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819.02 KB
- 文档页数:10
名师解读2019-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一个题型。
如何在高考时拿到更多的分数,这是同学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2019-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在考试中做好诗歌鉴赏。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四个方面去考查。
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无论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用到了怎样的语言,在表达时用到了怎样的技巧,这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一、形象诗歌中会塑造人物形象,也会描摹景物,刻画事物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形象。
1.人物形象在历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问法:a、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2019年上海卷《镜湖女》)b、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19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的形象也会是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二是诗人形象。
主人公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邶风.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女青年活泼俏皮,美丽动人;男青年痴情淳朴。
我们以试题《镜湖女》为例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问题: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2019年上海卷)读完诗歌后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答案,镜湖女以打鱼、采藕为生,说明热爱生活,生活态度积极;面容姣好,美丽动人;镜湖女歌声优美,回家之后还要和朋友相约明天出去玩耍,说明镜湖女活泼可爱的性格。
2、诗人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有几种形象类型:a.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古代文中最有这种情怀的是李白,如《梦留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是这一形象的代言人,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忧国忧民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课目的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教课方案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借助 ppt ,教师观看 ppt 导入新课。
●真题操练(投影PPT)操练体悟●主导学生活动:利用该方方法投影 PPT,人物形法,达成相研究象类答题指导关讲堂链接说明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义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怀主人公形象。
光景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和人文景物。
能够是情中之景,有单个光景形象,有由多个光景形象 (意象 )组合成的境界。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色?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仍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剖析仍是归纳。
解答这种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 ( 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照,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下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 ( 中心词应是形象 ) ;②剖析形象的基本特色( 联合诗歌内容剖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感情、要旨剖析 ) 。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微点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的方式。
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
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唐诗,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4分)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剖析三、四句写三闾庙周围景色,点明季节是“松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分)②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
(2分)技法透视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附录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5.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微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以下几点为考查重点:微点突破一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剖析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
“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2分)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分)技法透视1.常见题型(1)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这首诗(词)中的某字可否换为另一字?请阐述理由。
(3)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4)某句中的某字换为另一个字,你认为哪个更恰当?为什么?2.联系语境巧炼字(1)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微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微点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分类(二)常见人物形象例题(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宋]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答: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
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
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2分)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分)技法透视1.常见题型(1)这首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诗歌(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特点?(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4)某一句(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见微知著赏人物(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所提示。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应该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抓描写,理解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3)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答题步骤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南宋]蒋捷①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 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
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
③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答案BC解析B.“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错,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非“心留”。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非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
答:答案本词刻画了一位因雪阻而滞留他乡的愁苦、孤寂的游子形象。
词中,词人紧锁眉头(神态)。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的心灵独白(心理)写出了无限愁绪,无以排遣,想象梅花和雪也该和“我”一样满腹惆怅吧。
同时写出了雪中的凄凉之景,侧面烘托出了词人的这一形象,表现了词人惜别怀远之情。
解析首先简要概括“我”的特点,“阻雪”暗示“我”的处境,“锁眉头”“愁”暗示“我”的心情,“冷清清”表明了“我”的心境。
由此可以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忆旧游”“愁”等是理解情感的关键。
微点突破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的组合。
鉴赏此类试题,命题者重点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
需要注意的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注意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南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 ①金山:镇江紫金山。
②表独立:卓然而立。
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6分) 答:剖析第一问,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月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如“玉鉴”写出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白银阙”写出金山月如白银般明亮;“漱冰濯雪”写出金山月如冰雪般洁净。
第二问是要求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词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明亮,如冰雪般洁净,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4分)词人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旷达的胸襟。
(2分) 技法透视1.常见题型(1)诗歌(词)的某些诗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
(2)某句(联)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由景及情析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反映。
如诗中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时,则极可能是在塑造“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答题步骤针对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唐末五代]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C.“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D.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E.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CD解析C.“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D.没有“心理描写”。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解答第一问时要用优美的语言把前三句的景象描绘出来,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要概括意境的特点。
“如家禽”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水香”“桑柘深”等展现了景物静谧、青翠,物产丰富的特点,由此可以解答第一问。
解答第二问时首先要结合诗句内容,因为是开篇的写景句,所以要考虑其在营造氛围、引起下文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其作用,因为田园生活如此美好,所以自然有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肯定与向往之情。
微点突破三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例题(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4分)答:剖析题干中“颔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野菊形象”明确了鉴赏的对象。
第一步,解答时要结合意象的固有内涵分析,菊花在古诗词中是高洁的象征。
在这首诗中,注释的内容和颔联也表明了野菊的这一内涵。
另外,“在野”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点,“幽色”点明了野菊的颜色,“妙香”点明了野菊的气味。
第二步,将“物”与“人”巧妙地连接起来。
野菊高洁,正是为了说明人像野菊一样,也具有高洁的品格。
答题时联系菊花的常见内涵,抓住反问句,便可得出野菊形象。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2分)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分)技法透视1.常见题型(1)简要分析诗歌(词)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词)描绘的“××”具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这首诗(词)为什么要写“××”?作者借“××”抒发怎样的情怀?2.挖掘寓意品物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往往在对物象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理想。
这些物象不仅具有事物的特点,还具有人的品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