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电能的产生
- 格式:ppt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59
电是怎么产生的电是怎么产生的现在的电一般由发电厂来完成,常见的有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是怎么产生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周围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本身也有结构,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其中,带负电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数目相等。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时候,一部分电子会发生转移,这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这样获得的电性也叫静电。
我们穿脱毛衣时能感觉到被“电”到了,就是静电重新复合放电而引起的。
金属导线中有许多自由电子,当金属导线圈在磁场中移动的时候,电子受到磁场作用发生移动,导线中会产生电压和电流,这就是法拉第发现的发电机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电现象有多复杂,电荷总数总是守恒的,也就是等量的正负电荷总是同时产生,也同时湮灭。
2、电产生的过程要发电,就需要磁铁以及产生电的线圈。
磁铁具有吸引铁等金属的磁力,这个力所及的范围,就称为磁场。
在这个磁场中移动线圈,线圈就会产生电。
但是,在强大的磁场中,如果不能够移动线圈(如果不使磁力产生变化),就无法产生电。
火力发电,利用燃烧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燃料产生的热能,使锅炉水管中的水受热成为高温高压的蒸汽,并推动汽轮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水力发电,通过筑坝将位于高处的水向低处流动时的位能转换为动能,此时装设在水道低处的水轮机受到水流的推动而转动,将水轮机和发电机相连接,带动发电机转动,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核能发电,如利用核能将反应堆中的水加热产生蒸汽,在蒸汽的推动下,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
太阳能热发电,利用聚热装置将太阳热能聚集并加热水管中的水产生蒸汽,进而带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拓展:电的简介电(Electricity)是一种自然现象,指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
自然界的闪电就是一种电现象。
电磁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第一节电能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使学生大概知道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它们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处。
5.为学生学习“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打下基础、培养兴趣。
6.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环境保护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知道各种发电机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处。
2.教学难点是各种发电机的能量转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认识电池”部分的教学(上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尽可能多的种类不同的电池) ’师:同学们,把带来的电池拿出来,点点数,看看找到多少个不同的电池?生:我们8个! 生:我们13个!师:都找了不少哦。
一个电池算一分,计算一下,自己小组已经拿到了多少分?生:老师,有的小组没有找到实物,用图片代替,不能算分。
生(反驳):可我们是在找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才用图片代替的啊,又没有偷懒。
生:其实有些电池我们知道,但却找不到,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用图片代替。
(多数同学表示赞同)师:大家的讨论好像已经有了结果,那就给他们算分。
下面,我们进行竞赛的第二个项目:擂台赛。
请一个组的同学拿起一个电池,要求回答者说出这个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开始。
生:(走到讲台,用实物投影投出):你们知道这个电池是用在哪里的吗?生:知道!用在MD上,我经常听MD,就是用这种电池,充一次电可以用好几天。
师:有的小组动作不够快,那么在第三个项目就要努力了。
请同学们对刚才全班所搜集到的电池进行分类,只要说得合理就行。
生:根据使用的材料来分,这是锌锰电池,这是锂电池……生:老师,他看书的,我是根据价钱来分,手机电池几十块钱,属于贵电池,一般的干电池1块钱几个,属于便宜电池。
电能的产生说课稿一、说教材《电能的产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它处于能源领域的核心地位。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能的产生原理、发电方式以及能量转换的相关知识。
这一课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对电能的产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能源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作用与地位:电能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其产生过程和原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源节约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电能的产生》不仅是物理课程的一部分,还与其他学科如化学、地理等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 电能的产生原理: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发电机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电能是如何从机械能、化学能等能源中转换而来。
2. 发电方式:分析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如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及其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发电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3. 能量转换:探讨能量转换的效率、损耗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降耗。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电能产生中的应用。
2. 了解各种发电方式的原理、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理解能量转换的规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电能产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电能产生中的应用。
2. 不同发电方式的原理、特点及其优缺点。
3. 能量转换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2)难点:1. 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 发电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和评价。
3. 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一节电能的产生知识点一电池精练版P16电池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由于制作材料、工作原理、用途的不同,电池有很多种类。
(1)水果电池提出问题:利用水果能否制成电池?如果能,它产生的电流又是怎样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个西红柿、一个铜片、一个锌片、一副耳机和两小段导线,如图所示,先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西红柿中,再把两根导线分别与耳机的两个接线脚相连,其中的一根导线连接在铜片上,另一根导线刮擦锌片,从耳机中会听到“嚓嚓”的响声。
探究分析:西红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各种元素。
将铜片和锌片插入西红柿中,就构成了一个水果电池。
铜片和锌片分别相当于电池的两极,当导线与锌片刮擦时,耳机中通过了强弱变化的电流,所以发出“嚓嚓”的响声。
用其他的水果代替西红柿,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注意此电流比较微弱,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教材第159页迷你实验室答案)进一步实验还会发现,这种利用水果制成的电池只能提供短暂的电流,而要提供持续的电流需利用其他电源。
总结归纳:利用水果可制成水果电池,水果电池只能提供短暂电流。
(2)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化学电池分为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银锌电池等。
①干电池a.分类:根据电池体积大小可分为:1号、2号、5号、7号等,但它们提供的电压都是1.5V。
b.构造:化学电池主要由正极(导体)、负极(导体)和糊状电解质组成,如图所示是锌锰干电池的构造示意图,其中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c.使用电池时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多数化学电池为一次性的,且在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流会减弱;第二,不同型号电池的性能不同,新旧电池的性能也不同,因此不能把不同型号或新旧不同的电池混合使用;第三,废电池中含有汞、锂、镉等元素,随便乱丢会污染环境,应分类投入专用回收箱内,集中处理。
d.干电池也有能多次使用的,使用时注意观察电池的标注,只能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