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声与现代科技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科学技术对声音艺术的影响研究作者:贾莉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0期摘要:目前,世界各地现代科技水平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声乐艺术受到了现代科技的重要影响。
其一,由于众多的音像传播手段,使声乐艺术的外延得到了扩大,这使人民群众对音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还使文化产业在运转过程中得到了带动。
其二,声音的造假也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这阻碍了声乐艺术发展的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过程中,应当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从而使声乐艺术的健康得到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假唱;现代科技;复制;声乐艺术;音像制品声乐艺术,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们歌唱对其音乐艺术进行表达,由于音乐和语言的双重因素都蕴含在声乐艺术中,所以,声乐艺术不仅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欢迎,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并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还体现了我国在一个时期内时代的精神面貌。
1 运用现代科技后声音艺术的发展成果早在19世纪,爱迪生就研制出了留声机,随着录音装置的诞生,20世纪初伯利那对其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由虫胶制成的唱片,自此以后,密纹唱片、电录音唱片、激光唱片以及立体声唱片逐渐在市面上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光学录音技术以及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这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对歌词的录音保留技术,而且还使放音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进入现代科技后,更使声音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同时对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需求进行解决,还能够再现和全方位对声音进行录制。
由于现代科技水平中的高超技艺,还产生了为歌唱质量加工和润色的一套系统。
例如,在歌手歌唱过程中,可以对其歌唱进行多次录音,在完成录音后再对这些录音进行筛选,并且做出优化处理,最终将这些处理后的素材结合成完整的一首;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微调录放的频率,对原有的歌唱进行升降调的处理;在摄像收录声音时,也可以使用多机位录音,根据不同的机位角度,对不同时间段的声音进行录制,在进行后期处理时,就可以选取其中声音最美的音响,与其画面进行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
拼音字母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用途最多的一种符号新华网 2008-01-252008年2月11日是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纪念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1月25日,教育部举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内容及汉语拼音推行情况。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以及在现代使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整个汉语拼音制定和推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汉语拼音方案》虽然仅仅是由26个字母构成,从刚才大家看的片花可以看到,它的研制过程和推广的过程并不像我们通常感觉到26个字母那么简单。
关于汉语拼音的使用,今年103岁的周永光先生,在他的一本书里面,曾做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介绍,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下,他说,50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周先生在这段话里,实际上已经把汉语拼音的应用做了高度概括,但也是非常全面的介绍。
总结起来,我想汉语拼音的方案在今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它是汉字注音的符号。
大家知道,中国的汉字有很多字是形声字,看了这个字,能够读出音来,随着汉字数量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字,看了这个字,不会读出音来,这个方案为汉字注音起了重要的作用。
刚才专题片里面也讲到山西万容县学习汉语拼音,他们说结了两枝花,一个是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可以认字,第二个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中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开始实施的书同文政策,但是中国有很多的方言,同样一个字有很多的发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做得非常深入,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里,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人对同一个字都采用汉语拼音,按照普通话的发音进行标注,因此汉语拼音也成了推广普通话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与现代科技》评课稿一、教材概述《声与现代科技》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声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物理性质,并探索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理解声音的波动性质和传播规律;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3.理解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4.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4.1.2 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介绍声音的频率、幅度和声速等特性,以及测量声音的方法,包括使用频率计和示波器。
4.1.3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音乐、通信和医疗。
4.2 教学过程4.2.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有关声音的现象或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预热本课的教学内容。
4.2.2 知识讲解系统地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重点讲解声音的波动性质和传播规律。
4.2.3 案例解析通过实际案例对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进行深入讲解,示范使用频率计和示波器进行声音测量。
4.2.4 探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4.2.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思考,加深对声音的应用场景的理解。
4.2.6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学的知识。
声与现代科技声与现代科技预习1.回声: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被反射回来。
反射回来的声音能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2.共鸣: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放在桌面上,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使其发声,另一个音叉也在发声,这种现象称为共鸣。
3.声反射的快慢、强弱的因素:与声传播中遇到的障碍物的形状、材质、位置等因素有关。
4.超声:物体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传播距离远,方向性强,穿透能力强,能量大且密集应用:确定潜艇鱼群位置及海水深度;超声探伤仪;清洗、焊接、硬脆材料工;促进化学反应;B超;粉碎结石;治疗白内障;加湿器等。
超声探伤仪:利用超声波的穿透与反射特性制成的。
B超:利用超声波获取人体内部的信息,给人作常规检查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超声碎石机:利用超声传递能量超声加湿器:利用超声传递能量5.次声:物体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音特点:频率低,传播能量损失小,能传的很远。
次声波的来源: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灾害;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应用:监测核试验;监测海洋温度;预测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
次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利用这种次声波可以预报灾害。
全球性核试验监测网(大耳朵):利用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的很远海域监测网:根据次声波可以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以及声速随温度的变化十分灵敏的特点。
声与现代科技同步练习题1.在一篇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声音的喜爱之情,这是由于( )A.屋梁的振动B.声音的混响 C.声音的共鸣 D.回声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内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3.超声波是一种( )A.传播速度很大的声波 B.频率很高的声波C.振幅很大的声波 D.响度很大的声波4.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5.超声波能穿透几米厚的金属,因此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______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气泡等缺陷。
教科版八级《3.5声与现代科技》同步测试1.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击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确认目标.这主要是因为(D)A.蝙蝠有夜视眼B.蝙蝠靠嗅觉确定目标C.蝙蝠靠听觉确定目标D.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2.关于超声波的利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BD )A.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B.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的深C.利用超声波可以直接清洗精密机械上的污垢D.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B.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5.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太小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越大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7.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声与现代科技1、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km/h,深度是 m。
2⑴猫 60~65000 ⑵青蛙 50~8000⑶狗 15~50000 ⑷知更鸟 250~21000⑸鳄鱼 20~60000 ⑹人 20~20000超声和次声都听不见的是。
3用手拍橡皮膜,可以看到火焰。
传递,也能传递。
4、关于声的应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的信息的;BCD、声在消费、医疗、HY5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
6、以下有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次声波传播速度比超声波小;B、超声波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小;C、超声波的振动频率比次声波高;D、次声波的振动频率比超声波高。
7、以下问题中属于回声定位的是〔〕A、听到远处熟人的说话声;B、海豚通过收到的回声判断远处小鱼的位置和间隔;C、通过闪电和雷声判断闪电发生处与自己的间隔;D、雷达截获敌机发出的雷达信号——超声波。
8、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A、海底深度;B、两山之间的间隔;C、敌舰艇的位置;D、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间隔。
9、探测船在海上航行时,轮船上的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氢气球凑近耳朵听了听,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报告:“海上风暴即将降临〞。
就在当天夜里,海上发生了强烈的风暴。
一只氢气球怎么能预报海上的风暴呢?试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根据。
10、你知道噪声除草是怎样利用噪声的吗?11、某渔船声呐发出超声波,经过鱼群反射后0.8s收到反射波,求船离鱼群的间隔。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450 m/s〕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关于努力学习的语录。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留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典的,而近代又有哪些经典的高中励志赠言出现呢?小编筛选了高中励志赠言句经典语录,看看是否有些帮助吧。
好男儿踌躇满志,你将如愿;真巾帼灿烂扬眉,我要成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word第四节声与现代科技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回声和共鸣.2.了解混响现象.3.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多媒体资料,获得有关声的应用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1.回声.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难点】1.共鸣.2.能识别常见声学应用事例是超声还是次声应用.【教学突破】充分利用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学习教材中关于超声、次声和声识别技术的有关应用,并尽可能地播放与教材内容中有关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的音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多媒体材料.学生准备:搜索好一个或几个关于超声和次声应用的事例.┃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四节 声与现代科技(1)1.回声2.共鸣3.动物与声音 【教学反思】教学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展示和学生阅读的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结合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理念;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板书设计】第四节声与现代科技(2)1.超声是个多面手2.次声本领大3.声识别技术【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教学,已经把初中的声学内容结束,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可以在本节总结人们利用声知识的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如平时交流、上课学习、B超检查身体等;二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性质,如超声波清洗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中得到应用,这是因为超声波清洗速度快、质量好,又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4. 声与现代科技-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特点和产生方式;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3.了解应用声学知识的现代科技。
二、教学重点1.声波的产生方式和特点;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3.现代科技中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
三、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现代科技中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小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客观求证(30分钟)2.1 客观实验:声音的传播速度1.给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2.实验内容:在地上随便画一个点,有两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点的两侧,一个敲一下敲尺子,另一个用手持话筒接受声源处声音,并用计时器记录声音从一个同学处到另一个同学处所需时间;3.让学生计算实验数据,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2 客观实验:声音的衍射1.给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2.实验内容:在黑板前架起一个麦克风和发声器,将麦克风从黑板正中央向黑板两侧挪动一些距离,学生在黑板另一侧接受声源处的声音,通过观察声音的强弱变化,判断声音是否的确能够衍射;3.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拓展与应用(20分钟)通过探究一些声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智能手表的语音控制: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向手机发送短信、控制音乐、查询天气等,这需要声音识别技术的支持;2.聪明的音响设备:智能音响可以根据声音的方向、距离、大小来判断与其交互的对象是谁。
利用声纹识别技术,智能音响可以判断用户的身份,完成个性化的服务;3.声音的数字化:利用计算机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声音转化成数字信号,不仅便于存储、传输、处理,还可以实现语音合成、音乐创作等。
4. 总结(5分钟)通过学习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明确声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