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正方论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当今世界上有许多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处处针对为难中国,背后频繁组织一些诸如在中国的领海上军事演习,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台独势力等反华活动,意图阻挠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打压中国全面崛起的势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因此,我方认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刻不容缓。
立论陈词:综合以上的观点,我觉得反方论点: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再有三年,最多五年,两岸的军力差异自然会使得事情水到渠成或者一蹴而就。
正(问):这里有一组数据说明台湾形势有多么严峻,1996年,台湾赞同统一的人超过30%,2006年,这个数据的比例下降到了10%,到了2016年,赞同统一的人只有1%。
那么我想请问反方,要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些台独势力的壮大会不会对其造成影响?反(答):正因为面对台独势力的壮大,实现祖国的统一才要循序渐进。
如果急于追求完全统一,只会适得其反,陷入一些类似于官逼民反的境地,徒增统一台湾的难度。
我们可以先采取措施抑制台独的发展,据我所知,《反分裂国家法》在05年已经提出,这个法律为阻止台独把台湾分裂出中国提供了保障。
同时,我们要注重于提升国力,逐步减缓其他国家对我国国事的干涉,另外台湾与大陆将来通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达成统一共识,到了那个时候才是完全统一的最好时期。
反(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不是一个岛屿能否统一的问题,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国家实力问题,为什么不把侧重点置于提升国家实力,而着重去处理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上呢?正(答):目前来说,中国的军事实力排在世界第三名,中国陆军在坦克/火炮/装甲车辆/枪支/各种侦察仪器等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综合战力并不逊色其他国家。
而在经济实力方面,中国在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可按价格比计算,同比增长6.9%。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概述: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
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优质课公开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可是,作为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台湾——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展示台湾地图: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4.史料展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
——《开罗宣言》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台湾属于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与前两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提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的内政。
(二)对台政策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从新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新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摘要:过去的30年是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30年,也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
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关键词:祖国台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稳步推进謀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兩岸同胞以及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應當承擔的共同歷史責任。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包括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她維護好、建設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
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
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
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
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
这主要表现在: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
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老师问道:当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还有哪三个地方没有回归,让学生找到香港、澳门、台湾,然后顺势导入祖国统一大业的新课。
2、正文一、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1)提出问题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并展示丰富的史料图片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的认识。
学生先阅读课本理清“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81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年级下册《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 1、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关史实。 2、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归纳等方法,培养以下能力:①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③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以下认识:①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祖国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流程 A、导入新课 【课前感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B、落实课标 【自主梳理】[要求:独自阅读教材,标注重点,边读边完成学案.]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 ;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 的思想; 2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 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了 ; (3)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 ; (4)1992年,两会就“ ”达成“九二共识”。 (5)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会长 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 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和平统一的阻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 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基本方针:“ , ”。 2、交往领域 。 3、海峡两岸经济上 、 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交流】 1、(回顾与分析)明末以来,台湾曾三次与祖国大陆分离,前两次分离是怎样造成的?结果如何?与前两次分离相比,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浅谈两岸关系题目:浅谈两岸关系专业班级:组员姓名:提交时间:2014—2015学年第 1学期摘要:自古以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就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台湾与大陆经历了太多的离离合合,历史的车轮是最有力的证据,台湾与大陆是统一的,同属于一个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两岸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也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出现难得发展机遇,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正在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
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动力更为强劲、条件更为有利。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所在,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所系。
关键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祖国统一海峡两岸: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
《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近三十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和平发展: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同时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推动下,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五合初中贺丽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
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本中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结;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对台方针的变化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
二、学生学情的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但是他们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一)说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二)说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设计及其意图说明:教学活动流程简介:(一)创设情景,走入历史:2分钟。
(二)、合作学习探究历史:20分钟。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5分钟。
(四)、风采展示:6分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创设情境,走入历史教学活动1:出示一首诗:《同根源》,让学生朗读,并请同学回答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只是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造成了我们今天的骨肉分离,从而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来导入海峡两岸的交往。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是自新中国成立起各族人民都一直关心的问题。
几十年来, 台湾与大陆一海之隔亲人无从团聚, 民族、国家、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切肤之痛。
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 实现国家的统一, 是十二亿大陆人民和二千万台湾同胞的心愿, 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 是历史的必然。
一、国家的统一, 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意愿国家的统一和分裂, 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影响着他们的生和生活。
因而我国历代各族人民群众无不渴望统一, 支持统一, 反对分裂。
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 往往曲折地反映在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其他著名人物的言论和著作中。
孔子著《春秋》, 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
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后才能安定。
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天下为一”的业绩。
吕不韦也认为“一则治, 两则乱”。
董仲舒则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 认为“《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益也”。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策”中, 曾为刘备拟定了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
到了唐代, 面对严重的藩镇割据, 韩愈极力主张以武力削平。
柳宗元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天下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近代, 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则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感情, 奔走呼号, 反对分裂, 主张国家统一。
康有为说: “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
他说: “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可言”,中国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家统一的意愿, 还直接表现在为消除分裂割据而进行的斗争上。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古人云: 得人心者得天下。
历代国家的统一, 总是要依靠人民的拥护才能得以完成。
秦汉、西晋、隋的统一如此,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如此, 清代康熙、乾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藩”叛乱及其他分裂活动也是如此。
到了近代, 中国面临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的严重危险之时, 人民群众维护统一和独立的意愿, 更直接表现为抵抗入侵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太平天国军民给“洋枪队”的迎头痛击; 从刘永福、冯子材的英勇杀敌到东北各族人民捍卫祖国统一的斗争从未间断。
到了义和团运动, 人民群众更是站在反侵略斗争的最前线, 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我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传统, 从成立时起, 就担负起反帝反封建以争取革命胜利、结束军阀割据以实现国家统一的任务。
大革命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 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1927 年后的二十多年里, 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携手合作,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终于在1949 年迎来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出, 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 那些为国家的统一而做过贡献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功绩自然得到后人的尊重和纪念; 而那些搞分裂的人, 从来是不得人心的, 过去这样, 现在也是这样。
二、国家统一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 大陆与台湾双方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但各有所长。
从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不论现在和将来, 双方都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 台湾产业正处在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过渡时期。
而大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在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 还将继续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
这样, 台湾随着对大陆投资的增加, 可将大量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及大量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输入大陆,从而促进台湾地区产业的升级, 也有利于大陆经济的发展。
其次, 大陆可在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助台湾一臂之力。
大陆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 高科技人才济济,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成果迅速增多, 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研究方面, 遥遥领先。
祖国统一后, 两岸可成立统一的科研机构, 联合攻关, 台湾由此获得高科技的代价将比从发达国家引进要小得多。
大陆高科技研究也将得到促进, 进一步发展和商品化。
再次, 大陆成为台湾企业界最理想的投资场所。
据台湾有关报刊公布, 台湾目前外汇存底过大, 国民储蓄率过高, 这意味着台湾企业界投资意愿低落, 资金没出路, 并成为引发物价问题的潜在因素。
众所周知, 大陆地域辽阔, 又处于经济腾飞时期, 资金容量极大, 正是国内外企业界投资的黄金时代。
目前大陆正在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广东、福建、海南和浦东等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并为此颁布了很多的法律和法规, 为改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工作, 台湾企业界可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投资, 这样既为台湾剩余资金找到了出路,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陆资金紧缺的问题。
台湾矿产资源贫乏, 每年要从中东等地区进口全部能源的百分之九十, 其中油品数量近二千万吨, 煤炭七百万吨, 其煤炭输运费超过本身价格。
进口数量如此之大, 运输费用如此之昂贵, 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对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来说,在这种状态下难以持久发展下去。
祖国大陆地大物博, 矿藏资源丰富, 每年出口石油及制品在二千万吨以上, 煤炭一千万吨以上, 而且又有相当多的农产品原料。
大陆农产品原料和矿产品种齐全, 质量优良且价格低廉, 很受国际市场青睐。
祖国统一后, 台湾即可就近自大陆取得大量矿产品资源和农产品原料,这样既可节省相当多的资金, 大大降低产品成本, 又可保证进口原料、能源的可靠性, 免受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干扰”。
三、同根一脉的中华文化是推动两岸统一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历史上, 悠悠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 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伟大民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不可替代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并以优秀的华夏文明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德,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等, 而以国家大一统观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先贤圣哲铸造的国家大一统观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华夏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的坚强精神支柱, 它对于中华一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及国家的长期稳固、发展, 曾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文化内涵, 使得中华民族历史上即使改朝换代不断更迭, 分裂也是短暂的, 而且也不是支离破碎。
当内乱出现之时, 不同利益集团在保全金瓯的爱国主义旗帜下,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捐弃前嫌, 最终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团结起来。
历史上, 文化从来是促成和维系统一的重要因素, 对今天来讲也不例外。
海峡两岸同是中华民族, 同属一种文化传统。
两岸人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任务。
中华民族固有的语言文字、科技、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把两岸人民的思想感情连结在一起, 这是海峡两岸建立合作共信的一个重要基础。
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共同源头所形成的“中华一体”的民族心理, 是禁不了割不断的。
历史一再证明, 统则治, 分必乱,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这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这种共识体现了中华文化永恒力量之所在。
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对双方和对整个中华民族有利的合作的历史, 台湾同胞在历史上也有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族强权侵略凌辱的光荣传统。
现在两岸都主张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 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 那么就理所当然地应当携手共进, 共同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使命。
诚然, 海峡两岸实行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两岸的执政党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主张,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这既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当前的现实。
任何一方以自己的社会制度或主张强加给对方就是不尊重现实, 因而也行不通。
而以中华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对话协商, 求同_存异完成统一大业, 既尊重了历史, 又尊重了现实。
事实上, 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 两岸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增加相互了解, 建立共识互信的重要桥梁。
不少台胞在与大陆人民的交往中, 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融合在亲情、乡情之中。
不少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台胞回去后纷纷向其亲朋好友、各界同仁宣传大陆保持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动员其他同仁回祖国大陆投资办企业,一来用以发展自己, 二来了却自己的思乡之情, 为祖国的强盛尽绵薄之力。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 它必然能加速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民族和解,国家统一是一定会实现的。
四、“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两岸统一提供了现实途径和最佳方案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了和平统一的决策, 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提出通过谈判, 以“一国两制”形式, 实现祖国统一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原则, 是结束两岸分裂状态, 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途径和最佳方案。
首先, “一国两制”构想, 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 又实事求是地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一国两制”构想只要求双方承认既成事实, 不要求改变任何现状。
要求台湾当局承认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只是承认早就举世公认的事实; 要求台湾国民党当局放弃“一国两府”或“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等, 只是放弃一个并非既成事实的幻想,而不是放弃台湾当局的任何既成事实, 也不损害其任何实际利益, 相反, 是充分保证国民党和台湾的一切既成事实。
应该说, 这比较容易为台湾当局和人民所接受。
其次, “一国两制”构想, 既兼顾了大陆人民和台湾同胞的意愿, 又照顾了台湾的利益, 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 祖国统一后, 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 仍将保持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生活方式不变, 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并将保证私人财产、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大陆不向台湾征税派款, 并可酌情给予财政援助等等。
这样, 不但可以保证台湾目前的一切照旧, 而且两岸在统一的国家内加强经济协作, 互通有无, 互相竞赛, 取长补短, 必将促进两岸经济更加繁荣。
同时, 一个统一的中国, 必将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 这一切既符合大陆亦符合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