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堂教学用)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58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一首唐代长诗,诗人白居易,共五章,共2347字。
此篇诗与“长恨歌”、“离骚”、“木兰诗”并称唐诗四大长篇叙事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本文所选教材来自高中必修教材,与其他经典文学相比,不仅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诗文形式,还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受,是中学阶段学习文化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字阅读技能。
3)了解唐朝史和文化,补充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力。
2)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琵琶行》的学习内容应符合以下三个要点: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景描写。
涉及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时代背景等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歌真正的意图和表现。
2.提高文化意识通过对琵琶、唐制、宫廷文化等方面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生活风貌,充分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加深阅读理解通过文化解读、语言分析、段落细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歌语言和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感悟其艺术表现方式。
四、教学策略1.在学生预习课文后,采用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全面了解诗歌,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
2.鼓励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学及文化,从而构建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小组讨论、信息搜集、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多方位知识的输出,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有关常识。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小组合作学习【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诗歌,阅读《金版学案》第72走进作者探究背景,74页的审美鉴赏。
2、结合注释,疏理课文,初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和要点]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及《金榜学案》72页介绍)。
三、赏析课文1、听课文朗诵,引导学生疏理课文。
(依据《金榜学案》74页审美鉴赏)“闻琴声——品琴音——谈琴感”。
2、学生自学并串讲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琴声”。
4、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试背第一段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5页(二)的3、42、预习:疏通翻译第二至第五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重难点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合作探究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及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2、朗读这些句子,师生小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3、朗读第三段分析琵琶女4、朗读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运5、比较分析琵琶女与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试背第二段四、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8页,79页14——16题2、背诵《琵琶行》全诗。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2】【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育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教育教案1知识目标: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锦集十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案篇1[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1《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白居易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刻画出了一个传奇主角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领悟和感慨。
而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一经典之作进行传授,让学生们领会其中的深意,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琵琶行》这一经典之作,提出一份优质课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知识的传输和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文本的文字和语言特点,同时对于古代文学的特点有所认识。
b. 能够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情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提炼。
c. 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情节描述变成读者所感知到的情感变化。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够自行沉淀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c. 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并且能够趋近于文学创作。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们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进行情感教育。
b. 培养学生们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对于古代文学的尊重与欣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头,播放一段关于琵琶艺人的介绍片,可以涵盖历史背景、琵琶艺人所代表的文艺形态等内容,进而呈现课程主题。
2. 知识输入2.1 文字和语言特点的讲解让学生从字、词、句、段落等层面上,感知课文的形式美和语言之美,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2 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白居易的语言、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各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和特点,深化对于人物的认识,为后续的情感分析铺垫。
3. 感悟环节通过对于一些情感场景进行情感分享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理解与感悟。
4. 批判性思维训练此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发散思维,带动学生进行开放的思维训练。
以“琵琶行”中某个人物或情节为例,引导学生们展开全面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以及刻画该人物或情节的多种方法与手法。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设想: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展示PPT)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
(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
(2分钟)二、初步感知: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
(播放琵琶曲)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
(PPT)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朗读1分钟)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三、赏析: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琵琶行》教案逐字稿教案名称:《琵琶行》逐字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绘。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琵琶行》全文打印,每人一份。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全文,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词汇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跟读,模仿发音和语调。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情感描绘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情感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主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三、表达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表演文中的情节。
2. 各小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和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情感描绘欣赏和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
3. 评估学生的表达练习,如表演、分享等,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案设计:悟出中华传统音乐之美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掌握阐述观点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2.降低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抗拒心理。
3.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讲解法。
2.图片展示法。
3.听课评析法。
4.小组讨论法。
5.个性表达法。
五、教学内容1.教学导入a.教师以一段流利的琴声信息展示琵琶的音色,让学生感知琵琶在声音上的特点和美感。
b.教师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流派、乐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
并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c.教师播放《琵琶行》的演奏视频,让学生在视听中感受琵琶演绎的情感、形象、技艺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2.主体部分a.介绍《琵琶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探究《琵琶行》的创作初衷和文化内涵。
b.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包括曲调、音律、音乐结构、表演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c.展示琵琶行的文化价值。
从国学经典、文学艺术、音乐美学、道德伦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琵琶行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d.学生分组讨论。
(1)自由交流相关问题,比如琵琶行的深远影响、琵琶行的传统与现代、琵琶行的表达技巧等。
(2)小组汇报成果,以7-8分钟的时间进行简短陈述,并结合演绎、情感表达、文化解读等形式展示个性和特色。
3.课堂总结a.总结《琵琶行》的根本内涵和意义,提出对于传统音乐的看法和见解。
b.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收获和感想,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c.反思课堂学习过程和形式,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1.教学后以学生成果为评价标准,如学生对某些琵琶行的精髓进行情感表达、音乐技巧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