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翻译理论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41
翻译批评视角下《简爱》汉译分析作者:祁晓唱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2期【摘要】翻译是一项涉及两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对原文的再现。
对于译者的翻译作品,需要一个评判标准去衡量。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关于翻译批评的论述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因此本文根据纽马克的翻译批评方法对祝庆英和黄源深所译的《简爱》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翻译批评《简爱》一、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翻译批评“是连接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重要纽带;特别是对于同一作品的多种译本进行的翻译批评活动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译文批评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作者;是否忠实于译语规范;把译文作为独立的作品评价。
纽马克指出翻译批评应当包括五个步骤“分析原文,着重分析其写作意图及功能;分析译者对原文目的的阐释,翻译方法以及译文的读者;选择原文和译文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译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评价译文;评价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根据几个重要步骤进行译文对比分析。
二、译文与原文对比分析《简爱》原作语言流畅、平实又生动,对主人公的心理描述的十分细致。
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原文的文体风格。
笔者认为,“信”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也应忠实于原文的文体风格,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祝庆英译本侧重直译,采用异化的方法,使读者尽量靠近原文。
而黄源深译本侧重意译,采用归化的方法,使原作者尽量靠近读者。
两个译本各有千秋。
下面本文主要从叙事性语言和对话语言进行语言层面的对比。
1.叙事性语言。
(1)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er,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祝译本:那一天不可能去散步了。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译本中的应用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徐晓琳一、引言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和结构,两者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若想要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且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就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
“翻译转换”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
卡特福德(1917-2009)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转换”就是“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二、翻译转换的类别和理论基础根据语言的层次和范畴,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他提到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的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 韩礼德将语言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
但由于词性和语音之间,以及词性和语音与语法词汇之间都无法进行转换,所以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卡特福德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阶级之间上下转换,因而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对应形式的脱离”。
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卡特福德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中译本中的应用1.层次转换。
汉语通常使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 而英语则通常用语法手段, 因此, 英汉翻译时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
在《简爱》中译本中,译者多次使用层次转换来表达时态,请看以下例子:I do my best; and have done it, and will do it. (Charlotte Bronte,283)译文:我尽力而为,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
(Z h u Qingying, 211)汉语中动词不会为了表达时态而转换为不同的形式,而是会选用一些可以表达不同时态的词,在例子中,“have done ”是完成时,转换为汉语的表达是“过去这样”;“will do ”是将来时,转换为汉语表达为“将来也这样”。
从《简爱》两个中译本看女性主义翻译作者:李彬张轶前袁亮亮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为基础,对《简爱》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宋兆霖(男)。
通过对比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理论策略和实践手段的不同特色,尤其强调女性译者译作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与实际运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女性翻译;《简·爱》《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
一时间,挖掘优秀女性作家、翻译女性作家的文字形成了一股风潮。
女性译者开始在翻译界崭露头角。
祝庆英,著名女性翻译家。
通过对比宋兆霖的翻译版本,突出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特点。
1 女性主义翻译(1)女性主义翻译西方女性主义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分化成两派: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和法国新女性主义French New Feminism。
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刘军平,2006)并将女性主义翻译有以下特点: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从女性主义翻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来看,弗罗托总结出如下三种做法:Supplementing (补充):HuMan中用大写的M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注与前言);Highjacking (劫持):hystory(Mary Daly从希腊语词根hyst“子宫”+story创造出来,意为“女性的历史”)。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作者:宋澄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仍不断追求自由和尊严,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作者用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和舅母一家的关系,为后文作铺垫。
现试从词汇,语义,和风格方面将祝庆英的译文和学生习作加以对比评析。
一、词汇1.penetrating rain 祝庆英:透骨的雨;学生:冻雨。
Penetrating英语解释为:spreading deeply or widely,汉语解释为:弥漫的,渗透的。
祝庆英翻译的十分到位,“透骨的雨”把天气的寒冷描述的入木三分。
该学生理解应该是对的,她想把雨的寒气逼人表现出来,又简洁有力,展开一番头脑风暴后给出“冻雨”一词,却又犯了用词上的错误。
根据字典上释义,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多见与我国南方。
这毫无疑问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启示:译者在翻译每一个词时都要用心理解,细心选择出合适的词,切忌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词,造成词不达意。
2.questioners 祝庆英:寻根究底的人;学生:好事的人。
Questioner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提出问题的人,提问者”,这里小简爱对舅母的话有些不服,略带质疑的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那样的冷遇,被舅母无情的驳回。
祝庆英翻译成“寻根究底的人”,表达出舅母对她提问的厌烦和不以为然,让读者联想到她嫌恶的打发外甥女的形象。
而学生译为“好事者”,虽然考虑到简爱和舅母的关系,用了贬义词,但意思准确性大打折扣,“好事者”出自古文《黔之驴》,一般指多管闲事的人,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启示:做好翻译离不开文学素养和一定知识的积累,但做翻译时一定要控制好“引用”的欲望,一切以原文为主,首先做到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摘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两个汉译本(祝庆英版和黄源深版)进行对比分析。
除了通过弗洛托提出的三个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和劫持,本文还有从中国化的女性主义这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由此发现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对翻译《简爱》这样女性主义小说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女性译者往往更能准确形象的在译文中再现女性形象。
由此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类似《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应该提倡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是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译者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爱》;译者性别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from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Jane Eyre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Zhu Qingying’s version and Huang Yuanshen’s version) of Jane Eyre,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was a writer in 19century from United Kingdom. Based on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strategies concluded by flotow: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supplementing, hijack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helpful to translate the feminist works like Jane Eyre and female translator are able to describe female image more vividly than male translator. And thu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one is that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adop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feminist literature works’translation, another suggestion i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gender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Key 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Jane Eyre,the gender of translator1 引言自从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萌芽,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念和思想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开始质疑“对等”是否真是翻译的前提和翻译的目标(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1990:6)。
Jane Eyre三种汉语译文对比及复译谢培瑶(20102810018)一、前言《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回忆自述的口吻,写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简爱如何从小就受到收养她的舅母及其子女们的歧视和虐待,如何在冷酷艰苦的慈善学校中长成一个勇敢刚强的少女,踏上了社会后如何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而突然遭到惊人的意外变故,在经过出走、流浪甚至乞讨的生活后如何终于跟她一向眷恋的男主人结合而最终获得了幸福。
1作者以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的文笔,描摹了每个时期不同的人物环境、生活细节和思想感受,同时始终以主人公的自我心理反省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抗争、勇于追求平等和幸福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简爱》的汉译本已逾20余种。
其中,李霁野译本(193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祝庆英译本(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吴钧燮译本(1990)较具有代表性。
本文拟从词义把握、英汉对比、语篇组织、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上述三个译本第十一章的其中两个段落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了复译的方便,本文将逐句进行分析。
二、第十一章内容简介洛伍德环境恶劣,生活单调,简爱不安于这样的现状,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因此,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Thornfield)做家庭教师。
初到这里时,费尔法克斯太太(Mrs. Fairfax)的嘘寒问暖、热情接待,让简爱受宠若惊,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重视和款待。
费尔法克斯太太(Mrs. Fairfax)还为她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卧房,这使简爱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卧房,仿佛找到了避风港一般。
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疲倦的简爱很快就酣然入睡,一觉醒来时,天已经大亮。
本文节选的就是简爱醒来之后的所见所想,既有景物描写,也有心理描写,读起来节奏欢快,充满生机。
Jane Eyre三种汉语译文对比及复译谢培瑶(20102810018)一、前言《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回忆自述的口吻,写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简爱如何从小就受到收养她的舅母及其子女们的歧视和虐待,如何在冷酷艰苦的慈善学校中长成一个勇敢刚强的少女,踏上了社会后如何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而突然遭到惊人的意外变故,在经过出走、流浪甚至乞讨的生活后如何终于跟她一向眷恋的男主人结合而最终获得了幸福。
1作者以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的文笔,描摹了每个时期不同的人物环境、生活细节和思想感受,同时始终以主人公的自我心理反省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抗争、勇于追求平等和幸福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简爱》的汉译本已逾20余种。
其中,李霁野译本(193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祝庆英译本(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吴钧燮译本(1990)较具有代表性。
本文拟从词义把握、英汉对比、语篇组织、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上述三个译本第十一章的其中两个段落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了复译的方便,本文将逐句进行分析。
二、第十一章内容简介洛伍德环境恶劣,生活单调,简爱不安于这样的现状,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因此,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Thornfield)做家庭教师。
初到这里时,费尔法克斯太太(Mrs. Fairfax)的嘘寒问暖、热情接待,让简爱受宠若惊,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重视和款待。
费尔法克斯太太(Mrs. Fairfax)还为她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卧房,这使简爱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卧房,仿佛找到了避风港一般。
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疲倦的简爱很快就酣然入睡,一觉醒来时,天已经大亮。
本文节选的就是简爱醒来之后的所见所想,既有景物描写,也有心理描写,读起来节奏欢快,充满生机。
一、引言译者在翻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译者架起了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并确保原作即使在几百年后仍能存活的可能性。
但是,纵观译者地位的历史变化可发现,人们对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很长时间。
近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然而很少有人从性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因此值得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尚不多见。
据此,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通过回顾其理论与实践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
同时,文章通过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对比分析《简・爱》的译本,旨在揭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简・爱》汉译案例分析何明明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252059不同程度的发挥,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二、女性主义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的主体性。
其主体性也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
正如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所作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客观存在的,译者主体性是否正确发挥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
著名翻译理论家杨武能先生曾说过:“在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艺术创造过程中,翻译家处于中心的、最积极最能动的位置,没有译家全身心地投入,只有机械地操作,就没有艺术。
”但是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认可和重视的,而是随着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入,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化到主体地位彰显的转变过程。
- 233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宋澄《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仍不断追求自由和尊严,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作者用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和舅母一家的关系,为后文作铺垫。
现试从词汇,语义,和风格方面将祝庆英的译文和学生习作加以对比评析。
一、词汇1.penetrating rain 祝庆英:透骨的雨;学生:冻雨。
Penetrating 英语解释为:spreading deeply or widely ,汉语解释为:弥漫的,渗透的。
祝庆英翻译的十分到位,“透骨的雨”把天气的寒冷描述的入木三分。
该学生理解应该是对的,她想把雨的寒气逼人表现出来,又简洁有力,展开一番头脑风暴后给出“冻雨”一词,却又犯了用词上的错误。
根据字典上释义,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多见与我国南方。
这毫无疑问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启示:译者在翻译每一个词时都要用心理解,细心选择出合适的词,切忌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词,造成词不达意。
2.questioners 祝庆英:寻根究底的人;学生:好事的人。
Questioner 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提出问题的人,提问者”,这里小简爱对舅母的话有些不服,略带质疑的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那样的冷遇,被舅母无情的驳回。
祝庆英翻译成“寻根究底的人”,表达出舅母对她提问的厌烦和不以为然,让读者联想到她嫌恶的打发外甥女的形象。
而学生译为“好事者”,虽然考虑到简爱和舅母的关系,用了贬义词,但意思准确性大打折扣,“好事者”出自古文《黔之驴》,一般指多管闲事的人,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启示:做好翻译离不开文学素养和一定知识的积累,但做翻译时一定要控制好“引用”的欲望,一切以原文为主,首先做到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
简爱译文及赏析《简爱》译文及赏析《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简爱》的译文进行分析,并对小说进行赏析。
一、《简爱》的译文分析《简爱》的译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金未铄等人的翻译。
这些译本在传达小说的情节和意义方面都有所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和问题。
首先,译本在保持原著语言风格的同时,会根据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观点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有些译本更注重保留原著中的古英语的特点,以增加文化氛围,但在现代读者看来可能有些生涩和难懂。
而另一些译本则更注重流畅和易读性,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和改动。
其次,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习语和文化背景在不同的译本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同的翻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当地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但这也会导致不同译本的词汇和语句有所不同,读者在选择译本时需要考虑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最后,译本在解析小说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内涵时,也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翻译者在理解和诠释原著时,会受到自身文化和认知的影响,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解读。
因此,读者在选择译本时应尽量选择专业和权威的翻译版本,或者参考多个译本,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二、《简爱》的赏析《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为视角,描写了她从贫困和苦难中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的故事。
小说通过简的成长经历,探讨了女性地位、社会阶级、宗教与爱情等话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刻画。
首先,小说通过对简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普通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简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又被寄养在一个富贵而冷淡的家庭。
她经历了孤独、冷漠和歧视,但始终保持着独立和坚强的个性。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幸福。
其次,小说对女性地位和社会阶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 21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翻译批评视角下《简爱》汉译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硕士/祁晓唱【摘要】翻译是一项涉及两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对原文的再现。
对于译者的翻译作品,需要一个评判标准去衡量。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关于翻译批评的论述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因此本文根据纽马克的翻译批评方法对祝庆英和黄源深所译的《简爱》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翻译批评 《简爱》一、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翻译批评“是连接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重要纽带;特别是对于同一作品的多种译本进行的翻译批评活动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译文批评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作者;是否忠实于译语规范;把译文作为独立的作品评价。
纽马克指出翻译批评应当包括五个步骤“分析原文,着重分析其写作意图及功能;分析译者对原文目的的阐释,翻译方法以及译文的读者;选择原文和译文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译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评价译文;评价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根据几个重要步骤进行译文对比分析。
二、译文与原文对比分析《简爱》原作语言流畅、平实又生动,对主人公的心理描述的十分细致。
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原文的文体风格。
笔者认为,“信”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也应忠实于原文的文体风格,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祝庆英译本侧重直译,采用异化的方法,使读者尽量靠近原文。
而黄源深译本侧重意译,采用归化的方法,使原作者尽量靠近读者。
两个译本各有千秋。
下面本文主要从叙事性语言和对话语言进行语言层面的对比。
1.叙事性语言。
(1)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er,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祝译本:那一天不可能去散步了。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译本中的应用作者:徐晓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9期一、引言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和结构,两者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若想要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且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就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
“翻译转换”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
卡特福德(1917-2009)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转换”就是“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二、翻译转换的类别和理论基础根据语言的层次和范畴,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他提到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的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韩礼德将语言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
但由于词性和语音之间,以及词性和语音与语法词汇之间都无法进行转换,所以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卡特福德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阶级之间上下转换,因而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对应形式的脱离”。
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卡特福德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中译本中的应用1.层次转换。
汉语通常使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而英语则通常用语法手段,因此,英汉翻译时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
在《简爱》中译本中,译者多次使用层次转换来表达时态,请看以下例子:I do my best; and have done it, and will do it. (Charlotte Bronte,283)译文:我尽力而为,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
(Zhu Qingying, 211)汉语中动词不会为了表达时态而转换为不同的形式,而是会选用一些可以表达不同时态的词,在例子中,“have done”是完成时,转换为汉语的表达是“过去这样”;“will do ”是将来时,转换为汉语表达为“将来也这样”。
简爱两译本研究《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5年第一个译本问世以来,在中国大陆《简爱》迄今已拥有40多个译本。
国内有关《简爱》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研究概括起来集中在6个方面:(1)《简爱》心理与自然风光的描写;(2)《简爱》的故事情节架构;(3)勃朗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4)书中人物形象刻画及人物性格阐释;(5)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6)《简爱》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
其中,关于译本对比研究主要就其语言、文化、意境传达、再现艺术手法和风格以及不同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从阐释学的角度对不同译本语言的时代性进行过研究。
本文选取了《简爱》的两个译本———李霁野译本(简称李译本)和黄源深译本(简称黄译本)———进行研究。
李译本于1933年7月完成,黄译本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
笔者认为,以前的译文对比研究中,有些文章虽然指出分析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李译本,可实际参考的却是上世纪80年代李先生改过的译本,这样势必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本文将用阐释学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语言的时代性,并揭示隐藏在翻译背后的译者的前见,包括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一、阐释学的衍生与前见理论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阐释学”、中世纪的“文献学”、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狄尔泰(W.Dilthey)的“古典阐释学”,以及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G.Gadamer)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等几个阶段。
其中施莱尔马赫的“心理移情”方法和狄尔泰的“体验诠释学”本质上是“一种重建的解释学”(加达默尔1994:11)。
他们认为,为了清除理解的主体与理解的对象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历史隔阂,理解者必须不断地超越自身,放弃自己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文化条件下造成的偏见,以达到对理解对象正确、客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