取向单一,对学习流行音乐以外的作品有畏难情绪甚至是排斥。
三、教法学法依据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领唱等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实践、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各位老师:四、教学过程部分(分为四个环节)教学前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有关内容,我自己除了备课外也会借助于网络制作课件并搜集本课所需的音视频资料。
运用引—析—合—延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即情境导入,析即分段赏析,合即复听全曲,延是拓展延伸。
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技能掌握的过程。
欣赏曲目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2、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热情、乐观、奔放、欢快等。
教学重点:欣赏《春节序曲》、《春之声》、《春天来了》、《新疆之春》四首曲子教学难点:体会器乐的魅力教学过程:一、《春节序曲》1、初次聆听《春节序曲》2、乐曲简介3、再次聆听《春节序曲》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曲子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二、《春之声》1、初次聆听《春之声》2、乐曲简介3、再次聆听《春之声》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曲子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三、《春天来了》1、初次聆听《春天来了》2、乐曲简介3、再次聆听《春天来了》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曲子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四、《新疆之春》1、初次聆听《新疆之春》2、乐曲简介3、再次聆听《新疆之春》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曲子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五、四首曲子欣赏完之后,比较其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补充六、课后小结。
《春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听赏乐曲《春之声》,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了解圆舞曲的特点,感受音乐形象,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
3、能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感受并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设想:1、在对《春之声》内容设计时,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重点培养他们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2、在听赏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来共同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重点:理解乐曲。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主题回旋式的特点,用肢体感受、表现乐曲。
教学过程:一、找春天,听春天的声音1、导语:师:课前我请大家在校园中找春天,你找到了吗?请你说一说,春天在哪里?生:……师:你们说的春天都很美。
大家还记得《春晓》这首诗吗?让我们带着各自对春天不同的感受来朗诵这首诗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在这首诗里你听到了春天里的哪些声音?生:鸟叫……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听一听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春之声》,请你在这首乐曲中找一找春天的声音。
2、初听全曲(1)以小组为单位将他们听到的春天的声音写在小黑板上。
(2)各自说一说自己听完音乐后想象到的春天的景象。
3、分析乐曲了解圆舞曲。
(背景音乐)师:有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舞曲?圆舞曲都是三拍子吗?生:……师:(讲解圆舞曲)圆舞曲又名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它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逐渐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19世纪风行欧洲。
有快步和慢步两种。
二、跳春天的舞蹈1、学习“华尔兹”基本动作(1)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2)学生跟着音乐练习。
(3)邀请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表演。
2、认识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课件演示)师:提到圆舞曲,你们知道谁是“圆舞曲之父”吗?生:……师:你原来对这位著名音乐家了解吗?如果你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就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约翰·施特劳斯吧!(1)学生讲。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课题〕: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课型〕:欣赏综合课〔年级〕:七年级下册〔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部分民族乐器〔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难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课标解读〕: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对乐器和人声进行简单的分类,了解它们的音色特点。
感知乐曲的结构,能够简单的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春节序曲》作为一首管弦乐合奏,教材中介绍了AB段主题和引子的旋律,课程要求背唱B段旋律,要注意体现该段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1、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听辨、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但对民族管弦乐作品了解极少,对这类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所以教师要更好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2、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并富于幻想,乐于进行音乐活动,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3、我校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来自于农村,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实际授课中需要及时渗透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春节序曲》中感受音乐作品欢乐、热烈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怀。
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主题旋律的哼唱、师生评价等方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提高欣赏水平。
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在对比、欣赏、聆听和实践体验中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并试图背唱B段主题,能在听赏中辨识各段主题认识作曲家李焕之。
〔教学重难点〕:在听赏《春节序曲》过程中哼唱背唱主题旋律,感受和理解音乐欢乐、热烈的情绪,能随曲律动,编创动作。
〔教学方法〕:教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视唱、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提问:新年刚过你是否还能想起今年春晚开场的第一个节目?生:.........师:如果你已经忘记了,或者记不清楚了请看羊年春晚《四世同堂合家欢》这个视频。
你是否在歌曲中听到熟悉的旋律?旋律出自哪个乐曲?生:春节序曲。
师:本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节序曲》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春晚中的节目,唤起学生回忆,导入自然贴切有时效性。
二、乐曲赏析:1、欣赏全曲整体感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聆听这首乐曲,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三个问题:(播放《春节序曲》)①乐曲演奏中运用了什么乐器?生答:锣鼓、唢呐、双簧管、长笛、大提琴、小号、英国管、小提琴等。
②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即歌曲的结构)生答: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引子+ A+B+A③音乐把你带进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之中?生答: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过节的喜庆气氛设计意图:第一遍全曲欣赏,让学生能完整的去感受乐曲,再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地、更层次地去分析乐曲。
师总结并简介作品:《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2.分段欣赏:(1)引子部分:师提问:该部分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场景?(播放引子部分音乐)生回答:引子部分由乐队全奏“开场锣鼓”,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以欢快热烈情绪特征,将听众带进的大型群舞中。
(2)第一部分:(共2个主题)师:请学生比较两个主题有什么区别?在这段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一下这场面吗?(播放第一部分音乐)生回答:第一主题锣鼓喧天的感受,旋律柔和、明亮,活泼流畅,音乐引人入胜,与前奏有鲜明的对比。
第二主题出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
通过与第一主题的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人们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师总结:A 段的音乐,包含有两个主题,据作曲家介绍,它们是由两首曲调相近的唢呐曲综合而成。
第一主题以不同乐器、不同力度的“问答”展示出富有陕北民间特色的舞曲,旋律柔和、明亮,活泼流畅,音乐引人入胜,与前奏有鲜明的对比。
问句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答句加入了各组高音乐器主奏,中低音乐器作伴奏,改编后的合唱曲则是由女中音问,其他声部答。
力度一弱一强,仿佛是小锣小钹与大锣大鼓的交相呼应,又象领舞的伞头与秧歌队的一唱一和。
第二主题让我们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人圈,音乐节奏的变化,抑扬交替,这个主题加花变奏成新的旋律,再次出现不管乐器和弦乐器的互答,描绘着你来我往、一进一退、逗挑错位、舞姿翩翩的身影。
经过短暂的过渡,乐曲回到引子的热烈气氛,这是秧歌舞的第一个大场表演,音乐形象色彩斑烂,锣鼓铿锵,舞姿豪放,秧歌队矫健灵活,载歌载舞,一唱百和,穿花层出不穷。
小号和打击乐器把乐曲推向第一个高潮师: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打击乐器(铃鼓),对照乐谱强拍标记,击打出强拍,表现一下过节的喜庆气氛吗?(老师示范,并邀请学生一起来感受。
)概念学习:什么叫同头换尾?两乐句的前部分作为头部,后部分作为尾部,如果两个乐句的前部分相同后部分不同,我们称这种创作手法为“同头换尾”或“同头异尾”举例:《康定情歌》(3)第二部分:师:第二部分的音乐在旋律设计上出现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生答:B 段为4/4 拍,中速,色彩同 A 段形成鲜明对比。
这段的主题采用陕北秧歌调,抒情优美,亲切动人。
老师和学生同唱该段主题旋律并试图背唱。
学习切分节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切分节奏)举例:上学期学到的《蓓蕾之歌》指出第二部分是作者由陕西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作为创作素材的,出示原曲,教师范唱,并拿出扇子来扭扭秧歌。
请同学们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美。
请几个女生带领舞蹈。
(老师提供扇子等道具)设计意图:通过对乐曲的分段欣赏,尤其是对打击乐器铃鼓,扇子等道具的使用,身体力行地感受乐曲带来的喜庆的节日气氛和载歌载舞的场面。
也希望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开放式的提问让学生在轻松、大胆中去感受音乐。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体验式学习中感受喜庆气氛。
(4)第三部分:师:请学生欣赏第三部分,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该部分音乐与哪一部分的比较相似,有哪些不同之处?(播放第三部分音乐)生答师总结补充:第三部分(A1)是第一大部分的再现,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变化和重复,先变化再现 A 段的后半部分主题,后变化再现第一主题,乐队全奏,小号嘹亮,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推向第二个高潮,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表明热闹欢腾、喜气洋洋、唢呐齐鸣、锣鼓喧天的更加热烈的大场秧歌舞又开始了。
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酣畅淋漓,乐曲在沸腾的情绪中结束3.认识音乐家——简单介绍李焕之。
(课件展示)李焕之(1919-2000)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
1936年入上海音专师从萧友梅,半年后返回香港。
1937年在厦门结识进步诗人蒲风,并与他合作谱写了《厦门自唱》、《咱们前进》等歌曲。
1938年7月到延安,进入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毕业后留校,任教音乐理论和指挥等课程,同时主编《民族音乐》和《歌曲》月刊。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系主任。
1949年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担任领导和创作工作,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
李焕之的创作领域广泛,包括歌曲、小歌剧、管弦乐曲、交响乐、电影音乐等。
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
他还写有音乐评论文章二百余篇及《怎样学习作曲》、《歌曲创作讲座》、《音乐创作散论》等论著。
三、创编活动:活动1:将B部分旋律编创歌词并自行演唱。
活动2:任选歌曲中的一部分创编秧歌舞蹈动作,自选道具,分组表演。
活动3:结合教师指定音乐片段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师:以上三个活动各学习小组任选其一创编表演。
四、课堂结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以矫健的舞步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乘着东风,放飞希望,放飞梦想,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用我们的豪情和智慧去书写春天的华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法,听、动、表演、创编等为主,要求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以及更换教学法,愉悦了身心,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欣赏第一遍音乐后,让学生自由谈感受、说想象;重视学生的创编活动,通过让他们创编节奏、律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培养,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法来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