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收藏的十大中国文物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541.00 KB
- 文档页数:8
细数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从不打算归还,王羲之真迹也在其中日本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了展出中国的文物,还特意修建了一座东洋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的展品,从史前时期的石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囊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文化。
就连国内少有的王羲之真迹,在日本就收藏了好几副,甚至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来自中国的文物。
王羲之据统计,在抗战期间,日本至少从中国掠夺了360多万件文物。
抗战胜利后,日本只归还了中国少部分文物,大部分文物,都在日本的各大博物馆内堂而皇之地展出着,在外的国人看了又悲愤又心痛。
那么当日本从中国都掠去了哪些文物?这些珍贵文物是否还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在日本博物馆内珍藏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镇馆之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地处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
为了陈列来自中国等东南亚地区的艺术作品,于1968年修建了“东洋馆”。
其中主要展出的便是中国的艺术品,占了“东洋馆”一半的展厅。
在东洋馆里,常年摆放着一件镇馆之宝-饕餮文瓿,这是一件来自于3000多年前中国商朝的青铜器。
器身中部有一张长着角、瞪着眼的兽面,这便是饕餮。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因其贪食,所以经常被装饰在青铜食器上。
饕餮文瓿“瓿”是用来装酒的容器,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小酒坛子。
饕餮文瓿是古人祭祀祖先和神明时用于盛放酒水的。
这种造型独特又威严的器皿,反映了中国古人敬畏神明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可是说是世界青铜器中的极品,这件饕餮文瓿体现了当时工匠超高的工艺和技术。
从这件青铜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远古时期的文明。
饕餮文瓿日本人对中国的青铜器向来都非常欣赏,从古至今,都孜孜不倦地收集和研究。
在东洋馆内,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欣赏。
这便是来自东汉时期的“摇钱树”,最早的摇钱树出现在西汉早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数量稀少。
【撷英】日本美秀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多图)日本的美秀博物馆,创办者为小山美秀子,该馆座落于日本京都滋贺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去处,博物馆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从《桃花源记》获得灵感,将之建于群山之间。
馆中所藏中国文物,数量之多竟能支撑整个博物馆的半壁江山!这些展品件件都精美绝伦。
青铜器▲东周椭圆形带盖的鼎高17厘米,直径16厘米▲商代晚期安阳出土酒器高32厘米,直径25.1厘米▲长江流域出土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酒樽高16.3厘米,腹部宽8.5厘米▲西周早期象形酒樽高17.8厘米,腹部宽7.2厘米这个象樽,象身上驮着个酒罐,形制少见。
表面装饰系贴片镶嵌,其工艺显然与第一件金丝镶嵌的鼎不一样。
按照明代高濂的说法,这是商代装饰的特征。
日本人把它定为西周早期,其依据大概是认为其造型更写实仿真。
▲春秋战国时期鸟形油灯盏高度23.3厘米这个鸟形灯跟前阵子国家博物馆展示的从盗墓份子中收缴的灯很相似。
也是精品一件。
▲东周晚期的一对铜卧状公牛高5.7厘米,长15厘米,宽度8.4厘米这对铜牛的纹饰也是片状镶嵌,这类器物国内极为少见。
▲东周嵌银铜质双身虎此件之造型极为美观,尤其是尾部的卷曲有力。
整器红锈绿斑配合千年不变的银片光泽,为极美品。
▲东周晚期或汉早期嵌金铜质独牛腿人首酒器三具其中一足上有铭文这组铜器世所罕见,人物面部造型极为生动,富于神韵,熟悉人种学的人大概都可以分辨出这是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氏。
以牛足为承重腿,主要还是反映了在农耕文化中人与牛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三具铜器可以理解为在田野上春耕时三位憨厚的农民相聚相戏的场面,看着这三具铜像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呼唤。
▲东周晚期螭龙形钩具一对这对钩具造型精美,材质精良,也有镶金。
我国的专家有一种说法认为螭龙的形象出现于汉代,但是按日本收藏的这一对明显的工艺与上面一些镶金铜器有类似之处。
因此定为东周晚期还是比较适当的。
所以说依据形制断代固然重要,有时因为孤陋寡闻也会出现武断。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瓷,件件精品东京国立博物馆位于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内有本馆、东洋馆、表庆馆及法隆寺宝物馆4个展馆共43个展厅,陈列面积1.4万余平方米,约有11万件收藏品,其中国宝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托保管的文物。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象征日本历史的建筑物构成,历来被称之为'美术馆建筑与博物馆建筑的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陶瓷精品。
是日本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除了日本文物,有上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不少被列为日本国宝,重要文化财产。
时代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到清代的瓷器字画,无所不有。
元代青花云龙纹罐瓷器圆口,短颈,腹鼓,腹中青花游龙好似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驰骋,清白两色交相辉映,色调优美,底无釉,造型独特,纹饰优美,疏密有致,造型丰满,端庄大方,主体纹饰为海水龙纹,釉质光润,青花苍翠浓艳,耀眼夺目。
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大盘此器胎釉精良,温润如玉,底不施釉,胎质细密,内外壁装饰缠枝四季花卉,线条流畅,盘心则绘莲花、莲蓬、茨菰、浮苹等花卉,以锦带束之,故有“一把莲”之称,寓意清廉,其布局疏秘有致,“苏麻离青”锡斑明显,流露出浓厚的笔墨趣味。
明代青花鹤纹大盘此器广口,青花疏密有致,端庄大方,线条婉转优美,胎骨坚致精良,中间青花绘仙鹤,回纹,稻谷,花卉,下绘梅花,四周绘缠枝莲,先勾后填色,造型规整硕大,青花色泽自然,鹤代表长寿,吉祥,寓意万事如意,构图精美自然。
明万历景德镇窑五彩龙牡丹纹觚整器胎体厚重,体量巨大。
觚通体以绿彩花卉为饰,前后上下红绿各绘四条龙,并配红牡丹点缀,共七条纹饰带,布局繁缛,为万历时期瓷器典型特征,五彩色彩艳丽,釉上红绿色泽浓重,釉下绿彩清新淡雅,万历大件器物存世较少。
大红大绿为万历的基本风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万历皇帝沉迷道教,觚也是万历流行的陈设瓷。
清乾隆景德镇窑蓝釉粉彩桃树纹蒜头瓶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日本藏中国三十大国宝级文物日本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隋唐时期,日本就曾遣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
自隋唐以来,日本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对中国文化仰慕至极,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
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级文物最多的,也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其藏品质量丝毫不逊于英、法、美等欧美国家。
近代以来日本等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以下本人就日本各大博物馆藏珍贵的三十大中国国宝级文物进行盘点。
1. 商虎食人卣(京都泉屋博古馆)这件虎食人卣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
此器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
此器共有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宁乡市沩山乡境内),后来都流落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此器装饰华美,在我国青铜器史上堪称古代艺术的精绝之作,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铜镜),是现存最知名、最有价值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中国古代青铜器珍品之一。
2. 商双羊尊(东京根津美术馆)羊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是温顺、善良的形象,也传递着吉祥的寓意,不少器物的造型、雕刻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双羊尊”目前全世界仅有两件,却都流失在海外,其中一件在大英博物馆,另一件则在日本根津美术馆。
此尊造型为两只羊前躯相背、背托容器,造型上浑然天成、别出心裁,羊角大弯曲,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较为罕见,其艺术价值比大英博物馆藏品更高。
从曜变天目茶碗到唐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之《丧乱帖》,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收藏着众多连这些文物的故土中国都无缘得见的稀世珍品。
这些文物虽未保存在中国,却不代表着这些文物从此就与我们无关。
它们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仍然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东京、奈良、九州和京都四大日本国立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在日本博物馆系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了解这四大博物馆中所藏中国文物的综合情况并思考如何看待这批文物以及如何发挥这部分文物的价值显然非常必要。
一、所藏文物概况及流转过程(一)概况根据四大博物馆对外公布的藏品数据,东京国立博物馆内收藏中国文物2609件,奈良国立博物馆496件,京都国立博物馆1539件,九州国立博物馆109件。
文物的种类从书画作品、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文献、石刻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藏品的年代跨度也从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彩陶到明清书画瓷器[1]。
其中认定为国宝的有16件,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有115件。
国宝级别的16件文物中有15件是书画作品,1件是唐时代的七弦琴(详细参见正文文物清单)。
日本国宝之梁楷的《出山釈迦図•雪景山水図》。
梁楷是南宋时期特立独行的名家代表之一。
他用系列化的作品呈现了从传承到求变到稳定,直至对自我风格的超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一个画【摘 要】介绍收藏于日本四大国立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的大致情况和部分国宝级重要文化财产级别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并探寻这四大博物馆是如何发挥这些中国文物的价值的,最后从方法论和重要性的角度阐述应该如何让这些文物在中国得到“活用”。
【关键词】日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国际交流 文物流转 文物价值【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9)02-47-04日本四大国立博物馆藏中国文物之概况与启示◎陶 璐(上海魔力芯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0050)【收稿日期】2018-12-10【作者简介】陶璐(1986- ),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上海魔力芯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海外文物(12)东京国博珍藏的中国文物海外文物(12)东京国博珍藏的中国文物良渚文化猪形刻纹玉钺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京国立博物馆除了日本文物,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文物了,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列为日本国宝、重要文化财、重要美术品。
这些中国文物,既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物,也是日本“以汉强和”发展道路的见证物,当然还是日本文化强盗掠夺破坏中国文化的见证物。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文物展览,分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外出展览等多种形式。
1999年春天笔者访问时,该馆专门推出了中国绘画和唐三彩两个临时展览,展品绝对一流。
目前正在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
常设展览展品虽经常会调整,但一般至少用5个陈列室展出,展品中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时代石器、玉器、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和书画等。
从笔者多年与日本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情况看,发现日本对中国文物种类的爱好,与欧美国家博物馆有所不同。
日本学术界最重视中国早期的图书、文献、写经、书画,因为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记录,同时也是日文产生、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对日本工艺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文物,诸如元代以前陶瓷,日本就特别重视,因为这不仅影响到日本陶瓷,同时也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饮食文化,影响了日本的生活方式。
当然,对正仓院等处珍藏的中国宝物加以特别的关注,不用多说了。
东京国立博物馆官方网站,用英文、日文介绍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文物,比笔者当年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效果要好些,不妨略举数例,让大家共享。
这些珍贵的中国文物中,有良渚文化猪形刻纹玉钺镦,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商代大理石兽,商代兽面纹青铜器,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战国青铜鼎,唐宋元明陶瓷器、铜镜、漆器、石刻佛像等,从中可以看出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收藏水平与收藏品质。
商代青铜器战国青铜鼎传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唐代三彩双龙耳瓶唐代白瓷凤首瓶南宋官窑琮形瓶南宋官窑瓷碗南宋龙泉窑香炉南宋至元代龙泉窑双凤耳瓷瓶南宋龙泉窑瓷碗元代云龙纹青花瓷罐明代青花一束莲大盘唐代海砚纹铜镜元代花鸟纹雕漆盘唐代佛像山西省天龍山石窟第14窟総高139.4 像高97.0青瓷刻花牡丹纹瓶年代:北宋类别:青瓷规格:高16.7厘米原属:北宋耀州窑产品现状: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简介:此瓶也被称为“吐噜瓶”,但与上一件瓶不同的是此件口沿翻转,肩与腹部的转折线比较明确,腹部轮廓线几为直线,加强了造型的形式感。
日本藏中国三十大国宝级文物(下)日本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隋唐时期,日本就曾遣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
自隋唐以来,日本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对中国文化仰慕至极,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
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级文物最多的,也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其藏品质量丝毫不逊于英、法、美等欧美国家。
近代以来日本等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以下本人就日本各大博物馆藏珍贵的三十大中国国宝级文物(下)进行盘点。
16. 北宋苏轼《李白仙诗卷》(大阪市立美术馆)北宋苏轼《李白仙诗卷》(苏轼晚年精品力作)《李白仙诗卷》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东坡58岁时所书,用笔用墨,变化多端,粗服乱头,丰瘦合度,翰逸神飞,纵横有象,跌宕多姿,人书合一,心物一如,神秘莫测,正如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所言,是“端庄杂流离,刚健含婀娜”,可谓美妙不可方物,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
太白之诗共两首。
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
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
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
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
此卷用笔丰腴浑厚,气势苍古劲健,一笔一画无不流淌着书写者的情绪,一撇一捺无不倾注着书写者的真情,使转顿挫无不漫溢着书写者的学养与功力,是苏轼受颜真卿、杨凝式二家的影响,又变古创新的行书作品,是东坡晚年的精品力作,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7. 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东京国立博物馆)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宋代院体花鸟画最高水平)此图为绢本设色,共二幅,尺寸25.2×26厘米,本图描写极为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微妙,因而富于情趣。
这三十九件珍贵的文物,有三件被日本抢去当做国宝导读中国古代的铸造工艺一直是绝对的世界之首,无国能及,因此从青铜器开始,自然是要体现华夏祖先们精湛的铸造工艺。
当然也就只有这些几千岁高龄的老祖宗们配得上打这头阵。
文物的饕餮盛宴1.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是的你没看错,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就是这样,安静的立在墓中………………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
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2.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
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
然而,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宝在海外,真要数个一二三四,却知者寥寥了,所以我特此总结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国十大国宝。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一: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等级:御物价值:传世孤品年代:唐质地:镶嵌乐器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
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
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曜变天目茶碗二:曜变天目茶碗等级:国宝价值:传世孤品年代:南宋质地:陶瓷流入日本时间:古代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
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我曾经见过这个宝贝,当时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
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两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人的来头,都是日本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
日本收藏的十大中国文物
来源:满艺作者原文载:共识网
摘要
如果要问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
如果要问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
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
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
一: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
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
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二: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
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我曾经见过这个宝贝,当时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
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两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人的来头,都是日本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
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三: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
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四:《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
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
年代:南宋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
相传为南宋的云谷禅师云游四海之后,隐居于浙江吴兴的金斗山中。
他不无遗憾地想到自己尚未踏足的潇湘山水,于是请一位姓李的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挂于房中,躺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美景,故为潇湘卧游。
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山水画,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
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完全就是个神品。
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
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从里面把最珍贵的《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抢救出来,于是两幅长卷上都留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五: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
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年代:唐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唐模本《丧乱帖》,这可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了,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
要不是它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的传世真迹。
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六: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
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
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
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
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七:猛虎食人卣
等级:无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
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八:《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1238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南宋)
收藏地:京都东福寺
禅师的肖像画,在日本人称为顶相。
唐宋禅宗的很多门派在中国都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于是宋代的禅宗艺术品大多也保存在日本。
禅门的肖像画主要是师傅给弟子的,上面有题字,证明师承。
无准师范是宋理宗的国师,径山寺主持,南宋佛门的领袖,这幅肖像画特别重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的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而且明清以前的人物肖像画,也无一幅能出其右。
九: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
年代:南宋,1197年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
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的更好一些。
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
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秘藏,后来流落海外,先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十:《菩萨处胎经》五贴
等级:国宝
价值: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
年代: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
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这个宝贝我见过一次,是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敦煌国际大展上,当时俄罗斯将其掠夺的敦煌写经一举展出,但是都是考古所出,多有残破。
日方展出了几件唐朝时候流入日本的写经,精美至极,特别是这份菩萨处胎经,完全就是压场的宝物,精美的纸张,稳健的笔意,一看就是难得一见的神品。
BTW,篇幅所限,只能加十个,除了这些之外,日本还保留着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好比藤井有邻馆的《幽竹枯槎图》,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碗,永青文库的《金银错狩猎文镜》,还有《桃鸠图》、《十六罗汉图》等,都是罕见的国宝,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