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12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点剖析:1、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
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
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政治常识理论一般我国具体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主要内容主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核心:我国国家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原则)国家各项重大政策12国家(国家性质)内容作用(国家职能)机构(国家机关)组成民族宗教决定(经济基础)外部条件(国际环境)领导政党政党制度形式结构形式单一制一国两制国体(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外交政策3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基本类型)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政体政体的相对独立性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国家性质)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统治阶级阶级性质国家国家的含义、性质主权性阶级性社会性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专政---国家制度国家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复合之(联邦制)我国的单一制及“一国两制”国家类型剥削阶级国家新型国家4我国的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检察院地方各级法院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我国公民法律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处理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5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政党一般知识中国共产党产生条件:经济、政治、思想条件特征阶级性—本质属性与政权紧密相连—根本标志组织性与纪律性政权的关系政党和国家当代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普遍现象国家性质与政党性质通常相一致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原因(必要性)(可能性)性质地位领导方式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领导核心革命建设(原因)根本原因具体来讲--(作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思想)政党制度一般知识含义分类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体类型作用两党制多党制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内容组织形式优越性政党关系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活动准则人民政协—性质职能6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民族宗教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客观依据)含义自治机关优越性宗教的本质唯心主义世界观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社会作用(一分为二,分清主流)我国的宗教概况宗教政策存在多种宗教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7国际社会(静态)(动态)构成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关系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构成要素基本权利类型作用联合国创立与发展宗旨与原则主要机构与我国关系调整国际法含义作用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途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国际竞争的实质主要障碍客观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决定因素之一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政治常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第一、二课:国家、国体、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第三课:政党与国家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改善挡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政党制度的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第四课: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第五课: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8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点9。
2.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一、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间的联系“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解释:①“升失氧、降得还”即: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②“剂性一致”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③“其他相反”即: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性强弱判断(1)依据氧化还原方程式来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右到左,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判断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注意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聚集状态如在标准状况下H2O为液态,SO3为固态,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类为液态或固态等。
2.注意给出气体体积是否在标准状况下如11.2 L H2的分子数未必是0.5N A。
3.注意物质的组成如Ne、O3、C2H4和等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等。
4.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某些离子的水解如1 mol CH3COOH溶于水时,溶液中CH3CO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1 mol FeCl3溶于水时,由于Fe3+的水解,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
5.注意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或分子中的中子数目如D2O、T2O、18O2等。
6.注意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如Na2O2与H2O的反应,Cl2与碱溶液的反应,Cu或Fe分别与S、Cl2的反应,CuSO4、AgNO3、NaCl等溶液的电解。
7.注意常见的可逆反应如N2+3H22NH3,1 mol N2与3 mo l H2反应实际生产中得不到2 mol NH3,因反应是可逆反应。
8.注意分散系的变化导致微粒数目的变化如FeCl3溶液转化为Fe(OH)3胶体,因为胶体微粒是分子的集合体,所以胶粒的数目小于原溶液中Fe3+的数目。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大量的知识点,而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归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知识点归纳是将散乱的知识点整理、梳理,以达到系统化、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一、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1. 逻辑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等。
利用逻辑关系理论,我们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
2. 层次关系理论知识点存在着层次性,即有基础知识点和更高级的知识点。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通过建立层次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发展脉络和主次关系。
3. 综合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综合关系,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综合关系,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概括。
通过综合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知识点归纳的基本路线1. 收集材料归纳知识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收集相关的材料。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籍、学习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查询和获取。
收集材料时要注意筛选,只选择与归纳目标相关的、可靠的信息。
2. 分类整理在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后,我们需要根据知识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采用逻辑分类、时序分类、综合分类等方式,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形成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3. 建立联系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逻辑关系的梳理、层次关系的建立、综合关系的整合等方式,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4. 概括总结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通过提炼核心概念、归纳共性特点、总结规律等方式,将知识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凝练出来,形成简洁准确的概括性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
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等。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意识形态是对物质生活的反映。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追求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最后,共产主义理论提出了实现人类最终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促进平衡,持续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培育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在经济建设方面,需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政治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教育、文化和科技创新,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变化前后没有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
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变化时还伴随着、、、等现象。
2、二者的本质区别:变化时。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有物质的颜色、光泽、气味、味道、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韧性、硬度、脆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专题二:认识空气、保护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1)占78% ,氧气占(2),(3)占0.94% ,二氧化碳占(4),其它气体和杂志占0.03% 。
二、探究空气的成分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在集气瓶口连接一个双孔胶塞,一孔插入燃烧匙,另一孔插导管,并配上止水夹。
(2)检查气密性:(5),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6)。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3、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有(7)生成。
(2)集气瓶内的水平面上升,而且上升至集气瓶体积的(8)。
4、实验结论(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9)。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0)。
三、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1、空气中有害物质粉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11)、(12)和(13)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检测;研制、开发和使用(14);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15),并回收利用;汽车上安装(16)装置;积极(17)、(18)、(19)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20)、(21)、(22)等。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本身发生变化。
①打开石油液化气,②点燃液化气,③将水烧开,④淘米、洗菜,⑤将鸡蛋浸泡在食醋中,⑥滤出米饭中的米汤,⑦剩饭变馊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性导热性。
化学性质: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如右图),制作“电刷”的物质是一种碳的单质,这种碳单质是(填名称)。
该物质应该具备的性质是_3__(填序号)。
①硬度大③导电性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A. 无色无气味B. 常温下为气态C. D.活性炭具有的结构,具有能力,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
物质3.。
例如,空气,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 4.纯净物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 、 。
6.化合物“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1_。
7. 元素)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但H 、 N 、O 、Cl、 、 Cl 2元素。
③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例:水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成 。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⑴ H 2 和He ⑵ CO 、N 2 和Si ⑶ O 2 、S 和 S 2- ⑷ OH - 和 F -例: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正确的是(A 、原子序数是11B 、它是非金属元素C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D 、相对原子质量是11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 组成 物质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同类原子总称 构成 构成构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