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盆腔炎性疾病名词解释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对男性和女性的患者来说都有明显的不同,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真菌、细菌等。
1、病毒性盆腔炎
病毒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HPV、HSV、CMV等病毒引起,女性患者多见于外阴、宫颈肉芽肿等部位。
临床表现以带状疱疹样病变和阴道病变为主,可伴有腹痛或疼痛感,也可发热、腹泻等。
一般病毒性盆腔炎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苯妥英钠、利巴韦林、氢化特罗凯等,同时可选择抗生素联合用药,防止细菌并发症的发生。
2、真菌性盆腔炎
真菌性盆腔炎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但静脉滴注药物后也可引起。
女性患者多表现为慢性阴道炎,症状有白带增多、不规则月经、痛经、阴道灼痛等,男性患者多表现为细菌性尿道炎症状。
真菌性盆腔炎多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曲克霉素、头孢菌素等,同时也要注意调节体内的发炎因素,改善机体免疫力和肠道菌群。
3、细菌性盆腔炎
细菌性盆腔炎是最常见的盆腔炎,主要以脓肿炎和脓毒症为主要病症,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或分娩后的孕妇,脓肿炎一般表现为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而脓毒症则多表现为腹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治疗
以抗菌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等,同时要注意改善局部环境,改善机体免疫力和肠道菌群,以防止细菌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详细介绍,只要注意饮食起居、坚持体育锻炼,并及时就诊治疗,就能够更好的把控住病情,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进行病原体检测,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第三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
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彻底治愈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
以往将PID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盆腔炎大致相当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性疾病之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月经不调”、“妇人腹痛”、“癥瘕”、“不孕”、“产后发热”等病症中。
一、急性盆腔炎【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流产后及宫腔内手术后,摄身不慎,湿热毒邪乘虚内侵,客于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所致。
常见病因病机分型有热毒壅盛、湿热瘀结。
(一)热毒壅盛经期、产后、流产后或手术损伤,体弱胞虚,房室不洁,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
(二)湿热瘀结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瘀结不畅,则瘀血与湿热内结胞宫、胞脉,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缠绵难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病史分娩、流产、经期及宫腔内手术等期间有感染史。
2.症状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
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
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或腹泻、里急后重和排便困难。
3.检查(1)妇科检查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触痛明显,饱满;宫颈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举痛明显;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窿或侧穹窿饱满且有波动感。
(2)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沉加快,>20mm /h。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查见病原体。
②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盆腔炎性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指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扩散到整个内膜层,引起急性炎症。
【诊断标准】
(一)病史:流产或产后或经宫腔手术后史。
(二)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有时起病急,寒战、发热、高达40℃,全身乏力、出汗。
2.下腹部疼痛,下坠、腰酸。
3.阴道排液增多,水样混浊或脓性,有臭味。
4.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症状,有时并发感染性休克。
5.妇科检查下腹部压痛,子宫颈口见大量脓性或血性臭味分泌物流出。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作宫腔培养应消毒外阴,用窥器暴露宫颈口,以无菌棉球擦净宫颈外口及阴道内的排液,用无菌吸管伸人宫腔,吸取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内送培养。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宫腔分泌物引流,并使炎症局限在盆腔内。
2.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半流质为宜,支持疗法,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输液。
3.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二)抗炎治疗
1.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
2.宫腔内如有胎膜、胎盘残留或宫内节育器放置者应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去除残留组织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盆腔炎性疾病六大日常护理妙招!先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自上海的王女士今年24岁,她发现自己最近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腹部疼痛,且疼痛的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
起初王女士并没有在意,直到后来王女士月经结束后疼痛感更剧烈,才去医院就诊检查,检查结果为王女士患了盆腔炎性疾病。
什么是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即使发生也常常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中医将盆腔炎性疾病称作带下证,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脾、肝、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是发病的主要病机。
典型的症状就是带下异常、疼痛等。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以中药内服及穴位按摩、艾灸、耳穴贴压、中药湿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注意生活起居,调情志,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妇科疾病,如果患了盆腔炎性疾病,不要慌张,接下来就带你看一下盆腔炎性疾病六大日常护理妙招。
日常护理妙招一:保持阴部卫生盆腔炎是由于各种细菌感染导致发炎的疾病,因此,时刻注意保持阴部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持阴部卫生,不但会增加感染盆腔炎的风险,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还会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一下几方面内容,保持阴部卫生。
1.月经期间禁止性生活部分女性朋友在性生活的时候不注意卫生,甚至月经还没完全结束就进行性生活,这是完全错误的。
盆腔炎性疾病最低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病人常去医院就诊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淋巴结炎、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
临床诊断盆腔炎性疾病的最低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检查1、腹部检查:常见的下腹痛或不适,腹壁肌肉一般未见震颤。
2、下体外周检查:正常情况只发现外阴和阴道正常,如见子宫腹膜炎表现,可发现下腹痛、腹部压痛、外阴或阴道炎性改变,如血性白带、性状异常、分泌物增多等。
3、宫颈口检查:可发现宫颈肥大,质地硬,侧面未见脂肪等,以及宫颈口外出血灶等情况。
4、盆腔颈淋巴结触诊:颈淋巴结多见肿大,硬质,触感僵硬,难以活动。
二、实验室检查1、尿常规:可发现尿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细菌增多等情况。
2、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检测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肠道感染的可能。
3、血生化: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甲胎蛋白、肌酐清除率和凝血因子,结果可以用于鉴别诊断。
4、分泌物细菌培养:通过阴道分泌物或宫颈脱落细胞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三、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增宽、轮廓不清、子宫多囊变形等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子宫内膜粘膜厚度检查:正常子宫内膜粘膜厚度小于5mm,如厚度持续超过5mm,可能为子宫内膜炎。
3、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子宫增大等情况,加快确定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有很多种,临床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前,必须要做一系列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只有通过上述完整检查,才能确诊盆腔炎性疾病,从而为患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获得最佳疗效。
妇产科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诊断与护理妇产科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发生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它包括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和盆腔腹膜炎等。
PID的主要病原体是性传播感染(STI)中的淋菌和衣原体,以及其他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
一、患者的诊断1.客观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或压迫感,发热,痛经增加等症状。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尿频,性交疼痛,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加等。
2.病史询问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性伴侣史、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3.检查医生会进行相关的妇科检查,包括阴道镜检查,宫颈检查和妇科B超等,以确定炎症范围和病情。
4.化验和实验室检查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以及盆腔分泌物培养和STI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原体和感染的种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输卵管通液试验或腹腔镜检查。
二、患者的护理1.细菌感染的治疗PID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来消除感染。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在接受治疗期间,患者应坚持按时服药,并完成整个疗程,以防止病原体的耐药性和复发。
2.症状的缓解患者可以通过冷敷下腹部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和性交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3.定期随访和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好转和感染完全清除。
医生可能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条件,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4.性伴侣的治疗由于PID的主要病原体是性传播感染,患者的性伴侣也需要接受相应的治疗,以防止感染复发。
患者应与性伴侣一起就诊并接受治疗。
5.预防复发为了预防PID的复发,患者应注意性行为卫生,避免性行为感染,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总结起来,对于妇产科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个人的生活卫生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此外,性伴侣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感染的传播和复发。
知识点总结一、盆腔炎性疾病第一节盆腔炎性疾病1、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常见为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
病原体为外源性及内源性,常为混合型感染。
2、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的妇女。
3、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
4、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a、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b、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c、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黏膜形成皱褶、嵴突或陷窝。
宫颈管胶冻状粘液栓形成机械性屏障,粘液栓内乳铁蛋白、溶菌酶可以抑制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d、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子宫内膜喊乳铁蛋白及溶菌酶,清除少量进入宫腔的病原体;e、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f、输卵管液中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g、生殖道免疫系统。
5、外源性致病菌: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其他有支原体,包括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以及解脲支原体。
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
可以仅为需氧菌或厌氧菌,但以混合感染多见。
主要的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
6、厌氧菌感染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脓液有粪臭并有气泡。
7、感染途径:a、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b、经淋巴系统蔓延;c、经血循环传播;d、直接蔓延。
8、高危因素:年龄、性活动、下生殖道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性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9、临床表现:因炎症轻重、范围大小而不同。
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a、常见症状:持续性下腹痛,活动或者性交后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
严重者可以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
b、月经期发病可以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c、若有腹膜炎,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伴有泌尿系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妇科盆腔炎性疾病诊疗常规【概述】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诊断】1. 临床表现: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1)常见症状: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2)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阴道及宫颈口脓性分泌物。
宫旁组织增厚或触及肿块。
2. PID的诊断标准(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1)最低标准: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2)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3℃(口表);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涂片见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3)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以及腹腔镜检查发现PID 征象。
最低标准提示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者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它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附加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若宫颈分泌物正常并且镜下见不到白细胞,PID的诊断须慎重。
特异标准基本可诊断PID,腹腔镜诊断PID的标准包括: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壁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3. 病原体检测:可取宫颈分泌物、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时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送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急性盆腔炎须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
【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1. 门诊治疗:患者一般状况好,症状轻,有随访条件。
常用方案:①氧氟沙星400mg 口服,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每日1次。
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每日2~3次,连用14日。
盆腔炎性疾病
一、定义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二、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可造成输卵管阻塞、增粗、积液;输卵管卵巢粘连、子宫固定等。
盆腔组织中常常找不到病原体。
本病往往由急性盆腔炎延误诊治,或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演变所致,或无明显急性发作史。
病情较顽固,缠绵难愈,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临床常有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可单一或复合发病。
三、临床特征与转归
1、特征:下腹部疼痛,或带下增多,或阴道出血,或伴有发热。
2、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四、诊断
1.病史: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症状: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
可伴有低热起伏,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
3.体征: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4.辅助检查:
①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迂曲、阻塞或通而不畅;
③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
五、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慢性盆腔疼痛为临床特征。
但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自觉症状较多,包括一些精神神经症状,缺乏特异性。
应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卵巢肿瘤等相鉴别。
六、治疗
(一)、西医治疗:尚无特殊有效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药物治疗: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同急性盆腔炎;
抗生素,加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或胎盘组织液。
(二)、物理疗法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三)、手术治疗。
(四)、其他治疗
1、中药注射剂
5%GS 250ml+丹参注射液20 ml V.D qd×7
5%GS 250ml+鱼腥草注射液30ml V.D qd×7
2、中药灌肠
20%复方毛冬青灌肠液 100ml 保留灌肠qd×10
3、中药外敷
双柏散100g,水蜜调外敷,qd ×10
“坎离砂”敷腹痛处,每次用药前将药袋抖动10分钟至发热为止,一包可反复使用5~7次, qd
4、肛门纳药:野菊花栓剂 1粒,每晚睡前纳入肛门内,QD×7
5、中成药
盆炎康 20ml, Tid×5
宝光妇乐冲剂 2包 Bid×5
妇科千金胶囊 2粒 Tid×5
大黄庶虫丸 4粒 Bid×5
七、预后与转归
急性盆腔炎的预后取决于邪毒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治疗的及时、彻底与否。
若邪毒炽盛,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病情迅速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若未能及时、准确地治疗,可遗留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能影响生育和生活质量。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好转或治愈。
但若病程长,缠绵不愈,可导致月经不调、癥瘕、
不孕或异位妊娠,或反复感染。
八、饮食指导
1、以清淡、易消化、高能为主,如瘦肉、鸡蛋,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淮山、白果、莲子、茨实、薏米等。
2、忌肥甘辛辣、甜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榴莲、煎炸品,温补品等,或避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发热重者,可用芦根煎汤代茶饮用。
4、炎症期间忌食鱼、虾、蟹等海腥食物。
九、护理措施
1.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机生命。
(1)做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教;
(2)指导性生活卫生;减少性疾病传播;
(3)经期禁止性交;
(4)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
(5)腹胀应行胃肠减压;遵医嘱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6)观察输液反应;
(7)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
2、慢性盆腔炎
(1)、心理护理关心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取得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2)、健康教育指导病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营养,积极锻炼身体,
注意劳逸结合,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
(3)、减轻不适必要时按照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缓解病人的不适。
(4)、手术护理为接受手术的病人提供术前术后的常规护理。
十、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气血调和。
2、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睡眠时间,禁房事。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经常清洗,勤换内裤,提倡淋浴,避免盆浴,尤其是经期、孕期、产褥期、流产后为慎。
4、饮食有节,营养合理,少吃辛辣、甜腻、助湿、生痰食物。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
6、炎症控制、病情好转者,应继续门诊治疗巩固疗效。
7、避免不洁性交及滥交,丈夫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