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傩文化PPT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30.90 MB
- 文档页数:35
德江傩魂
傩魂--中国傩文化之灵魂,中华古文化之魂宝。
傩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文化魂宝。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演变成为一种酬神娱人的民间文化活动--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土家族先民承载着对先灵的崇拜,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是“驱邪纳吉”和“酬神娱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剧种,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戏剧艺术之源,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之精品。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的称号。
德江傩堂戏由傩仪、傩戏、傩舞、傩技、傩歌五大部分组成:
傩祭仪式:傩祭是傩艺师通过载歌载舞形式向傩公、傩婆以及傩堂中的一切神祇进行祭祀,为愿主酬还良愿、酬谢神灵,并驱除邪恶、为愿主祈福。
傩戏:德江傩堂戏有正戏、插戏两类。
共有80多支,其中正戏16支,含50多个面具人物。
傩舞:分为傩仪舞蹈和傩戏舞蹈。
远古的傩舞是傩戏的前身,又和傩祭仪式、傩戏紧紧相连,不可分开。
傩技:德江傩戏有上刀山、开红山、下火海、抓油锅和刀杆上定鸡等许多不可思议的神功绝技。
傩堂戏音乐:德江傩戏音乐分唱腔和锣鼓曲牌,不少仪事中还有
牛角、响铃、铃子等插入渲染气氛,傩仪所用唱腔系傩堂戏唱腔的本源,其来源有本地民歌和傩神歌。
贵州荞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胡昆山。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彳”、“堇”、“隹”三字合成,力”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贵州德江傩面具艺术特色及其现代设计应用傩戏文化从远古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通过傩戏、傩舞、歌等多种呈现方式向现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展现出自身强烈鲜明的生命活力生长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
傩面具这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面具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某些时候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从古至今,大部分原始部落居民都有着本民族象征性的面具的发展史。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旧斑驳的傩面具,基本上仅仅能够唤醒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古老的审美情趣与追忆起源远流长的悠久的历史烙印,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有多么大的实用价值。
就像来自美国有名的戏剧家尤金·尼奥尔的著作《关于面具备忘录》中所说的:“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从来就是戏剧性的,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攻型武器.”傩面具在我国作为傩戏这种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较高级别的民间民俗艺术,造型上千姿百态、内部蕴含的意蕴深刻,它基本上完全的体现了傩文化所代表的的某种宗教的思想、民俗的意识以及视觉方面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现在,傩文化最繁盛的地区大致分布在我国贵州黔东南与湖南和四川这三个省市交界的那一部分区域为发展中心,不断向周围辐射其影响势力范围。
在本论文中,以傩文化最为盛行的贵州黔东南德江的傩面具为例,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种面具的艺术特色,并为傩面具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找寻发展探索之路。
一、贵州德江傩面具的视觉艺术特征在傩文化盛行的各个地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一面,不管是在傩戏、傩舞还是在傩面具等方面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差异性。
贵州德江的傩面具的色彩主要是以五色为主体,这五色映射出古人原始的五色價值观,有着十分明确的道德与伦理的原始意识思想的痕迹。
这五色分别是“青、黄、白、黑、红”,这样的用色观念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设色观念中,又通过五色的使用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34期员与您聊大学、党员和您规划大学生活、“学霸党员”学习秘籍分享会等活动;并在新生入学当天进行党员进班级、党员进宿舍、党员与新生一对一帮扶活动,对于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的全方位服务,确保新生班级、宿舍、人人有帮带,人人有导师,切实做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2.强化积极分子教育,增强积极分子党员意识。
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量化考核,在给积极分子中开展“争先创优”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我与党员的差距”恳谈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成果展”等,增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党员意识,服务意识,锻炼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发挥其校园建设作用。
3.突出发展对象教育,树立先锋模范意识。
开展“寻找最美党员”,“寻找最美护士”活动,传递党员正能量,医护人员正能量;举办学习生活中摄影大赛,党员先进事迹校园巡讲等活动,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先锋模范意识。
4.落实党员继续教育,强化党员服务意识。
依托学生党组织建立各类特色团队,对同学们的安全、学习、实习、就业、心理、资助工作等等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使其不断强化党员服务意识,以实际行动服务学校发展。
5.设立党员示范岗,加强党员责任意识。
建立“护理系微笑天使学生事务服务”学生党员示范岗,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建立学生党员之家“正能量传播基地”学生党支部示范基地等,使其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和主力军作用,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担当起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使命,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好的投身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设中来。
(三)建立特色安全宣教队伍,发挥党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护理系“安小宣”安全宣教队。
宣教队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共同组成,分别担任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社交安全,交通安全、防盗防骗、食品安全等安全宣传大使,并利用升旗仪式,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安全微课堂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宣传教育。
傩戏·傩舞·傩面具傩,是什么?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
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
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
它是一种礼仪,至周代,成为“礼”的一部分,并由民间走入宫廷,以至成为国之大礼。
它是一种法事,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它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它曾被认为是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对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受到压制,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
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武安,安徽贵池,湖南元陵、辰州、湘西,贵州德江、威宁、安顺,广西环江、罗城,江西南丰、婺源、乐昌,青海等地共有20多个与傩有关的戏曲、舞蹈、风俗等项目入选。
承载着如此多的内涵,傩文化神秘而瑰丽。
带着对傩文化的强烈好奇,记者踏访了一个又一个“傩戏之乡”、“傩舞之乡”,观看了一场场傩戏和傩舞表演,拜访了多位傩文化研究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记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步入了色彩斑斓、高深莫测的傩文化艺术殿堂。
“傩戏之乡”看傩戏“号声绕绕叫一声,师郎拜请请何神;拜请上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中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下元法祖法朝官;上元法祖晏三郎,中元法祖李五郎,下元法祖黄八郎;晏三郎,李五郎,黄八郎,坐在南垭古庙堂;小臣不敢空相请,皇上请到堂……”深秋的一个傍晚,贵州省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内的露天舞台上,四位头戴面具、身着红袍、手持牛角法器的演员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如痴如醉。
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乡中、县文化局副局长蒋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金山陪同记者观看。
“这就是傩戏,现在演出的是第一个节目《三盘角号》,也叫《牛角师刀舞》,”吴乡中告诉记者,“这是傩仪活动中必跳的一个舞,牛角、师刀都是傩仪活动的法器,摇动师刀时发出的沙沙声可以驱逐鬼怪。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一.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贵州德江傩戏源远流长
秦刚
【期刊名称】《贵州水力发电》
【年(卷),期】2011(25)5
【摘要】贵州德江傩堂戏,土家人叫“杠神”,是由原始巫祭活动融合民间歌舞艺术逐步衍变而成的一种古老戏种。
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贵州德江傩堂戏;民间艺术;歌舞艺术;"杠神"
【作者】秦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35
【相关文献】
1.浅析仡佬族傩戏面具造型艺术——以贵州道真县仡佬族傩戏面具为例 [J], 刘鹏展
2.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J], 陈岩
3.傩戏的文化样式演变研究——基于傩城德江 [J], 鞠治安;邓爱芹
4.贵州德江傩戏面具艺术的文化审美意涵 [J], 彭莎
5.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研究——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 [J], 丁洋;孙庆辉;张美琳;张晓琴;杨银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德江傩堂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赞德江傩堂戏面具为:“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傩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由于受到地域风情因素的影响,各傩艺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整体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德江傩面具艺术形态。
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达56个之多,呈现出160多种面具艺术造型,傩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职任务而不尽相同。
按照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来探讨。
一、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神话传说剧目人物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态可以归为两种:一种为“凶面”,面具造型人兽参半,呈现出凶狠、狰狞的艺术特征;另一种为“善面”,面具造型呈现正直善良、和善可亲的艺术形态。
1.“凶面”造型(1)开山猛将: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祭之一,在傩堂戏的表演中他手执大斧,横扫十方邪恶、五方魔鬼,为各路神祭开辟道路,为人们追魂纳魄。
传说中的开山身高一丈二尺,头长一对红色犄角,力大无穷,神勇善战,是蚩尤手下的一员爱将。
对于这一传说中英勇善战的人物,人们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震慑鬼怪。
因此,民间艺人把开山面具塑造成头长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绽、獠牙交错的艺术形象。
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狰狞凶恶,细看却有一种彪悍凛然的气魄,凶狠中透着正气。
(2)开路将军和押兵仙师:这两个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处。
相同的是他们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
不同的是,开路将军是豁嘴,只有两颗獠牙;押兵仙师是平嘴,有四颗獠牙,而且押兵仙师的额头上挂着一个圆镜,据说是照妖镜。
开路将军的豁嘴口直通鼻翼,从雕刻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民间艺人的雕刻之误,而是民间艺人对他传神之处的刻画,据说开路喜欢啖鬼,极易崩坏牙齿,故而形成豁嘴。
另外,开路将军的两颗獠牙是从下面往上长的,咬住了上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