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292.00 KB
- 文档页数:38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
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摘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以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对民族和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指出了民族与国家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简要分析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国家;同化;关系当今国人以及学者们最喜欢用“中华民族”和“中国”两个概念,但据我的观察与交流而知,90%多的人没有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和所指,常常混淆使用,已经基本把两者等同起来。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度的概念,依托各民族而建立的国度,其重要特点为地域性、主权性和阶段性。
而民族的特点为血统性、文明性和连续性等。
观看几千的历史我们便可知道: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是以中原为基地,以汉民族为头人,以汉民族为主导的国度。
而“中华民族”则有两个指向,一指古代的华夏民族,中者,中土也。
华者,华夏诸族也。
即中原华夏汉人之意,其侧重于民族性。
二指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五十六民族的集合,非指哪一个具体的民族,而侧重于国度性,已与中国的概念近同。
所以说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民族,一个民族也可以有多个国家,一群人占领一片土地,行使了主权,就可以成为一个国家,而民族需要同血统的人群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共同的文明,才可称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可以随时建立,随时消亡,而民族不行。
一个国家只有公平的善待主权内的各个民族,这个国家内的各民族才能尊重国家的权威,否则国家将处在一个民族危机之中。
一、民族与国家的分析1.静态分析:民族主要反映自然形式的属性。
国家主要反映人的社会属性。
2.动态分析:以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演进历史来作为认识背景。
(1)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当前国家大部分都是多民族国家,单一制民族国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少,因为民族并不表现为优越性。
我认为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后天形式,反对种族论,民族融合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反对那种民族歧视论与人为制造隔阂。
(2)单一制民族国家也是需要社会管理,只要国家管理符合与保护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与个人权利。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兼析该文的法律思想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1884年3-5月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的苏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都收录了这部著作,也有单行本。
这本著作是恩格斯的独立著作,但同样到处体现马克思的成果,体现了他们一贯的二人合作的印记。
正如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的:“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详细摘要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抄录。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
正文分九章:史前各文化阶段、家庭、易洛魁人的氏族、希腊人的氏族、雅典国家的产生、罗马的氏族和国家、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紧扣三个主题,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来展开论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方法论的意义。
从理论上,首先,它论证了阶级社会出现之前,原始公有制关系的存在及发展过程。
从而揭示了对抗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
其次,它着重研究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抓住了社会生活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从方法论上,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历史主义方法,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上来考察它们的本质。
同时,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文化遗产的光辉范例。
如对待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高度评价摩尔根在氏族制度上的研究成果对于原始社会史以及证实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重复摩尔根的东西,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批判的探讨,对许多材料和结论进行批判地审查,给予新的解释和发挥。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就国家概念而言,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以来,除了部族(种族)、阶级、政党、政府、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等力量以外,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国家主义既是三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学说,又是影响民族国家概念的三股主要力量。
国内学者围绕这三种学说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国家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文明。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具有典型的血缘政治,在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出现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许多大的氏族在无法对其他氏族形成绝对优势来完成吞并的过程中选择了联姻,他们共同的文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使之在长期的文明进步中形成了地理上的国家概念,古希腊、古中国(夏、商、周)、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国家概念均来源于此。
第二类:接壤。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建立在第一类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属性。
在一定的陆地上,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接触后通常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平,但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一定会爆发直至一方被完全吞并的战争或是通过联姻组建共同国家,古罗马以及其分裂后出现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第三类:殖民。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完完全全通过地缘政治形成的,分散在海外的殖民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契机取得独立地位,巴西、印度、菲律宾等均通过这种形式形成。
第四类:民族。
具有共同民族的人口更容易凝聚起来形成国家。
这是一种摆脱了地缘的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完全近代化的国家形式,诸如以色列、巴尔干诸国(南斯拉夫解体后)和高加索诸国(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小国都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类:宗教。
原因复杂并且敏感,不便赘述,但这种国家通常在第一类和第四类国家失去凝聚力后出现,容易使原有的大国一分为二或形成自由邦(即地区)。
总上述为常见的国家形成原因,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容易形成大的国家,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尤以第四类原因为国家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
因此世界上要分这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国家爆发民族危机而分裂而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序言1884年第一版序言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正如德国的职业经济学家多年来热心地抄袭《资本论》同时又顽强地抹煞它一样﹐英国“史前史”科学的代表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也用了同样的办法。
我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
不过﹐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引用。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数据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然而﹐在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结构中﹐劳动生产率日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力的可能性﹐从而阶级对立的基础等等新的社会成分﹐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几个世代中竭力使旧的社会制度适应新的条件﹐直到两者的不兼容性最后导致一个彻底的变革为止。
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是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而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
在这种社会中﹐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从此自由开展起来﹐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
就国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诸如国家起源等不同的理论观点就国家概念而言,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以来,除了部族(种族)、阶级、政党、政府、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等力量以外,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国家主义既是三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学说,又是影响民族国家概念的三股主要力量。
国内学者围绕这三种学说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第一类:文明。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具有典型的血缘政治,在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出现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许多大的氏族在无法对其他氏族形成绝对优势来完成吞并的过程中选择了联姻,他们共同的文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使之在长期的文明进步中形成了地理上的国家概念,古希腊、古中国(夏、商、周)、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国家概念均来源于此。
第二类:接壤。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建立在第一类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属性。
在一定的陆地上,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接触后通常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平,但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一定会爆发直至一方被完全吞并的战争或是通过联姻组建共同国家,古罗马以及其分裂后出现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第三类:殖民。
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完完全全通过地缘政治形成的,分散在海外的殖民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契机取得独立地位,巴西、印度、菲律宾等均通过这种形式形成。
第四类:民族。
具有共同民族的人口更容易凝聚起来形成国家。
这是一种摆脱了地缘的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完全近代化的国家形式,诸如以色列、巴尔干诸国(南斯拉夫解体后)和高加索诸国(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小国都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类:宗教。
原因复杂并且敏感,不便赘述,但这种国家通常在第一类和第四类国家失去凝聚力后出现,容易使原有的大国一分为二或形成自由邦(即地区)。
总上述为常见的国家形成原因,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容易形成大的国家,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尤以第四类原因为国家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
因此世界上要分这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国家爆发民族危机而分裂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