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莱雅案例看中国数字化转型
- 格式:pptx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10
亲们,来点个赞吧!3月底,在北京工作的上班族lisa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秀出不久前收到的欧莱雅小美盒,其中包含:眼霜、保湿霜、保湿凝胶、修复液等多款产品。
爱秀、爱臭美、爱自拍,这是lisa这样85后女性的特征。
在收到无数点赞和充满羡慕的评论后,lisa这趟微信购物体验圆满收工。
在新媒体营销时代,分享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lisa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在朋友圈秀出小美盒之时,作为整个营销事件的始作俑者,欧莱雅才算是真正完成整个销售工作的闭环。
一切都得从一个微信服务号的上线说起。
不久前,欧莱雅集团旗下欧莱雅小美盒的微信服务号悄然上线。
欧莱雅小美盒上线伊始,立即引起业界关注,移动电商领域的专业人士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能够在线购买定制化化妆品套餐的服务号并非简单的客服端口,而是结合产品策划、营销、客服、在线支付以及供应链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其背后暴露出欧莱雅发力移动电商的决心。
新媒体时代下,一场数字化革命在欧莱雅集团全面铺开。
欧莱雅中国提出了SOLOMOCO的目标,即更加社交化、本土化、移动化和电子商务。
而微信支付功能的开通使得上述SOLOMOCO构想成为现实。
下面,以欧莱雅小美盒为例,为你解读欧莱雅移动电商战略。
小美盒首页产品走私人定制路线欧莱雅小美盒是一个专注于顶级护肤品试用的私人礼盒。
与欧莱雅集团旗下的大众化产品有所不同,欧莱雅小美盒销售产品采用私人定制的模式,每月推出一个主题小美盒。
当月主题小美盒仅限在本月订购,超过这个时间商品就会下架,这给消费者过期不候的限量版体验,增加对品牌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莱雅小美盒的微信服务号上,记者还看到专门给男士准备的男士小美盒。
当下的男士小美盒的主题是:男人活力启动。
为了增加购物体验,盒内还赠送一款神秘礼物以增加消费者的期待感。
男士小美盒营销玩的就是心理学。
私人定制产品推出增加了消费者尊贵和独有的购物感觉。
这在未来化妆品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欧莱雅小美盒微信号幕后操盘手,费睿网络科技CEO蒋美兰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欧莱雅中国CEO贝瀚青把欧莱雅的稳健基因归结为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
在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欧莱雅,创新不仅体现于科研领域,还包括渠道和营销上的大胆变革。
2013年,欧莱雅希望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新增十亿消费者,策略重点聚焦在进一步突破创新、赢得80后、90后消费者以及加速数字化革命。
加速数字化革命无疑跟赢得80后、90后消费者直接相关,因为他们是数字时代的主力消费者和核心力量。
欧莱雅并没有将这一决定停留在策略层面。
为了顺应这一全球战略,巴黎欧莱雅将年轻消费者市场作为新兴的细分市场,推出肌底系列,也是第一款根据中国市场需求研发出来的产品。
全新的巴黎欧莱雅肌底系列通过年轻一代的新偶像、年轻化的渠道和数字化互动方式实现与目标消费人群的近距离沟通。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从单一被告知的模式转变为被告知、主动搜索评估、尝试购买到体验分享的整个过程。
在沟通中,将微博平台、搜索平台、智能移动终端、电商平台整合形成一个营销平台。
”巴黎欧莱雅总经理鲍燕悦女士说。
年轻招募者八年前的观看超级女声的片段还保存在很多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中,选秀节目中也因此诞生了一批草根偶像。
李宇春就是其中之一。
李宇春从一名平民选秀冠军逐步成长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并在影视、时尚界多栖发展,影响力是作为代言人选择的重要指标,与品牌第一的地位相匹配才能强强联合。
2005年9月,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研发与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专门从事对中国人皮肤、毛发以及中国原材料和配方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巴黎欧莱雅历时七年在中国市场针对年轻女性的肌肤问题进行需求调查和研究,肌底系列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通过多项活性成分和专利配方创新产生。
鲍燕悦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多样化,更容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
巴黎欧莱雅肌底系列是品牌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的护肤系列,作为80、90后的代表,李宇春敢于表现自我和积极进取的个性恰当地诠释了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二欧莱雅简介2.1欧莱雅公司概况1907年,发明世界上第一支合成染发剂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创办了欧莱雅公司。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欧莱雅从一个小型家庭企业跃居为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
欧莱雅集团的事业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300多家分公司、48家工厂及5万多员工。
2006上半年,欧莱雅在全球实现销售额77.85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并实现连续21年利润两位数增长1。
作为世界化妆品第一品牌的欧莱雅,始终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最新科技、最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为理念,并被美国《商业周刊》授予“美的联合国”称号。
欧莱雅集团同时又是最受赞赏的法国公司,及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2.2欧莱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欧莱雅在其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十分看好亚洲,特别关注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
80年代起,欧莱雅就在巴黎成立了中国业务机构,专门从事对中国市场的研究。
90年代欧莱雅在其香港的分公司里设立了中国业务部,准备开拓中国市场,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欧莱雅形象专柜,测试中国消费群体对欧莱雅产品的市场反响。
1996年,欧莱雅正式进军中国市场,成立了合资企业并选址兴建工厂。
同年,欧莱雅集团收购了著名的美国大众化妆品企业—美宝莲公司,并为其苏州工厂和欧莱雅在苏州的工厂分别举行了竣工投产仪式和奠基仪式。
1997年2月,欧莱雅正式在上海设立总部,业务范围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400多个城市,旗下的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兰蔻、赫莲娜、碧欧泉、欧莱雅专业美发、卡诗、薇姿和理肤泉10种世界知名明星品牌,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
据央视和国家质量检测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欧莱雅是最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十个外资品牌之一2。
2.3、企业现状及产品市场状况巴黎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以其与众不同的优雅品牌形象,加上全球顶尖演员、模特的热情演绎,向公众充分展示了“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的理念。
题目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及对本土企业的建议学生姓名张禾青课程国际贸易学号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指导教师吴茜玲二Ο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及对本土企业的建议摘要: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和成长的关键。
本文对法国化妆品品牌——欧莱雅在中国的品牌战略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企业构建品牌战略体系提出建议,对国内化妆品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欧莱雅品牌战略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品牌已成为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武器,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得成功,就需要有个性鲜明、联想丰富、认知度高、忠诚度高的品牌。
欧莱雅公司作为日化行业的巨头之一,始终走高科技、大市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并且成绩瞩目。
本文通过研究欧莱雅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对本土化妆品企业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一.欧莱雅集团概况欧莱雅是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在1907 年创办的。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如今欧莱雅已经由一家小型家庭企业跃居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经营活动已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及100多个代理商,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5万多人,2004年欧莱雅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达145亿欧元,并实现连续20年利润两位数增长,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欧莱雅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了尽可能地争取最大的份额,一方面在产品设计方面苦下工夫,保持了欧莱雅集团产品高质、独特、领先、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应对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将竞争重点由原来的产品竞争转为品牌竞争,并取得了辉煌成果。
其旗下的品牌(包括收购的小护士和羽西)也得到了我国消费者的认可,据央视和国家质量检测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欧莱雅是最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十个外资品牌之一。
贝瀚青:数字重塑下的欧莱雅中国作者:暂无来源:《成功营销》 2015年第5期文/本刊记者康迪如果说欧莱雅(中国)第一任CEO——执掌公司16年的盖保罗面对的是从无到有的基础建设挑战,贝瀚青其实面对着的是种种变革与重塑:新的市场趋势——快消品市场的增长正遭受挑战,温和增长已成为新常态;新的消费者习惯——85/90后的崛起、消费升级、三四线城市的变化;新的竞争对手——日韩品牌及本土品牌的崛起……而最重要的是,他要面对一股席卷企业内外部的互联网风暴。
“不是‘感兴趣’,是‘喜欢’。
”在3月31日欧莱雅中国2014年度财报媒体沟通会上,欧莱雅(中国)CEO贝瀚青用中文轻声地纠正翻译的用词,引起了大家一阵笑声。
同贝瀚青越来越熟练的中文一样,欧莱雅中国的各项指标也处于一个越来越好的状态:2014年在中国实现全年销售总额143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7.7%,这使得欧莱雅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美妆市场实现了连续18年的持续增长。
同时,一向谨慎的欧莱雅集团在这场财报会中,用了多个“第一”展示了自己的最新成就:中国第一大美妆品牌(巴黎欧莱雅)、中国第一大男士护肤品牌(巴黎欧莱雅男士)、中国第一大线上B2C大众彩妆品牌(美宝莲)、中国第一大高档化妆品集团、中国第一大皮肤医学护肤品集团、中国第一大专业美发产品集团……甚至还用红色在现场的大屏幕频频点出这个词。
作为一家欧洲上市的跨国集团,欧莱雅对中国市场数据的披露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因此在这种不一样的“张扬”,其实有很多含义。
一方面,是与宝洁中国在多个领域争斗多年,“千年老二”终于翻身并在市场的显著领先地位,踏踏实实吹响胜利的号角;另外一方面,盖保罗的接班人——欧莱雅(中国)CEO贝瀚青,也证明了,继盖保罗之后他所付出的努力已经进入收获季节,稳固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还在持续革新中不断进取。
如果说欧莱雅(中国)第一任CEO——执掌公司16年的盖保罗面对的是从无到有的基础建设挑战,而贝瀚青却面对着种种变革与重塑:新的市场趋势——快消品市场的增长正遭受挑战,温和增长已成为新常态;新的消费者习惯——85/90后的崛起、消费升级、三四线城市的变化;新的竞争对手——日韩品牌及本土品牌的崛起……而最重要的是,他要面对一股席卷企业内外部的互联网风暴。
兰珍珍与欧莱雅中国三十年华,同频生长,终身美丽文|苏悦怡从欧莱雅中国的“1号员工”,到今天化妆品行业里的女性领袖,这一路,兰珍珍走过了30年的时光。
而这30年,恰恰也是中国化妆品行业从传统到创新的三十载。
32没有人比兰珍珍更适合来讲述欧莱雅与中国化妆品行业共同走过的这段故事。
就像一位三十而立的青年需要经历初生的懵懂、成长的烦恼和成熟的历练,兰珍珍在职业生涯的这30年中,同样经历着憧憬、焦虑、期待、兴奋等各种情绪。
而这些人生故事所映照出的,不仅仅是一位女性奋斗者的青葱岁月与逐梦之路,更是伴随她成长的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发展的峥嵘岁月与发展历程。
时间线拉回到30年前。
彼时,兰珍珍还是一位对新事业充满期盼的女孩,在香港君悦酒店的大堂里,她正在焦急地等待欧莱雅的面试结果。
“在那个以温饱为先的年代,尽管我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但我并未接受其他国际大公司的邀约。
相反,我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欧莱雅身上,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热爱美丽、追求美的人。
”故事的开始,兰珍珍将我们带到了她与欧莱雅缘分开始时的场景。
下面,就让我们从1993年开始,一起来听兰珍珍娓娓道来——这是一场关于她与欧莱雅的纪实电影,旁白与影像,串起了中国化妆品30年的时间线。
第一幕穿着红毛衣的女孩,成为“唯一”1993年年初的一天,在香港君悦酒店大堂,我正在接受欧莱雅的面试。
我从小就是一个热爱美丽、追求美的人。
在小时候,我甚至曾用热铁棍给自己烫头发,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涂指甲油。
这些经历成为我进入美妆行业的初衷。
因此,那天我精心搭配了一件红色毛衣和一件西装,静心等待着面试的结果。
1993年的3月,我作为市场助理正式加入欧莱雅, 是欧莱雅通过正式招聘引进的第一位中国本地员工。
当时,欧莱雅在中国香港刚刚设立了分公司。
与宝洁、联合利华等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相比,欧莱雅算是较晚进入的,整个业务还在起步阶段。
我精通法语、了解内地市场,是欧莱雅中国事业市场发展部的“1号”本地员工。
2003年9⽉,欧莱雅苏州⼯⼚开始了Sage ERP X3项⽬的实施,集中⽣产制造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该项⽬市欧莱雅集团在国内的第⼀个项⽬,整个实施周期达⼀年之久。
其间,宜昌⼩护⼠⼯⼚,IT基础设施与办公⾃动化等基础项⽬的规划、需求分析和实施也在同步进⾏。
2005年,原属⼩护⼠品牌的欧莱雅宜昌⼯⼚的Sage ERP X3系统也开始实施。
在⼀年的时间内,宜昌⼯⼚实现了“从⽆到有”,搭建起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并与欧莱雅亚洲运营总部实现⾼效的信息共享。
2006年4⽉,欧莱雅建⽴了亚洲市场供应物流部,并基于X3系统搭建了⼀个通⽤的信息平台,将以前各个⼯⼚供货业务由独⽴⾯向各⾃国家和地区的现象改变为统⼀信息流程,平衡产能和市场需求,从⽽⼤⼤降低了成本,提⾼了效率。
2007年底,在整合了整个营运框架后,欧莱雅把亚洲营运总部从法国迁移到上海,把信息化⼯作统⼀到亚洲营运层⾯,做好系统分析和统⼀规划,开发了基于Sage ERP X3的多种应⽤系统;同时,基于X3开发数据接⼝,建⽴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电⼦数据交换,把亚洲所有⼯⼚的业务整合起来。
2007年9⽉,在原属⽻西品牌的欧莱雅上海浦东⼯⼚启动了Sage ERP X3项⽬,与4年前⼩护⼠的整合不同的是,⼀开始的时候,⽻西上海⼯⼚的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都被融合到了ERP的进程中来,⽽不是后续再做改造。
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先对⽤户进⾏基础培训⼯作,告诉⽤户,数据的含义和项⽬组对于数据的需求,分析欧莱雅集团和⽻西化妆品本地管理模式的差异以及实施信息化的⽬的;2007年12⽉开展流程培训⼯作,对初步准备好的⼀些数据进⾏真实情况下的模拟演⽰和差异分析,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数据不匹配问题;今年2⽉底开始初步上线⼯作。
为减轻后期核⼼业务上线时的压⼒,项⽬组从相对独⽴的成品管理模块开始,期间构建了IT基础设施和⽣产设备,创建了报表、设计了标签和⽤户权限,完善了⽇常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制度,4⽉份最后⼀次核实真实数据,将所有的问题的集中起来加以改进,5⽉1⽇进⾏了功能性的测试模拟上线,6⽉上线⼀次完成。
欧莱雅的“中国金字塔”——浅谈欧莱雅的跨文化管理战略作者:Skeady.Z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在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际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国际企业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尤其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提到的欧莱雅集团,凭借跨文化管理战略,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金字塔”。
著名的美国《国际商业周刊》(International Business Week)有文写道:在文化方面,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它把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机会彼此相互联系的人们联系到了一起……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都被国际商业的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财富。
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称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国际生产模式”的邓宁(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论就是体现为这样优势的理论。
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区位的特定优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FDI)的。
具体来说,邓宁的跨国经营的三优势动因理论可归纳为下述三点:一是为什么出去投资即企业拥有特殊优势(peculiar advantage)。
二是怎样进行即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三是到那里去投资即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
邓宁的理论道出了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人力自然资源的条件,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法国欧莱雅的中国营销及跨文化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国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及其跨文化因素。
通过对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手段、策略调整以及文化适应性的详细分析,探讨其在全球化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成功之道。
我们将从欧莱雅的品牌定位、产品线调整、市场策略、广告传播、渠道布局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独特文化背景和消费者需求,分析欧莱雅如何巧妙地融合中西方元素,实现本土化的营销战略。
本文还将对欧莱雅在跨文化营销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法国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法国欧莱雅作为全球知名的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既体现了其全球战略的一致性,又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
在中国,欧莱雅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执行其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欧莱雅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针对性地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
例如,欧莱雅针对中国消费者对于美白、抗衰老等特定需求,推出了多款深受欢迎的产品。
欧莱雅还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不断引入最新的技术和配方,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竞争力。
价格策略: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既考虑了成本和市场接受度,也考虑了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价格。
对于高端产品线,欧莱雅通过提供高品质和独特的产品体验来维持高价策略;对于大众市场产品线,则通过合理的定价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渠道策略: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多样化,包括大型百货商店、专卖店、在线商城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等。
通过与多个渠道的合作,欧莱雅不仅扩大了产品的覆盖面,还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欧莱雅还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活动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促销策略: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促销策略灵活多样,包括限时优惠、买一赠满额赠品等多种形式。
欧莱雅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互动营销活动,如线上抽奖、用户分享等,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和品牌忠诚度。
跨文化营销:在中国市场,欧莱雅注重跨文化营销,通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中国化妆品市场品牌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然趋势。
中国化妆品市场也不例外,品牌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众多化妆品品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市场规模、品牌数字化转型现状、成功案例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市场规模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总规模达到3050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网络销售规模达到846.8亿元,同比增长33.9%。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购买化妆品,这也就促进了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二、品牌数字化转型现状当前,国内化妆品品牌数字化转型状况和成熟度不够高,多数品牌还处于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加之行业内恶劣竞争环境和恶性价格战,品牌数字化转型难度增大。
大多数品牌的电商渠道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能力并不完备,而线下渠道的销售率却不断呈现下滑趋势,品牌转型面临的难题显然不容小觑。
三、成功案例1.雅诗兰黛作为国内化妆品市场的领导品牌之一,雅诗兰黛进行了重大的品牌数字化转型,并推出了基于IP的蜜粉球产品,这款产品在互联网能力的支持下,成功地促进了销量的增长,同时还通过互动直播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2.兰蔻兰蔻通过整合其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优势,推出了“凝聚美”的全新战略,实现了全渠道商品信息同步、拓展了“晒单”等活动,为线上、线下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四、未来发展方向要实现品牌数字化转型,对于品牌来说,要以数据驱动,乘势而上,加强与供应链合作和服务,提高商品品质和产品体验;严把新品开发,争取第一时间推出适合互联网商务和消费趋势的新品;对于渠道商店或连锁店则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集成与留存,为品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品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化妆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趋势之一。
而在品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品牌对于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强对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用数据的力量推进品牌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护肤品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
护肤品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护肤品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趋势。
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1. 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数字化转型让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调整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提高商品销售的命中率。
2. 提升品牌形象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提高销售额的工具,也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途径。
数字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让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品牌推广和宣传,增强品牌曝光度,提升品牌美誉度,从而扩大消费者群体和市场影响力。
3. 优化营销方式数字化转型让企业能够更好地优化各种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效果。
通过数字化技术,企业能够更精准地选择最佳的营销渠道和推广方式,将企业的推广效果最大化。
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1. 技术投入大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包括IT技术和数字化营销技术。
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
2. 需要专业人才数字化转型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实施和操作,这对于一些缺乏人才或经验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能力挑战。
3. 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也需要保证企业的信息和网络安全。
这需要企业加强技术监管和隐私保护机制的建设。
三、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1. 定位和目标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制定数字化转型的计划和方案。
特别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市场情况、资源情况和技术条件等因素,以确保转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人才储备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营销能力和技术水平,招聘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数字化营销人才和技术工程师,以确保技术投入的正确性和效率。
3. 体系建设企业应该建设数字化营销和技术体系,整合现有的IT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营销和技术管理的集中化和规范化。
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创变格局下的数字化营销趋势作者:Ellian数字化时代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变幻迅猛,创新变革谋增长,成第一要务。
上半年各大日化集团财报纷纷出炉,销量增长贡献虽是各有浮华,但利润率同比增长、中国市场空间布局,仍有极大上升空间。
媒介360日化行业半年报,汇集日化行业财报数据深度解析、热门事件分析、前瞻趋势DO ANDDON’T,更有独家“探知CMO”系列,直击一线日化决策层的战略思想,全面多维的分析日化行业新趋势。
01媒介360观点 | DO AND DON'TDO 1、创新变革引领未来。
创新变革需要从组织架构、内部血液,自内而外,自上而下。
2、一切为了增长,不仅是要注重市场销量的增长,还要重视用户的增长以及蓝海的增长。
3、品牌年轻化要从产品、营销到用户体验,全面展开落地。
4、新国货,不止国内要在国内引领潮流,也有放眼出海计划5、黑科技正在不断驱动零售的革新,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品牌打开了全新的推广方式。
6、现世代,对手不只来自同行业,威胁来自于跨行业。
跨界创新成为日化品牌必须使用的手段。
7、节日营销,不仅顺应电商的节日活动,更要做好自己品牌节,巧借热点与制造话题。
8、优质新鲜人才储备,是增长制胜的头号永动机。
9、国际性公司的中国战略,要更融入中国血液。
10、品牌与流量明星做朋友,要气质相符并且兼顾品牌的文化底蕴,核心永远都是要做好产品。
DON'T1、双微一抖耗费精力,在对于销量的增长不显著的情况下,不要去硬凑更新频率。
2、如果品牌本土化不够,不仅会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错误的人群上,营销活动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3、产品同质化压力是每一家日化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4、“跟风”的品牌营销策略,缺乏以品牌核心定位为中心的品牌识别。
5、很多品牌开始浮躁,倾向于做一些短平快的创意营销,或者频繁推新来博眼球,终究昙花一现。
6、国际品牌在营销决策方面的流程较长。
02财报聚焦深度解析在这个8月,国内外日化巨头纷纷披露半年报,整体来看,各大品牌业绩均有靓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