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2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1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不定项选择题(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胎儿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
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一样的是()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B.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的组织水肿C.有蛋白屎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D.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导致的组织水肿2.血浆是沟通人体各部分体液的重要媒介,更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细胞都能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血浆所含的一些物质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凋节C.血浆中出现代谢废物就表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D.在卵母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血浆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下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肝细胞、甲、乙二个部位的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C.甲、乙、丙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4.(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一类急性血管内溶血(即红细胞破裂)性贫血伴肾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本病累及多系统,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急性肾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是小儿急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以上材料,关于此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HUS患儿血小板减少,血浆中含有的成分和正常人不完全相同B.使人患出血性肠炎的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HUS,该病原体在实验室培养时需用到活的动物细胞C.HUS的特征之一为急性肾衰竭,可能会引发少尿或无尿,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发生改变D.HUS患者发生肾衰竭后,内环境稳态会被破坏,患者的正常生存会受到影响5.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蛋白、氨基酸、胃蛋白酶6.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专题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①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 +和Cl -决定的。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
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
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3、HPO 2-4等离子有关。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 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考点分布重点难点 备考指南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体温调节 3.水盐调节 理解并能区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理解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调节机制。
1、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2、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3、内环境的稳态4.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1)血浆pH调节的过程(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
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典例1.下列实例中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是( ) A.即使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终产物,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B.细胞代谢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必须保持各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C.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细胞内温度、pH的影响D.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原料,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必须维持绝对稳定【答案】A【解析】细胞代谢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B、C不符合,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D不符合。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答案】C【解析】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故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内环境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随之改变D.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答案】D【解析】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中,故A正确。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B正确。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的改变,故C 正确。
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液体增多导致水肿?()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图中①-④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水肿是组织液增多,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5.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液被分解成氨基酸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答案】C【解析】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小肠中,故A错误;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故C正确;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故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1.(2022·广东汕头二模)2022女足亚洲杯的决赛中,中国女足在连失两球的不利局面下,以3∶2逆转战胜韩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
以下有关女足运动员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是( )A.球员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类物质的转化B.球员上场前即使没有尿意也可能去排尿,这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球员比赛中因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D.球员比赛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内环境pH下降解析:球员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类物质的转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A错误;排尿反射的中枢是在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支配,球员上场前即使没有尿意也可能去排尿,这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球员比赛中因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球员比赛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但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内环境中的pH不会下降,D错误。
答案:B2.(2022·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预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发症多样,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中死亡的诱因之一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重要原因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解析: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为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错误;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C正确;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
应用一物质进入机体时跨“膜”层数的计算1.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最多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10 C.11 D.12解析物质跨膜层数的问题比较复杂,可用图示加以说明。
肺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氧进入血液后,要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氧进入组织细胞后,还要再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而该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的。
据题意由图分析可知,出肺泡(2层膜)→进血管(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运输到组织器官→出红细胞(1层膜)→出血管(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计通过11层生物膜。
故选C。
答案 C解法总结外界物质进入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跨越细胞的生物膜。
解决跨膜层数的计算问题至少要有以下知识储备:一是内环境知识;二是物质要经过哪些器官、系统、结构;三是有关结构膜的组成情况,如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同时要知道,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
绘图更利于问题的理解和计算。
应用二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成分的理解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④呼吸氧化酶、分泌小泡、尿素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而不能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如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分泌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移向细胞膜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 A规律总结(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通过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血浆的成分:①水约90%;②蛋白质约7%~9%;③无机盐约1%;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
高三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TORC2蛋白是血糖调节中的“分子开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活化该蛋白从而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
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B.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C.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D.血糖浓度的变化对TORC2蛋白功能的影响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是通过控制基因的的表达来使血糖浓度达到平衡,应是血糖浓度不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故A错误。
由题意可知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说明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故B错误。
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产生葡萄糖所需要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故C错误。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即形成了反馈调节机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信息提取分析能力。
2.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颗粒物如硅尘入肺可能会导致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破裂,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呈酸性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溶酶体中有酸性水解酶,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A正确;由于过敏反应实质是体液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故B正确;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会发挥作用,pH变化很小,在7.35~7.45之间,不会呈酸性,故C错误;PM2.5含量升高主要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故D正确。
必修三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宁德期中)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A.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呼吸酶、CO2、Na+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解析]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呼吸酶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的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的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中不存在,C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
2.(2020·古冶区期末)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B)A.胰岛素的合成B.碳酸氢盐的形成C.麦芽糖的水解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解析]胰岛素在细胞内合成,A错误;碳酸氢盐的形成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B正确;麦芽糖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中,D错误。
3.(2021·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A.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B.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C.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寒冷环境下虽然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解析]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降低,A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是肾小管细胞,说明肾小管细胞有抗利尿激素受体,进而说明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正确;寒冷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体温的温差较大,虽然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D正确。
高三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血糖浓度的异常会引起一些疾病(如图1)。
人类中有一种疾病(IGT),在空腹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表现正常,但是饮食后其血糖浓度升高异常。
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X代表的刺激是,影响某种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是、。
(2)某人患有糖尿病,医生给开了胰岛素,正确使用胰岛素的方法是________。
(3)由图2可知,胰岛素含量上升血糖浓度,餐后适量运动可以________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的升高幅度,从而可以该人群________ 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1)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神经调节(2)静脉注射 (3)下降降低减轻胰岛B【解析】(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以刺激下丘脑,引起兴奋,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所以影响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是血糖浓度和神经调节。
(2)由于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所以只能通过静脉注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胰岛素含量上升,其血糖浓度降低。
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的幅度,从而减轻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2.如图所示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
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答案】D【解析】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和5;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协助扩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免疫活性物质无关【答案】B【解析】细胞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故A错误;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即效应器,故B正确;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故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错误。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后达标检测2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2.(2018·广州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3.(2018·佛山检测)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D.若血浆中检验出HIV抗体,说明该患者曾被H5N1病毒感染4.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生物膜( ) A.5层B.3层C.6层D.4层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首先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6.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7.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二十三)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新课标1高考真题)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
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
在细胞外液
2.(2015江苏高考真题)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3.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说法正确的是
A.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B.激素、糖原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甲状腺、胰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4.右图甲表示人体中体液中物质交换过程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三种细胞外液,D表示组织细胞,
图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中的D为肌肉细胞,则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A中,可导致A的pH下降 B.图甲的C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图乙中的D可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可表示消费者
D.图乙中的A表示的一定是自养生物
5.某研究者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细菌由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形成了多种变异类型
B.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与新生儿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
C.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疫苗,可预防各种细菌感染
D.新生儿通过从母体获取的免疫球蛋白,对细菌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A .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9.下列关于越野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的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血浆内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B .比赛中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
C .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关激素
D .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10.人体感染“诺如病毒”会引发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诺如病毒”进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突变和基因重组
B.严重腹泻后大量饮水就能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C.浆细胞与“诺如病毒”结合后可以抵制该病毒的增殖
D.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下丘脑部分细胞的活动会增强
11.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 .图①也可表示在反应物定量时反应速率与酶浓度的关系
B .图②可表示K +由内环境进入细胞时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的关系
C .图③可表示细胞膜的结构
D .图④可表示一种脱氧核苷酸分子或者一种核糖核苷酸分子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①
②④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13.对下图曲线模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若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则A
B 段限制因素可能是
酶浓度
B .若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关系.则AB 段限制因素
可能是载体数量
C .若表示植物细胞产氧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则AB 段限制因素可能是
C02浓度
D .若表示环境温度与生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则该曲线表示的是恒温动物
14.如图表示正常人血压下降时的部分调节途径,肾素是肾小球某些细胞分泌的一种酶,能将血浆中的
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促进小动脉血管的收缩,也能剌激肾上腺合成并分
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的Na +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 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 .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 .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一般来说,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16.如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17.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
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1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表中未列出淋巴成分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
CO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2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9.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B.维待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稳态即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都不发生变化
D.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20.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右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