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有形状和大小之分,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物体的颜色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颜色。
3.了解物体的质地可以通过触摸来判断,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质地。
4.了解物体的重量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重量。
5.了解物体的长度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1.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及描述方法。
2.颜色的概念及描述方法。
3.质地的概念及描述方法。
4.重量的概念及比较方法。
5.长度的概念及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1.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方法。
2.质地的描述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之分。
2.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颜色。
3.通过让学生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质地。
4.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重量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2. 学习新知1.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例如:“这个物体是圆形的,比手掌大。
”2.颜色的描述方法: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颜色。
例如:“这个物体是红色的。
”3.质地的描述方法:通过让学生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质地。
例如:“这个物体是光滑的。
”4.重量的比较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重量。
例如:“这个物体比那个物体重。
”5.长度的比较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长度。
例如:“这个物体比那个物体长。
”3. 巩固练习1.给学生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给学生出示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颜色。
3.给学生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质地。
4.给学生比较不同重量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 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3.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声音的传播;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PPT;2. 视频或声音播放设备;3. 实验材料:铃铛、木块、皮球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 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声源的分类。
2. 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操作,产生不同声音。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规律。
第二节:声音的传播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讲解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用手握住一个铃铛,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声音的消失1.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消失规律。
2. 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消失的原因,并总结出结论。
四、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消失;2. 提问学生有关声音的问题,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视频、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技巧的培养。
下一节课将对声音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通过实例讲解和互动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第一单元:物质存在的形态1.1 物质的三态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气态;2.能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实验等方式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三种物态的基本概念:硬度、形状、体积等;2.通过观察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物质,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物态的概念;2.感性认识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认知把握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物态概念,并了解各种物态的性质;4.实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三种物体状态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总结;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模拟三种物体状态间的转化过程,进一步了解三种物体状态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水2.1 水的存在形态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存在形态:液态、气态、固态;2.了解每种状态下水的性质、特点以及应用。
教学内容1.液态水的特点和性质;2.气态水的特点和性质;3.固态水的特点和性质;4.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水存在的形态;2.学习环节:通过讲解模拟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液态、气态、固态水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转化;3.拓展应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场景来拓展应用水知识的应用。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水在生活中的三种存在形态、性质、特点以及应用;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种形态的水,并总结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第三单元:空气和风的存在3.1 空气的存在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形态、组成成分、性质特点;2.通过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自身对空气的影响。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种⼦发芽了【教学⽬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了解到种⼦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的空⽓、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是种⼦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能够理解种⼦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命,意识到植物种⼦的价值,种⼦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材料:蚕⾖种⼦、苹果种⼦、松⼦、冬⽠、红枣种⼦、⼴⼝带盖的瓶⼦(6个)、⽔、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1.师:上节课我们⼀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种⼦,⼏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发芽了吗?⽣: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种⼦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哦。
西红柿的种⼦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认识种⼦多样性1.师:⽼师之前让⼤家带来⼀些其他的种⼦,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呢?⽣:介绍带的种⼦。
师:看来种⼦有很多种哦,⽼师也带来⼀种种⼦,你们猜猜看?谜语:⿇屋⼦、红帐⼦、⾥⾯住这个⽩胖⼦。
⽣:猜测,花⽣。
师:你真聪明!找⼀找,花⽣的种⼦在哪⾥?⽣:捏开,花⽣⽶是种⼦。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蚕⾖,苹果,红松,冬⽠,红枣。
师:它们的种⼦在哪⾥?⽣:蚕⾖:拨开⾖荚⾥⾯的⾖⼦就是蚕⾖种⼦;苹果:吃掉苹果,⾥⾯的⿊⾊的籽⼉就是苹果种⼦;红松:松塔⾥⾯的松⼦就是红松的种⼦;冬⽠:去掉冬⽠瓤,⾥⾯的就是冬⽠的种⼦;红枣:吃掉枣,⾥⾯的枣核就是种⼦。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般我们把籽⼉、核⼉、仁⼉、⾖⼉等叫它的种⼦。
3.师:?植物的种⼦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哪些⽅⾯研究种⼦的特点呢?⽣:⼤⼩、颜⾊、软硬、表⾯......师:从这些⽅⾯观察,蚕⾖,苹果,红松,冬⽠,红枣种⼦都具备什么特点呢?⽣:蚕⾖:类似⼈脚的扁平状、表⾯平整、前端有⼩⿊点;苹果:扁⽔滴形、前端尖细、⿊褐⾊、表⾯平整;红松:⼀头⼤⼀头⼩、种⽪坚硬;冬⽠:卵形、⽩⾊或淡黄⾊、扁平;红枣种⼦:两头尖、中间⼤、黄⾊、种⽪坚硬、凹凸起伏⼤。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过得飞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第一: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通过三年半接触科学课的时间,对科学学科有较高的兴趣,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第三: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只追求课本基本内容的掌握。
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我们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和“拓展与应用”六个单元组成。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等等。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与其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
3、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液体进行分类。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液体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较为浓厚。
但学生在液体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对液体的特点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液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液体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的特点,液体分类的方法。
2.难点:液体分类的依据,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液体样品、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学具:实验记录表、液体样品、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液体样品,引导学生关注液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等。
然后讲解液体分类的方法,如:按照物质组成、温度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点,尝试对液体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液体分类的依据。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液体及其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液体的特性和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液体的特性,并激发学生对液体微观结构的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难点: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发现液体的特性,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容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液体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的概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液体物品,并讨论它们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液体的形状、液体的流动性、液体的高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液体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020新苏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建议先预览100页!!!】【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板书+设计意图】全册精品教学设计2020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科目: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学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人体健康(1)科学观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体健康的表现。
(2)科学实验:进行手洗实验,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3)知识讲解:讲解身体、健康和饮食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饮食习惯。
(4)学科验室:参观学科验室,了解各种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2.植物的生长(1)科学观察: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过程。
(2)科学实验:进行水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3)知识讲解:讲解植物的组成部分、生长需要和生长过程。
(4)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草坪进行植物的采集和观察。
3.能量与物理(1)科学观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效应。
(2)科学实验:进行小汽车的制作和小球的滚动实验。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知识讲解:讲解能量的转换和储存,物理的基本力和力的效应。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能量和物理实践活动。
4.地球与环境(1)科学观察:观察地球的自然景观和变化。
(2)科学实验:进行水的循环和空气的组成实验。
(3)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组成、大气层和环境保护。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和公园进行环境保护实地考察。
三、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故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观察与实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启发与引导: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与讨论:结合实验和观察结果,讲解科学知识,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观察记录: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时的记录,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能够运用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人类吃植物的哪个部分。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观察家庭用品,了解植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带一些由植物加工成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到课堂。
2.学生关注自己近日所吃的植物,并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如前一天所吃的蔬菜、水果等。
3.收集资料,制作有关植物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的电子幻灯片。
4.教师提前制作介绍一株会开花的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幻灯片,一株完整的西红柿的植株,切开的、可以观察到种子的半个西红柿和完整的西红柿。
三、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
(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
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3.交流汇报。
4.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5.交流统计6.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
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
(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1.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
2.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3.交流汇报。
4.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将这些植物分类。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科学教师_______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对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教学目标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3.通过栽种植物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4、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6、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难点: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五、教学措施: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六、教学进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3.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4.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过程与方法1.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3.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4.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4.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重点: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本单元教学内容分4课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单元教学课时1、我们周围的土壤-------------1课时2、了解土壤------------------ 1课时3、肥沃的土壤----------------2课时4、土壤的保护-----------------2课时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2、做实验册板书设计:1.1我们周围的土壤小草土壤小动物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倒入相同的水.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2、实验册板书设计:1.2了解土壤沙土壤土粘土1.3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过程与方法:a)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b)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腐殖质形成的过程1.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课后作业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1.4土壤的保护植物生长北方窑洞鼹鼠的家制作陶器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果实和种子.2.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3.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4.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过程与方法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2.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3.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4.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教学重点: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教学难点: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本单元教学内容分4课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单元教学课时2.1果实和种子-------------2课时2.2 根和茎---------------- 2课时2.3 叶和花-----------------2课时2.4 植物和我们-------------1课时2.1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知识与技能:1、认识果实和种子.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3、了解种子吗?发表自己的看法填写活动记录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2、讨论发表注意点.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三、讨论种子的萌发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1、讨论.发表意见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1、积极发现问题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四、交流问题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共同讨论板书设计:2.1果实和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2.2根和茎知识与技能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4、学生按要求活动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四、巩固应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2、完成科学实验册.板书设计:2.2根和茎观察盆栽植物的根观察茎的作用2.3叶和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过程与方法: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叶得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教学准备桃花(或油菜花)、镊子、放大镜、透明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捡拾、采集一些不同植物的叶子;教师提前为各班准备两盆植株、品种相同的植物.供做对比实验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材料: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2 了解土壤教学目的: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1、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材料:三种土壤样本、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纱布教学目的: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材料:小铲、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教学步骤: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试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教学材料:查阅资料、泥土、草皮、水壶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 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2 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一)教程与方法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科学知识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子等。
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3 根和茎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根一般分为直根和须根,茎一般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和攀援茎等多类;●知道在自然界中,植物的根和茎都有一些变态;●了解植物的根具有支持作用和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了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持作用和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老师也相应提前准备一些菠菜、香菜、大蒜、小葱等植物);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以备教学观察;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
(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4 叶和花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叶一般分为扇形、羽形、卵形等形状,花的构造●知道在自然界中,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的叶和花的作用;●了解植物的花的传粉途径;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 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3、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二、教学准备: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2 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准备: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3 认识液体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多种方式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液体轻重,黏稠度的性质。
教学难点:液体轻重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食用油、蜂蜜、牛奶等液体、量杯、天平、勺子、塑料袋、表格等。
教学过程4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目标: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液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杯、量杯、蜂蜜、油、水槽、托盘(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1 今天天气怎样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2、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1、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2、准备设计气象符号的文具。
2、气温是多少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3、雨下得有多大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3、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二、教学准备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4、今天刮什么风一、教学目标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1、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5、气候与季节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1、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观察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人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2、测量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