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临床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6
一期翻修术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双富杭,鲁宁,唐浩,徐文特,皇甫文飞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摘要: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一项严重、灾难性的并发症,已成为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PJI的治疗存在极多争议,二期翻修术已被证实有较高的感染清除率和明确的治疗效果,是PJI治疗的金标准,但治疗周期短、费用低、创伤小的一期翻修术也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一期翻修术依旧开展较少,大部分关节外科医生对一期翻修术缺乏了解。
一期翻修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不明确,受到区域及医生的影响较大;术前病原菌的培养及术前规划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手术操作要点在于术中感染组织的彻底清创与关节重建,术后使用负压引流装置及营养支持有利于切口愈合,进而减少新的病原菌感染,使用药物预防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密切监视患者血沉、C 反应蛋白、白介素等;抗生素的使用对一期翻修术至关重要,有效使用可以辅助手术达到控制感染的治疗目的;复杂PJI患者已不再是一期翻修术的绝对禁忌,在彻底清创、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对此类患者行一期翻修术也能获得不亚于二期翻修的感染控制率;一期翻修术失败因素是感染复发或其他病原菌的再感染。
关键词:关节置换翻修术;一期手术;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假体周围感染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2.025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2-0102-04文献[1]报道,2019年髋膝关节置换总数超过95万例次,比2018年增长38.25%。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髋、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2]。
髋关节置换后PJI发生率为0.5%~2%,膝关节置换后为1%~2%,而翻修术后发生率更高[3]。
预计到2030年,PJI患者的年度数量将上升到3.8~27万[4]。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困难之一。
一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若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治疗,此时往往容易处理,并且可以最小限度的减少患者身体及精神负担。
本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建议,并可做到对假体周围感染的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关节置换、感染、早期诊断与治疗人工关节因其具有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等诸多优点,已广泛用于治疗髋、膝等关节终末期病变的治疗,现已被全世界骨科界公认为临床常用标准术式之一[1]。
但是术后并发症仍是困扰骨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其中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这一并发症后果最为严重,会给患者身心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会严重影响术后关节功能。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出综述,以期对临床防治作出指导。
一、感染危险因素:关节置换术后PJI相关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以及术后因素。
据文献报道[2]: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肿瘤、肥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诸多因素都会增加PJI的发生率。
手术因素主要指手术环境:手术室级别及空气净化程度、手术室人员数量、手术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术后因素包括尿路感染、口腔感染、吸烟、引流量大、有表浅感染等。
二、感染的诊断:1.PJI诊断标准由于目前尚无公认的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所以临床上对于PJI的诊断都是国际上大多数医师的研究共识。
常用的为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发布的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指南[3]。
2.PJI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突然出现关节周围红肿疼痛和或关节僵硬,应怀疑感染的可能。
而对于慢性感染,早期常无明显特异表现,发展至后期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或许可发现假体松动等异常征象。
如何处理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灾难性并发症。
在美国,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翻修的最常见原因,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翻修的第3大原因,总体发生率介于1%至3%之间。
关节置换术后一旦因为血液循环或经局部伤口引入少量的细菌,它们就会很容易地在假体表面定植并生长,并在关节腔内扩散开来。
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通常被划分为急性、亚急性(血源性)、和慢性三类,而治疗方案通常也是根据该分类予以制定。
目前,用于处理假体周围感染所产生费用的增幅已明显超过了预防感染所需费用的增幅。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Thomas Jefferson大学附属医院Rothman研究所的Parvizi J等统计了他们所进行的关节置换病例,其中共有3308例在初次置换术后进行了翻修手术,而在翻修病例中总共有821例是因为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而进行翻修的。
以这些病例为基础,Parvizi J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关节置换术后病例的处理,尤其是如何预防、诊断以及处理假体周围感染。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复习,Parvizi J等总结了目前有关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手术干预的指南。
一、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方法临床上一直缺乏准确可靠的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方法。
目前主要依靠临床怀疑、血清学检查、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以及一些基本的分子学检查技术等几方面的结合来进行诊断。
但在很大程度上讲,目前的诊断方案无法提供必要而准确的信息来证明感染的关节是否存在化脓菌以及化脓菌的致病性如何。
由于尚无得到公认的假体周围感染的定义,因此目前有关诊断方案反而会使有关问题复杂化。
当前用于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方案综合了血清学检验(ESR、CRP)、组织学检查、病变关节外观、将术中所取标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所得的结果、术前关节抽吸液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结果、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等。
AAOS在相关指南里对上述每一种检验方法均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二期翻修置换治疗TKA术后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作者:李小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7期[摘要]目的:研究二期翻修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假体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骨科在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10例患者TKA术后发生假体周边感染,对于实施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
在行一期清创之后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敏感治疗,为期6周,之后进行穿刺培养细菌,待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沉(ESR)恢复到正常值后实施二期假体置换,同时用抗生素骨水泥进行固定。
结果:对所有患者术后进行两年的随访,没有发现感染复发病例。
术前HSS评分为37分,术后6周升高至79分,最后随访时HSS评分为83分。
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88°。
讨论:采用二期翻修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假体感染,可有效清除感染灶,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疗效显著,是一种可能性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二期翻修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假体;感染[中图分类号]R68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32-0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彻底清除晚期膝关节病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膝关节病痛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中,这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上的其他疾病,因此治疗较为困难,同时也增加了TKA术后感染的发病率,据有关资料统计,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达到了5%左右。
出现假体周围感染较为严重的病人会要求取出假体,如果感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能还要面临截肢的可能,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临床如何有效控制感染且减轻骨组织损伤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骨科在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10例患者TKA术后发生假体周边感染,对于实施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可有效清除感染灶,盡快恢复肢体功能,疗效显著,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
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比较疗效。
结果单纯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清创后二期翻修和关节融合术效果满意。
结论清创后二期翻修和关节融合术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效果良好。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迟发感染;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77-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彻底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但由于感染的发生,使得术后效果不佳,处理极为复杂,引起骨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已发生的迟发感染,目前的治疗集中在抗感染、清创术及翻修术等,但疗效的优劣颇具争议。
本研究通过对22例tka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探讨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2年3月间,我院共收治22例tka术后迟发感染患者,男性12例,女性10例;左膝17例,右膝5例;年龄60岁-72岁;3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22例患者均为术后6个月以后感染、初次关节置换,未发现形成窦道;细菌检验呈阳性,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血生化指标中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
1.2 治疗方法 8例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保留假体、抗感染治疗,12例患者清创后取出假体、6个月后再次置换膝关节、2例患者行关节融合术。
2 结果8例仅行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8周后,未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出现复发迹象;12例患者清创后取出假体,抗感染治疗后,给予再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良好;2例实施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感染得以有效控制。
3 讨论有研究指出,tka术后进行翻修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
trampuz指出,按照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术后感染、术后延迟感染、晚期感染;早期感染者由高毒力细菌引起,迟发感染主因术中感染低毒力细菌引起;晚期感染者细菌来源为血行播散[2]。
一期翻修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吴宇顺1,2 冯尔宥2 赵文汉2 李章来2 林丽琼2 林飞太2 张怡元1,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001;2.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 目的 探讨一期膝关节翻修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28例。
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感染病原,并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KSS、HSS 与OKS 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结果 28例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3±10.1)岁,截止到末次随访,除1例患者死亡(死于心肌梗死)失访外,其余27例患者平均随访25.7个月(13~39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复发。
患者术前KSS 评分平均(34.19±13.00)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6.37±16.46)分;术前HSS 评分平均(36.03±13.3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1.24±16.39)分;术前OKS 评分平均(16.62±3.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43±6.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选择合适适应证情况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通过一期膝关节翻修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 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一期翻修[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9)24-07-06Efficacy analysis of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WU Yushun 1,2 FENG Eryou 2 ZHAO Wenhan 2 LI Zhanglai 2 LIN Liqiong 2LIN Feitai 2 ZHANG Yiyuan1,2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Fuzhou 350001,China;2.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Fuzhou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Fujian,Fuzhou 35000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of knee j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 Methods 28 patients undergoing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of knee joint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 at Fuzhou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The patient's demographic data and infectious pathogens were collected,and the KSS,HSS and OKS scores as well as imaging data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safe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of knee j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Of the 28 patients undergoing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of knee joint,14 were male and 14 were female,with an average age of (65.3±10.1)years old.As of the last follow-up,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of the remaining 27 patients was 25.7 months(13-39 months),except for one patient who was lost of follow-up due to death(die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no loosening of the prosthesis and recurrence of 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were found.The preoperative KSS score was(34.19±13.00) points,and the average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 (76.37±16.46) points.The preoperative HSS score was(36.03±13.39) points,and the average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71.24±16.39) points.The preoperative OKS score was(16.62±3.47) points,and the average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27.43±6.02) points.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In the case of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indication,patients with 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after knee arthroplast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fection and reconstruct knee function through one-stage revision surgery of knee joint.[Key words] Knee joint;Periprosthetic infection;One-stage revision[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J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