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428.57 KB
- 文档页数:60
公共基础知识内容大纲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复习建议】法律部分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有难度,但是题目较简单,容易得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大纲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大纲一、事业单位及其管理制度知识(一)事业单位概述(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岗位设置3.公开招聘4.竞聘上岗5.聘用合同6.考核和培训7.奖励和处分8.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9.人事争议处理10.申诉与仲裁制度二、政治基础知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物质和意识3.唯物辩证法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4.统一战线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7.思想政治工作8.政策和策略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三)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社会主义改革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五)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十八大知识1.十八大报告精神2.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3.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4.党章知识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经济学知识(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商品与货币32.经济制度及其类型3.资本与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1.微观经济2.宏观经济四、法律基础知识(一)法理学(二)宪法1.宪法2.立法法(三)行政法法律制度1.行政法2.行政处罚法3.行政许可法4.行政复议法5.行政诉讼法6.国家赔偿法4(四)民事法律制度1.民法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4.婚姻法5.继承法6.物权法(五)劳动法律制度(六)刑法(七)诉讼法律制度1.诉讼法的基本理论2.民事诉讼法3.刑事诉讼法五、科技与人文知识(一)科学技术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2.科学技术常识3.高新技术(二)历史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代史3.中国现代史54.中共党史5.世界历史(三)文学常识1.中国文学常识2.外国文学常识六、公共管理知识(一)公共管理、公共组织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1.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2.公共组织3.我国的政府机构4.政府职能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二)公共行政1.公共行政的内涵2.人事行政3.公共财政4.行政执行5.行政监督(三)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2.政策制定3.政策执行64.政策评价七、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基础概述2.计算机应用八、公文写作与处理(一)公文概述(二)公文写作要则(三)常用公文的写作1.决定、通知、通报、批复、通告的撰写2.请示、报告的撰写3.函、会议纪要的撰写(四)公文处理九、职业道德知识(一)公民道德建设1.公民道德建设2.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二)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概述2.职业道德的作用3.职业道德规范4.职业道德的培养7十、国情、省情、市情和时事政治1.国土、人口和国力2.所属省、市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4.重大时政专题:(考前一年内)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公共基础知识提纲公共基础知识提纲:一、政治学基础知识1. 政治定义和特征2. 国家的起源、形态和职能3. 政府和治理的概念与原理4. 政治制度与民主5.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益二、经济学基础知识1. 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假设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比3.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4. 市场结构与垄断竞争5. 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三、法律学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与特征2. 《宪法》与国家法律体系3. 民法与刑法的基本知识4. 法律责任与司法程序5. 法治与社会秩序四、社会学基础知识1. 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3. 文化与社会变迁4. 人群行为与社会心理5. 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五、历史学基础知识1. 历史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2. 古代文明与世界史3. 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4.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5.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六、地理学基础知识1. 地球的结构与地貌形成2.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3. 人口与城市化4. 区域发展与经济格局5. 地理信息与地理意识七、心理学基础知识1. 心理学的定义与应用领域2. 智力与发展心理学3.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4.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5. 心理调适与心理干预提纲补充参考内容:- 政治学基础知识1.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包括国家结构、政府运作、公民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2. 国家是由一定人口、领土、政权和法律组成的政治实体。
3. 政府是由国家掌握政治权力并进行具体执政活动的机关。
4.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体制和政府运作的组织形式和规则。
5.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调公民参与和政府的责任。
- 经济学基础知识1.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学科,包括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决定等方面的内容。
2.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3.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4.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考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部分法律知识、文史基础常识与公文和论文写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省情、市情概况及时事政治的了解情况。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考纲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一、公共基础知识考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考核知识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识记与理解1)哲学的概念(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意义(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辩证唯物主义1.考核知识点物质和意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实践与认识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2.识记与理解(1)列宁的“物质”定义(2)物质的固有属性(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4)时间和空间(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8)对立统一规律(9)质量互变规律(10)否定之否定规律(1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4)内因与外因(15)原因和结果(16)内容和形式(17)现象和本质(18)可能性和现实性(19)必然性和偶然性(20)实践的定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21)认识的本质(2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3)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24)认识运动的规律(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26)真理的属性(27)真理和谬误(28)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历史唯物主义1.考核知识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与社会革命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识记与理解(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生产力(5)生产关系(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9)上层建筑(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11)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2)阶级的起源和阶级对立的实质(13)阶级斗争(14)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15)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二、公共基础知识考纲——毛泽东思想概论1.考核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识记与理解(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权(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9)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5)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6)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17)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18)政策和策略的理论(19)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20)党的群众路线(21)党的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