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786.50 KB
- 文档页数:27
重庆与抗日战争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
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
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
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
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
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
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
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
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
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
一九三六年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三月十三日重庆市公安局发表全市人口统计:全市共有七四,三九八户,三三九,二O四人,其中男性为一九五,七二0人,女性一四三,四八四人。
重庆开埠1、1876年,英国通过中英《烟台条约》,取得“派员驻寓”重庆的特权。
1877年派倍泊尔常驻重庆,作为英商代理人;2、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之后,重庆海关建立。
英国人好博逊任重庆海关税务司。
3、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正式开关征说,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隶属重庆海关的万县海关,在英国的操纵下,于1917年正式开放。
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正式取得在重庆开埠、轮船可由宜昌航行到重庆及在重庆建立工厂等特权。
5、重庆开埠历史意义:重庆开埠使重庆成为列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标志着重庆近代历史的真正开始。
6、列强对重庆全面侵略的表现:①政治上,设立使馆区和租界,强租“租借地”;②经济上,设立洋行,掠夺重庆土特产;推销工业品,向重庆输出资本;③文化上,美国教会创办求精高等学堂、英国开办广益书院、法国开办法文学堂,为帝国主义培养服务人才。
7、1901年9月24日,日本订立《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规定日本在重庆南岸的王家沱设立租界。
8、1890年英国首先在重庆建立领事馆;之后法、日、美、德等国驻重庆领事馆相继建立。
各国领事馆忠实地执行本国政府的侵略政策,成为列强在重庆的侵略工具。
9、1904年中英签订《永租打枪坝条约》,规定打枪坝永远租借给英国人控制的重庆海关。
10、1890年,英国立德乐洋行首先在重庆成立。
11、1891年,美国教会在曾家岩创办了求精高等学堂,这是今求精中学的前身。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1、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并发表了他的改良主义主张的重要著作《时务论》。
宋育仁创办的《渝报》,启迪了一代重庆先进青年,推动了重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4年10月,重庆总商会成立。
商会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组成,富商李耀庭被推为总理。
总商会主张抵制洋货,收回利权,振兴民族工商业。
重庆城市发展历程重庆简介: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重庆概要:重庆(Chóngqìng)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
城市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的总人口计算分为城市核心区与都会区全区,其中若以都会区全区(3,235万)计算,则其为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城市(仅次于东京、墨西哥城),也列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最,但国际一般以城市核心区人口作为排名依据。
8.2403万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
重庆全市面积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2008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443.6平方公里,比2007年建成区增加21.21平方公里,增长5.02%。
重庆平均海拔为400米,重庆市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
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
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2名)。
34中国三峡建设2007.1CHINA THREE GORGES CONSTRUCTION文化之旅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重庆的文学历史自抗日战争开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重庆的抗战文化,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夏衍等一批文化人来到重庆,在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用饱蘸爱国热情的笔写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强、艺术质量高的文艺作品,从而推动了作为国统区的重庆文艺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团结了大后方文艺界的进步力量,使抗战时期的重庆一跃成为中国文坛的中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积蓄了力量。
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以文艺为阵地,动员和团结人民一致抗日,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
重庆这段文化现象,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文艺界的同仁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成抗日救亡演出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绝大部分文艺战士抵达重庆,形成了抗日战争期间重庆话剧演出空前繁荣和广泛普及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许多知名的电影和话剧编剧、导演、演员汇聚在重庆,如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应云卫、张骏祥、史东山、谢流、马彦祥、沈西岑、赵丹、白扬、秦怡、张瑞芳、舒秀文、胡蝶、魏鹤岭、施超……等等,他们多以国泰大戏院、杭建堂、银社、青年馆等处为基地排练节目和演出。
1941年到1945年的“雾季公演”,每年都有几十出话剧搬上舞台。
抗战八年期间的重庆,多幕剧的公演就有170余出,加上独幕剧达240余出之多。
这些演出为抗日救亡,为争取民主,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重庆话剧界人才荟萃,他们不少是剧坛明星,有的更是对敌冲锋陷阵的战士。
著名的话剧团体有: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国万岁剧团、中国电影剧团、中央青年剧社、怒吼剧社、孩子剧团等。
当时演出的重要剧目有田汉、陈鲤庭、崔嵬编导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天国春秋》,曹禺的《雷雨》、《日出》、《蜕变》、《北京人》、《原野》,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梅雨》,老舍的《残雾》,宋之的《雾重庆》,于伶的《长夜人》,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夏衍的《芳草天涯》、《法西斯细菌》等。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摘要:重庆是年青的直辖市,也是抗战时期的陪都。
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
其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简称渝,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知名度,令许多城市望尘莫及。
八年抗日战争,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
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富有价值和代表性,是重庆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庆的抗战陪都旅游文化开发,以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功开发出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景区和线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呼声日增,也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修建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等。
然而,由于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仅限于遗迹的保护和开发。
由于保护和开发不得力,致使不少抗战陪都遗迹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毁损、破坏严重。
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端正认识、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管理。
否则,重庆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
一、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
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
重庆文化与抗战时期的重庆书写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为作家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灵感,从而不断回响在国统区的文学创作中。
在创作中,重庆的城市空间、文化上的本土性和混杂性以及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作家对城市的美学认知,影响了作家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这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使重庆借助文学艺术穿越时空而被广泛体验。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文化重庆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常常会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风貌。
在中国文学中,“重庆”就因其人文地理环境、城市文化性格,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其进行书写。
十分密集地瞄准重庆、大量地书写重庆,要数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学作品。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重庆星光灿烂,很多知识分子、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在当时重庆的文坛上,既有一批二三十年代已成名的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梁实秋、张恨水、沙汀、艾芜、萧红、端木蕻良、田汉等,也有一批新的作家,如吴组缃、路翎、田涛、姚雪垠、万迪鹤、碧野、丰村、白朗、草明、肖蔓若、郁茹、黄贤俊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有着前线的硝烟战火,更有着大后方重庆的种种世态和人文风情。
作家们不约而同地让重庆或远或近地充当了作品的文学背景和描写对象,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产方式,重庆的生活节拍、声光行色,给了作家一种特殊的视野和感悟力,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
一城市的空间贺维(irving howe)对城市文学的探询思路是:城市如何影响文学,文学又是如何反映城市?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意义的话题。
一个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根植于一方水土,而作家的创作势必会体现这一方的文化意识和色彩。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社会内涵、特性以及都市空间和生活方式对作家的美学认知是有极大影响的。
对于影响、制约艺术创造的诸多因素,人们进行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出现过维柯的“特定时代、特定方式”说、斯太尔夫人的“民族精神”说、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说,等等。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摘要: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当全国都相继沦陷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的时候,重庆作为了全中国的临时都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在领导指挥抗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抗战之前重庆是隶属于四川省的省轄市。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平津沦陷。
随后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随后沿长江一线直逼首都南京,形势已十分危急。
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重庆即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重庆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国民政府"陪都"。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蒋介石下令编制"(重庆)十年为期之建设计划"。
1946年2月5日,蒋介石宣布"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中央日报》1946年2月6日)。
次日,重庆市政府成立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开始编制《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综观抗战八年的历史,抗战时期重庆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
首先,"战时首都" 的历史长达八年多(1937年11月-1946年5月),而"战时陪都"的历史只有五年多(1940年9月-1946年5月),可见,"战时首都"的历史覆盖了"战时陪都"的历史,"战时首都"是重庆城市在抗战时期历史的主体;其次,1937年国民政府"移驻"重庆的实质就是把首都的功能从南京移到重庆,"移驻"之日就是"首都"功能转移之时,也是重庆主体功能转移之时;第三,1940年9月定重庆为"陪都"这只是对重庆战时首都功能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