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鸿雁传书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30
小学语文-小学生必读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鸿雁传书”出自《苏武牧羊》这一典故。
汉武帝时,匈奴扣押使臣苏武多年。
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有人献计,让汉朝使者对匈奴说:汉皇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的书信可证明其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只好释放苏武返回汉朝。
相关典故:1、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2、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相关诗句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成语典故一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3.成语典故二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于汉朝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当时苏武自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逼到北海一带牧羊,一直到汉昭帝之时,由常惠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把他救出,后世称这个为“鸿雁传书”。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
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是会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鸿雁传书的典故,供大家阅读!鸿雁传书的解析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又名:飞鸽传书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鸿雁传书的小故事导读:【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又名】飞鸽传书【出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历史故事】
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近义词】
飞鸽传书 [fēi gēchuán shū]汉语成语,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引用】
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2、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3、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4、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关于“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
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鸿雁传书的意思是什么鸿雁传书的意思: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英文解释a letter from afar;keep on shuttlecocking letters;mail a letter;messenger of a letter ;成语故事: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典源《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溯源《周易·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
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
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
鸿雁传书的意思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解释】: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成语接龙】:鸿雁传书→书香世家→家业雕零→零零散散→散发抽簪→簪盍良朋→朋党之争→争长竞短→短兵接战→战争贩子→子为父隐→隐隐约约
【出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成语典故】: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