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群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1082019年40期总第480期职业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信息化技术与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文/汪 丹【摘要】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信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学习外语阶段过程中。
对此我们展开分析和讨论,明确信息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可行性,探讨信息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所体现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国内高校外语课堂中跨文化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索高校外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希望能够培养出具备较强学习外语能力的人才,在信息化的今天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作者简介】汪丹(198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ESP教学。
学习效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外语学习者轻松愉快的体验学习外语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过程中,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外语交流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践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解决问题。
课上所学习的关于中西语言、语言技能以及更多帮助提升了解文化能力的相关内容,都需要学生在课上及时消化,课下积极练习,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等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信息化技术的引进能够保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进一步的实现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为日后自身发展提供了保证。
3.扩充课程信息,增加课程容量,减轻教师工作量。
课前认真备课是保证课堂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教师需要查询关于课堂内容的重要的相关课外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扩充课程信息,引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课件向学生们讲解,通过音效、色彩和动画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课程容量的同时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外教教学情境下的跨文化有效传播□周芊羽【内容摘要】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外教教学情境下跨文化有效传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外教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在满足现阶段各个高校教学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外教那里学习到更多国外最新技术的知识,促进学生计算机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本文叙述了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外教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现状,并分析了跨文化有效传播对于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外教教学情境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意义,探究了在外教教学情境下计算机专业课堂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的具体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外教教学情境;跨文化;有效传播【作者简介】周芊羽(1990.7 ),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管理一、计算机专业外教教学现状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高校用开放的心态迎接科技无国界、学术无国界的大趋势,积极对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外籍教师、专家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理念,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紧缺的人才;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又为原本传统、单一的高校营造了国际化的环境,注入了新鲜和活力的血液,创建了多元化的语境,也提高了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国际意识。
如今,外教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但是,不同文化在现实中也存在差异,在外教的教学和与本国学生以及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因文化冲突和不适应产生交际障碍、“水土不服”、交流误解等。
许多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十分注重外语教学,解决语言障碍,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文化冲突与障碍。
尽管高校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提升,语言壁垒在逐渐降低,高校大环境也跟随着时代的潮流逐渐国际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与合作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
现今,除了引进外教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外,越来越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课堂中也时常见到外籍教师及专家的身影。
计算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与跨文化交流经验计算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标准逐渐趋于一致,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这种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标准逐渐统一,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软件应用、编程语言等。
2.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跟上技术的步伐。
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成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内容。
3.计算机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各国之间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如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国际学术交流等。
4.跨文化交流经验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包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沟通方式、合作模式等。
5.全球化视野下的计算机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计算机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使他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技能。
6.国际化计算机教育体系:建立国际化的计算机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
7.计算机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现计算机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8.国际化计算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教学经验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
9.计算机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计算机教育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竞争力等。
10.国际化计算机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教育政策与法规,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计算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与跨文化交流经验是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我们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促进计算机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A Survey of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English Instruction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实施现状调查List of AbbreviationsICEE: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 English educationCCC: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EMTS: English major teachersNEMTS: Non- English major teachersEMSS: English major studentsNEMSS: Non- English major studentsTQ: Teacher QuestionnaireSQ: Student Questionnaire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Table 2 Literature statistics from 2001 to 2011 (12)Table 3.1The Information about teacher participants (22)Table 3.2 The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 participants (22)Table 4.1 Teachers‘ and students‘ aims in language classes (28)Table 4.2 Tools u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29)Table 4.3 Topic sources (29)Table 4.4 Profile of materials (30)Table 4.5 Priori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30)Table 4.6 Teaching styles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31)Table 4.7 Use of Internet tools (31)Table 4.8 Activities using Internet tools in/after class (32)Table 4.9 Main barriers (33)Table 4.10 Teachers‘ and students‘ views of using Internet tools for language classes (33)Table 4.11 Assessment of cross-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34)Table 4.1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EMTS and NEMTS (38)Table 4.1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EMSS and NEMSS (42)Figure 2.1 CCC model system (Li,2009) (12)Figure 3.1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24)Figure 4.1 Chinese culture pattern of learning English(Jin and Cortazzi, 1998) (28)Table of ContentsList of Abbreviations (Ⅰ)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Ⅱ)Abstract in English (1)Abstract in Chinese (3)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4)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4)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5)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5)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7)2.1 Definitions of Key Terms (7)2.1.1 Culture and Cross-culture (7)2.1.2 Culture Teaching and Cross-cultural English Teaching (8)2.1.3 Internet Technology (10)2.1.4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0)2.2 Previous Studies of Cross-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2)2.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12)2.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14)2.3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 English Education (16)2.3.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16)2.3.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17)2.3.3 Th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19)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21)3.1 Research Questions (21)3.2 Participants (21)3.3 Research Instruments (22)3.3.1 The Questionnaires (22)3.3.2 Interview Schedule (23)3.3.3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23)3.4 Procedures (25)3.5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25)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6)4.1Teachers‘ and S tudents‘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ICEE (26)4.1.1Results from Questionnaires (26)4.1.2Results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34)4.2 Differences i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between EMTS and NEMTS (35)4.2.1 Results from Teacher Questionnaire (35)4.2.2 Results from Teachers‘ Interview (38)4.3 Differences i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between EMSS and NEMSS (39)4.3.1 Results from Student Questionnaire (39)4.3.2 Results from Students‘ Interview (41)4.4 Discussions (43)4.4.1 Discuss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ICEE (43)4.4.2Discussions of Differences i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between EMTS and NEMTS, EMSS and NEMSS (44)Chapter Five Implications for ICE (45)5.1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gency (45)5.1.1 Advi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45)5.1.2 Advice for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46)5.1.3 Advice for Staffing (46)5.1.4 Advi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ross-cultural Teaching (47)5.2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 eachers‘ all-around Capability (47)5.3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 tudent‘ CCC (48)Chapter Six Conclusion (50)6.1 Major Findings (50)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50)Bibliography (52)Appendixes (60)AppendixⅠ (60)AppendixⅡ (64)Appendix Ⅲ (68)Appendix Ⅳ (69)Acknowledgments (70)Publication (71)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growth of the concern abou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s of cross-culture English teaching have become quit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Cross-cultural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concept. Great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cross-cultural English teach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r internet technology perspective have become prominen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integrate cross-cultural languag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Besides,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English teaching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 clear picture of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 English education (ICEE) has been far from conceived.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 English education in Shandong universities. There are two main objectives in this paper. One objective is to find out the teachers‘ and learners‘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ICEE in Shandong universities. The other objective is find out if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 of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between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nd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English major teachers and non-English major teachers. In order to make the investigation more scientific, both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were select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is study. Through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62 valid teacher questionnaires (32 valid English major teacher questionnaires and 30 valid non-English major teacher questionnaires) as well as 66 valid student questionnaires (31 valid English major student questionnaires and 30 valid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11 Shandong universities. With the help of SPSS 13.0,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s data. In additi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s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to find more rea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bout internet-mediated cross-cultural English education.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ICEE developm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ICEE. For example, the value of using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s investigatory tools are under-explored; related training and guidan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sufficient; home culture teaching is missing and so on. The result of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showe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f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between1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实施现状调查English major students and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English major teachers and non-English major teachers. In general, EMTS and EMSS are better than NEMTS and NEMSS in terms of perception and practice.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ternet technology; cross-cultural English instruction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调查和研究已变得非常必要。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31.203信息化手段在贯通培养项目高中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①王琳娜(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2200)摘 要:该文以信息化手段在贯通培养项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信息化手段在贯通培养项目高中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优点与弊端以及改进方向。
同时,该问卷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调查,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
关键词:信息化 贯通培养项目 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03-04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这种形势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日渐广泛。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传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强等特点。
教育部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高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学习到丰富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高中阶段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2015年起,北京市教委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于2016年加入贯通培养项目,成立高中部,同时引入北京市级示范高中校北京市11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部的英语教学既要执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又要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新的尝试。
笔者以“信息化教学”和“高中英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论文发表年份为2014—2019年之间,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基金项目:2010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课题“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大学外语4+2+2+X课程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王丽群;许丹凌;高磊(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外语部,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Computer-mediated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ANG Li qun; XU Dan Ling; GaoLei(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Mudanjian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o11,China)摘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文化情境和大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并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在分析其优势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的三大主要途径。
关键词:基于计算机的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Abstract: Computer-mediated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s the real cultural situation and a lot of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for learners, which can greatly stimulate learners’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to learn the culture belong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 enhance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and really improv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strength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ree main ways to carry out a computer-mediated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CMICC(computer-mediat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引言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这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通过得体和有效的沟通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是一种利用文化差异为资源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1]。
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仅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3]。
也就是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不仅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要培养出语言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输人跨文化知识外,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真实语言运用情景和提供语言实践机会[4],让学生亲历跨文化情景,真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等的意识和敏感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构建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
然而传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由于缺少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能得到一些有限的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一些抽象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上的转变和交际能力上的提高往往无法实现。
一旦学生面对真实具体的跨文化情境,则会表现出难以应付。
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跨文化教学的瓶颈,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界苦苦思考的问题。
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的优势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外语界开始尝试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与外语跨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语言知识的新途径和新环境。
与传统的跨文化教学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具有如下优势: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模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
3)多媒体集文字、图象、音频、视频等多感觉形式的交流信息于一体,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是激发动机、保持兴趣和促进学习的有利条件[5]。
4)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不仅方便高效,而且廉价[5]。
5)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这不仅使学习者学到更地道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实时跨文化网络交际能力。
3.如何进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3.1 利用多媒体素材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文字、视频、音频、图象等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是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同时照片、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能够直接再现历史事件,真实展示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现实状况,所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素材为学生开辟接触目的语的多维途径,帮助学生拓展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首先,应建立较为完备的跨文化教学的多媒体资料库。
资料库包括反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各方面的文字资料、声像影视制品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原声电影。
电影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综合反映。
而且原版影片语言生动真实,能提供目的语文化交际的真实情景。
通过赏析原版电影,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各种文化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巩固语言知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资料库中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录音、课件、DVD光盘、影视资料等多媒体素材,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如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艺术宗教等,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涵义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并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
多媒体的素材寓抽象的文化概念于直观的感性形式之中,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和回味异国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2利用虚拟环境实时交流让学习者体验跨文化交际规律,应用跨文化交际原则一直以来,创造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既是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
而虚拟现实教学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缺少真实文化情境的不足。
虚拟现实是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是一种用户可以实时地与其中的对象产生互交作用的、能多次重复再现的人工仿真环境。
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实时仿真性、交互性和重复再现性。
虚拟现实教学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首先,虚拟现实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
虽然虚拟现实并非真实的存在,但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为学生在广泛的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
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课堂讲解更具说服力。
学生沉浸在虚拟空间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可以获得最大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语言使学生犹如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家之中和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逼真的生活实践中体味英语的真实用途,同时得以激活其英语文化知识。
其次,学生进入某个特定的虚拟环境之后,可以和这个环境中的所有人或个别人进行实时交流。
这种实时交流不仅会鼓励学习者强烈的活动意识并作出反应,同时学习者会收到适当而立即的反馈。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还可以多次重复进入某个仿真环境,尝试不同手段产生的不同结果。
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换位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摆脱了被动学习的单调和枯燥无味的同时提高了文化移情能力。
总之,虚拟现实教学维学生提供了进行特殊体验的媒体语境,让学生在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并培养了其应付现实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的能力,这是传统跨文化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3.3 利用在线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特网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资源,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跨文化交际网络。
英特网跨越时空、民族、种族、文化和国界的特点使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世界传播和交际的一种主要方式[5]。
利用英特网来进行跨文化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汇的英特网上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操不同语言、遵守不同文化规范的人们进行广泛交流与互动[2]。
这是一种最真实的语言学习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地道的语言,加深学生对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性的事实的理解[7],还可以提高学生实时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线跨文化交际活动既可以是实时交际,也可以是非实时的交际。
其中实时交际活动是指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或网络聊天系统进行实时地讨论或口头展示等,主要包括实时讨论、语音聊天和网络电话。
实时讨论允许参与者同时在不同的电脑上进行在线键盘交谈。
每个人在自己的屏幕上所写的内容会同时出现在参与讨论的所有人的屏幕上。
语音聊天和网络电话所则属于有声交际,特别适合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并能够向交际者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非实时的在线跨文化交际活动包括电子邮件、电子论坛和新闻组的活动等多种形式。
电子邮件适合于小范围内,特别是两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E—mail交流收集的资料、相互之间回答问题。
与目的语群体的学生进行电子邮件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操练目的语的同时了解目的语文化,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友谊[5]。
新闻组和电子论坛集中了对某一主题有共同兴趣的人发表的文章,人们在新闻组阅读并张贴各类消息、参与讨论;它把世界上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组织了起来,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分享有益的经验,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