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297.00 KB
- 文档页数:44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2. 第二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及实例3. 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方式动植物的发育过程4.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的概念和现象变异的概念和原因5.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6.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了解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现象;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挂图、实物等;实验器材、显微镜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实验报告、调查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 教学新课:讲解新课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及时反馈、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强调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内容:知识点框架;重点、难点提示;关键词、图示。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初中生物教材的第六章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本章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污染与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圈因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居住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
非生物圈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二、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者数量受到食物来源的限制,而猎物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
此外,水循环、氮循环等物质循环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形式。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来减少工业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提倡节约资源。
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等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
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总结起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一、简答题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
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
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
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
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
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2)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3)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
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
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监测灵敏度高。
7.简述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监环境污染的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又称差异指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设计的一种指数。
1.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2.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影响是( )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B.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C.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D.人口增长,使人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3.在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 )A.第2 位B.第5 位C.第8 位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D.第10 位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 1998 年9 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 含量大量增加C.大气中的CO2 含量增多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D.水中O2 过多6.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用于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 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7.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 A.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8.下列行为属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 C.雨季回灌地下水B.建立垃圾发电站D.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9.下图表示两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 O 1.0 2.0 3.0 人口出生率(%) 不正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 2032 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 14.7 亿人左右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优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人时间 ⅠA. Ⅰ 、 Ⅱ 、ⅢB. Ⅱ、 环境容量时间ⅡC. Ⅲ 、 Ⅱ 、 Ⅰ ( )人 原有 环境容量 口数 量 新的环境容量时间 ⅢD. Ⅰ 、Ⅲ 、 Ⅱ12.(改编)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一、选择题60975.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A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高温使核酸变性。
C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A-C。
答:(D)60976.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A0.06-13.6nm。
B250-280nm。
C300-400nm。
答:(B)60977.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A50%。
B70%。
C90%。
答:(B)60978.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A62-63℃30min。
B71-72℃30min。
C60-70℃30min。
答:(A)60979.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A消毒。
B灭菌。
C防腐。
答:(B)60980.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A稀释平板法。
B滤膜培养法。
C稀释培养法。
答:(A)60981.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通常采用:A稀释平板法。
B滤膜培养法。
C稀释培养法。
答:(B)60982.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常采用:A.血球板计数法。
B.涂片计数法。
C.比浊计数法。
答:(B)60983.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A20-40℃。
B25-37℃。
C35-40℃。
答:(A)60984.好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为:A0.3-0.4V。
B+0.1V以上。
C-0.1V以上。
答:(A)60985.黑曲霉在pH2-3的环境下发酵蔗糖:A主要积累草酸。
B主要积累柠檬酸。
C主要积累乙酸。
答:(B)60986.升汞用于实验室非金属器皿表面消毒的浓度通常为: A0.001%。
B0.1%。
C1%。
答:(B)60987.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A5-10%。
B10-15%。
C15-20%。
答:(B)60988.链霉素抑菌机制是:A破坏膜的结构。
B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C阻碍70S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答:(C)60989.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是:A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B阻碍核酸解链。
C切断DNA链。
答:(B)二、判断题60990.在10分钟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称为该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小学科学实验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小学科学实验案例,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实验一:观察昆虫群落变化材料:昆虫标本、显微镜、放大玻璃、昆虫捕捉器、缸子、土壤样本、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1.使用昆虫捕捉器捕捉一些昆虫标本,放入缸子中,并观察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2.收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观察土壤中的昆虫种类和数量。
3.将土壤样本放入放大玻璃中,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昆虫和其他微生物。
4.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
实验结果:在观察昆虫群落变化方面,可以发现在不同地点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树林中,会发现蜜蜂、蝴蝶等花粉传播昆虫的数量较多;而在水边,会出现一些水生昆虫,如蜻蜓、蚊子等。
在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时,可以看到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类,它们对土壤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中的昆虫群落存在差异,这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昆虫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变化。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同样如此,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等。
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不同生物和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相互作用。
实验二:观察水中浮游植物的数量与水质的关系材料:显微镜、放大玻璃、容器、自来水或河水等。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水样,放入容器中。
2.用放大玻璃观察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3.对水样中的浮游植物进行计数,并记录结果。
4.分析观察数据,判断水质状况。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水质的好坏发生改变。
当水体污染较少时,浮游植物的种类会较多,数量也会相对较多;而当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时,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减少。
实验分析:观察浮游植物的数量与水质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
第三篇生物对受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第六章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第一节生物对污染物学抗性一、生物对污染物的拒接吸收二、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与钝化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四、生物对污染物的隔离作用五、污染条件下生物代谢方式的变化六、生物的他感作用第二节生物入侵一、生物入侵的概念二、生物入侵的途径三、生物入侵的危害四、生物入侵的控制及长期策略第三节转基因生物学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安全一、转基因生物的概念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行为三、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思考题推荐读物第三篇生物对受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第六章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生物经常面临的受损环境(damaged environment)主要是污染环境和生态退化环境。
在污染环境中,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势必要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样污染物程度不同地将进人生物体内。
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部分被分解、转化、解毒并排出体外,部分污染物残留在生物体内,并随食物链(food chain)的延伸在其他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形成了生物富积或生物浓缩这种现象(见第三章)。
在污染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同时,生物对污染物也有一定的抗性(resistance)和适应(adaptation),对污染物产生的毒害作用有积极的抵抗作用,生物对污染物的这种响应(responses)主要表现为拒绝吸收、结合钝化、隔离、改变代谢方式和途径以及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和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等。
而在生态退化的环境中,外来生物容易进入,对本地的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生物入侵。
在当今社会,转基因生物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投放到自然界中,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也将产生潜在的影响。
本章将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一节生物对污染物学抗性世界上所有的污染地区,即使是特别严重的污染地区,都有一定的生物仍然生存下来,有的生物依然能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这说明生物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抗性和适应性。
初二全部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一)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1. 植物器官:根、茎、叶2. 植物的生长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3. 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水、光、温度、空气4. 植物生长的过程: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器官发育、植物整体生长(二)植物的生殖和繁殖1. 植物的有性生殖:花的结构、花的授粉、花的受精、花的果实2. 植物的无性生殖:各种无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作用第二章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一)动物的生长和发育1. 动物体内的生长组织:分生组织2. 动物的生长规律3. 动物的发育:受精卵、胚胎、幼体、成体(二)动物的生殖和繁殖1. 动物的有性生殖: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和胚胎发育2. 动物的无性生殖:各种无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作用第三章遗传基础知识(一)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1. 基因的本质和发现2. 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3. 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自由组合的原理、简单连锁的原理4. 基因的突变和遗传的变异(二)基因的表现方式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共显性和继承性2. 基因的互补作用和重叠作用3. 多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第四章生物的进化(一)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1. 进化论的内容和主要观点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形态、生物胚胎学、生物分子证据(二)生物的进化过程1. 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环境的变迁、原核生物、真核生物2. 生物的分类和演化: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的共同祖先、生物分类的演化线索3. 生物的分化和演化:生命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演化第五章生物体内的调节(一)植物体内的调节1. 植物的生理调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营养物质运输2. 植物的生长调节:生长素、呼吸素、其他植物激素(二)动物体内的调节1. 动物的神经调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功能3. 动物的行为调节:生物钟和节律生物学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1. 水分的适应:生物的生长和水分的关系2. 温度的适应: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温度调节3. 光线的适应:光合作用对光的利用、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周期反应(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因子、生态位3.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第七章生物的保健与生命的质量(一)微生物和人类健康1.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2. 微生物性病害的预防3. 微生物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作用(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2.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保护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总结:初二生物知识涉及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遗传基础知识、生物的进化、生物体内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保健与生命的质量等方面。
高一上册生物教材解读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高一上册生物教材是我们初步接触这门学科的重要教材之一,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解读。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理论。
通过对化石记录和DNA证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是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的逐渐发展过程。
进化理论则阐述了物种是如何适应环境并不断进化的。
第二章:细胞和遗传物质本章重点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遗传物质DNA则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通过对细胞结构及遗传物质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分裂和遗传过程。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的原因与意义。
通过遗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是如何通过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的;而变异则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能量转化本章主要涉及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
通过对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排泄过程,以及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利用方式。
第五章:维持稳态的生命活动这一章重点介绍了维持稳态的生命活动,包括水分和矿质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新陈代谢和生物节律等。
通过对这些生命活动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平衡调节和自主性活动。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过程。
第七章:天地万物的发展与进化这一章主要涉及生物演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
通过学习化石记录和生物分类学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生物种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以及物种形成的原因和方式。
通过对高一上册生物教材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深入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生命的奥秘,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科学视野,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