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 格式:ppt
  • 大小:566.00 KB
  • 文档页数:3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行情好的叫“牛市”,把不景气的股市叫“熊市”。
--转喻。英语为 metonymy,源于希腊语meta-(变化)和 onoma-(命名),是最基本的连接过程。在转喻的过程中 一个或多个词义之间的语义联系是建立在相依性关系基础上 的,如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的相依性。因此,转喻是发 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三 图形—背景理论
它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来自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认 为知觉场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 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感知的事物即目的物; 背景与图形相对,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部分即 参照物。
图形的特点是凸显的,较小的,居于中心位置的, 可移动的,易引起注意、易识别的。
三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 国萌芽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初步发展期(70中期—1985年前后)。Langcker开始对认 知语言进行研究。——拉科夫语言格式塔理论。——拉科夫/约翰逊于 1980年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为认 知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分野奠定了基础。
四 主要理论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象似性 图形—背景理论 原型与范畴 框架理论和框架语义学
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以往都被看成是修辞,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 究范畴。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无 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 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张辉
张辉
张辉 博士、博士后、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语
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 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 研究”(项目编号06BYY01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时间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项目 编号30740040)。网站“认知语言学在线” (http://coglingchina.myanyp.cn)的创办人和负责人, 2003年出版专著《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其博 士后出站报告《汉语熟语语义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05)。在CSSCI和核心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三)走向成熟的阶段(90s中期-今)。 —此时期认知语言学的著作综述性较强,标志
着认知语言学走向成熟。如2000年Talmy发表了《认知
语义学:概念构建》和《认知语义学:类型和过程》。 ——认知语言学在世界上迅速扩展,世界各地
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纷纷成立。如 在中国,2001年
上海举办了“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04年大陆举 办“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作系列 讲座。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迅速发展, 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语言研究 的专著不断问世。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表达提供信息的数量与意义的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意义 越复杂语言表达就越长。如“他很聪明,也很善良。”,就明显比“他很聪 明。”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意义和就越复杂。数量原则体现在人类交际过程的 礼貌策略中。语言形式的增加意味着尊重程度的增加。正如一句箴言所云: “Being polite is saying a bit more.”.再如汉语中的——坐——请坐——请上 坐!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些共同点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动态性。它是面向语言与认知的动态性质的 科学,注意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综合吸收并 运用哲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统 计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理念、研究方法和程 序。除了内省法和理论分析外,语料库和对 比研究是目前认知语言学最热门的研究方法。 但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倡导实证研 究,比如试验等。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具体来讲其学科内容可表述为:
研究对象—人类认知过程和语言相互作用的关系。
基本和首要的问题—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的关系(从认知出发解 释 语言,
束定芳
束定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外语
类核心刊物《外国语》主编,同时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
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
198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研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二)长足发展阶段(80s中期—90s中期)。拉科夫、兰艾克、泰勒等 编著的认知语言学基础性著作相继出版。如兰艾克1987年发表的《认知 语法的基础:理论前提》。——1989年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在德国举 行,这次研讨会被认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创建了认 知语言学协会.次年,创办了期刊《认知语言学》(Cognitve Linguistics),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学派的国际地位正式确立。——此时, 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长足发展。
——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 系统的结构来自亲身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 而有意义。
——思维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不直接来源于经 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 果。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 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思维具有完整性。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
--语言不是人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语法是概念化的。 --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以上假设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共识,正是
狭义地转喻是用被默认识解为A的表达E来激活一个新的识 解B,A和B在某一域或某以矩阵中相联系。它们的联系可分 为固有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和偶然的短暂的外在联系。
具体来将可以把转喻表述为依赖于A和B的临近性与关联性, 把A看作相关的B。属于同一认知域的转指,用局部指称整 体,如用首都替代国家,“国际非常重视北京的声音”。
语法上的象似性包括: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语言的成分中对应结构对应事件发生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和 逻辑顺序。通俗地讲就是所谓的“先来后到”。如恺撒的名句:“I came ,I saw,I conquered.”.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排列顺序和认知距离有关。在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距离 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即关系越紧密的词在语言结构中靠的越近。以英语 为例主动动词后面有三类动词:a,不带to的从句。 I made her leave.(I对另一 个人有直接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较小。)。 B, 带to的从句。 I wanted her to leave.(主语愿望可能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大)。 c , 带that的从句。I hoped that she would leave.(主语不可能对另一个人产生直 接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最大)。
背景的特点是不凸显的,较大的,居于边缘位置的, 静态的,不易引起注意的、不易识别的。
但是两者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转换的。
人们观察可以从背景—/图形,也可以从图形——/背景。如, 亭子在湖中心//湖中心有个亭子。遵循的是不同的认知路线。
由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的认知路线是不同 的。汉语的结构组合实际上存在着背景——/图形的趋势。这 可以解释为什么偏正短语,定语,状语总是在前,中心语总 是在后的道理。因为偏正短语的排列往往是背景——/图形的 模式。
强调从认知过程对语言作出解释)。
主要
研究内容—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句法和语义
之间的关系,概念分界等。
具体分
支—认知音位学,认知词典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等分支
性研究学科。
哲学基
础—体验哲学。(与生成语法相反。同时在该哲学基础的基础上形成了其
基本假设)。
体验哲学的具体内容
研修一年。2000年2月至2000年8月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英
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 者”称号,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资助。
1996年起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语义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出版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现代语义 学》(2000)、《隐喻学研究》(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 策》(2004)、《认知语义学》(2008)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 《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2005)等。
--隐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含义而是对 一种意义进行识解的特殊过程的结果。Lakoff&Johson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从日常的表达可以推断 出概念域之间的隐喻关系和映射,因此隐喻是两域之间的概 念映射”。即隐喻是用具体、熟悉、常用、生动的概念去映 射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 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象似性
象似性又叫临摹性,拟象性.指人类可以在语言 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构想出一种相 似性。该理论源于符号学中的象似符 (icon).象似符可以分为影象符(image):“看 起来”、“听起来”,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 典型的实例就是象形字和拟声字。图示符 (digrama):指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结构相似, 主要体现在语法层面这是象似性研究的热点。
认知语言学派
概要
一 引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 学科特点(综合性,动态性)
三 发展概况
四 主要理论---隐喻与换喻,象似性,图形-背景理论,原型范畴,框架理论
与框架语义学.
五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六 发展趋势
七 评价
(学科意义, 缺点与不足)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90年代得到 迅猛发展.本世纪逐渐成为主流.认知语言学研究语 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 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 基础上的一门新科学.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 角和方法,可以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这一特点使认 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非常的宽泛并由此得到国内外 许多学者的普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