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 格式:pptx
- 大小:8.45 MB
- 文档页数:78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或称北京中轴,是元、明、清等朝代北京城的对称轴线,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历经多个年代的建设和改造,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都标志之一。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纪念他父亲旭烈兀汗,决定在汗八里(今北京)建造一座大城。
他请来了阿拉伯天文学家和学者伊本·郭保等参与设计,最终确定了以汗八里城中轴线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这条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万寿山(今景山),再向北穿过钟鼓楼,最终到达大都城的北部边沿。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北京作为首都,对中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缮。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再向北穿过景山,最终到达鼓楼。
在这个时期,中轴线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成为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中轴线与明朝时期的中轴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改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
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图说北京中轴线提起北京的中轴线,人们都不会陌生。
可是如果说到由中轴线串联起的建筑,恐怕不会都能说全。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说起中轴线的魅力,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
清朝时有个外国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他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的皇城。
这个使节进入前门后,看到了清朝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他发觉眼前的景物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北京城全是灰墙灰瓦,然而走过大清门,他看到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瓦红墙,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墙身,前面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
当他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后,又见到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
走过端门、穿过端门广场,看到的是午门。
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双手,欢迎使者。
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午门上有吹号的迎宾队伍,午门前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接着,使节又走过内金水桥,终于到达皇城。
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
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如此辉煌的建筑。
外国使节走过的,只是北京中轴线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立,使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长度达到了25公里。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市中心的线路,起始于城北,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和崇文门,止于城南。
该线路是明清时期规划的皇城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中心线路。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为了让皇城更加完整,他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即现在的北京中轴线。
后来,清朝雍正皇帝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规划和修建,将中轴线延伸至南海、北海和颐和园等地。
中轴线上除了紫禁城、天安门等宏伟的皇家建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胡同、庭院和公园,如王府井大街、德胜门箭楼、孔庙、琉璃厂等等。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设计、华美的陈设和瑰丽的雕刻著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从皇家建筑到公众领域的公共建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全球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北京中轴线依旧是北京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和学习研究。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