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12.51 KB
- 文档页数:18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
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动;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
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D.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
B.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
D.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精品】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逻辑(jì)B.牵强(qiánɡ)C.褒贬(bāo)D.另辟蹊径(bì)2.(小题2)文中划线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妥贴B.支离破碎C.雅致D.引申3.(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4.(小题4)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章取义B.特立独行C.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5.(小题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6.(小题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______,______”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______,______”,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
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______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吴伟业《阻雪》)(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7.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
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D2.C3.C4.B5.答案要点: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B7.A8.C9.B10.答案要点:勤学好问②积累善思③亲近贤者,结交益友11.(1)①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赞许善者,同情无能的人(2)答案示例:示例一: 我认同这一观点。
“择友”强调交朋友应有一定的标准,材料②中孔子认为与正直、信实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奉承、背后毁谤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说明朋友的品行对人的影响很大,交友应当有选择。
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广交”是一种“泛爱众”的交友方式,材料③中子张说君子交友既要尊重贤人,又要接纳普通人,说明君子可以广泛地接纳朋友,这正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B13.C14.答案示例:“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描绘了一幅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居无定所的行旅图。
作者想象友人在羁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此刻分别的不忍。
“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描绘了一幅临别之际反复嘱托的感人画面。
尽管此后相距千里,但彼此会在梦中相聚,醒后通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以及对彼此友谊的坚定信念。
15.(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悲鸟号古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B17.C18.答案要点:内涵:①“昏暗的甬道”和“巨大的白炽灯”喻指被浓雾笼罩下的峡谷和光芒覆盖了整个峡谷的太阳。
“峡谷醒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峡谷里的山、水、崖一下子变得明亮辉煌起来。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 50分。
考试时长1 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o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核威慑醍醐贯顶熟稔.(niàn)虚与委.(wēi)蛇B.全天侯语焉不详着.(zhuó)落稗.(bì)官野史C.编者按不胫而走考量.(1iáng)厝.(cuò)火积薪D.挖墙脚饮鸠止渴债券.(quàn)数.(shù)见不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C.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与共....,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D.这本研究航天技术的专著,其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只适合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内容显得过于艰深,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的北京中轴线,贯穿旧城南北两端,基本格局尚存,沿线汇集了北京不同时代的建筑之精髓,印证了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
B.书写时代的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在伦敦奥运会上,继孙杨夺取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之后,又夺取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2)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______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3)《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僮仆欢迎,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9.0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
2016年8月23日,中国国防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
东城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
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就是说,量子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只有在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随机地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解释道,“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
”而所谓的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个人的距离有多远,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弟弟的状态也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
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应”对方状态,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随着这两种特性被科学家不断认识,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技术也被逐渐开发出来,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
科学家利用量子有多个叠加态的原理,用量子作为保密通信的密钥。
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发现。
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种——量子隐形传态,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即将粒子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粒子本身。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决的,就是传输内容不被别人知道、保证接收者是和发送者对话,以及信息不被篡改。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o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核威慑醍醐贯顶熟稔.(niàn)虚与委.(wēi)蛇B.全天侯语焉不详着.(zhuó)落稗.(bì)官野史C.编者按不胫而走考量.(1iáng)厝.(cuò)火积薪D.挖墙脚饮鸠止渴债券.(quàn)数.(shù)见不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C.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与共....,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D.这本研究航天技术的专著,其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只适合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内容显得过于艰深,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的北京中轴线,贯穿旧城南北两端,基本格局尚存,沿线汇集了北京不同时代的建筑之精髓,印证了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
B.书写时代的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在伦敦奥运会上,继孙杨夺取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之后,又夺取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小题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逻辑(jì) B.牵强(qiánɡ) C.褒贬(bāo) D.另辟蹊径(bì)【小题2】文中划线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妥贴 B.支离破碎 C.雅致 D.引申【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小题4】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章取义 B.特立独行 C.别出心裁 D.推陈出新【小题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小题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请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方格内填写相关的诗文。
(限选其中四道题)(4分)谜面谜底出处谜底例倾谈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说尽心中无限事①保密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段□□□□□□□②和龙王有深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③百花争艳杜甫《春夜喜雨》首联□□□□□④流星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⑤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书愤》首联□□□□□□□⑥心事浩茫连广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
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1]之间。
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
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
吴方攻梁急。
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
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
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
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
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吴王不许。
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
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
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
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愚以为“智”尤甚焉。
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注释:[1]阨(è)陋:险隘的山谷。
[2]江碛(qì):长江水浅有沙石处。
[3]牝(pìn)马:母马。
④絷(zhí):拴。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5分)【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留下城邑留下:保留。
B.江碛要害处要害:险要。
C.须臾断绝断绝:断开。
D.循环不休循环:轮流。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吴王知将军且行且兵事尚神密B.吴王之初发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巨木承其根先帝不以臣卑鄙【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
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
B.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
C.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
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通行。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
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
C.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
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
【小题6】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4分)①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
(2分)②文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以及“”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2分)三、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小题3】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小题4】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5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
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
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
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