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116
原子物理学中的原子能级和辐射研究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在原子物理学中,原子能级和辐射是两个基本概念,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介绍原子能级和辐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原子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能级的研究原子能级是指原子中不同的能量状态。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每个能级对应一个确定的能量值。
原子能级的研究主要包括能级结构、能级跃迁和谱线等方面。
1. 能级结构能级结构是指原子内部不同能量的分布状态。
一般而言,原子的能级结构可以用一系列的能级图来表示。
能级图的每一条横线代表一个能级,能级上的每个小圆点表示该能级上的一个电子。
2. 能级跃迁能级跃迁是指电子由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
根据能级跃迁的方式和规律,可以分为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吸收辐射三种形式。
自发辐射是指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出一个光子。
受激辐射是指电子受到外界激励后,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出一个与外界激励光子频率相同的光子。
吸收辐射是指电子吸收一个光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3. 谱线原子能级的跃迁过程会产生特定的频率和波长的光,这些光在光谱上表现为一系列的谱线。
谱线的研究可以揭示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的特性。
对于不同元素和分子,它们的谱线具有独特的特征,因此光谱分析成为了研究原子和辐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辐射的研究辐射是指物质发射、传播或吸收的电磁波或粒子流。
在原子物理学中,辐射不仅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电磁波辐射,还包括带电粒子的流动,比如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
1.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原子物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波动也可以看作粒子。
根据电磁辐射的波长或频率,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研究辐射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是原子物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2. 带电粒子辐射带电粒子辐射是指原子核或带电粒子在运动中所发射的辐射。
7.2 原子的3d 次壳层按泡利原理一共可以填多少电子?为什么?答: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s l m m l n ,,,来描写。
根据泡利原理,在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处在同一状态,即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3d 此壳层上的电子,其主量子数n 和角量子数l 都相同。
因此,该次壳层上的任意两个电子,它们的轨道磁量子数和自旋磁量子数不能同时相等,至少要有一个不相等。
对于一个给定的l m l ,可以取12;,....,2,1,0+±±±=l l m l 共有个值;对每个给定的s l m m ,的取值是2121-或,共2个值;因此,对每一个次壳层l ,最多可以容纳)(122+l 个电子。
3d 次壳层的2=l ,所以3d 次壳层上可以容纳10个电子,而不违背泡利原理。
7.4 原子中能够有下列量子数相同的最大电子数是多少?n l n m l n )3(;,)2(;,,)1(。
答:(1)m l n ,,相同时,s m 还可以取两个值:21,21-==s s m m ;所以此时最大电子数为2个。
(2)l n ,相同时,l m 还可以取两12+l 个值,而每一个s m 还可取两个值,所以l n ,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12(2+l 个。
(3)n 相同时,在(2)基础上,l 还可取n 个值。
因此n 相同的最大电子数是:212)12(2n l N n l =+=∑-=7.5 从实验得到的等电子体系K Ⅰ、Ca Ⅱ……等的莫塞莱图解,怎样知道从钾Z=19开始不填s d 43而填次壳层,又从钪Z=21开始填s d 43而不填次壳层?解:由图7—1所示的莫塞莱图可见,S D 2243和相交于Z=20与21之间。
当Z=19和20时,S 24的谱项值大于D 23的值,由于能量同谱项值有hcT E -=的关系,可见从钾Z=19起到钙Z=20的S 24能级低于D 23能级,所以钾和钙从第19个电子开始不是填s d 43而填次壳层。
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习题参考答案目录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编) (1)第一章原子的基本状况 (1)7.α粒子散射问题(P21) (1)第二章原子的能级和辐射 (1)5.能量比较(P76) (1)7.电子偶素(P76) (1)8.对应原理(P77) (1)9.类氢体系能级公式应用(P77) (1)11.Stern-Gerlach实验(P77) (2)第三章量子力学初步 (2)3.de Broglie公式(P113) (2)第四章碱金属原子 (2)2.Na原子光谱公式(P143) (2)4.Li原子的能级跃迁(P143) (2)7.Na原子的精细结构(P144) (2)8.精细结构应用(P144) (3)第五章多电子原子 (3)2.角动量合成法则(P168) (3)3.LS耦合(P168) (3)7.Landé间隔定则(P169) (4)第六章磁场中的原子 (4)2.磁场中的跃迁(P197) (4)3.Zeeman效应(P197) (4)7.磁场中的原子能级(P197) (5)8.Stern-Gerlach实验与原子状态(P197) (5)10.顺磁共振(P198) (5)第七章原子的壳层结构 (6)3.原子结构(P218) (6)第八章X射线 (6)2.反射式光栅衍射(P249) (6)3.光栅衍射(P249) (6)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编) (7)第一章绪论 (7)1.1 黑体辐射(P15) (7)1.4 量子化通则(P16) (7)第二章波函数和Schrödinger方程 (8)2.3 一维无限深势阱(P52) (8)2.6 对称性(P52) (8)2.7 有限深势阱(P52) (9)第三章力学量 (10)3.5 转子的运动(P101) (10)3.7 一维粒子动量的取值分布(P101) (10)3.8 无限深势阱中粒子能量的取值分布(P101) (11)3.12 测不准关系(P102) (11)第四章态和力学量的表象 (12)4.2 力学量的矩阵表示(P130) (12)4.5 久期方程与本征值方程的应用(P130) (13)第五章微扰理论 (16)5.3 非简并定态微扰公式的运用(P172) (16)5.5 含时微扰理论的应用(P173) (16)第七章自旋与全同粒子 (17)7.1 Pauli算符的对易关系(P241) (17)7.2 自旋算符的性质(P241) (17)7.3 自旋算符x、y分量的本征态(P241) (17)7.4 任意方向自旋算符的特点(P241) (17)7.5 任意态中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取值(P241) (18)7.6 Bose子系的态函数(P241) (19)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习题 (20)一、波函数几率解释的应用 (20)二、态叠加原理的应用 (20)三、态叠加原理与力学量的取值 (20)四、对易关系 (21)五、角动量特性 (22)1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编)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7.α粒子散射问题(P21)J 106.1105.3221962-⨯⨯⨯⨯==E M υ232323030m )2/3(109.1071002.61060sin 1060sin 10----⊥-⨯⨯⨯⨯=⨯⨯=⋅⨯=A N t A N Nt s ρρ C 1060.119-⨯=e ,11120m AsV 1085.8---⨯=ε,61029-⨯=n dn32521017.412.0100.6--⨯=⨯==ΩL dS d , 20=θ 2.48)4(sin 202422=⋅Ω⋅⋅=Nt d n dn eM Z πευθ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5.能量比较(P76)Li Li Li Li v hcR hcR E E hv E )427()211(32212=-⋅=-==H e H e H e H e hcR hcR E E 4)1/2(0221=⋅=-=++∞ +∞>H e v E E ,可以使He +的电子电离。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2.1 试计算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上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线速度和加速度。
解:电子在第一玻尔轨道上即n=1。
根据量子化条件,πφ2hnmvrp == 1010.52910r a m −==×可得:频率 21211222ma hma nh a v πππν===1516.5610s −=×速度:m/s 61110188.2/2×===ma h a v νπ加速度:221/8.9810w v a ==×2m /s 22.2 试由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计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
解:电离能为,把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代入,得:1E E E i −=∞2/n Rhc E n −=Rhc hc R E H i =∞−=111(2=13.60eV。
电离电势:60.13==eE V ii V 第一激发能为将电子从n=1的能级激发到n=2的能级上所需要的能量:20.1060.134343)2111(22=×==−=Rhc hc R E H i eV 第一激发电势:20.1011==eE V V 2.3 用能量为12.5电子伏特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问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基跃迁时,会出现那些波长的光谱线?解:由氢原子能级公式:2/H E hcR n =−得:113.6E eV =−2 3.4E e =−3 1.51E e ,,V V −40.85E eV ,==−可见,具有12.5电子伏特能量的电子只能激发H 原子至3≤n 的能级。
跃迁时可能发出的光谱线的波长为:1221111(5/36656323H H R R A ολλ=−=⇒=222232231113()12151241118()1025.7139H H H H R R R R οAAολλλλ=−=⇒==−=⇒=2.4 试估算一次电离的氦离子、二次电离的锂离子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电离电势、第一激发电势和赖曼系第一条谱线波长分别与氢原子的上述物理量之比值。
《原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原子物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56学时 3.5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原子物理学属普通物理范畴,是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的后续课程,是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着重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近代物理关于微观世界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探讨原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介绍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丰富的微观世界的物理图象和物理概念。
通过对重要实验现象以及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的基础课。
课程教学目标如下: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原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了解物质世界的原子特性,原子层次的基本相互作用,为今后继续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了解并适当涉及一些正在发展的原子物理学科前沿,扩大视野,引导学生勇于思考、乐于探索发现,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质。
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理解原子壳式结构,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学习方法。
掌握原子能量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情况。
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了解富兰克-赫兹实验。
了解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
了解盖拉赫实验,理解原子的空间取向量子化,理解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了解不确定原则。
理解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和薛定谔方程。
了解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
理解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了解泡利原理。
理解原子磁矩及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
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 射线的衍射。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原子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关于原子结构的一切知识均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这一点。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1.1 若卢瑟福散射用的α粒子是放射性物质镭'C 放射的,其动能为67.6810⨯电子伏特。
散射物质是原子序数79Z =的金箔。
试问散射角150οθ=所对应的瞄准距离b 多大?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20222442K Mv ctgb b Ze Zeαθπεπε==得到:2192150152212619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Ze ctg ctg b K οθαπεπ---⨯⨯===⨯⨯⨯⨯⨯⨯米 式中212K Mv α=是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2202121()(1)4sin mZe r Mv θπε=+ ,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 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2min202121()(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143.0210-=⨯米 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如果用同样能量的氘核(氘核带一个e +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
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220min124p Ze Mv K r πε==,故有:2min 04p Ze r K πε=19291361979(1.6010)910 1.141010 1.6010---⨯⨯=⨯⨯=⨯⨯⨯米 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1.1410-⨯米。
原子物理学褚圣麟总结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原子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数量与质子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经常用原子序数Z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用核电荷数A表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其次,原子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谱线。
原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其运动状态由能级来描述。
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上具有不同的能量,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的能量,形成谱线。
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谱线是原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实际应用的基础,比如光谱分析和激光技术等。
另外,原子物理学还涉及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结构和性质对于原子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可以揭示核力的作用机制,了解核衰变和核反应等现象,这对于核能的利用和核武器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原子物理学还包括了原子的相互作用和原子的性质。
原子之间存在着静电作用力,使得原子可以形成分子和晶体等化学物质。
同时,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也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研究原子的相互作用和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为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原子物理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及应用于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引发更多对原子物理学的兴趣和思考。
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1、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p9: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绝大多数电子只有2~3度的偏转,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大于90°,其中有接近180°的。
2、卢瑟福散射公式p13:22224014sin 2Ze d Ωd Mv σθπε⎛⎫⎛⎫= ⎪ ⎪⎝⎭⎝⎭,d σ是立体角d Ω内每个原子的散射截面 dnd Ntnσ=;N 为薄膜中单位体积中原子的个数;t 为薄膜厚度;有n 个α粒子射到薄膜上,其中d n 个落在d Ω中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1、光谱的分类p23:(1)线装光谱:是原子所发的; (2)带状光谱:是分子所发的;(3)连续光谱:固体加热所发的,原子和分子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连续光谱。
2、波数p243、谱线系p25(m < n , m = 1,2,3…),表示第m 条谱线到第n 条谱线的能量差;对于氢原子,Z = 1。
R 是里德伯常数,它由11/e R R m M∞=+确定,其中M 是原子核质量,m e 是绕核旋转的电子的质量.对于氢原子,R H = 1.09677576×107 m -1。
m = 1时的谱线系称为赖曼系;m = 2时的谱线系称为巴耳末系; m = 3时的谱线系称为帕邢系; m = 4时的谱线系称为布喇开系; m = 5时的谱线系称为普丰特系。
4、原子的能量p29:2hcRE n=-5、氢原子半径p3021n r a Z =,2012244h a meπεπ=.对于氢原子,a 1 = 0.529166×10-10m.6、氢原子能级p31212Z E E n =,2412202(4)me E hππε=-.对于氢原子,E 1 = -13.59 eV . 7、折合质量p39若不满足m << M ,则计算时的质量m 需要使用折合质量MmM mμ=+.8、电离电势(ionizing potential )p46在赖曼系中取n = ∞求得,则电离电势为.9、激发电势(excitation potential )p42原子由第m 条谱线激发到第n 条谱激发电势为.10、两个实验p42 p55:(1)夫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2)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空间取向的量子化第三章 量子力学初步1、光子的能量p78E h ν=2、德布罗意(de Broglie )波长p79h pλ=3、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p82/2p x ∆∆≥, /2E t ∆∆≥4、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 )p89定态薛定谔方程(time-independent Schrodinger equation ):5、球坐标下的薛定谔方程p1046、波函数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有限;连续;单值(唯一) 7、五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 1, 2, 3 ···角量子数l = 0, 1, 2 ··· (n - 1)角量子数在z 轴的分量(磁量子数)m l = 0, ±1, ±2, ··· ±l 自旋量子数s = 1/2自旋量子数在z 轴的分量m s = ±1/2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1、四种线系2、锂(Li)3、钠(Na)4、碱金属的光谱项表达式*22(Δ)R RT n n ==- 5、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使电子的能级偏低,其中轨道贯穿影响较大。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原子物理学》是物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着重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近代物理关于微观世界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解释它们的宏观性质,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
本课程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微观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目的:物理学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已经从原子层次深入到了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等层次,原子物理学又作为进一步学习原子层次以下其它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起点,通过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及核结构图象,原子的能级与辐射,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光谱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等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原子物理学中的实验事实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从原子结构模型出发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个初步认识,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掌握原子能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知识;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了解伏兰克-赫兹实验;了解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了解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理解原子的空间取向量子化;了解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与轨道的相互作用;理解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了解泡利原理;理解原子磁矩及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射线的衍射。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 2学时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发展史以及学习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原子的基本状况 3学时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学时1.2 原子核式结构 1学时1.3 同位素 1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α粒子散射理论与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