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4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公文里2021年至今摘要:一、引言二、公文概述三、2021年至今公文的发展1.公文种类和数量的增长2.公文处理流程的优化3.公文管理的规范化四、我国公文改革的挑战与机遇1.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2.提高公文办理效率的机遇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文作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回顾2021年至今公文的演变,分析我国公文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公文概述公文是指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内部,为处理公务而制定、传递和存储的信息载体。
公文种类繁多,包括通知、报告、请示、批复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推进,公文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2021年至今公文的发展1.公文种类和数量的增长自2021年以来,我国公文种类和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源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公文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各级政府也在推动简政放权,通过公文来规范和指导各级部门的工作。
2.公文处理流程的优化为提高公文办理效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公文处理流程。
例如,推广电子公文系统,实现公文的在线审批、传递和存储;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公文办理情况,为决策提供支持等。
3.公文管理的规范化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公文管理的规范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标准,以规范公文的格式、办理流程和使用范围等。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公文质量,确保公文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我国公文改革的挑战与机遇1.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公文改革面临着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公文处理,提高公文办理效率和质量的挑战。
2.提高公文办理效率的机遇技术革新也为公文改革带来了机遇。
通过运用新技术,政府可以实现公文的自动化处理,提高公文办理效率。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公文办理情况,为决策提供支持。
五、结论总之,2021年至今,我国公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文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工具,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书的产生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当时,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并用它们记录历史事件,这是文书的最早形式。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古希腊的古希腊文,再到罗马的拉丁文,每一种文字都代表着一个文明,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书也逐渐发展成为公文,公文是一种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传递信息的文书,它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接收方,它是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公文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15种公文类型的文本特点15种公文类型的文本特点是什么?下文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十五种类公文的具体写法,或许里面可以帮到你!公文及其种类的演变过程公文即公务文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关应用文。
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应运而生的。
初始的公文种类较少。
西周春秋时期,下行的王命文书主要有“诰、誓、命"几种,各诸侯国及其官吏之间的平行文书,也只有“檄文”和“移书”等,而臣下向国君陈述自己见解的则用“上书”。
后来,由于国事的繁杂、礼仪的周全,加之封建等级观念的森严,公文种类逐渐膨胀起来。
上对下的公文发展成为“制、诏、策、册、敕(chi)、教、令、谕、符、檄、旨”等一二十种;下对上的文书,秦时尚只有“奏”(上书)一种,两汉时期又增加了“章、表、驳议”三种,后来又繁衍了“碟、申、启、呈、笺、题、状” 等;平行文则增加了“关、敕、咨、照会”等多种。
这些文种名目虽多,但不少是大同小异的,有的则可互相代替。
如“启”就是和“表”、“奏”同类的文种,刘褴在《文心雕龙·奏启》中说:“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废除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使用的“制、诏、敕、题。
奏、表、笺”等公文名目,明令规定采用“令、咨、呈、示、状”五种公文名称(另有“公函”、“‘布告”),并指明用途,这就使公文向简化、适用方面向前迈了一步。
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反封建并不彻底,因而在公文的确定和使用中,仍免不了封建主义糟粕,如虚伪欺诈、连上骄下的恶习以及形式主义、文犊主义等等。
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期间,更变本加厉,公文程式一度出现向封建帝制时期倒退的现象。
1914年5月26日,北洋政府第二次修改的公文程式规定,大总统的公文有“策令、申令、告令、批令”等,这些名称都是仿照古代的叫法。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1916年7月公文程式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恢复南京临时政府原定的公文程式,并细化了公文种类,由原来的7种增加到13种,即: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任命状、委任令、训令、指令、布告、咨、咨呈、呈、公函、批。
引言概述:第二个时期的发展情况:1.来源的多样化在第二个时期,公文的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
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也开始使用公文作为沟通和记录的工具。
这种多样化的来源也促进了公文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公文,如通知、报告、备忘录等。
2.公文的规范化第二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对公文的规范化的追求。
人们开始意识到,明确的格式和结构能够提高公文的有效性和传达效果。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标准化的格式和写作规范,为公文的制作和处理提供了指导。
3.技术的应用第二个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开始应用于公文的处理和传递中。
电报、和方式等通信工具的出现,加快了公文的传递速度,提高了沟通效率。
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则为公文的电子化处理和在线传递奠定了基础。
4.信息管理的改进在第二个时期,公文的信息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
人们开始倡导文件和信息的分类、归档和检索,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有效利用。
5.公文的功能扩展第二个时期,公文的功能逐渐由纯粹的记录和传达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
公文不仅仅用于通知、说明和报告,还开始涉及到决策、协商、评估等方面。
公文的发展,逐渐成为组织和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
总结:第二个时期是公文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多样化的来源、规范化的要求、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的改进以及功能的扩展,公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公文的历史沿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了解和掌握公文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推动公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公⽂是⼈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具、伴随⼈类社会的发展⽽持续下去。
⼈类社会某⼀族群发展到产⽣统⼀⽂字的阶段,必然⾸先产⽣公⽂这⼀管理及传播⼯具。
作为中华民族⽂明现象之⼀,我国公⽂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统⼀了⽂字,“苍颉造字,天⾬粟,神⿁泣”。
原始时期的公⽂⽂物有待进⼀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字。
我国奴⾪社会夏商周时期,公⽂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
⽬前,世界公认我国古⽂字最早的⽂物是⼗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
甲⾻⽂是统治者主要⽤来进⾏占⼘和记录的公⽂形式。
春秋时期由孔⼦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级⾏政公⽂。
百家争鸣中的⼀些⽂章,就是公⽂。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公⽂统⼀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秦汉建⽴⼤⼀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开始⾛向统⼀规范。
公⽂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公⽂最早称为“书契”、“简牍”、“⽂书”和“⽂案”等。
公⽂⼀词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以防黄⼱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
”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报告张⾓势⼒的⽇益强⼤。
三国时公⽂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写作理论有了突破。
刘勰在其理论巨著《⽂⼼雕龙》中论述的⼤部分⽂种都是公⽂。
唐宋时期,推崇⽂治,公⽂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名作。
“唐宋⼋⼤家”散⽂中,不少名作是公⽂。
明清时期,公⽂⾛向封建社会的⾼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
公⽂还被称为“公牍”和“⽂件”。
⾟亥⾰命后,公⽂发⽣了⾰命性的变⾰,从内容到形式都⾯⽬⼀新。
中国共产党⼗分重视公⽂变⾰,明确主张使⽤⽩话⽂,研究公⽂的写作。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
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什么是公文一、公文的含义公文,即公文文书,又称文件。
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政令,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联系公务、记载工作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这一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这些机关或组织都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有关的章程、条例建立起来的,是具有法定地位的。
这种法定的地位赋予了这些机关与组织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办理公文的权力。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具有法定地位的机关、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有自己主管的事务与办事意图它们在行使法定职权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公务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体现自身意志的文字材料。
这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之点。
公文的法定效力是由公文形成者的法定地位所决定的。
公文的规范化格式,不仅增强了公文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也方便了公文的处理。
4、公文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处理政务、办理事务的重要工具。
任何一个机关、组织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都需要通过公文这一工具来表达意图,处理公务,实施管理。
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则使用“报告”;向下级布置工作,则使用“指示”或“通知”;向有关单位联系公务,则使用“函”;记载会议议决事项,则使用“决议”或“会议纪要”等。
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伴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一工具来进行彼此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衣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在我国,公⽂写作作为⼀种特殊的⾏为活动,古已有之。
据考古发掘,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较成熟的⽂字。
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的奴⾪主阶级,巳经能够运⽤龟甲和兽⾻作为书⾯载体来书写⽂字,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政务活动。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那些镂于甲⾻、刻于碑⽯、铸于⾦属、书于⽵简的⽂字,其⽤途⼤多是属于实施权⼒分配和社会治理的。
这就是说,公⽂作为统治阶级施政的⼯具和⼿段,其产⽣的历史极为悠久。
但是,⽏庸讳⾔,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公⽂写作⼀直处于⼀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吏为师"和"相摹⽽作"的现象。
公⽂写作的⽅法和技巧不被⼴⼤⼈民群众所掌握,⽽只是由少数 "师爷"所垄断,进⽽成为统治阶级的御⽤⼯具。
新中国成⽴以后,这种状况才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然⽽,⼀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公⽂写作⼀直没有发展成为⼀门学科,往往依附于基础写作之中,处于寄⼈篱下的状态。
进⼊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分重视公⽂⼯作,极⼒提倡公⽂处理特别是公⽂写作的规范化,强调对公⽂写作⼈员的选拔和培养,从⽽使我国当代的公⽂质量不断得到提⾼,充分发挥了为党和国家的管理⼯作服务的重要作⽤。
党的以后,为了适应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公⽂写作作为⼀门学科应运⽽⽣。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已有114所普通⾼等院校以及各级党校、⾏政学院开设了公⽂写作课程,并且逐步成为这些院校的主⼲学科。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并且已经普及到各类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和成⼈教育等教学阵地。
从事公⽂写作教学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出现了⼀批⾼质量的教材,公⽂写作成为深受学⽣欢迎的热门课。
同时,每年的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录⽤考试,也都把公⽂写作列为必考科⽬之⼀。
公⽂写作学科⼀经诞⽣,即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突出表现为如下⼏个⽅⾯: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有很强的实⽤价值。
行政公文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行政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被广泛运用于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组织中。
本文将从行政公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演变角度进行探讨,为大家全面了解行政公文提供一些背景知识。
一、行政公文的定义行政公文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组织为了调查研究、表达意见、下达命令、传递信息、保留记录等目的而使用的书面形式。
行政公文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
二、行政公文的历史发展行政公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行政管理的初期。
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不便利,政府机关和官员常常需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意见的传递和命令的发布。
然而,这些早期的行政公文多数以简单的形式存在,内容普遍单一,并没有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公文逐渐趋于规范化。
在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官方文书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格式和规范。
这些文书多采用封套形式,分为标题、正文、落款等部分,有明确的发文机关和日期,并注重文字的简明扼要。
近代以后,随着行政管理的不断发展,行政公文的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这使得行政公文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制定行政公文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行政公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行政公文的演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化行政公文逐渐兴起。
传统纸质行政公文面临着传输速度慢、存储成本高以及难以追溯等问题,而电子化行政公文具有传输便捷、存储容量大和可追溯等优势。
现代政府和组织普遍采用电子化行政公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的传递速度。
此外,在行政公文的演变中,也逐渐涌现出多样化的公文形式。
除了以往的命令、通知等传统公文形式外,还出现了报告、请示、函电、备忘录等新的公文形式,以满足信息化和现代管理的需要。
四、行政公文的规范化要求为了确保行政公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各国政府和组织普遍制定了行政公文的规范和要求。
行政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文件标题、正文内容、发文机关和日期等,要求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规范,书写规范整齐。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目前研究公文(或以公务应用文为主导的应用文②,以下行文中只出现“公文”,省略“应用文”亦或只提其一)的历史分期的着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至清朝末叶)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被人民革命推翻为止);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
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秦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宋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元明清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含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④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
⑤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
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
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母项).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种概念(子项),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
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
公文概论-公文的产生与发展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
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什么是公文?怎样理解公文的基本含义?答: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公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体式的文书。
公文的这一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I)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因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公文具有法定效力台规范体式的文书。
(4)公文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公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千白年来,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工具进行彼此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4在我国古代,文书的载体材料主要有哪些?答: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休材料一般为金石、甲骨、青铜、竹木、缣帛等。
5论述公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公文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法定的作者,就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职能权利和负担--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2)公文有法定的权成。
公文可以代表机关发言,代表志发机关的法定权威。
因此,公文也就成为各级机关、组织开展工.作的可靠依据。
(3)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是公文制发机关的法定地位所赋子的。
从每一份具休的文件来说,都有它本身的特定的现实效用,代表它的制发机关所赋予的法定效力和作用。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中国文书工作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逐渐确立,文书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早期的文书工作包括奏章、册封、颁诏等,以记录国家大事和政令为主,同时也包括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唐代的开元年间,文书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中唐时期,封疆大吏开始在地方产生,并需要大量文书来记录政务、管理人民等。
同时,在中唐时期,文书人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文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宋代是中国文书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文书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同时也包括了审计、文牍、考试、档案管理等方面。
通过完善的制度,宋代文书工作中的“文人”和“墨客”们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群体。
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书工作,为后来的文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明清两代,是中国文书工作的最繁荣时期。
明代是中国文书工作制度化的重要时期。
官方规定,所有文书,都要经过一定程度的手续,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够发出。
在明代,文书工作也更加注重保密性,以确保机密文件不会被泄露。
为了应对长时间的战争和人口流动,官府设立了大量的公文处理机构和公共翻译机构,以处理大量的公文和翻译。
清代的文书工作,也有别于前朝。
成立了“奏折馆”,作为对国家大事和政令的官方记录和处理机构,并且细分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件处理机构,如尚书省、衙门等。
总的来说,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古代,文书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手工劳动,更是一项艺术和管理工作。
正是由于如此,中国的文书工作才能够得到保存和发扬,成为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第一次系统总结各类公文文体的发展演变
历史
本文第一次系统性的对各类公文文体的发展历史作了梳理,提出了文体族群理论,建构起各类公文文体体系,揭示出公文文体演变的规律,并从政治制度、文化、哲学、审美、心理、信仰等多个角度对公文文体的深层意蕴进行解读。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公文文体的内外程式、专门术语及它们的演变历史。
通过公文文体和文学文体的比较,找寻出各类公文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对各类公文文体的研究具有多种价值:将实用文体纳入文体学体系,矫正文体学向文艺文体的严重偏向;对各类公文文体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秘书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各类公文文体角度认识各类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心理,为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各类公文与现代公文的比较,指出各类公文文体建设的得失和演变规律对现代和将来公文工作的借鉴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文的产生
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
《尚书》中的文章,分为六种体式:典、谟、训、诰、誓、命。
其中,“典”用于记述典章制度,“谟”是议政的策论,“训”是进行教诲开导的论说文,“诰”是进行训诫的文告,“誓”是军队出征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和诏书。
这些文体,跟现代的命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报、报告等,都有一些近似之处。
从以上介绍可见,在文字的草创时期,公文就已经产生了。
在所有的文体中,公文可以算是最古老的。
《周易·系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
二、公文的发展
到了秦代,公文从文类到体式都得以充分的发展。
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
建立了第一代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
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们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措施。
李斯等人为了提高公文的办事效率和可靠程度,还制定了现在仍在沿用的“抬头”、“用印”等制度,这标志着公文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的公文体式主要有书、议、策、论、疏、诏、制、敕、章、奏、表等等,其中,皇帝对臣下使用的文体主要是诏、制、策、敕,臣下对皇上则主要用章、奏、表、议等,已有了大致固定的下行文和上行文的区分。
同时,在表达上和结构上,也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公文还产生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名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等。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无论从写作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有明显的发展进步。
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曹操、曹丕父子。
曹操亲自动手写过不少公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求逸才令》、《慎行令》、《修学令》、《请增封荀?表》等。
曹丕则不仅亲自撰写公文,还推出了有关公文写作的理论专着《典论·论文》。
他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应该主要是指公文而言。
他还把文章体式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都是应用文,多数都可作为公文体式。
只有后两种是文学作品的体裁。
唐宋时代更是中国古代公文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着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涌现的名篇更是数不胜数。
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陆贽的《奉天请罢琼林二库状》、《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出于八大家之手的名篇则更多:韩愈的《论佛骨表》、柳宗元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欧阳修的《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苏轼的《为政之宽严》、《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在应用文研究方面渐趋深入,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都是影响广泛的文章学专着,其中对公文的各种体式论之甚详。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公文程式条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公文体式,瞿秋白还于1931年起草了《文件处理办法》。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新公文程式》。
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就发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后多次修改,一直发展到目前所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