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氮(剧毒)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危险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措施(1)氢气(H₂):易燃易爆气体一旦发生大的泄漏,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严格限制进入。
疏散无关人员并建立警戒区。
切断火源,尽可能切断泄漏气源,打开所有的门窗,让其自然通风,加速扩散。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体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2)一氧化碳(CO):易燃易爆、剧毒气体区域人员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上风无一氧化碳处。
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
切断电源,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或改变蒸汽云流向,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体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烧。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消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制定可行的堵漏方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S):易燃易爆、有毒气体(3)硫化氢(H2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
切断火源,合理通风,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注意收集并处理废水。
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体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止溶液倒吸。
(4)天然气(沼气):易燃易爆气体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防止泄漏物进入受限制的空间(如下水道等),以避免发生爆炸。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体用防爆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5)丙烯(C3H6):易燃易爆气体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
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
控制泄漏,切断气源。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防止泄漏物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二氧化氮化学式二氧化氮(化学式:NO2)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由氮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它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具有刺激性的气味。
二氧化氮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工业废气以及若干化学过程中的副产物。
二氧化氮的化学式为NO2,它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氮和氧是两种常见的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氮原子有五个价电子,它能够与氧原子形成共价键并共享电子。
这样的共享电子对形成了氮氧键,稳定了二氧化氮分子的结构。
二氧化氮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许多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和许多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
此外,二氧化氮还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硝酸(HNO2)和硝酸(HNO3),这些化合物在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中的排放。
当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燃烧时,生成的氮气和氧气会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此外,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也是大气中二氧化氮的重要来源。
二氧化氮的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刺激。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二氧化氮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其次,二氧化氮的存在对大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的形成。
为了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和对其负面影响的控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工业和车辆尾气的处理措施,通过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和燃烧技术减少二氧化氮的产生。
其次,通过引入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限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来控制二氧化氮的排放。
此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是减少二氧化氮排放的有效方式。
总结起来,二氧化氮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它的化学式为NO2,由氮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它是一个强氧化剂,在许多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它也是一种环境和健康威胁,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排放。
煤矿矿井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及危害(1)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可燃烧,当含量在13%~75%时,遇火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极毒,当其含量达0.4%时,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中毒死亡。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24%。
(2)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遇火后能燃烧及爆炸;硫化氢极毒,它能使血液中毒,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的粘液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66%。
(3)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及酸味的气体,同呼吸气管潮湿表皮接触能产生硫酸,刺激并麻痹上部呼吸气管的细胞组织,使肺及支气管发炎。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05%。
(4)二氧化氮(NO2):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是剧毒气体,对人的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
《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25%。
(5)沼气(CH4):沼气是煤矿常见的有害气体,化学名称叫甲烷,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它比空气轻常聚集在巷道上方,当其在空气中含量高时可降低氧含量,引起窒息;它具有爆炸性,爆炸浓度一般为5%~16%。
《规程》中对沼气容许浓度因在井下各点不同,后面详述。
(6)氨气(NH4):是一种无色气体,有似氨水的剧臭;它极毒,能刺激皮肤和上呼吸道并能严重损伤眼睛。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 0.004%。
(7)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微毒、稍有酸味的气体,它不助燃,也不维持久的呼吸,它比空气重,常聚集在巷道的下方及通风不良的下山尽头;易溶于水,生成碳酸,对人的眼、鼻、喉的粘膜有刺激作用。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5%。
二氧化氮一标识中文名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英文名nitrogen dioxide; dinitrogen tetroxide分子式NO2相对分子质量46.01CAS号10102-44-0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非金属氧化物二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用于制硝酸、硝化剂、氧化剂、催化剂、丙烯酸酯聚合抑制剂等。
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四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五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燃闪点(℃) 无意义爆炸下限(%) 无意义引燃温度(℃) 无意义爆炸上限(%) 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具有强氧化性。
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
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爆炸。
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禁止用不、卤代烃灭火剂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中学化学常见有毒气体1、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
密度1。
291。
空气中CO浓度达到12.5%-74%,有爆炸的危险。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约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 600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轻者有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达10%—20%.症状加重,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有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虚脱或昏迷,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达30%—40%。
重者呈深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50%。
患者多有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方法一般为:迅速移至通风处,呼吸新鲜空气,有条件者应给予吸氧治疗,并注意保暖。
昏迷不醒者立即手掐人中穴,同时呼救并转送有高压氧舱或光量子治疗的医院。
心跳呼吸微弱或已停止者,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同时迅速转院抢救。
2、二氧化硫(SO2):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约为1:40)密度2。
551g/L。
二氧化硫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
人吸入二氧化硫后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3、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一氧化氮不稳定,在空气中很快转变为二氧化氮产生刺激作用。
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二氧化氮安全技术说明书目录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二氧化氮10102-44-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健康危害: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退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纳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 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气体或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还原剂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启、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15 C。
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AC(mg/m3):5[NO2]前联MAC(mg/m3):2TLVTN :ACGIH 3ppm,5.6mg/m3TLVWN :ACGIH 5ppm,9.4mg/m3监测方法:盐酸荼乙二胺比色法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 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紧| 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I 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 :熔点(C):-9 3 相对密度(水=1) : 1 45沸点(C):相对蒸气密度(空气22.4 =1) : 3.2分子式:NO2 分子量:46.01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夕部发423号)等法规,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3类有毒气体;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中,该物质的液化或压缩品被划为第一类A级无机剧毒品。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氮化学品英文名:nitrogen dioxide化学品别名:-CAS No.:10102-44-0EC No.:Einecs分子式:NO2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吸入有剧毒。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氧化性气体,类别1;高压气体,压缩气体;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急毒性-吸入,类别2;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3。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吸入致命,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服装和其他可燃材料。
阀门及紧固装置不得带有油脂或油剂。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火灾时:如能保证安全,可设法堵塞泄漏。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
矿井有害⽓体矿井有害⽓体⽬录矿井有害⽓体定义mine gas井下由煤(岩)体涌出和⽣产过程中产⽣的各种不利于⼈体健康的⽓体的通称。
⽣产中常遇到的有害⽓体有:致⼈窒息的沼⽓(CH4)、⼆氧化碳(CO2);爆炸性⽓体沼⽓(CH4)和氢(H2);致⼈中毒的⼀氧化碳(CO)、⼆氧化氮(或氮的氧化物)、硫化氢(H2S)和⼆氧化硫(SO2)等。
⼀氧化碳(CO)⼀氧化碳是⼀种⽆⾊、?⽆味、?⽆臭的⽓体。
相对密度为0.97,微溶于⽔,能与空⽓均匀地混合。
⼀氧化碳能燃烧,当空⽓中⼀氧化碳浓度在13~75%范围内时有爆炸的危险。
主要危害:⾎红素是⼈体⾎液中携带氧⽓和排出⼆氧化碳的细胞。
⼀氧化碳与⼈体⾎液中⾎红素的亲合⼒⽐氧⼤250~300倍。
⼀旦⼀氧化碳进⼊⼈体后,⾸先就与⾎液中的⾎红素相结合,因⽽减少了⾎红素与氧结合的机会,使⾎红素失去输氧的功能,从⽽造成⼈体⾎液“窒息”。
0 .08%,40分钟引起头痛眩晕和恶⼼,0.32%,5~10分钟引起头痛、眩晕,30分钟引起昏迷,死亡。
主要来源:爆破;矿井⽕灾;煤炭⾃燃以及煤尘⽡斯爆炸事故等。
硫化氢(H2S)硫化氢⽆⾊、微甜、有浓烈的臭鸡蛋味,当空⽓中浓度达到0.0001%即可嗅到,但当浓度较⾼时,因嗅觉神经中毒⿇痹,反⽽嗅不到。
硫化氢相对密度为1.19,易溶于⽔,在常温、常压下⼀个体积的⽔可溶解2.5个体积的硫化氢,所以它可能积存于旧巷的积⽔中。
硫化氢能燃烧,空⽓中硫化氢浓度为4.3~45.5%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危害:硫化氢剧毒,有强烈的刺激作⽤;能阻碍⽣物氧化过程,使⼈体缺氧。
当空⽓中硫化氢浓度较低时主要以腐蚀刺激作⽤为主,浓度较⾼时能引起⼈体迅速昏迷或死亡。
0.005~0.01%,1~2⼩时后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0.015~0.02% 主要来源:有机物腐烂;含硫矿物的⽔解;矿物氧化和燃烧;从⽼空区和旧巷积⽔中放出。
⼆氧化氮(NO2)⼆氧化氮是⼀种褐红⾊的⽓体,有强烈的刺激⽓味,相对密度为1.59,易溶于⽔。
二氧化氮一标识中文名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英文名nitrogen dioxide; dinitrogen tetroxide分子式NO2相对分子质量46.01CAS号10102-44-0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非金属氧化物二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用于制硝酸、硝化剂、氧化剂、催化剂、丙烯酸酯聚合抑制剂等。
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四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五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燃闪点(℃) 无意义爆炸下限(%) 无意义引燃温度(℃) 无意义爆炸上限(%) 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具有强氧化性。
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
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爆炸。
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禁止用不、卤代烃灭火剂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氮● 化学品英文名称:nitrogen diox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40● CAS No.:10102-44-0● 分子式:NO2EC-632A-GD-K8DI EC-572A-GD-K8DI EC-592A-GD-K8DIGD-K71D● 分子量:46.01● 分子结构:二氧化氮分子是V形分子、极性分子。
● 二氧化氮(NO2)在21.1℃温度时为红棕色刺鼻气体;在21.1℃以下时呈暗褐色液体。
在-ll℃以下温度时为无色固体,加压液体为四氧化二氮。
分子量46.01,熔点-11.2℃,沸点21.2℃,蒸气压101.3lkPa(2l℃),溶于碱、二硫化碳和氯仿,微溶于水。
性质较稳定。
● 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3NO2+H2O=====2HNO3+NO↗● 4NO2+2H2O+O2=====4HNO3● 但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并不会完全反应,所以会有少量二氧化氮分子存在,为黄色● 因此硝酸溶液会呈现黄色【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二氧化氮10102-44-0【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
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衷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有毒,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 但可助燃。
具有强氧化性。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煤矿矿井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及危害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7808-90 煤矿矿井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及危害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可燃烧,当含量在13%~75%时,遇火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极毒,当其含量达0.4%时,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中毒死亡。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24%。
(2)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遇火后能燃烧及爆炸;硫化氢极毒,它能使血液中毒,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的粘液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66%。
(3)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及酸味的气体,同呼吸气管潮湿表皮接触能产生硫酸,刺激并麻痹上部呼吸气管的细胞组织,使肺及支气管发炎。
《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05%。
(4)二氧化氮(NO2):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是剧毒气体,对人的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
《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25%。
(5)沼气(CH4):沼气是煤矿常见的有害气体,化学名称叫甲烷,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它比空气轻常聚集在巷道上方,当其在空气中含量高时可降低氧含量,引起窒息;它具有爆炸性,爆炸浓度一般为5%~16%。
有毒有害气体标准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有毒气体二、1、一氧化碳:这种气体主要产生在矿井发生火灾及瓦斯、煤尘爆炸过程中。
它无色、无味、无臭,比一般空气轻,多存在于巷道中上部,是一种毒性很大的气体。
当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时,短时间内会使人丧失知觉,很快死亡。
三、人中毒昏死后,脸、嘴唇粉红色,大腿、腋下有皮下小红点。
四、《规程》第101条规定:井下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24ppm)。
五、2、二氧化氮:这种气体主要来源于井下放炮工作。
纯的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井下的二氧化氮已经被风流冲淡了,所以一般为灰白色,它有强烈的刺激味,比一般空气重,多存在于巷道中下部,它是一种剧毒气体,对人的眼睛、呼吸道及肺部组织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能引起肺水肿、肺心病等。
当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时,能使人在短时间内死亡。
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气体中毒往往有拖后性,常在升井4—6小时后发作,必须引起重视。
六、《规程》规定:井下二氧化氮不得超过%。
七、3、二氧化硫:它主要由含有硫磺的煤炭氧化和煤炭自燃产生,以及在含硫煤层中进行爆破时产生。
这种气体无色,有强烈的硫磺气味,比一般空气重,多存在于巷道中下部,二氧化硫对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当它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时,会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严重的短时间内能造成人的死亡。
八、《规程》规定:井下的二氧化硫不得超过%。
九、4、硫化氢:硫化氢气体经常存在于煤层中,在落煤过程中自然放出,井下有些物质腐烂和含有硫的矿物遇到水时也可以分解出硫化氢。
这种气体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比一般空气重,多存在于巷道中下部,它是一种有强烈毒性的气体,对人的眼、鼻、喉的粘膜有刺激作用。
当空气中浓度达到%时,短时间内会使人死亡。
十、《规程》规定:硫化氢不得超过%;另外,个别煤矿井下有氨气,《规程》规定井下氨气不得超过%。
常见十大有毒气体分析及预防对策有毒气体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杀人于无形之中,甚至短期时间内就可能令人死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都会受到有毒气体的威胁,到底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有没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存在,本文将为您分析最常见的十大有毒气体,它们分布广泛,对人危害大,务必要重视对有毒气体的预防工作。
一、氢氰酸(剧毒类)来源环境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工业“三废”,也有含氰的杀虫剂或药剂污染的;汽车尾气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氰化氢,某些塑料制品的燃烧也会产生氰化氢,氰化钠、氰化钾用于金属电镀、矿石浮选、染料,制药、金属着色、铂金精炼等工业。
危害急性氰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呼出气中有明显的苦杏仁味,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率加快、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
重度中毒主要表现呈深昏迷状态,呼吸浅快,阵发性抽搐,甚至强直性痉挛。
预防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普及防毒和急救知识,加强个人防护,发生氰化氢中毒事故应到现场及时抢救,佩戴防毒面具。
含氰废气、废水应经处理后方能排放,国内常用氯碱法净化。
针对氢氰酸这类有毒气,可采用驰诚电气这款QB2000N模块气体检测变送器来检测气体,这款工业气体检测变送器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适宜工厂应用的LCD液晶或LED数码显示器实时显示泄漏气体的浓度值,超过预设报警点立即启动声光报警信号或驱动排风系统;国际标准4-20mA信号可直接接入工厂DCS系统,RS485数字信号与工厂上位机连接;仪器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可靠。
二、氯气(剧毒类)氯气来源氯气分布行业广泛:可见于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无机盐制造业;医药工业:合成药卤化、氧化、加成、扩开环、硫化;轻有色金属冶炼业:铝合金熔铸、镁电解、镁氯化、四氯化钛冶炼;稀有色金属冶炼业:铋制取、氧化锗制取;其他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金属钙制取、镍化合物制取、碘制取、溴制取氯化硫制取、亚硫酰氯制取、硫酰氯制取、漂粉精制备、液氯冷冻、液氯灌装;有机化工原料制造业:氯丁二烯合成、甲烷氯化、甲醇加氢氯化、一氧化碳氯化、等其他有机原料合成。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是大气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它们的排放源广泛存在于工业排放、能源消耗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
这些气体的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减少和控制它们的排放是当前环保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二氧化硫是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燃烧中产生的。
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排放会与水蒸气、氧气等大气中的物质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在下雨时会随降水沉淀至地面,导致土壤酸化甚至酸雨腐蚀。
其二,二氧化硫是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严重的损害。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环境中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
与二氧化硫类似,二氧化氮的排放也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一方面,二氧化氮排放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对大气透明度造成影响,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而雾霾天气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恶劣影响,还对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二氧化氮环境中,人体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肺癌等。
为了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的能源的依赖程度。
其次,应该加强工业企业和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处理,通过安装过滤器、净化装置等设备,使排放气体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此外,还应该规范和加强环保监管,对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改善;媒体和公众可以通过宣传和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科研机构则可以开展更多的环境研究,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它们的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是什么状态
二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化学式为NO2,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在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摄氏度,压力为1大气压时,二氧化氮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它的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二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有毒气体。
它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呼吸道
的刺激和损害。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二氧化氮中会引起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肺部疾病。
因此,二氧化氮被列为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构成威胁。
其次,二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气体。
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之一,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二氧化氮和水汽会形成硝酸,进而降落到地表,对植被和水域造成腐蚀和污染。
长期的酸雨侵蚀会导致土壤贫瘠,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二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还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能够吸收和辐射地
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
长期积累下来,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二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
境都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二氧化氮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氧化氮(剧毒化学品)
(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中文名称:四氧化二氮
别名:二氧化氮
英文名称:nitrogen dioxide;dinitrogen tetroxide
分子式:N2O4
相对分子质量:92.02
CAS号:10544-72-6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2)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用于制硝酸、硝化剂、氧化剂、催化剂、丙烯酸酯聚合抑制剂等。
(3)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急性中毒引起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
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
(4)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5)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爆炸上限(%):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危险特性:本品不燃烧,但可助燃。
具有强氧化性,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
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起爆炸。
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
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6)泄漏应急处理
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化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
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7)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封闭。
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气体或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还原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有毒气体专用库房。
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超过30℃,。
应与还原剂、易(可)燃物、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8)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隔绝式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9)理化性质
熔点(℃):-9~-12
沸点(℃):21
相对密度(水=1):1.45
相对密度(空气=1):1.58
饱和蒸气压:85.9kPa(25℃)
临界温度(℃):157.8
临界压力(MPa):10.13
溶解性:溶于水。
(10)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硫、磷。
燃烧(分解)产物:无资料
(11)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C50 126mg/m3,4小时(大鼠吸入)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6ppm。
哺乳动物体细胞突变:大鼠吸入15ppm(3小时),连续。
(12)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13)运输信息
危规号:23012
UN编号:1067
包装分类:II类包装
包装标志:有毒气体;氧化剂,腐蚀品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可燃物或易燃物、还原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