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古诗三首 忆江南》 (2)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课前赏识《忆江南》歌曲DVD 配风光片师:同学们,我们方才赏识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
《忆江南》原是一个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屏幕出示小资料)师:今日,我们学习的《忆江南》是白居易写的,一同读。
(学生齐读题 ) 师:同学们,对于江南 ,不一样的历史时代有不一样的说法。
(圈出“江南”两字),一般人所说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说到苏州杭州,我们就不由自主想起——师生齐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师:我们杭州就是江南。
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漂亮和丰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览江南,写下了大批歌唱江南的诗词。
可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 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终究有着什么样的独到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指题目)一同读。
(学生齐读)【第一板块 ,课前赏识《忆江南》歌曲配风光片导入新课,经过对白居易《忆江南》的简介指引学生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句,张老帅又趁势启迪学生“我们杭州就是江南” 使学生很快产生非常热爱家乡的情素,这类导入不只从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指引学生进入“状态”,更重要的是从心里热切的期望早点儿和老师走进这个课,很成功!】第二板块读出词中美景读通词句感觉节奏美师:同学们,学古诗词,第一得把古诗词读通畅,还要读出节奏来。
自己读两三遍,一会儿我们来试一试,好吗?翻开课文纸。
(学生翻开课文纸轻声读词)师:好,哪位同学试一试。
(环顾):找一位不举手的同学,(走到一世旁)你来。
生:“忆江南白居易”(将“居 jū读成jù”)师:我没听清楚,最后三个字。
生再读(仍旧读错)师:我仍是没有听清楚。
生再次读(仍是读错)。
师:同学们提示他一下。
生(高声)齐读:“白居易”(生读正确这首词)师:读得很不错。
请别忙坐下,“白居易”三个字,你读了三遍把它读正确了。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绝句》和《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形式优美,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适合古诗意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诗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纸和笔:用于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古诗。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图片。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第一篇: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好,风景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5、课件出示本词。
(齐读本词)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诗人回忆、追忆江南)7、了解“词”与“词牌”。
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
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1.学生自由练读(4~6),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熟悉,精通:~练。
~悉。
~晓。
~达。
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
~诵。
一览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
指导读出节奏。
/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南江南?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一)、忆景1.这首词中的哪个字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好)2、在诗人眼里江南好在哪里?引出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3、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江花江水;红绿)4、这两句诗可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忆江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知道词牌名《忆江南》。
二、通过看注解,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江南山水的特点,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有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二、词中描写的情景对于我们北方的孩子并不熟悉,课前布置预习查找相关的描写南方的资料,再借助媒体、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对江南美景的欣赏和江南情节的感悟。
三、本班学生自入学到现在四年来,每天午读时间朗诵、背诵,积累了许多首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着比较厚实的基础,相信学习这首词,学生会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难点】一、品味诗句,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在读中悟情、在理解中生情,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词与词牌名。
(一)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个字的《忆江南》。
究竟这首词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看看江南的春天是怎样的?(二)春天是美好的,在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老师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倾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区别吗?(三)你知道什么是词吗?老师告诉你们,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还有“江城子”、“菩萨蛮”等。
(四)“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感受江南春天风景之美。
(一)整体感知,读通词句。
、自由练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正确;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边读边看注解。
《古诗三首: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忆江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忆江南》。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忆江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二、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背景,读准字音)1、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写作背景。
(出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忆江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
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2、听录音。
3、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4、4、指名读——再指名读。
a)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词)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这首词,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和注释来试着译讲,1分钟后我们来译讲第一句。
i.i.生自学第一句。
ii.ii.指名解释第一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3、生自学第二句。
4、指名解释第二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5、师出示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诗的意思: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4、依次译讲3句到4句。
后两句诗的意思: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5、再读。
师:理解了诗意之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读出词的停顿和语速。
《忆江南》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教学准备】挂图、写有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赏春谈春,趣入课时。
1、师谈话导入,生自由吟诵写春的诗、词、文章。
2、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对江南的感受。
3、揭题。
二、巧妙识“词”,审题设疑。
1、“忆江南”是词的题目吗?还是词的什么?(认识词牌)2、“忆江南”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忆江南”是什么意思?猜猜作者会忆江南的什么?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1)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作者回忆了江南的什么?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为什么如此引人?(学生自由谈体会)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
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
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的理解?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包括《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古诗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古诗文朗读和背诵的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这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教师可以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忆江南》教学目标1.认知:学唱《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用明朗、赞美地形式表达诗人对美好江南念念不忘的情感。
2.能力: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歌曲意境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3.情感: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通过欣赏江南的音乐和舞蹈感受江南之美。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舞蹈《小城雨巷》。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舞蹈,同学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段舞蹈是表现我国江南地区还是表现北方地区的?(播放《小城雨巷》)[设计意图]:《小城雨巷》这个舞蹈,动作轻盈,画面精致。
几位江南姑娘撑着油纸伞用轻柔、淡雅、婉约的舞步将江南韵味用肢体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舞蹈《小城雨巷》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上,感受到江南韵味,江南隽秀之美。
学生从中感受江南舞蹈的美丽,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体验。
二、激趣导入,感受歌曲。
1.欣赏录音范唱《忆江南》。
(1)师:我们江南啊不仅景色美、舞蹈美、歌声更美,下面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江南歌曲,同学们请听!(播放江南水乡风景图)[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受,采用背景音乐与江南水乡风景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同是还让学生熟悉了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了铺垫。
(2)师:同学们刚才有没有注意这首歌的歌词,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啊?2.说说你对江南的印象。
(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等)背景江南风光的图片。
3.出示古诗《忆江南》(1)介绍作者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播放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来描绘。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
在张志和的笔下,春天是那不须归的斜风细雨:在韦庄的笔下,春天是那碧于天的春水;在韩愈的笔下,春天是那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在苏轼的笔下,春天是那竹外的三两枝桃花;在叶绍翁的笔下,春天是那一支出墙的红杏;在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探得风雅无穷意
(一)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正确;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边读边看注解,想想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2、指读,指正读音。
(注意“谙”字。
)
3、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第一、忆江南之美景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两句有点特别。
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
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2)师生对接,练读对偶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3)理解“胜”和“蓝”的意思。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4)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围绕“日出、江花、红、火、江水、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一轮红日升起来了,阳光普照大地,岸边、江面怎么样?(天空:朝霞满天,红彤彤的,像是着了火。
)——你把天空的颜色描绘得这样美;还有谁也想来说说天空呢?真是太绚丽了。
此时,岸边的江花又是怎样的呢?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艳丽,哪些词可以用来描绘这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同学们,这样的场面就是红胜火啊!出示图片。
看,这么多的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这么热烈的场面,谁能用朗读来表现呢?
此时,江面又是怎样的呢?水又是怎么样的呢?绿得怎么样呢?
(5)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读!
2、江南的这些风景诗人曾经是多么熟悉啊!教学“风景旧曾谙”。
(1)哪个字是熟悉的意思?“曾”呢?
(2)理解“旧”的意思。
简单渗透背景。
理解“风景旧曾谙”。
3、除了江花、江水,还有什么风景词人也是那样的熟悉?课件显示句式,引导学生用诗句在括号中填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白居易为什么不写这些莺啼、芳树、红杏,而写江花、江水这极简单的景物呢?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引导学生体会江花和春水互相映衬的美。
男女生合作读。
4、这许许多多的景物,用语言又怎能描述得尽?所有的赞叹都浓缩成简单的三个字——江南好。
师引读全词。
5、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理解读。
第二、忆江南之故人
1、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创设情境。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
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4年,离开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
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
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2、诗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板书:景人)
3、千言万语道不尽诗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指名个性化诵读)
4、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诗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
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深情诵读全词。
(配乐)
5、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
(背诵)
第三、忆江南之往事
1、江南为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值得回忆的事情却太多太多,我们刚才学的只是《忆江南》其一,还有其二、其三!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指读。
3、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出了词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4、何日又去月中寻桂?何日重到钱塘看潮?何日再品那醉人的美酒?何日再赏吴娃优美的舞姿?——(引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生接读)
5、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心系江南(板书),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诵读三首词。
(配乐诵读)
三、结课,余音绕梁育乡情
(一)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词有曲调,可以用来吟唱。
想听吗?
2、播放《忆江南》曲子听吟唱。
(二)诗意作业,创意分享(任选两题)
1、围绕“忆江南”这个主题查找资料,感受江南的万千风情。
2、把《忆江南》改写为散文或现代诗。
3、仿写《忆江南》,赞家乡山水。
板书:
忆江南
好景忆
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
身在洛阳心系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