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衢州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99.06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社会学专业论文来说,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体育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体育运动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50. 重庆市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53. 体育类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教育基础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优秀社会教育论文题目参考1、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2、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4、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5、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6、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8、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9、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10、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11、“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12、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13、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14、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15、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16、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7、国外社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8、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19、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20、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2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2、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2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24、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5、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2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经验证据27、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28、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29、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30、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31、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32、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33、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34、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35、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36、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38、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3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40、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41、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42、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43、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44、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47、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48、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9、南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50、试论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1、对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简要探析52、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53、刍议老年教育如何选择定位54、美国教育智库对我国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启示55、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56、栖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探索57、雄州街道志愿者队伍自主建设探究58、“社会妈妈关爱团”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研究59、引导社会民间组织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实践与思考60、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社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1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21、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22、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23、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24、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25、大学生人情消费问题的思考26、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某高校为例27、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28、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29、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30、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3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33、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3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35、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36、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37、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38、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39、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40、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41、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__大学为例42、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43、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44、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__大学为例45、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46、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47、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48、互联网与社区生活49、环境问题研究(民众的环境意识研究;民众的环境行为研究)50、婚姻家庭问题研究51、家庭的功能演变研究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53、家庭社会工作在我国的需求调查54、简析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理念研究55、简析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56、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57、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58、旧城区改造与"文化保护"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6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以衢州为例蓝晓宁【摘要】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与分析的可行性,利用综合生产率测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对浙江省衢州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greatly concerned in academic circle.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goal.Based o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this paper comes out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ndex,analyzes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of Quzhou and offer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综合生产率【作者】蓝晓宁【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2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衢州市(包括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和开化县)的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来,衢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5.93%,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1元增加到2009年的25127元(资料来源:《衢州统计年鉴2010》。
但是衢州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差距较大。
以金华、杭州为例,在1978年衢州、金华、杭州三个地区的年人均GDP分别是311元、373元、565元,衢州与他们的差距并不大。
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 教育水平偏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通常比较低,教育质量不高,导致人才培养不足。
2. 缺乏职业技能: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职业技能缺乏,导致劳动力缺乏竞争力。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生活环境不佳,很多人才都选择离开本地区去其他地方寻求更好的机会。
对策:
1. 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职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本地发展。
2. 减少人才流失: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生活环境、完善公共设施等措施,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本地发展。
3. 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才的吸引力。
4.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一组地点:政务学院办公楼(西北区507)205室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二组地点:政务学院办公楼(西北区507)209室
地点:政务学院办公楼(西北区507)305室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七组
地点:文科楼707室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八组地点:政务学院办公楼(西北区507)208室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九组
地点:文科楼706室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十二组地点:中三104室(西北区501 原社会学系办公楼)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十三组地点:中三107室(西北区501 原社会学系办公楼)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十四组 地点:中三201室(西北区501 原社会学系办公楼)
MPA、高师开题报告分组 第十五组地点:中三301室(西北区501 原社会学系办公楼)。
人力资本外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人力资本外溢的理论基础 (8)2.1 人力资本定义与衡量 (9)2.2 人力资本外溢的概念界定 (10)2.3 人力资本外溢的理论模型 (11)三、人力资本外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1)3.1 提高劳动力素质 (13)3.2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4)3.3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15)3.4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17)四、人力资本外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证分析 (18)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18)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20)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4.4 稳健性检验 (22)五、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 (24)5.1 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25)5.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26)5.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 (27)5.4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29)六、结论与展望 (31)6.1 研究结论 (32)6.2 政策建议的实施效果评估 (33)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4)一、内容综述提高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使得地区内的劳动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外溢有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传播。
拥有丰富人力资本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人力资本的提升,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有助于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的外溢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力资本的外溢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问题的调研报告摘要: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才缺乏留守,成为影响当地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调研报告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了人才难以在这些地区留下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1.1 欠发达地区的定义和特点欠发达地区通常指经济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活动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
1.2 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人才是一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的流动与高效资源配置、技术传播、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而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不畅,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长期停滞。
二、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的原因2.1 缺乏发展机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有限,就业市场狭窄,缺乏吸引人才的优质岗位和职业发展空间。
2.2 低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使得人才选择离开。
2.3 教育资源不足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高质量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较少,无法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得人才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
2.4 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欠发达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差,医疗保健、交通、购物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人才的留下。
三、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的影响3.1 资源浪费人才的流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欠发达地区的独特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3.2 经济长期停滞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的引进和留存,导致经济长期停滞,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失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和经济的差距。
四、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的建议4.1 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合作项目,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4.2 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欠发达地区应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保持相对公平的竞争力,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欠发达地区人才生态环境的评价与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许妍谢【摘要】人才的生态环境直接会影响人才的去留、成长和作用的发挥.文章以欠发达的衢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5年衢州市的人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并比较衢州市在浙江省及其毗邻16个城市中的人才生态环境地位和优劣势状况.【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人才;生态环境;主成分分析;评价【作者】许妍谢【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区域间竞相争夺的主要资源。
然而,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众多欠发达地区一直面临着人才的引进、培养、留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1]。
而人才的去留、人才的成长、人才作用的发挥等都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生态环境的关注,构建合理的人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发现其人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欠发达的衢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人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对衢州市人才生态环境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测度,找出衢州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其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针对人才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影响人才生态环境的因素研究。
李锡元、查盈盈(200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人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社交层次和最高层次[2];石金楼(2007)从人才环境的构成层次上将人才环境可划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3];孙振华(2008)通过对人才成长与人际生态关系的研究,把人际生态因子分为承接、竞争、互惠共生三类[4]。
调研报告: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实践和经验启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县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本文以*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推动振兴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离不开人才支撑。
新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欠发达地区要迅速抢占人才高地,才能激活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
如果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适应欠发达地区发展需求,补齐人才工作短板,积极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二)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好科技和人才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来推动。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人才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欠发达地区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不足,导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成为稀缺资源,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基于扎根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人才飞地案例研究——以衢州市
为例
袁勇;胡永铨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11
【摘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才问题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是这些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以衢州市的“人才飞地”的成功案例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深入研究探讨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问题。
研究发现如下:人才飞地目前是欠发达地区解决当地发展人才引进问题的有效办法;创建人才飞地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同时注重持续发展,不应只做短期项目;人才飞地建设成果需要落地到当地;人才飞地应是当地发展需要与人才资源不匹配的产物,飞地的建设应当基于当地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去建设。
飞地建设要及时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做好未来规划。
【总页数】3页(P0158-0160)
【作者】袁勇;胡永铨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基于人本发展理论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体系研究——以温州地区为例
2.欠发达地区人才生态环境的评价与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3.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民族地区致贫因素研究——以北部六盘山区和西部滇桂黔民族地区为例
4.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阻滞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为例
5.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类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结构模型及\r 指标体系研究\r——以江苏省\"双创计划\"创业类人才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