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下渗和径流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689.50 KB
- 文档页数:63
第六章径流径流或河川径流(runoff):自地表、土层或地下含水层汇入河网并向流域的出口汇聚的水流。
水循环示意图根据水流汇入的途径,可将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自地表进入河网中的水流●壤中径流:自土层进入河网中的水流●地下径流:自地下含水层进入河网中的水流根据水分来源,又可将径流分别称为:●降雨径流:由雨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径流●冰雪融水径流:由冰雪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径流第一节径流的形成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由降水到达地表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
详言之,降雨经植物截流、下渗、填洼及蒸发等损失后,在流域内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再经过河槽汇聚,流经出口断面的过程就是径流的形成过程。
径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流域蓄渗阶段●坡地产流和汇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一、流域蓄渗阶段河槽或河道(channel)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很小槽上降水:数量相对较小落至流域表面的雨水:①首先满足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②随后产生径流蓄渗阶段:在降雨开始之后,径流产生之前,降雨的水量损失过程。
1. 植物截留植物截留: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被截留的雨水包括滞留在茎叶表面上的水分和降雨期间茎叶上蒸发的水分。
植物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植物茎叶的郁闭程度和表面积等有关。
2.下渗雨水降落至地表,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渗入土壤并继续向下运动的过程称为下渗。
如果降雨强度小于下渗率,则经植物截留后剩余的全部雨水均渗入地下。
下渗的水流,首先满足土壤最大持水量,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孔隙向下运动,最后达到地下水面,补给地下水。
3.填洼流域表面常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闭合洼地。
如果下渗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雨水便不再全部渗入地下,未渗入地下的雨水会在地表蓄积,充填这些洼地。
这一现象称为填洼。
渗入地下和滞留在地表的部分水分,也可能以蒸发的形式回到大气。
《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和运动着,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水圈。
而在水圈中,水循环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其中地表径流与下渗则是水循环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咱们来聊聊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简单来说,就是水在地球表面流动的过程。
想象一下,下雨了,雨水落在山坡、田野、道路等地方,然后顺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汇聚成小溪、小河,最终流入大江、大海,这整个过程就是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大小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降雨量的多少就起着重要作用。
雨下得越大、越久,产生的地表径流通常就越多。
地形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陡峭的山坡会让水流迅速聚集并加速流动,形成湍急的地表径流;而相对平坦的地区,水流速度则会慢一些。
土地的覆盖情况同样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如果地面是裸露的泥土,雨水容易快速流走;但要是有茂密的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留住水分,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为河流、湖泊等水体提供了水源,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许多动植物都依赖这些水域生存。
另一方面,地表径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暴雨时,强大的地表径流可能引发洪水,冲毁农田、房屋和道路,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而且,如果地表径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和泥沙,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下渗。
下渗就是水从地表渗入地下的过程。
当雨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会渗入土壤中,成为地下水的补充。
下渗的能力与土壤的性质密切相关。
疏松、多孔的土壤,比如砂土,下渗能力通常较强;而紧实、黏性大的土壤,像黏土,下渗能力就相对较弱。
此外,地下水位的高低也会影响下渗。
如果地下水位已经很高,下渗的空间有限,下渗量就会减少;反之,如果地下水位较低,就有更多的空间容纳下渗的水分。
下渗对于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资源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