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茎灯草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29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ppt课件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该故事以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丑恶现象。
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严监生的吝啬和荒诞行为,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世态的炎凉。
《两茎灯草》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则故事。
《两茎灯草》背景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文学家。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一生落魄,科举不得志,最终客死扬州。
吴敬梓的代表作为《儒林外史》,该书以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作者吴敬梓简介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两茎灯草》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朝中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通过《两茎灯草》等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以“两茎灯草”为线索,通过描绘人物和场景,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精巧的构思生动的描写简洁明快的语言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心理、动作和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准确,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能力。
030201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严监生文章的主人公,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吝啬和贪婪。
诸亲六眷作为陪衬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进一步突出了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紧张的氛围,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故事情节之中。
环境描写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心理描写运用对比手法,将严监生的吝啬与其他人的大方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他的性格特点。
对比手法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体现古代文学中的勤俭节约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展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悯农》等诗篇中对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和节俭生活的赞美。
2024《两茎灯草》课件完美版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艺术手法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拓展阅读与比较研究•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目录01课程介绍与背景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故事背景情节梳理主题思想详细阐述故事情节,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探讨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奈等。
030201《两茎灯草》故事概述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学成就。
作者介绍分析作者创作《两茎灯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
创作背景阐述作者在《两茎灯草》中展现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技巧。
作品风格作者及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与意义文学价值分析《两茎灯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社会意义探讨《两茎灯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文化内涵挖掘《两茎灯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以及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引言部分描述部分情节部分结尾部分文本结构梳理01020304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为后文做铺垫。
详细描绘了两茎灯草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等,使读者对灯草有初步认识。
通过叙述灯草与周围环境、人物的互动,展现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本文的主角,灯草被赋予人格化特征,其坚韧、顽强的品质得以凸显。
灯草形象与灯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消极、懦弱的性格,衬托出灯草的积极向上。
人物甲作为旁观者,对灯草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评论,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审视灯草。
人物乙关键人物形象分析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叙述灯草与周围环境、人物的互动,构建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
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对灯草的形态、生长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灯草的生命力。
深入浅出的主题本文以灯草为载体,探讨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两茎灯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两茎灯草》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严监生的病情和临终前的情景(第1-3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严监生的病情和临终前的情景,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总不得断气。
这个情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的原因(第4-5自然段)这一部分通过描写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揭示了他伸着两根指头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他不放心,恐费了油。
这种对财产的极度执着和吝啬,让人不禁感叹。
第三部分:赵氏的猜测和验证(第6-7自然段)这一部分通过赵氏的猜测和验证,揭示了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的真正原因。
赵氏了解严监生的性格和为人,因此能够准确地猜测出他的心思。
她挑掉一茎灯草后,严监生才断了气,这也验证了她的猜测。
第四部分:故事的寓意和启示(第8自然段)这一部分通过作者的议论,揭示了故事的寓意和启示。
作者认为严监生虽然拥有万贯家私,但在临终前却因为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这说明了他对财产的极度执着和吝啬。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放宽心胸、看淡钱财,这样才能过上快乐、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章节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二、文章赏析《两茎灯草》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它通过描绘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的情景,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财富的执着和吝啬,以及这种执着和吝啬所带来的悲哀和后果。
故事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将严监生临终前的情景和赵氏的猜测和验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严监生的吝啬和执着让人感叹,而赵氏的聪明和机智则让人佩服。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案教学内容《两茎灯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的一个夏天,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名为“两茎灯草”的植物,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两茎灯草”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两茎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作者童年生活的联系。
2. 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的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图片或实物展示“两茎灯草”。
3. 课文解析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茎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作者童年生活的联系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两茎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作者童年生活的联系,解析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的表现。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1. 课题:两茎灯草2. 课文主旨:童年趣事,怀念童年3. 两茎灯草的特点: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4. 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的表现:语言、情感、行为等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要求语言流畅,表达真情实感。
2. 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幅描绘“两茎灯草”的图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在讲解“两茎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作者童年生活的联系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两茎灯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两茎灯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贫困的男孩为了读书而顽强拼搏的故事。
课文通过男孩与灯草的互动,展示了男孩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执着。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困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课文和教师的讲解,来感受和理解男孩的生活状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男孩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他的执着和坚持,学会珍惜和感恩。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贫困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男孩的生活状态和他的执着。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男孩的感触,体会他的坚持和执着。
5.总结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感悟,学会珍惜和感恩。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梦想和努力的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贫困的男孩执着的读书珍惜生活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课文情感的体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文:两茎灯草,夜明如昼。
村人甲曰:“此灯草也,何其光华?”乙曰:“此非灯草,乃宝物也。
若得之,可富可贵。
”甲欲得之,乙不肯。
甲曰:“吾虽贫,然此宝物何难致?吾将竭尽全力,必得之。
”乙曰:“吾有言在先,得之则归汝,不得则吾亦不夺。
”甲曰:“善。
”遂日夜操劳,以求之。
一日,甲见乙家有两茎灯草,夜光闪烁,甲心动,遂借之。
乙不知,以为甲得宝物,欣喜若狂。
甲得灯草,藏于密室,日夜研究。
日久,灯草发光愈甚,甲以为得道成仙,心中大喜。
一日,甲梦一仙人,谓甲曰:“汝得此灯草,非宝也,乃祸害也。
若不慎用,必招灾祸。
”甲梦中惊醒,心疑不定。
复思乙言,意欲退还灯草。
然自思,若退还,恐遭乙疑,遂犹豫不决。
又一日,甲家失火,房屋尽毁。
甲心惊,遂将灯草取出,焚之。
火势更猛,甲大惊,急将灯草抛出。
火势顿减,甲喜出望外。
以为灯草能灭火,遂将灯草视为神物。
乙见甲家失火,急往相救。
甲谓乙:“吾得此灯草,能灭火,救汝一家。
”乙不信,曰:“此何异于寻常灯草?”甲曰:“非也,此灯草能灭火,非寻常可比。
”乙曰:“汝试之。
”甲遂以灯草灭火,果有效。
自此,甲乙皆以为灯草为神物。
甲得灯草,家道渐丰。
乙见甲家富,心生羡慕,遂向甲借灯草。
甲曰:“此非宝物,乃祸害也。
”乙不信,强借之。
甲无奈,只得借给乙。
乙得灯草,藏于密室,日夜研究。
日久,灯草发光愈甚,乙以为得道成仙,心中大喜。
一日,乙家失火,房屋尽毁。
乙大惊,遂将灯草取出,焚之。
火势更猛,乙大惊,急将灯草抛出。
火势顿减,乙喜出望外。
以为灯草能灭火,遂将灯草视为神物。
甲见乙家失火,急往相救。
乙谓甲:“吾得此灯草,能灭火,救汝一家。
”甲不信,曰:“此何异于寻常灯草?”乙曰:“非也,此灯草能灭火,非寻常可比。
”甲曰:“汝试之。
”乙遂以灯草灭火,果有效。
甲乙二人,皆以为灯草为神物。
然不知,此乃天意也。
甲乙得灯草,家道皆破。
二人懊悔不已,遂将灯草抛弃。
译文:两茎灯草,夜间明亮如昼。
村里的人甲说:“这灯草,为何如此明亮?”乙说:“这并非灯草,而是宝物。
《两茎灯草》课后生字组词如下:
监:监视、监管、监考、监牢
侄:侄子、侄女、叔侄、侄媳
郎:郎中、新郎、货郎、儿郎
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
媳:婆媳、媳妇、儿媳
骚:风骚、离骚、骚人
宗:祖宗、宗师、正宗
怜:可怜、怜惜、怜悯
帕:手帕、丝帕
矣:足矣、悔之晚矣
扳:扳手、扳机
尸:尸体、死尸
吊:吊灯、吊兰、吊顶
挑:挑选、挑食、挑水
侄媳:侄子的媳妇。
穿梭:来回地跑动。
郎中:中医医生。
媳妇:指妻子。
风骚: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挑掉:用细长的物体把东西支起或掀起。
登时:立刻,马上。
诸亲六眷:泛指许多亲戚。
究竟,结果,原委。
这里指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弄清事情的真相。
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哥子:称男青年。
文中指赵氏对严贡生的称呼。
揩揩眼泪:揩,擦。
揩眼泪,文中指擦掉眼泪。
两茎灯草:茎,量词,用于长条形的东西。
两茎灯草指两根灯芯草做的灯芯。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两茎灯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茎灯草》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盏灯草的故事,通过灯草的生长、点燃和燃烧的过程,寓意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培养学生的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多媒体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分组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学习所需的相关材料,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的把握。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两茎灯草》说课稿(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两茎灯草》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第3课。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讲述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灯草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说明文的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信息等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本课,学生需要通过细致阅读,理解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借助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学会借助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茎灯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茎灯草的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灯草知识,互相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灯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两茎灯草》课文原文及赏析《两茎灯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严监生临终前对于两茎灯草的执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赏析:《两茎灯草》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
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严监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课文通过严监生临终前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他极度的吝啬。
他尽管病重垂危,但仍然关心的是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是否浪费油。
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过度关注,凸显了他的吝啬性格。
其次,课文通过其他人物的对话和反应,进一步衬托出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都试图猜测严监生的心意,但他们的猜测都与严监生的真实想法相去甚远,这反映出严监生的吝啬已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
最后,课文通过赵氏的理解和行动,揭示了严监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赵氏是唯一理解严监生的人,她知道严监生的担忧并立即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然而,严监生的点头和垂手,也暗示了他对自己的吝啬有所反思和悔恨。
总的来说,《两茎灯草》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和情节设置,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吝啬,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