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春江爱情喜剧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欲望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分析
王晓春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早期的剧作之一,描写了普通人在欲望的诱惑下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奥尼尔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
人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以及强烈的占有欲使人成了欲望的俘虏。
本文通过分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揭示他们对土地,财富的欲望,以及欲望之下的悲剧结局。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王晓春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公外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3
【相关文献】
1.相似的悲剧相似的人性——《愉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人物形象异同性分析[J], 翟倩倩
2.《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人物的欲望悲剧比较 [J], 秦燕燕
3.迥异宗教文化范式下的人类“欲望”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对比研究 [J], 李红霞
4.电影《榆树下的欲望》和《欲望号街车》的悲剧结构分析 [J], 朱岩岩
5.不小心触动了欲望记大型多媒体情欲悲剧《榆树下的欲望》 [J], 米小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剧之鉴赏《暗恋桃花源》还记得话剧的刚开始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对话让我去肯定自己的猜测,理所当然的去想象后面的情节,而出人意料的是上来几个人其中一个说:“不是这种感觉。
(对两人说戏)我记得当时呀,不是这个样子。
”有一点点的乱了好奇心也被带起随后才明白这是一个剧组在排话剧,而说话的人是剧组的导演也是故事的经历者。
而接下来的发展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它总是让你在以为懂了时而再为你造就新的疑惑。
如之后的另一个剧组的出现,穿白衣服的疯女人的出现。
一个个的不按常理的逻辑不断的吸引我的眼球,不自觉的被它偷取心神,情绪随着它而变幻时悲时喜。
每次想要掉眼泪时它的下一个镜头却让你在一瞬间捧腹大笑,同样笑过之后的下一个镜头又是悲伤周而复始直到话剧的结束!一部话剧的结束感觉前所未有的从身到心的疲惫。
也是在观看的结束才真正的明白《暗恋桃花源》所讲述的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很多人都说“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
或许依据某些特定的界限可以这样说,但在我看来某种程度来说“暗恋”是一出喜剧而“桃花源”是一出古装的悲剧。
“暗恋”主要在讲述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等多年未果,在最后江滨柳病危时才知道云之凡在台湾于是登出了一个寻人启事,希望在临终前能见她一面,两人相见了,但是为时已晚四十年的时光横隔在他们之间,就像他们之间的对话,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
好久了。
江滨柳: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
这小小的台北……云之凡:我该回去了。
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江滨柳: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云之凡: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
电影《暗恋桃花源》:爱情的喜剧与悲剧作者:米高峰祝双练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4期摘要电影《暗恋桃花源》展示了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由此引发的对爱情命题一一喜剧与悲剧的另类思考。
关键词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爱情叙事悲剧《暗恋》——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
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秩序与混乱、悲伤与快乐,梦想与现实,纵横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独特的电影结构,却皆直指:希望……寻找……等待……逃避……。
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试论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相思:踏破铁鞋无觅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相聚: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魂照影来,是为回忆。
这样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
不知还要继续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儿,或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个个甘心情愿的闯入情关,枉死离恨。
只是可叹,谁又会是谁的桃花源?生活与时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乱!嘻笑玩乐,至悲至喜,荒诞之中不断撞击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恒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爱恋,他们在战乱失散后都曾寻找过对方,但直至浊世半生方见到孤光残影的对方……。
老陶误入桃花源,却终似莎士比亚说的“温暖的茅屋,胜似无情的宫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却为具体而琐碎的生活彼此撕扯与埋怨。
其实,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待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起时,才发现所谓的美好竟是镜花水月。
原来,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不过时间的磨蚀!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直在一起,一定就会幸福长久吗?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曾写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希望与等待。
春柳莺两交婚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三、春柳莺两交婚的内容概述四、作品主题及思想内涵五、个人读后感六、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春柳莺两交婚》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红楼梦》的姊妹篇,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故有更深刻的了解。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春柳莺两交婚》以清朝乾隆年间的社会为背景,通过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卷。
作者曹雪芹以自己的家族为原型,运用独特的章回体结构和精妙的描写手法,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柳莺两交婚的内容概述】《春柳莺两交婚》的故事围绕着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展开。
贾宝玉和林黛玉自幼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然而因为家族的利益和命运的安排,贾宝玉最终与薛宝钗成婚。
林黛玉在病中离世,贾宝玉则在林黛玉去世后离家出走,成为一名出家人。
【作品主题及思想内涵】《春柳莺两交婚》的主题是命运与爱情的无奈。
在家族利益、世俗观念的束缚下,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作品通过展示这个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腐朽,对人性、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个人读后感】读完《春柳莺两交婚》,我深感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才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更加努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为爱情、为家庭、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与建议】《春柳莺两交婚》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我们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也对人性、爱情、家庭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金粉世家》读书笔记2000字张恨水大多做的都是章回体的小说。
关于这点,张恨水在他1944年的《总答谢》里说了他为什么总做章回体小说的缘故: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
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
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批人的脑袋。
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
由此观之,张恨水的用旧体裁、旧形式创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兼顾中国更多更普通的人们的阅读习惯,追求更加中式的表达,也不难看出,张恨水怀着对古典的脉脉温情,这也是《金粉世家》中突出表现出来的。
虽然作品写的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却和章回体的体例和以《红楼梦》为主的,古典小说中的惯用技法相融合,不显突兀,确不愧是让章回体焕发新的生机的一代大师。
但是在新旧激流碰撞的年代,张恨水笔下的人物也可以看出这种特征,例如对中心人物冷清秋的塑造。
冷清秋是一个旧式的才女,出身书香门第,受过旧式的教育,也有着深厚的旧学修养,恪守传统,温婉大方,知书达理,是一个有着突出旧时闺秀特点的女子;但是同时,她也在新式学堂里读书,受着新思想的熏陶,有着追求个人价值,保全自我尊严,崇尚自由等特质,是一个兼具新旧特点,在新旧中摇摆的人物。
在《金粉世家》中,这类角色可谓不在少数,金家家长金铨和金太太、甚至柳春江都有这样的特点。
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体会出浓浓的古典的味道,《金粉世家》受到了《红楼梦》叙事风格的影响,再加上张恨水深厚的旧学修养和符合中式传统的文法组织,让《金粉世家》在激荡昂扬的求新的年代里,保留了温婉静穆的古典气质。
但是正如张恨水所说,他写的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在继承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他表现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
分析金冷爱情悲剧和宝黛爱情悲剧的不同点,可以发现,宝黛的爱情是纯粹的,他们年纪小,又生活在内院之中,受尽长辈宠爱,心思没有受过世俗的污染,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心意相通,相知才相爱,是非常纯粹的。
《金粉世家》柳春江和林佳尼爱情悲剧的双视角剖析(上)注:原片字幕是“尼”不是“妮”。
柳林初见以前,柳春江已经爱上了小怜,也早就知道父母希望自己娶林佳尼。
初次见面的时候,没人提起订婚的事,柳春江便装糊涂,也刻意逃避与林佳尼相处;林佳尼以新文明为由表示对柳春江的书呆子人设和作风并不认同,这在她固然是坦率,但引起了柳春江的反感也是怨不得谁的。
柳春江没能逃掉,而两人在花园的对话,事后诸葛亮地来看,都是话里有话的:柳:你喜欢花为什么不留在云南?林:云南没这种花啊。
然后林小姐把柳公子的花折了。
这是家教问题,家长有责任,她是成年人,她也有责任。
柳春江眼里的林佳尼当然是熊孩子,但他没把她当对象,也就不会用对象的标准要求她。
就算有反感,也是有限的。
而两人之间的分歧没能影响林佳尼爱上这个父母之命的未婚夫,现在这个男人是她自己愿意追求的,父母之命就是有利加成而不是旧文明的枷锁。
在当时轻松愉快的BGM下,没有人意识到,林小姐任性的折花是一个FLAG,预示着他们两个的未来。
两人的下一次冲突是熊孩子林佳尼毛手毛脚毁了小怜送给柳春江的花球。
柳春江当然暴走了。
林佳尼当然不知道这个花球对柳春江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不是花的问题,是做花球的人的问题,所以柳春江的暴走在她眼里成了反应过度,她反而觉得委屈,但也说了知道你喜欢花,我会赔你满院子。
她是知道自己有错的,有补偿的念头。
下一幕,林佳尼喊柳春江出屋,柳春江不肯,林佳尼就一直在门外等,下雨了也不躲,长辈来了也不停,说他一辈子不出来我就等他一辈子。
柳春江终于开门出来后,林佳尼先高兴,再晕倒。
这一幕被长辈看见,不仅是感动自己,也是感动长辈。
甚至也可以发散一下,自己上次得罪柳春江在先,给自己一点惩罚,也算有个交代。
她是不是真的赔了他满院子的花,剧中也没说。
但是,石崇以王敦不喝敬酒为由杀婢女的时候,王敦却清醒地说:石崇杀自己家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林小姐想不想站在雨中,和柳春江想不想出屋,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否出屋是他的自由,也许他只是单纯地在那一刻想出屋了而已。
《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探讨《暗恋桃花源》深受追捧的原因汉语言101班姚XX2010012145导言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和大多数青年一样不怎么喜欢看所谓的戏剧,戏剧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讲犹如阁林观海,是那么的遥远,而且根本提不上兴趣。
但偶然间我得知有一部台湾的戏剧作品在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便轰动全岛,而后连演23场,场场爆满。
并于1991年、1999年先后在美国、香港巡回重演,引起广泛关注。
而编导赖声川也因此在1988年荣获了“国家文艺奖”。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戏剧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难道它真有神秘吸引人的“迷魂香”?我始终无法相信一部戏剧作品能比一部小说更具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的是,当你接起这部戏剧作品,细细咀嚼,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嘴角在微笑,但始终不知道你的眼角早已泪水滚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我相信那就是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迷迭香”吧!而我就这样成为了它的“俘虏”,让我无法自拔……没错,这部让我魂牵梦萦的戏剧作品就是《暗恋桃花源》,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根于其独特的魅力吧!以下我就以其“内容、艺术表现、陌生化现象和人生意蕴”四个方面对《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进行简略的分析:一、《暗恋桃花源》内容魅力——古今、悲喜奇观《暗恋桃花源》这部神奇戏剧作品是台湾著名戏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是否觉得这只是一个情节——“在桃花源内发生的暗恋”?说实话我起先看到这个题目时就是这么认为的,可见作者题目构思的巧妙。
《暗恋桃花源》实质上是讲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为了赶场,彼此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结果两台戏的台词互相应和,混搭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交集,就此上演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两党战争引起大陆政权易帜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到处炮火,全国大乱背景下的现代悲剧。
古代文学中的喜剧与喜剧元素古代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喜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喜剧元素在古代文学中广泛存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喜剧与喜剧元素,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喜剧的起源与发展喜剧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以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表现为主题的文学体裁。
古希腊喜剧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通过喜剧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批评了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现象。
喜剧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后传播到了罗马、欧洲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喜剧文学。
在中国,喜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庄子》等作品中出现了喜剧元素。
唐代以后,喜剧文学逐渐成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是喜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揭示了社会矛盾,展现了人民的风貌。
喜剧的特点喜剧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幽默诙谐:喜剧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情节,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2.讽刺夸张:喜剧作品常常通过讽刺、夸张手法,揭示社会矛盾,批评不良现象。
3.人物形象鲜明:喜剧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滑稽、憨厚、机智等。
4.故事情节曲折:喜剧作品的情节往往富有戏剧性,充满波折和反转,引人入胜。
5.寓意深刻:喜剧作品在幽默、讽刺的外表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令人深思。
喜剧元素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喜剧元素在古代文学中广泛存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喜剧元素:1.语言幽默: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制造笑料,如《聊斋志异》中的笑话故事。
2.人物形象:塑造滑稽、夸张的人物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3.情节设置:设计曲折、反转的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4.讽刺手法:运用讽刺手法,批评社会现象,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的讽刺。
5.夸张手法:运用夸张手法,放大人物性格和情节,如《水浒传》中的李逵。
喜剧的现实意义之青柳念文创作----------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喜剧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喜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汗青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喜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发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喜剧家,在近代甚至现代,喜剧艺术依然耐久不衰.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喜剧实际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喜剧艺术停止了系统的实际总结,对于喜剧的情节、人物以及喜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停止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喜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仿照”,这可以说是喜剧实际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喜剧实际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喜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喜剧可以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恻隐和惊骇之情来使人们的魂灵得到污染和陶冶.总的来讲,喜剧的特征是: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必定;喜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出;喜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作为美学对象的喜剧,应是指艺术中的喜剧,而不该包含现实中的喜剧,什么车祸,离婚等等.艺术中的喜剧必须具有几个因素才干成为喜剧.首先,它必须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从而能使人发生认同或同情;其次,它必须悖逆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使人发生失落;最后,对喜剧成果的"雕刻"不克不及过于细腻入微,否则不克不及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从古至今,红学研究者不成胜数,《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美学意义,也就是其喜剧意义.《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处的阿谁时代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曹雪芹自己家庭家族近百年的盛衰喜剧,和自己在悲惨人生际遇中的切身感受,很难设想《红楼梦》的发生,;其次,红楼梦中有太多悖于人们主观愿望的情节,如黛玉宝玉的爱情喜剧,黛玉之死,贾府的衰落,这些情节让人们发生恻隐,失落,同时,也能促发人们去思考喜剧眼前的原因,这就是喜剧的现实意义.在审美的活动中,人是集感性,感性于一身的贯穿整个审美始末的主体,并陪同随一系列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但无论如何,审美离不开一个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是主观之于客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像我就喜欢喜剧而不喜欢喜剧,所以对于我来讲,喜剧具有现实意义而喜剧没有,因为只有当人与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会出现审美现象,人才干从审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快感.前些年,韩剧风靡全国,中国人不去看国产剧,偏偏钟情于韩剧,这是为什么呢?就我懂得,这是人的情感需要.在中国倍受欢迎的韩剧大部分都是一些家庭剧,爱情喜剧等,受众大部分是家庭主妇或者出于花季雨季的年老人,他们喜欢这类剧,是因为这些剧情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与自己的命运遭遇或不谋而合或相似.这里要分两类讨论,一类是家庭喜剧,受众是家庭主妇,通过剧情中同样身份地位的妇女在大家庭中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委屈,发生恻隐,同时回到现实对比自己,发现生活其实还没有糟糕到什么程度,世上还有人比自己更惨的,于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另外一类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老人所钟情的爱情肥皂剧,韩国的爱情剧似乎都是一个模型印出来的,都是男女主人公爱得死去活来的,然后突然发现某一方得了绝症或者在家庭的反对下不得已分手,这类剧能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体验爱情的快感,同时让那些情路曲折的人在同情过后得到些许抚慰.从这些角度看来,即即是一些通俗的作品,它的喜剧效果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审美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在审美中,通常陪同随较强的主观色彩,当审美对象的履历,命运等与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愿望纷歧致时,审美主体会发生一种近乎于懊丧的东西,此时喜剧便发生了.鲁迅先生说,喜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的,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以后才会显得弥足珍贵,只有在遭受不幸的摧残,践踏,蹂躏后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和珍惜.喜剧正是从这层意义出发,通过丑与美的抵触冲突,激起人们心中的不服,愤怒,并进一步激起人们的深刻思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写到这里我就想起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喜剧思想极其丰富,他通过震撼人心的喜剧情节,贯穿始终的阴郁气氛.表示普通人性善恶交混的真实状态,创作思想意蕴深远,其创作内容关乎整个社会生活,通过主人公的性格及心坎世界把整个社会生活揭露的无比完美.同时在处理冲突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力气时, 总是把反面力气放在冲突的主导方面, 让其充分体现社会邪恶势力或掉队意识的跋扈撅, 从而深刻地吐显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与此同时, 剧中的正面力气, 也就处在受压抑、受迫害的地步中虽然他们力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总感到力所能及, 事与愿违, 不克不及左右戏剧冲突的发展,这样的作品在阿谁动乱的时代,大多数人处于被压迫的布景下,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引发大家建立和谐社会的愿望,这就是喜剧的社会意义.在学习美学之前,我曾怀疑过喜剧的现实意义,把世界上最丑陋的东西展示给人们,把人们的主观意愿扼杀与襁褓,不是在打击那些处于同等际遇下的人吗?这有悖于我们所建议的积极悲观面临生活的态度.现在我知道,事实上,人类汗青就是一部不竭创造,积淀现实喜剧的汗青,这就为艺术中的喜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艺术中的喜剧又使我们陶醉于审美的愉悦,荡漾于一个人的想像世界中,因而艺术需要喜剧.这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崇高美,喜剧美,是美的基础,是汗青的前进".确实,我们说“当局者迷,傍观者清”,当你是喜剧的主角时,你会措手不及,当你跳出喜剧这个圈圈,把喜剧当成一个审美对象时,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喜剧的缘由.如果说挫折能使人成长,那末,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则能使人清醒.艺术中的喜剧就如同太阳的西落一样.夕阳西下总能让人们发生丝丝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它又振奋人心,因为我们相信,第二天,太阳会从天空的另外一头升起.。
春柳莺两交婚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春柳莺两交婚》的背景和作者2.内容概述:概括《春柳莺两交婚》的主要内容3.主题解析:分析《春柳莺两交婚》的主题思想4.艺术特色:探讨《春柳莺两交婚》的艺术特点5.读后感:分享个人阅读《春柳莺两交婚》的感受和启示6.结论:总结全文,对《春柳莺两交婚》进行总体评价正文(篇1)《春柳莺两交婚》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 1948 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柳莺两家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里,我将根据这部小说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谈谈我的读后感。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通过描述春柳莺两家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同时,作品中对于春柳莺两家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观念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于家庭、婚姻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在主题方面,《春柳莺两交婚》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变迁。
作品中,春柳莺两家的成员在战争的背景下,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种描绘,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是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的。
同时,作品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探讨,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艺术特色方面,《春柳莺两交婚》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作者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作品的情节安排紧凑,引人入胜,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冲突。
阅读《春柳莺两交婚》,我感受到了家庭和婚姻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是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的。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抗战时期中国家庭的生活风貌,也让我对于家庭、婚姻和个人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春柳莺两交婚》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
《暗恋桃花源》的剧作意义
邵茹波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一天晚上,《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同时租用了一块场地进行排练。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表现的是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相恋了。
抗战爆发后,两人分离,从此杏无音信。
40年过去了,迁居台湾的江滨柳此时已经奄奄一息,但仍然念念不忘旧情。
他打听到云之凡也流落到了台湾,就背着夫人在报上登了寻人启事。
两人最终见了一面,然而早已物是人非。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闹剧,表现的是武陵人老陶以打鱼为生,他的老婆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一气之下架船到了上游,发现了桃花源,遇到了与春花和袁老板长相一样的一对夫妻。
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段幸福日子。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邵茹波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暗恋桃花源——赖声川与《暗恋桃花源》 [J], 张俊
2.重叠中的意义探寻——《暗恋桃花源》的题旨与表现形态 [J], 李牧雨
3.解读《暗恋桃花源》的结构特色和象征意义 [J], 欧阳进东
4.试论电影《暗恋桃花源》的剧作特色 [J], 梁其富
5.“暗恋”“桃花源”——电影《暗恋桃花源》 [J], 苏艳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雨中的爱与欲望的倾诉《雷雨》是中国现代名剧,由曹禺创作。
该剧以上海滩犯罪、道德败坏为背景,通过描绘各个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欲望冲突,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1. 爱情的纠葛在《雷雨》中,爱情是主要的动力源泉之一。
笔者将分析以下几对角色之间的爱与欲望关系:1.1 秦世龙和尤四姐秦世龙是一位江湖人物,而尤四姐则是一个性格复杂、阴险狡诈的女人。
这对夫妻可以说是爱恨交织,既有深深的爱意又暗藏着相互利用和背叛。
他们之间迸发出强烈的性欲,而这种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1.2 秦世保和霞姐秦世保是秦世龙的弟弟,而霞姐则是尤四姐身边一位勾结秦世保的女人。
在他们之间的爱情中,既有亲情又有欲望的矛盾。
秦世保对这个曾经背叛过他的女人有着复杂的感情,而霞姐则试图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3 文咏珊和谭家菜文咏珊是一个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现实有强烈关注。
她被描绘成一位纯真善良、理想主义倾向较强的女孩。
谭家菜则是一个有点老派但坚守原则的教师。
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爱意表达,却透露出一种微妙而纯洁的感情。
2. 欲望与道德败坏《雷雨》不仅展示了爱情纠葛,同时也通过角色之间欲望的追求和道德败坏来探讨社会伦理。
2.1 欲望摧毁家庭关系尤四姐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欲望,背叛了秦家,嫁给了富商李三立。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背弃了婚姻的承诺,也摧毁了秦家的家庭关系。
2.2 道德败坏导致社会堕落通过尤四姐等人的道德败坏和人性扭曲,观众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堕落。
这种道德败坏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3. 悲剧色彩下思考与反思《雷雨》以其深刻刻画角色和浓郁的悲剧氛围而闻名。
从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爱和欲望对人性产生的影响,还能够反思自己面临时代背景中的道德问题以及爱情和物质欲望之间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爱与欲望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主题。
《雷雨》通过残酷而现实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对于自身内心世界、道德准则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深入思考。
金粉世家读后感,张恨水金粉世家读后感,小说金粉世家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有一大发现,就是民国时期的女子好开放啊!首先冷清秋是未婚先孕,然后是那些阔少爷们天天在外面不是捧戏子,就是和交际花们胡混,每天流连于各大舞厅,咖啡厅,戏院等交际场所,凌晨2,3点才结束,一觉睡到中午,下午接着出去玩儿,生活实在奢靡,本来我以为在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电子设备,人们的娱乐生活是很简单的,生活一定很规律,没想到,却是这样一番场景。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起吃饭聊天总是动手动脚的,开的玩笑有时也是很露骨的。
大家小姐,诸如白秀珠,和金燕西在一起时,也会摸个手,挽个胳膊,挑逗一下的。
这样的描写实在令我诧异,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么?系花说,可能就是这样的,看她们穿的旗袍就知道了,开叉开得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小怜和柳春江私奔后,倒是生活得很幸福,去日本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生米煮成熟饭,柳家也没有办法,承认了这个儿媳,而且柳家公子,在我看来,比金家那些爷好太多了,对小怜还算专情,当然我不知道以后会如何,但至少七爷和冷清秋闹离婚的时候,人家俩还是很甜蜜的在一起呢。
相比于电视剧,我觉得原著要更加真实,没有了那么多浪漫的桥段,更加贴近生活和人性。
就金燕西来说,电视剧里的他似乎没有如此恶劣,当冷清秋和孩子消失在火场中时,他幡然醒悟,很用心地找她们母子,但是小说里,他仍然是一付无所谓的态度,找着呢,也是离婚,找不着呢,他就继续过他纨绔子弟的生活。
他俩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彼此都是很厌恶的一种情感。
最后,他跟着自己的姐姐出国留学了。
而对于冷清秋,在书中,多了一些人气,在电视剧里,她简直就是一个仙女的感觉,穿着一身民国学生装,很是清秀。
在书中,这个女人也会有虚荣心,也会为了珠宝,绸缎动心,因为意外怀孕而嫁给金燕西。
这一个情节让我很是疑惑,那一部分,作者实在是写得太隐晦了,或者压根就没有提及,不知不觉,清秋就怀孕了,于是,两个人火急火燎地办了婚礼,成了一家人。
分析《柳家大院》的文化意蕴——女人的悲剧便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女人的悲剧必定导致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家庭的悲剧便映射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柳家大院》便是以老北京大杂院作为背景展开。
以一位算命先生“我”为主线介绍了《柳家大院》里的三个家庭,塑造了这几个家庭中几个特殊的人物形象。
用小市民的眼光审视生活,并以小市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把女性放置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来表现她们的生存状态,表现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情况。
文章主要讲述了这样几个特殊的女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王家小媳妇;心肠狠毒、拨弄是非的王二妞和伶牙俐齿、与众不同的张二嫂。
她们不一样的人生最终将走向同样的悲剧。
作者在文章开头便为她们之后的悲剧埋下这样的伏笔“就拿媳妇们说吧,娘家要是不使彩礼,她们一定少挨点揍”。
之后便描写了为洋人工作的“文明人”老王对儿媳妇的百般刁难,并教唆自己鲁莽无知又没有主见的儿子小王打媳妇的虚伪、丑恶嘴脸。
老王要学“文明人”,要做足了当公公的气派,他变着方儿的挑儿媳妇的毛病,总之是小媳妇没有一天得着好气的,有时候还吃不饱。
丈夫在城外做工,十天半月回来一趟,本应该没有什么事,不能打骂小媳妇,也没有什么理由呀。
可是,小王经不起老王和二妞的挑拨,结果每一次都要毒打自己的媳妇。
小媳妇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受了冤枉却没有人来帮忙,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关心过自己。
更何况,柳家大院里的人都认为男的该打女的,公公该管教儿媳妇,小姑子该给嫂子气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无奈呀,小媳妇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在房梁上吊死去了。
当然,欺负王家小媳妇的人中王二妞是不可少的,她在其中拨弄是非,给小媳妇小鞋穿典型的欺善怕恶见不得别人好受的个性。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小媳妇的悲剧也将会是她将来的悲剧。
小媳妇固然可怜,她死了也许会是一种解脱。
但二妞更可怜。
因为,她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命运,她不会善待别人,她还并不知道,她所看见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
更可笑的是,她还不知道父亲要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给儿子续一房,卖个三百二百的除给儿子续妻之外,自己也得留点棺材本儿了。
金粉世家读后感金粉世家读后感(一)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演绎了一出豪门的兴衰史,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在描写上尽量生活化,语言上极具趣味性。
冷清秋与金燕西婚姻悲剧可以看成《金粉世家》向前推进的一条线索,金家的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索。
这两条线可以看成《金粉世家》的主线,在主线下面张恨水又设置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分线,如金家八个兄弟姊妹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金铨与金家太太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小怜与柳春江的爱情可以看成一条线等等,在小说中的分线其实远不止我列举的这些,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了。
《金粉世家》由这些线交织形成了庞大的网状结构,引出了许多或生动有趣,或可悲可气的故事。
《金粉世家》可以看成是一部家族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史,他展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阶层不同的生活面貌,社会上层的官员、商人,社会底层的平民、戏子以及丫鬟等等人物形象都被张恨水刻画的细致入微,展现了他一向细腻的笔法功底。
《金粉世家》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一部巨着,这是张恨水吸收明清章回小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金粉世家》还是《红楼梦》他们都有意的抬高了女性的地位,站在了赞美女性的一方。
在《金粉世家》中金家的四个兄弟个个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
而金家的四姐妹却都被塑造成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
就是金家的丫鬟在张恨水的笔下也成了具有思想,极具个性的人物。
张恨水在某些人物刻画上借用了《红楼梦》里人物性格的壳来导演自己全新的故事,如小说中的冷清秋与小怜其实都借用了林黛玉某些部分的性格特征。
像是把一个人的性格拆分在这两个不同的人物上,然后在赋予这两个人物不同于林黛玉的其它性格特征,那么这就成为了作者造成出的新的人物形象了,因此我们说冷清秋与小怜都不是林黛玉,但在她们身上却能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金粉世家》在思想上批判了官场的腐败,揭示了官场斗争的险恶以及勾心斗角,反应了社会的黑暗。
而张恨水的这种批判不是停留在口号式的,而是通过故事的本身来展现的。
浅析柳春江爱情喜剧的原因
摘要:一句简单的“门当户对”能把多少的爱情给击碎了,但却没有击碎柳春江与小怜。
因为柳春江的对爱情的执着,两人的努力和奋起抗争,柳春江早年留学受国外环境的影响,柳家父母的体谅使得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键词:柳春江爱情喜剧
Abstract: A simple "" how much can be matched for the love to ball, but you didn't smash Liu Chunjiang with little mercy. for the love of Liu Chunjiang, both hard and stirring up confrontation, Liu Chunjiang early study abroa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liu's parents about the two eventually came together, and jack shall have jill.
Key words: Liu Chunjiang romantic comedy
浅析柳春江爱情喜剧的原因
柳春江,小怜,两个阶级截然不同人,因为一面之缘一见钟情,从此两情相悦,发生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冷清秋和金燕西由相恋到最后的结局我只感到无奈,而柳春江和小怜让我体会到了爱情的伟大,就连金燕西和冷清秋都没守住的爱情,小怜和柳春江更加不能吧,毕竟彼此的差距更大不是吗?可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守住了。
在《金粉世家》里,可能更多的人会注重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故事,可是我却更关注柳春江和小怜的爱情喜剧。
我很庆幸自己在那么多对爱情悲剧的中让我看到了这么一对美满的爱情。
柳春江是张恨水笔下《金粉世家》中的一个小角色,勉强可以算是一个配角。
他是留英博士,柳次长之子。
是个对爱情相当执著的人,一个满腹学识的人,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一个有点“徐志摩式”的人,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
自从根据《金粉世家》这部小说改变的电视剧诞生之后,大家关注的基本都是金燕西与冷清秋和柳春江与小怜的爱情悲剧,还有不少人因此将这部小说定位为悲剧性小说。
事实上,在原著中柳春江与小怜私奔后在日本结婚,婚后回金家探望,是喜剧。
在原著中也没有像电视中对小怜和柳春江的爱情故事描写的那么曲折。
对于他们最终可以走在一起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柳春江的对爱情的执着
爱,因为执着而美丽,而柳春江的爱情无疑是美丽的。
富家公子柳春江在夏家的婚礼上见到金家丫鬟小怜后,便对她是一见钟情,在对于她的家庭背景毫不了解的情况下便向她展开了追求。
而作为在金家上下都得宠的丫鬟——小怜,当时她的心中爱恋的却是金家的主子七少爷,介于两人身份背景差别过大,从来没有向金燕西表白过,可是“翩翩的浊世佳公子,这样和她表示好感,一个正在青春、力争上流的女子,怎样不为所动?”[1]但介于两人身份上的差距,对于柳春江锲而不舍的追求小怜也是若即若离的,这从第十七回“歌院重逢自愧真面目绣花独赏暗喻爱恨苗”中两人的言谈中便可看出来。
朦胧的爱情是美丽的,在小怜的若即若离的回避下,两人也在享受着这种美丽的爱情。
可好景不长,一次,
小怜陪金府少奶奶看戏,意外地在戏园内遇见柳春江,小怜慌乱中削梨割破了手,谎称头晕离开戏园,春江追出,说自己不会因小怜的身世而小看她,小怜自卑地拒绝了春江的热情。
柳春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她,常给她写信,找到机会便于她交谈,想借此来增加对对方的了解,从而更进一步的交往,从来没有想过她的身份是否配得上自己。
柳春江在对于小怜的爱情上是执着的,甚至比金燕西对冷清秋更加执着,对于小怜的拒绝她也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而也正是柳春江的这种执著,与金燕西对冷清秋的追求,使得小怜放弃对金燕西的迷恋,转而喜欢上他。
二、柳春江与小怜的努力和奋起抗争
爱情便是赌博罢了,输赢只有看命运,婚姻更是如此。
金燕西和冷清秋、柳春江和小怜,这两对同样是贫富出身悬殊,却有完全不同的爱情结局。
但无论是喜剧悲剧,这与金燕西和柳春江两人的争取方式是存在很大关系的。
为了爱,柳春江赌上了一切,而金燕西只是不断的逃避。
柳春江一直爱得很辛苦,他要兑现对小怜的承诺,。
在父母对于自己爱情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在多方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柳春江既不像金燕西那样靠姐姐们游说父母,也没有像《家》中的觉新那[2]样屈服,而是奋起反抗,当时他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也就注定他不可能屈服,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和家里断绝关系,也要过上与心爱女人在一起的生活。
私奔对于新青年的柳春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可满脑满封建思想的小怜是非常难接受的,她一直是矛盾的,是私奔还是继续自己的生活,经过激烈的思想抗争,她决定和心爱人一起走。
最终小怜与柳春江私奔日本结婚,而柳春江也与家里人彻底决裂。
三、环境造就人
柳春江父亲是次长,家里条件是相当的好,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僚子弟。
但他与同为官僚子弟的金燕西等人不同,他早年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刻苦学习,取得了医学博士,同时也在英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是一个既有学问,又有主见的青年。
回国后没有靠父母,自己在医院找了工作,不在家做寄生虫。
没有父母在金钱上的支持,他还可以自力更生。
这也是他敢于和小怜私奔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他们最终可以在一起的关键因素。
不是私奔了就可以幸福的生活,还要考虑现实的生活问题,爱情不可以当面包。
爱情和面包只有结合了才是完美的,而柳春江早期的留学经历,也使得他与小怜私奔日本后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他们享受情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四、父母的体谅
柳春江所处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思想和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冲击着旧的体制、旧的秩序、旧的道德观念,但人们的思想大部分还是受封建思想所控制。
虽然柳春江是个留学英国提倡平等的新时期青年,而父母却迂腐,不同于金燕西的父母那么开明,要求儿子的婚姻对象必须门当户对,让他接受一个丫鬟作为自己的儿媳妇是不可能的。
对于少爷柳春江与丫鬟小怜的婚事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不被接受的,就连金家的大太太,这个早年留学国外的思想比较开放的祖母都说“:小怜这个丫头做个姨太太就已经很好了。
”而在他们私奔后柳父毅然决定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可见柳父当时的愤怒。
可在他们回国后,不仅让他们住在柳公馆,还给小怜到金家探亲是准备了礼物,就如小说中余健儿说的:“春江兄回国以后,家庭中是很欢迎的,”这表明柳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这个儿媳妇的,这也是作为父母的对于儿子婚姻的妥协,对儿子的婚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对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柳家父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爱,是使你所爱的那个人幸福,而不是轰轰烈烈过后黯然伤心。
如果说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像一杯烈酒,那么柳春江与小怜的爱情则是一杯温水,平淡无味,但细细品尝却又感到丝丝甘甜,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平凡而又深刻。
参考文献
[1]张恨水.《金粉世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巴金.《家》.人民出版社,1978年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焦尤杰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