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2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3年)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相关试题及答案
1、盆腔炎静脉治疗者应在临床症状改善后继续静脉给药至少24h,然后转为口服药物治疗,共至少持续()
A、7天
B、10天
C、14天
D、18天
E、21天
2、2019中国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中,静脉药物治疗的A方案是()
A、二代/三代头孢菌素
B、硝基咪唑类( IV )
C、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硝基咪唑类(IV)
D、酶抑制剂合剂+硝基咪唑类+阿奇霉素(IV或PO)
E、克林霉素+庆大霉素(IV)
3、()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A、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
B、沿淋巴系统蔓延
C、经血液循环传播
D、直接经组织蔓延
E、经寄生虫传播
4、盆腔炎症中近()为STI相关病原菌感染
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E、三分之二
5、PID的危害及后遗症除外()
A、慢性盆腔痛
B、子宫肌瘤
C、PID反复发作
D、不孕症
E、异位妊娠
6、PID的高危因素除外()
A、性生活紊乱
B、性卫生不良
C、下生殖道感染
D、吸烟
E、宫内手术操作史
答案:CAACBD。
盆腔炎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盆腔炎的临床诊治措施和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盆腔炎患者124例。
依据诊治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62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后在症状消失及治愈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盆腔炎概述。
盆腔炎的范围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子宫体部、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与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的炎症。
根据病原体的差异,盆腔炎又可分特异性盆腔炎和非特异性盆腔炎。
盆腔炎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国家中常见。
我国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一些妇科小手术的无菌操作重视不足以及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发病现象比较突出。
1.3临床表现。
急性者有发热,下腹疼痛拒按,白带脓性量多,可伴乏力,腰痛,月经失调。
慢性者易感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现象。
1.4方法。
1.4.1对照组。
进行常规治疗,主要以静脉注射喹喏酮类抗生素并配合直肠给药、保留灌肠等手段(具体略)。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综合治疗,具体如下:1.4.2.1生活指导。
健康生活,保持乐观心态,调整情绪,释放压力,禁食生冷、辛辣温热、刺激性食物,禁烟酒,饮食上可给予姜汤、红糖水、桂元肉等温热性食物。
积极避孕不要纵欲乱性,勤换内裤注意卫生。
1.4.2.2清洗治疗。
私处进行日常护理,每天清洗外阴时,选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
每周一次冲洗阴道以避免造成菌群失调而引发细菌感染。
1.4.2.3物理疗法。
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等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1.4.2.4中医方药治疗。
进行辩证后进行方药内服,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治则,选取丹参、赤芍、木香、桃仁、金银花、蒲公英、红花、茯苓、丹皮、生地等中药为方,痈肿明显加蛇舌草,葡公英,痛重时加延胡索、川芎,腹痛加三棱、莪术,脓性白带加红藤、败酱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