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全解共84页
- 格式:ppt
- 大小:8.73 MB
- 文档页数:84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
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
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
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
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
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2、范畴化问题(上)(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3)基本层次概念3、范畴化问题(下)(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2)词语的多义范畴(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本体隐喻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1)Langacker的“意象”(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2)“意象图式”的界定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9、复杂性象似动因(1)形容词的“级”(2)名词的“数”(3)偏正结构10、独立性象似动因(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11、次序象似动因(1)时间顺序原则(PTS)(2)时间范围原则(PTSC)12、对称象似动因(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13、重叠象似动因(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1)“有界”与“无界”(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三、主要教学参考书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认知语言学作业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本科1班学前教育专业赵艳坤
1、语言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
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广义语法范畴是一个比语法意义更广的概念。
语言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由词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
2、范畴: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
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具有显在的语音形式,而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并不具有显在的语音形式。
部分语言的显在性范畴形式在时间的流程中退化,而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则在时间的流程中从零性范畴形式转化为显在性范畴形式。
3、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4、认知模式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的模式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模
式例如有的学生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将认识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则易受处于优势状态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