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员申论热点:子不教父之过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亲子教育就是养心育人的过程亲子教育就是养心育人的过程现在,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都很功利,很浮躁。
这里有一篇很能说到教育核心的好文章。
亲子教育,重在养心育人,分享给大家参考家庭教育在养不在教。
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动力呢?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就很难去点燃孩子的热情。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父母能够保持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是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隐形“杀手”。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让父母们做担心的。
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有一名初一的男孩子休学在家,妈妈见到我的时候泪流满面,死的心都有,经过交谈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犯了一点错误,被老师打了两下,并且在教室门口罚站了两节课。
从那天开始孩子就不再去上学了,每天呆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昼伏夜出,孩子的精神也出现了反常,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勉强吃一点饭,不洗漱、和父母基本不沟通,也不到外面去,已经处于封闭自我的状态。
华图网校: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为了爹妈当公务员有些“愚孝”他在年近中年时才考上公务员,之前在广东打工,月收入在5000到10000元之间,进入机关工作后,他的月收入是1000多块,一名叫“县区公务员”的网友发帖晒公务员工作餐,称考上公务员是为完成父母的心愿。
(2月27日中国新闻网)这名网友晒出的8元工作餐,不是茅台酒装矿泉水,不是公款大吃大喝;而据媒体同一天报道,此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都将喝上“实名制”的矿泉水,而会场不会再提供沏茶服务。
基层公务员的8元工作餐与两会上的“实名制”矿泉水形成一个遥相呼应,其实这才是我们所乐见的正常状态。
这位网友本来月收入5000到10000元,却因为遵从父母的意愿,考上“县区公务员”,造成自己收入锐减,这种事情并非孤案,以前曾有准丈母娘逼着开豪车有钱的准女婿考上公务员才把女儿嫁给他的新闻。
这名叫“县区公务员”的发帖人算是个孝子,他父亲甚至说过他若不考公务员,自己会死不瞑目。
老一辈的人思想传统,孩子虽然在外当白领收入不低,但其父亲可能认为给人打工并不是件很光彩的事,才说出“死不瞑目”的狠话。
其实时移世易,世界变化很大,一些老一辈的人并没能跟上世界变化的节奏,现在早已不是官本位的时代,曾荫权在竞选香港特首时曾说“我会打好这份工”,当官其实也不过是打份工,铁饭碗、吃皇粮即将成为过去,这份工打得不好,照样会丢掉工作。
子女尊重父母的意愿也并没什么不好,只是他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一个人的路还须自己走。
从“县区公务员”的帖中来看,他还是很怀念过去“打工”的岁月,那时因为收入较高,想买什么买什么,而现在工资大缩水,很多想买的东西不能买,现在还房贷的钱都要靠老婆打工来还。
如果公务员这份工作,是他自己所梦寐以求,正是自己的理想工作,自己也会乐在其中,但显然,他干这份工作,还是有些被逼无奈。
随着中央反腐工作的深入推进,大力压缩三公消费,公务员的隐性福利锐减,到了一些习惯于一杯茶一张报,习惯于收受灰色收入的公务员重新认识自己工作的时候。
2014年河北省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家风材料1‘家风是什么’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
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访镜头,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栩栩如生的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
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材料2良好家风的形成必须靠家教。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已经不自觉地将“教育”窄化为“学校教育”,以为“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
我们并没有将“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
在这种语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补课的同义词。
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曾国藩晚年在《与弟书》中写道:“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我们真应该三思其言。
在传统中国,几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训,通常在汇聚族人祭祀祖先时,由族中长老领诵,敬谨恭读,这就让族中子弟从小耳濡目染。
可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曾经被我们自己摧毁并且遗忘;可喜的是,近年来,它已经在民间复苏并且复兴。
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又重新在子孙后代的耳畔响起,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种子。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的存在,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由此可见,每个家庭的“家风”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一种积极、健康、正面的“家风”,却可以对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反的,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不正,那么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其个人品行、道德操守,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2014山东政法干警申论考试热点:留守儿童【背景链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
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
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2014申论十大热点-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用法律取代道德和情感,其实质是矮化了法律,低估道德和忽视情感,不适合于处理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根据现实最新情况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非常必要的。
它从法理上明确了保护老人权益的意义和价值,对促进全社会关心老人的权益问题,提升尊老敬老的水平,都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该法明确,国家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同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以及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等。
这些规定,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敬老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被媒体热议的“不常回家看父母”属违法行为的条文,则有一些含混,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常”是多久的概念,每天?一周?半月?一年?这个前提条件不弄清楚,可能使得那些半年甚至一年回家的打工族、学生、异地生活子女大面积违法,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让那些因生活原因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在饱尝思亲之苦的同时,背上违法的心理负担,从感情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其二、关于违法的界定问题。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组成的独特性,而呈现不同的特性。
每个家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纠结和矛盾,有极品父母,也有奇葩儿女,演绎的故事也时常令人“拍案惊奇”。
如何界定儿女是否违反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款?如果出现纠纷,如何取证?总不至于要发明一种最新型的指纹打卡机或别的仪器来存证吧?那样的话,可能是对孝道的一种侮辱和讽刺吧?而如果没有这种装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又如何判断呢?第三、法律的条文,对“不常回家看父母”的儿女,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定。
申论热点五推进素质教育“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
”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
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
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
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
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
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
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
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素质教育为何难落实社会竞争压力巨大。
当前,我国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
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莫等闲,歪了子三观,空悲切在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题量都很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做不完所有题目。
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
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分是考生最为关心的。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辽宁公务员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想第一时间了解公职考试解析吗?请点击>>>辽宁公职辅导讲座资讯【导语】近日,一则《80岁老人被儿子打出门手指脚趾冻伤面临截肢》的新闻引起民众的广泛热议。
由于儿子要钱没给,八旬老人被儿子打出门,穿着拖鞋在外待一夜后,手脚被冻伤,手指和脚趾都要截掉。
目前,老人的儿子因有虐待行为,已被警方治安拘留。
接下来要给老人做伤残鉴定,如果构成虐待罪,老人儿子将承担刑事责任。
所谓“百善孝为先”,但是在部分国人眼中仿佛变得一文不值。
当然,“子不孝,父之过”当前的这个问题也值得父母的深思。
【背景链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自古至今流传下来有关孝道的故事和书籍更是不胜枚举,《三字经》、《24孝》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但是其精华和核心恐怕早已淡出心底了。
曾有这样一则“恣蚊饱血”的故事。
晋朝人吴猛,八岁儿童,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
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
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
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亲。
爱护父亲之心无微不至。
夏天夜间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很多蚊子咬自己,却不肯驱蚊。
让它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免得飞到父亲那里咬一位老人。
【民众观点】此次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现在很多家长都将孩子视为珍宝,从呱呱坠地到娶妻生子,都由家长悉心呵护。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爱使得子女认为从父母那一味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有不满足便动辄打骂。
有网友认为:“这样的人已丧失了人性。
小时候得到父母的疼爱,父母老了应该赡养、照顾,他却做出丧尽天良的事,实乃万人唾弃!这种不幸归根结底是对孩子的溺爱和少教育,奉劝年轻的父母:不要溺爱子女,惯子如杀子,对孩子的溺爱是害子害己危害社会。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子女不常回家看望或问候老人属违法华图教育赵士进国考申论考试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跟社会热点紧密相联,解决实际的发展、民生问题。
基于这一点,华图赵老师精选了子女不常回家看望或问候老人属违法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希望给考生带来帮助。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该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此外,该法还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另外,由民政部制定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也将自今日起实施。
两部新规对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法律责任、服务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被故意虐待事件,《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出现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以及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或未与老年人或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协议不符合规定等情况的,民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常回家看看是无数父母和儿女的共同期盼,但怎样才能达到常回家看看,个人和用人单位都需要落实。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为了奋斗自身的事业,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不要说老年节和父母一起过,很多人连春节都回不了家。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因坠楼、溺水、车祸等等原因导致伤亡。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突然的灾难给家庭甚至我们整个社会带来悲痛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带给我们的更深刻反思。
【标准表述】[现象分析]这样的悲剧之所以屡屡上演,一方面是家长的大意疏忽,没有重视孩子的安全。
为了忙自己的事情,将孩子锁在家里,然而孩子天性好动,好奇心重,于是坠楼、火灾等灾难悄然而至。
不同于这些“马大哈”家长,有很多家长由于外出务工,不能守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因爷爷奶奶无力看管,导致悲剧的不断上演,这在根源上来说是政府职责的缺位。
但凡家乡有尚能维持生活的工作环境,哪个家长不愿意留在孩子身边?因此对这些家长而言,政府能够从财政的倾斜上支持落后乡村并且落到实处,惠及百姓身上,是他们最大的呼声。
孩子在成长阶段,涉世尚浅,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显然对孩子的成绩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孩子成长和安全的关注。
因此我们的教育机构亦该反省自己的失职。
[对策]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重要,为使这种悲剧不再继续上演,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需要家长的呵护和负责,也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国家是所有儿童的最终监护人。
所以,一些少儿悲剧的频频发生,当地政府在社会管理上难脱其责。
政府当下要做的是整顿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设施,比如井盖、池塘等。
从长远来看还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外出务工家长能够在家乡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作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家长应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多的用心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健康。
最后法律作为我们的有力武器也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因监护不利导致孩子伤亡时,对家长我们更多的是同情,即便要谴责往往也只限于道德层面,而法律手段则少被知晓。
我国未成年人法学专家警告说,做父母太安全了,孩子们就难免遭殃。
所以,对监护人忽视孩子安全而导致伤亡的司法实践要尽快开始。
华图网校:
2014年公务员申论热点:子不教父之过
【背景链接】
宝马车挡道,女车主不听劝阻拒绝挪车,甚至冲着保安就是一脚,被警察带上警车后仍拒绝道歉。
如此一幕就发生在海淀区塔院晴冬园内。
最终女车主父亲急了,下跪道歉,事情这才算完。
【现象分析】
本来是一件小事,一个礼貌性的道歉就可以化解矛盾,但是宝马女却宁愿看着自己的父亲跪于人前也不示弱,上演了一场“坑爹”闹剧。
人们不禁会想,宝马女的骄横,其父的谦卑,或许是其父迫于舆论的压力,担心事态扩大;或许对其女的蛮横的做派万般无奈,只能以屈膝道歉来了事。
假如不是这么一幕画面真实上演,那么媒体报端会频现如下字眼“富二代”、“家庭教育”等等,并且会围绕“宝马”车等字眼大做文章。
家庭教育固然很重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教育和抚育孩子的双重重担,我们不否认有一些家庭教育有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以身作则,勤恳工作,辛苦持家,会给孩子灌输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我们不能在那些肆意妄为的“坑爹”现象出现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家长。
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更值得反思。
【对策】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们虽然实行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却在德、质、体、美、劳的路上跛脚前行。
学校教育重知识、轻人文,因此教师不应只接好知识的接力棒,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自身的道德美德的塑造。
学校教育要注重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社会作为一个庞杂的教育场所,对孩子的教育更应责无旁贷。
媒体的舆论引导,百姓口耳相传的模范典型,这些对于孩子正确的认知都起到了引导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名言】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2、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
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3、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
————(美国)富兰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