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四知》原文与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四知》者,汉·杨震之铭也。
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其为文,简练而典雅,言辞精妙,寓意深远。
今译其文,以供学者参悟。
原文:《四知》者,谓天地之至理,人伦之极则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所由生,人伦者,万事之所由起。
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疆;人伦之极,义而无穷。
是以君子居则思其源,动则思其终,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是故有备无患,无患则乐,乐则德行备矣。
翻译:《四知》者,说的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人世间最极致的准则。
天地是万物生成的源泉,人伦是万事起因的根源。
天地间最大的美德,是生生不息;人伦间的极致,是义无反顾。
因此,君子安居时思考事物的起源,行动时思考事物的终结,安于现状时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因此,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没有祸患就会快乐,快乐了就能具备美德。
重点词翻译如下:1. 四知:指四种知识,即知天地之理、知人伦之极、知德之生、知义之行。
2. 至理:极深的道理,最高的原理。
3. 极则:最高的准则,极致的规范。
4. 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5.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等。
6. 生而无疆:生生不息,没有界限。
7. 义而无穷:道义无穷无尽。
8.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9. 居:安居,处于某种状态。
10. 思其源:思考事物的起源。
11. 思其终:思考事物的终结。
12. 居安思危:在安宁的时候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13. 思则有备: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14. 有备无患: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
15. 无患则乐:没有祸患就会快乐。
16. 德行:品德和行为。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知》所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天地之理、人伦之极、德之生、义之行,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从而快乐地生活,具备美德。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皎洁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清廉,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盛的吗?”
1/ 1。
昔有四知先生,姓王,名允,字子房,齐人也。
先生生而颖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易经》。
及长,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潜心研究易理,以求道真。
先生性高洁,不慕荣利,与人交往,谦逊有礼,人皆称其为“四知先生”。
四知先生之“四知”者,谓知天、知地、知人、知己也。
先生曰:“知天,则能明阴阳之变,顺天时而行;知地,则能察地理之宜,适土宜而居;知人,则能识贤愚之分,辨忠奸之别;知己,则能知己之长短,扬长避短。
”此四知,乃先生立身处世之根本。
先生居山林间,常游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为伍,心与天地相通。
一日,先生游至一山巅,见一古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一石台,台上有一石桌,桌上放着一卷《易经》。
先生于是坐下,展卷阅读,恍若置身于仙境。
先生读《易经》至“乾卦”,见其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生心悦诚服,自谓:“吾当效法天地,自强不息,以达至德。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时值战国乱世,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先生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遂决意出山,辅佐明君,拯救苍生。
先生出山后,先游历各国,观察风俗,了解民心。
后得遇齐威王,威王敬仰先生之才,拜为上宾,问以治国之道。
先生对曰:“治国之道,在于修己以安人,修政以安民。
君以仁为本,臣以忠为节,上下同心,天下可定。
”先生辅佐威王,施政有方,天下大治。
威王欲封先生为相,先生辞之。
曰:“吾非为富贵而来,乃为天下苍生而来。
若为富贵,吾自可隐居山林,何须出山?”威王感其高尚,遂不封先生为相。
先生在位期间,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齐国强盛一时。
然先生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故在齐国国力鼎盛之时,先生便辞官归隐,重返山林,继续研究《易经》,以期明道。
先生归隐后,世人皆以“四知先生”称之。
先生虽隐居,然其德行与智慧,传遍天下。
后世之人,皆以先生为楷模,崇尚道德,追求真理。
先生之事迹,遂成为千古传颂之佳话。
四知先生之生平,可谓道德之典范,智慧之象征。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其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闻者,听也。
听,耳之官也。
耳,视听之官,能听能视,故闻者,以耳听事,以心悟道。
闻,有听闻之意,如《论语》中所言:“闻斯行诸?”闻,亦有感知之意,如《庄子》中所言:“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闻,更有了解之意,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闻,乃是人类感知世界、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
闻,可分为以下几种含义:一、听闻。
听闻,即听到消息、听到言论。
如《史记》中记载:“闻风而动,闻雷而惊。
”此处的闻,即听闻之意。
听闻之事,有好事,亦有坏事。
好事如《史记》中所言:“闻君有德,天下归心。
”坏事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听闻之事,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二、感知。
感知,即通过五官感受到事物。
如《孟子》中所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此处的闻,即感知之意。
感知事物,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
三、了解。
了解,即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如《礼记》中所言:“闻善以行,闻恶以戒。
”此处的闻,即了解之意。
了解事物,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听说。
听说,即从他人处得知消息。
如《诗经》中所言:“听说君子,乐只君子。
”此处的闻,即听说之意。
听说之事,往往来源于他人,故需辨别真伪。
五、传闻。
传闻,即未经证实的消息。
如《战国策》中所言:“传闻之,未之有也。
”此处的闻,即传闻之意。
传闻之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故需谨慎对待。
六、听命。
听命,即听从命令。
如《左传》中所言:“闻君命矣,敢不敬奉?”此处的闻,即听命之意。
听命于他人,是忠诚的体现。
总之,闻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丰富,既可指听闻、感知、了解,也可指听说、传闻、听命。
在使用闻字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含义。
以下是对闻字的一些例句翻译:1. 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左传》)翻译:听说您有病,不问您是否安好,而是询问您的病情所在。
2.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庄子》)翻译:听说了一百种道理,认为没有一种是自己所不能及的。
21.古文二则课文全解《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注释】:1.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
妹为东汉帝皇后。
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
太后死,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
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原文杨震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杨震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词语解释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
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
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解释句子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注:君不知故人的正确理解是你不了解我(不贪)的性格。
何谓无知者?翻译: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典故1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任司徒职务,第二年,邓太后逝世后,朝廷中皇帝身边的内宠开始横行。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注释】:1.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
妹为东汉帝皇后。
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
太后死,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
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做涿郡太守。
他品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素食,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德高望重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劝他),杨震(回答)说:“让我的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这样的遗产不也很丰厚吗?”推荐阅读:杨震五十二岁的时候,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
所谓举茂才,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种形式,把有才干的人推举给朝廷,经过考核再授予官职。
杨震本人是由大将军邓骘推举为茂才而当官的,而王密则是由杨震所举荐。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
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密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就不再接受别人的私下拜会。
四知者,知止、知足、知时、知止也。
人生在世,四知者,实为修身之要,处世之妙。
夫知止,则不逾矩;知足,则不贪;知时,则不悖;知止,则不妄行。
是以古之圣贤,无不以四知为修身之本,而世之君子,亦宜效之。
译文:所谓“四知”,即知止、知足、知时、知止。
人生在世,这四知实际上构成了修身养性的关键,也是处世为人的妙法。
若能知止,则不会超越自己的界限;若能知足,则不会贪婪;若能知时,则不会违背时机;若能知止,则不会胡乱行事。
因此,古代的圣贤无不把四知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而世间的君子也应该效法这一行为。
具体来说:知止,意味着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
”只有懂得满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避免因为贪婪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知足,是指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
古人常说:“欲速则不达。
”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失败和后悔。
知时,是指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时机对于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知止,同样指的是懂得适时停止,不盲目行动。
古人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在面临诱惑和困境时,要有自制力,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做到四知,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稳重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 增强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
2. 学会控制欲望,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3.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把握时机,做出明智的决策。
4. 增强自制力,学会适时停止,避免盲目行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四知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也是处世为人的妙法。
只有做到四知,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X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X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某某某某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X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X晔简介【明确】X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杨震四知的意思杨震四知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做到于心无愧,就是传统的“暗室不欺心”。
不能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做不该做的事,要讲究廉洁。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杨震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曾推荐学生王密做昌邑县县令。
后来,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
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坚决不要。
王密说:”半夜里是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却说:”岂可暗室亏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惭而退。
杨震四知的启示一是要”知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杨雷四知,吾友也。
生而聪颖,好学不倦。
幼时家贫,然志存高远,常夜以继日,孜孜矻矻,以求学问。
及长,益发博学多才,才识过人,声名远播。
一日,杨雷四知赴京应试,途中遇一老者,自称“四明子”。
四明子见杨雷四知风度翩翩,举止大方,知其非同寻常,遂与之交谈。
言谈间,四明子问:“子何故而来?”杨雷四知答曰:“为求功名,以报效国家。
”四明子听后,微笑道:“子诚善士也。
吾有一言,望子牢记。
”四明子言:“人生在世,当知四知。
一知为‘知命’,二知为‘知时’,三知为‘知人’,四知为‘知天’。
知命者,明白自己之命运,顺其自然,不怨天尤人;知时者,洞察时事,把握机遇,成就事业;知人者,明辨是非,善识人才,团结友朋;知天者,敬畏自然,顺应天意,造福苍生。
”杨雷四知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深感四明子之言有理。
于是,他铭记四明子教诲,以此为座右铭,努力践行。
在京应试期间,他勤奋刻苦,屡次获得优异成绩。
及第后,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
杨雷四知为官期间,秉持“四知”原则,廉洁奉公,为民造福。
他深知自己之命运,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一心为民。
他洞察时事,把握机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明辨是非,善识人才,选拔贤能,团结友朋,共同为地方繁荣贡献力量。
他敬畏自然,顺应天意,保护生态环境,使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
杨雷四知一生,堪称楷模。
他知命、知时、知人、知天,成就非凡。
后人传颂其事迹,称其为“四知先生”。
今人欲求学问,当效仿杨雷四知。
勤奋刻苦,锐意进取,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亦当铭记“四知”原则,知命、知时、知人、知天,以实现人生价值。
以下为杨雷四知文言文翻译:杨雷四知,乃吾之友人。
生来聪慧,好学不倦。
幼时家境贫寒,然志向远大,常夜以继日,孜孜矻矻,以求学问。
及长,更加博学多才,才识过人,声名远播。
一日,杨雷四知赴京应试,途中遇一老者,自称“四明子”。
四明子见杨雷四知风度翩翩,举止大方,知其非同寻常,遂与之交谈。
言谈间,四明子问:“子何故而来?”杨雷四知答曰:“为求功名,以报效国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杨震四知》翻译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四知原文]四知(1) [四知]《四知》阅读训练附答案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征召)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为:做,担任)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人知道!3.“贤能”或“才能”。
4.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2) [四知]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四知先生”是东汉时弘农华阴人杨震(公元59一124)的别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