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三章 第三节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2011-2012学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一. 本周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实际问题都归结为解一种方程或方程组,所以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数学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好这部分知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步骤:1. 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2. 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并用这个字母和已知数一起组成表示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3. 利用这些代数式列出反映某个等量关系的方程(注意所使用的单位一定要统一);4. 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 检验所求的解是否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并写出答案。
【学习提示】一. 数字问题:(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例1. 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7,百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大7,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3倍,求这个三位数[分析]由已知条件给出了百位和个位上的数的关系,若设十位上的数为x,则百位上的数为X+7,个位上的数是3X,等量关系为三个数位上的数字和为17。
解:设这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为X,则百位上的数为X+7,个位上的数是3XX+X+7+3X=17 解得X=2X+7=9,3X=6 答:这个三位数是926例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2倍,如果把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求原来的两位数等量关系:原两位数+36=对调后新两位数解:设十位上的数字X,则个位上的数是2X,10×2X+X=(10X+2X)+36解得X=4,2X=8,答:原来的两位数是48。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知识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了解达尔文及他的进化思想。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2.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1.模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理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
这两个过程都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3.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实验探究、分析法、谈话法、归纳法等。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三2.展示讨论题:黑色桦尺蛾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黑色桦尺蛾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1.出示图片“冬天的雷鸟”“夏天的雷鸟”和“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出保护色的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他的进化思想出示问竞争评价,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解答疑惑。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静止地球是我们所在的星球,它不断地自转着,同时也绕着太阳旋转。
在人类的眼中,地球表面貌似静止不动,但实际上,它每小时飞行约1.67万公里。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地球自转与静止的知识点。
1. 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自西向东旋转。
我们可以从日出的方向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日出的地方就是东方。
2. 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每小时自转的速度约为1670公里,一天共自转了24小时,那么地球一天自转的总路程就是40,000公里左右。
3. 日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每次自转需要24小时,所以当本地面对太阳时,我们称之为白天;当背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黑夜。
因此地球每天都会经历一个昼夜交替。
4. 地球静止的假象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移动着,但在我们平时观察时,它貌似静止不动。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观察地球的位置是通过相对于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位置进行判断的,而这些天体也在不断地运动,造成了一种静止的假象。
5. 赤道与极点的日照时间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时间是不同的。
赤道附近是每天都有大致相等的白天和黑夜时间,而离赤道越远的地方,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差异就越大。
6. 热带气旋的形成地球自转也会对气象变化产生影响,例如热带气旋的形成。
当各地地球表面的气压差异大,加上地球的自转,就会形成一些气旋,这也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原因。
7. 地球自转的时间地球每天以24小时自转一周,也称为“日”,一年有365.24个日,即一年有365天又6小时左右,因此每4年就会有一个366天的“闰年”。
总结:地球的自转与静止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规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真菌课时目标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描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3.掌握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举例说出酵母菌、霉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认识常见的真菌,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学习难点: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构造,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课时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毛”的豆腐和发霉的橘子的图片。
“长毛”的豆腐可以被制作成风味独特的腐乳;橘子若保存不当,也会发霉。
豆腐和橘子上的“毛毛”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以图片资料和生活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
出示各种各样的真菌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真菌有直观的认识。
实验探究: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结合课本第114页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注意小组合作。
观察酵母菌时提出以下问题:①染色前,酵母菌细胞是什么颜色?②酵母菌细胞呈什么形状?③酵母菌细胞里能否观察到液泡?④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后,看到的细胞中深色的结构是什么?⑤你是否能看到有的酵母菌的一端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观察青霉时提出以下问题:①青霉的菌丝呈什么形状?②孢子有没有颜色?③孢子是如何着生在气生菌丝顶端的?④气生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观察实验完毕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②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青霉的孢子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真菌的结构特点。
出示酵母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三者结构上的异同点。
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酵母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加深学生对真菌形态结构的理解。
出示青霉、蘑菇的结构图片,提出问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采到蘑菇?这说明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真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