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合并会计报表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11.00 KB
- 文档页数:42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之间的合并、收购、重组等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法规,而合并财务报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合并财务报表是指一个企业控制其他企业或企业部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将被控制企业或企业部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纳入到自己的财务报表中,以展示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分为两种:全面合并法和权益法。
1.全面合并法全面合并法是指,将被控制企业的全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和现金流量纳入到控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财务报表。
这种方法适用于控制企业对被控制企业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
在全面合并法下,控制企业需要对被控制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重分类和重计量,以确保符合控制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2.权益法权益法是指,将被控制企业的股权投资计入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将被控制企业的净利润计入到控制企业的损益表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控制企业对被控制企业没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
在权益法下,控制企业只对被控制企业的净利润进行确认,不对被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进行重分类和重计量。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包含控制企业和被控制企业的财务信息,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编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对控制企业和被控制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重分类和重计量,以确保符合控制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4.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对控制企业和被控制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消除,以避免重复计算和重复确认。
四、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横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是指,将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的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比较,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已成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合并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多元化。
本文将探讨企业合并的财务报告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合并概述1. 企业合并的定义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资产、负债、股权等形式的转移,实现经营实体的一体化。
企业合并可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
2. 企业合并的原因(1)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合并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2)降低成本:企业合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管理、研发等成本。
(3)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合并有助于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4)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企业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三、企业合并的财务报告分析1.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1)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合并完成后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
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对内部交易进行抵消处理,确保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2)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表反映了合并完成后企业的经营成果。
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应对内部交易进行抵消处理,如内部销售、内部采购等。
(3)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反映了合并完成后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在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对内部交易进行抵消处理,如内部借款、内部还款等。
2. 财务报告分析指标(1)盈利能力分析:通过计算合并利润表中的指标,如净利润、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分析企业合并后的盈利能力。
(2)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分析企业合并后的偿债能力。
(3)运营能力分析:通过计算合并现金流量表中的指标,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分析企业合并后的运营能力。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合并会计报表是会计实务中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企业集团的会计实务操作还是应对相关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编制的基本思路上均有作进一步阐析的必要。
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实例为对象,阐析合并报表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分析: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例:某母公司对其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数额3万元,拥有该子公司80%的股份。
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5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为2万元,资本公积8千元,盈余公积1千元,未分配利润为6千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实收资本20 000资本公积8 000盈余公积 1 000未分配利润 6 000合并价差 2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30 000少数股东权益7 000二、合并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承前例,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为8 000元,母公司对子公司本期投资收益为6 400元,子公司少数股东本期收益为1 600元,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3 000元,子公司本期提取盈余公积1 000元,分配出应付利润4 000元,未分配利润6 000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投资收益 6 400(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作为内部投资必须抵销) 少数股东收益 1 600(子公司本期净利润8 000中有20%是少数股东收益而非企业集团所得,但也体现在于公司的个别报表上,必须抵销)。
年初未分配利润 3 000(从企业集团本年角度看,该年初未分配利润去年已经抵销过,又作为本期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必须与今年的期末未分配利润相抵销)。
贷:拥职盈余公积 1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提取盈余公积,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应付利润4 000(冲销际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应付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6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未分配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这样,客观上就将子公司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在内的税后分配全部抵销了。
合并会计报表分析1合并会计报表是指以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编制的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和个别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类似,分别为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成长能力分析。
1.合并会计报表偿债能力分析(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包括企业集团的流动比率、企业集团的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①企业集团的流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企业集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应以合并会计报表的数据为准。
企业集团的流动比率越高,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该指标时,应注意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与历史流动比率相比,并要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的因素。
企业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流动资产为247972887元,流动负债为159948612元,因此企业集团的流动比率为:247972887/159948617=1.55.这个指标小于2,表明企业集团的短期偿债能不强。
②企业集团的速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待摊费用企业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待摊费用反映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为4200000元,存货为118341588元,速动资产为:247972887-4200000-118341588=125431299(元),因此企业集团速动比率为:125431299/159948612=0.78这个指标小于l,说明企业集团的每1元流动负债有0.78元的速动资产作保障。
③现金比率又称超速动比率,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等价物包括银行存款、短期有价证券、可贴现和转让票据等。
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现金比率是比较保守的偿债能力指标,其将流动资金中非现金和非现金等价物排除在外,然后与流动负债相比较,这就意味着作为偿还债务保证的资产是变现能力为100%的资产,以此偿还流动负债也具有100%的安全性。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其次,现在重点分析利润分配表的最后一个项目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思路:合并工作底稿中,对该项目的最后合并数4 215是通过下列运算过程运算得出的:未分配利润合并数4 215=合计数18 000-抵销分录借方总额76 200+抵销分录贷方总额64 015-少数股东收益1 600有个问题:在为合并报表所作的会计抵销分录中,贷:未分配利润 6 000,其经济含义明显是作为减项,什么缘故在工作底稿运算合并数却变成了加项,而且在工作底稿未分配利润借方又增加了一个6 000 (即工作底稿未分配利润栏“注”处)。
CPA教材对此说明为:该借方的6 000是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未分配利润项目抵销分录的抵销数额,将原抵销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借方6 000调整到利润分配表的借方,其理由是:所有应从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抵销的数额都必须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利润分配表部分抵销。
关于上述论点.笔者认为矛盾重重,疑问多多,似难自圆其说,兹分析如下:毫无疑问,利润分配表上的未分配利润数额即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数额,然而在合并报表过程中二者是各自抵销,分别进行的。
具体到会计的抵销分录中才会显现抵销资产负债表时为借未分配利润6 000而在抵销利润分配表时为贷未分配利润6 000。
在抵销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时,会计分录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性质,借方的经济含义是减少,而抵销利润分配表的未分配利润时会计分录抵销分录上的贷方 6 000性质也是减少。
而现在在工作底稿中却将未分配利润借贷双方各 6 000自行完全抵销,难道不必要对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明显上述做法不管从理论依旧实践上差不多上无法成立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未分配利润项目由合计数到合并数的运算过程进行具体分析:1.由于未分配利润项目是综合多元因素阻碍的最终结果,因此不可能与其他项目运算方法一样,直截了当将合计数18 000按会计抵销分录的性质,减贷方6 000等于合并数12 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快,出现了许多跨行业、跨地区、跨不同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特别是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国家统一的标准指导企业集团会计报表的合并。
但至今我们能够参照的仍是1995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由于我国还未出台用于指导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合并报表具体准则,使各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与标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及可比性。
这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比例合并方法的操作问题《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
”此规定比较抽象,缺少按比例法进行合并的具体操作方法,建议财政部对此能作进一步说明。
二、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问题对持续经营、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超额亏损子公司)在母公司权益法核算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的处理方法,财政部财会函字[1999]10号文规定,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投资企业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的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合并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
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上述方法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下列问题:1.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
2.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