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书文体形态与史官文体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6
先秦说体文本研究研究主题:先秦“说体”文本研究研究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而“说”的形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表达方式,通常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用文字记录下来。
这种文本形式被称为“说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点。
研究先秦“说体”文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
研究目标:1. 分析先秦“说体”文本的特点和形式;2. 探索先秦“说体”文本的影响和意义;3. 研究先秦“说体”文本与思想、政治、文学之间的关系;4. 挖掘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对其进行解读和评析。
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对先秦“说体”文本进行详细的文本考察,包括语言表达、对话结构、思想等方面的分析;2. 历史研究:研究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学术流派等,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理解,解读文本的内涵和意义;3. 比较研究:将不同的“说体”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同之处,深入探讨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4. 哲学解读:从哲学角度出发,分析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探讨其对当代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研究步骤:1. 收集先秦“说体”文本: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庄子》、《墨子》、《论衡》等文本,构建研究资料库;2. 文本分析:对选定的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形式结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等方面,把握文本的特点和内涵;3. 历史背景研究:研究当时社会背景、学术流派等,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对文本的影响;4. 比较研究:对不同的“说体”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演变和发展;5. 哲学解读:从哲学视角,分析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探讨其在当时以及现代的重要性和意义;6. 结果阐释: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和发表。
研究意义:1. 对先秦时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脉络和思想发展的历程;2. 先秦“说体”文本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其特点和内涵有助于对后世文学的理解;3. 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思考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先秦“说体”文本的研究,可以启迪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发展方向。
先秦诸子文献的类型与文体变迁摘要: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
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
《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
《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
《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
《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论语》类文献;对话体;专论体;诸子文体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06209诸子文献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形态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变迁对于先秦散文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及专论体三种类型,并且认为这些类型是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方向演进的,这一观点长期主导人们对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及其演进的认知。
然而,随着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这一认识框架,比如陈桐生在《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等文章中就明确提出先秦说理散文发轫于《尚书》、《国语》等历史记言文,而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已经成型。
这些看法无疑丰富了对先秦诸子文体生成的认识,但是,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这三种文体是不是包罗诸子文献形态的全部,诸子文献是不是按照“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单线方向演进的,这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考。
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的概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三、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时期:1.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萌芽。
2.神话传说:(《山海经》)夏商文学(巫文化):(早期为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诗歌2.散文(礼乐文化):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第二章上古文学主要文学样式: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4.战争神话:炎黄大战。
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上古神话的演化:1.神话历史化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上古神话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思维方式的启迪《诗经》《诗经》的篇数和名称: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作品的作者、产生年代:《诗经》中作品的作者大多不可确定。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好确定。
先秦历史散文三种体例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着完整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朝代——夏朝,出现了三种散文体例,分别为“说”、“论”、“赋”。
“说”是最早出现的散文体例,它表现为政治家或统治者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说”通常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评价。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传说中的夏朝第一位君主——大禹的言论。
“论”是比“说”更加深入和抽象的散文体例,它主要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论”通常用于探讨道德问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论语》中收录了孔子的言论,是关于道德哲学的思考。
“赋”是最后一种散文体例,它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
“赋”通常用于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是对自然环境和历史的描写。
例如,《楚辞·国风·桃夭》中描写了楚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经过。
这三种散文体例在先秦时期都很流行,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赋”体例则是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这三种散文体例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都很有帮助。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
这些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先秦时期,这三种散文体例在政治、文化和思想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体例主要用于记录政治家或统治者的言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流派。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大禹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而且也提供了对于统治者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建议。
“论”体例则是对人生哲理、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先秦“话体”的生成、性质及文体嬗变摘要:先秦时期的祝官文献主要面向神灵,但有时也指向世俗层面,如《周礼》六辞。
“六辞”中的“会”是“话”字的假借,因此“话”是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
祝官在早期承担训诫的职能,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积累辑集一些格言谚语以用于训诫。
这些辑集的格言谚语形成话体。
“话体”最初作为一种承担着训诫职能的仪式性文体,它属于祝官文献。
随着史官群体及优人群体的兴起,产生了语类文献及优语文献,这些文献促使“话体”由神圣性文本向世俗化文本的转变。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一是“话体”为“语体”所继承;二是“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
在殷商及西周早期一般用“话”来指称记言文献,这一用法在春秋时期被“语”体所取代。
先秦时期重视讲说故事的“善言”性质,而话本及说话伎艺突出故事的娱乐性,这种由“善言”到“故事”的转化实际上反映“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
关键词:祝官文献;话体;仪式文体;语体;话本“话”被理解为一种文体通常是指在“说话”技艺基础上生成的话本小说,这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史常识。
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先秦文献中已经出现许多“话”或“话言”的记载,这些“话”通常解释为“善言”。
先秦时期存在一种语类文献――譬如《国语》、《论语》等,它们就是指称“善言”的一种文体。
依据《尚书》、《国语》、《左传》、《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先秦社会非常重视“善言”的作用,并且有专职人员负责载录与整理。
“话”被解释为“善言”,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语词。
事实上先秦文献中的“话”具有鲜明的文体意义,《周礼?大祝》记载“六辞”这样的祝官文献,其中的“会”其实就是“话”,它属于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
本文重在考察这一文体的生成、性质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文体意义。
一先秦文献出现若干“话”与“话言”的记载,注家通常将它们解释为“善言”。
“善言”是指有教益的言论,《国语》、《论语》就是汇集“善言”的文献。
这些“善言”文献被称为“语”,说明“语”是作为一种文体而存在的。
论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的演变及其文体意义夏德靠【摘要】先秦时期的语类文献是在重言、记言传统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体而言.先秦语类文献形态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向演进的:一是格言体内部的散见之"言"向结集之"言"的转变,一是对话体向事语体的演变.【期刊名称】《学术界》【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172-182)【关键词】语类文献;记言传统;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作者】夏德靠【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二十世纪一系列出土文献的发现,证明“语”是先秦时期盛行的一种文献,这种文献的大量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重言风尚和记言传统。
作为一种起源非常古老的文献,它在上古漫长时段中其形态经历若干重要的演化。
近年来,人们对于先秦语类文献的文体形态进行了一些讨论,通过这些研究,不难看出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强调“语”是先秦时代一种以讲述故事为主旨的叙事文体;〔1〕有的主张“语”在形式上大致可分为重在记言和重在叙事两类;〔2〕有的认为“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直到《国语》成书后才完备起来,“国策”、“事语”是“语”发展的一个分支,而格言警句以及谚语、俗语一般是从“语”中提炼出来的,〔3〕等等。
诚然,先秦“语”体存在讲述故事的现象,但并非所有“语”体都是如此,如当时流行的各种格言谚语,《论语》中绝大多数言论等,这些“语”是故事所不能涵括的,也就是说,主张“语”是以讲述故事为主旨的叙事文体这一见解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用来概括先秦语类文献的整体文体特征则是片面的。
同样,先秦语类文献有叙事的成分,特别是“事语”这一形态,但是,正如下文要讨论的,“事语”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言,记事只是为了引出议论,所以,将重在叙事作为“语”的文体形态之一种在根本上就否定了“语”体之成立的根本条件在于其记言这一本质特征。
先秦文学(最新整理)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史书体裁、体例的差别及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体裁特点-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把传解释为: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载之冠冕也。
由此我们可知,刘勰是把史传界定为虞夏至东晋的各体史书。
那么,史传与史传文学两者概念能否等同呢?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的体裁、体例上又各有怎么样的特点呢?一、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史传主要指的是史书,其范围包括了史传文学。
一部在整体意义上有较强文学性的历史着作才能称之为史传文学。
用郭丹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史传文学的文学性使得它不是简单枯燥地排比历史史实或机械地阐述历史变化规律,而是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解绎历史。
文学性是史传文学的内容表现的一个载体、一种方式而已。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来探讨史传文学。
中国的史传文学产生于先秦,发展于两汉,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较为长时间的不活跃状态。
上古时期人们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出文学、历史与哲学等相近学科的界线,这样的文史哲不分成就了史传文学的出现与繁盛。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发展,在秦汉之后的魏晋时期,人们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期,有意识地将文学、历史等学科分离开来。
所以,先秦两汉时期是史传文学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二、史书的体裁、体例之别史传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着作,所以史传文学的体裁指的是史书的体裁。
史书体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史体,指的是史着的外部表现形式。
它侧重的是史着编写形式的外在形式。
从历史上来看,在先秦时期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中就产生出了两种史书体裁:记言、记事。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体裁。
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阙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废其一,固亦难矣。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名词解释史书是人类记录历史的工具和资源,它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文化。
史书的体裁和体例是指记录历史的书籍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规范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史书的体裁和体例的概念,探讨不同史书的分类和特点。
一、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裁是指根据史书内容的性质和写作形式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内容的性质不同,史书的体裁可以分为叙事性、分析性和综合性三种。
1. 叙事性史书:这类史书主要是以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事实为主线,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人物的行动和思想、背景的变化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属于叙事性史书,它们通过详实的叙述和分析来展示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2. 分析性史书:与叙事性史书不同,分析性史书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它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历史,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历史哲学》和《社会历史学》是两种常见的分析性史书,它们通过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研究来解读历史的本质和价值。
3. 综合性史书:综合性史书通常是将叙事和分析相结合,既还原历史的事实,又解释其中的规律和意义。
这类史书一般会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事件叙述,同时还包含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解释和分析。
例如《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通史》都可以被归类为综合性史书,它们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历史知识和解释。
二、史书的体例史书的体例是指史书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规范和特点,它涉及到书籍的组织、分段和章节的划分,以及文字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1. 编年体:编年体是史书常见的一种体例,它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从而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时间线。
这种体例的好处是有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但缺点是容易导致叙述的生硬和缺乏连贯性。
《春秋公羊传》就是应用了编年体的史书,它按照年代将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整理。
2. 地理体:地理体史书主要是按照地理区域来组织和叙述历史事件。
论先秦两汉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摘要:小说最初并非文体概念,而是一种理论价值判断。
从先秦庄、荀到汉代桓谭、班固,小说逐渐摆脱原生含义向文体意义的小说迈进。
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出古代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民间性,二、口语性特点,三、故事性。
在文本意义的小说形成过程中,先秦两汉史书和典籍的故事性又促进了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
关键词:小说;民间性;口语性;故事性一、“小说”一词的文献梳理“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之世,百家争鸣,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表达效果。
《齐物论》还提到了“大言”、“小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这是把那些喋喋不休、辞费而无当的言说称为“小言”。
这里的“小言”和“小说”含义相似,都非文体而言,但庄子所谓的“小说”蕴涵了后世文体意义上小说的文化因子,那就是琐细言论,不登大雅之堂的街谈巷说。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小家珍说”一词,《荀子·正名》云:“故知者论道而已矣。
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在荀子眼中,儒家六经之外的一切言论称为“小家”,“珍说”是指自我珍爱其说,沾沾自喜自己的学说。
因此,庄、荀都以自己所属的学派性别为标准斥别人为“小说”、“小言”或“小家珍说”,和文体意义的小说既有联系但又联系不大。
庄、荀之后,西汉著作罕有论及“小说”的。
东汉桓谭《新论》重提“小说”一词,他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丛残小语”指琐细零碎的言谈,“短书”则不为人所重视的没有什么价值的作品。
汉代的书籍用竹简书写,凡经书和法律文书等官定作品用二尺四寸的竹简;官定以外包括子书、杂语等都用小于二尺四寸的竹简,称为“短书”,含有轻蔑之意。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文体及特点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如史记、楚辞、诗经等。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文体及其特点。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
其特点主要有:1.叙事性强:史记通过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2.双线结构:史记采用纪传两种文章形式交织在一起,既有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有人物的传记,使整个叙述更加丰满。
3.政治倾向强烈:史记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因此作者对于君主和政治所持的立场是明确的。
二、楚辞楚辞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辞章文学,以情感抒发和对时事的吐露为主题。
楚辞的特点包括:1.抒情性强:楚辞大量运用了辞章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情绪。
2.以个人为中心:楚辞多从个人感情和命运出发,表现个体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自觉性和独立意识。
3.反对道德观念的束缚:楚辞中的人物常常追求自由、享乐和个人主张,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持怀疑态度。
三、诗经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包含着先秦时期的各种民间歌谣和诗歌。
诗经的特点如下:1.平易近人:诗经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民间色彩,内容贴近生活。
2.声调鲜明:诗经采用句式短小精悍的形式,韵律优美而且方便歌唱。
3.表达感情:诗经通过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对世间万物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四、论语论语是先秦时期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政治、文化、礼仪等方面的论述。
论语的特点有:1.以言行为主:论语以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一种道德和伦理观。
2.言简意赅:论语的语言简洁明了,蕴含着深邃的思想,读者可以通过一句简短的话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3.注重实践:论语中强调实际行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倡导实际的思考和实际的行为。
先秦历史散文中行文风格有微言大义
先秦历史散文,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其行文风格深受古人喜爱。
微言大义,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种写作方式,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感悟,使读者深受启示。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作者常常用极简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能够聚焦于文章的核心,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同时,这种文风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用心。
当然,先秦历史散文的行文风格还有其他特点。
比如,文章常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风貌。
同时,也不乏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为历史事件赋予更加深刻的含义。
总之,先秦历史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行文风格简练明了,富有深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它不仅传承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思维和语言的范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先秦文体的演变一、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理论和派别,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想基础。
商鞅变法后,以儒家为主流,在荀子学说影响下,汉朝建立了以儒家经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体系,即所谓的正统儒学。
以董仲舒为首的新儒学集团成为主导地位。
它的内容为:神化皇权、神化君权、改造和规范天人感应的宗教迷信观念,在政治上打击了豪强势力,巩固了国家统一;其核心是“德主刑辅”,这样的新型政治哲学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有很强的适应性。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孟子》代表性篇目有:《离娄章句上》、《万章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等,《孟子》散文具有平实自然、长于譬喻的风格,最善于用形象来说明抽象道理。
“《孟子》一书,充满浩然之气,是战国时代散文的代表作。
”《孟子》记录了孟轲与其他各家的辩论,着重阐述了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等问题。
二、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我国古典散文的基础,开创了散文的新形式——散体大赋。
比较特别的是《孟子》,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论点系统、论证严密的散文集,又是孟子的语录体著作,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他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同时又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由孟轲口授,弟子公孙丑、万章编集而成。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历史、政治、文学方面,都给予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它包含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如提出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文学传统,而“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把文学的审美价值置于伦理道德价值的重要地位。
在创作手法上,善于采用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语言朴素而凝练,且善于铺排,整齐中有错落,对仗中有参差,有诗歌的节奏韵律。
刘勰称其文“其言微而显,其事约而博,因物连类,远而该之”。
(《文心雕龙·序志》)。
第一编先秦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史家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全唐诗》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上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著作。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
文学创作室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文学史研究应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注重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推动文学演进的因素:外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不平衡(诗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1、朝代的不平衡3、地域的不平衡其次,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1、雅与俗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是中国文学演变的一条重要途径)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上古期(先秦两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孕育于此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此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社会功能,道家注重审美价值,也形成于此4、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基本格调也在上古奠定()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打破格局)先秦文学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1、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2、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5、文学传媒出现出版、讲唱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市井等各方面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新趋势,适应市民需要文学内容题材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重要地位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对人的情欲更多的肯定,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冲击3、通俗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小说最富生命力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双视觉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形态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阶段,其文学形态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文学形态。
下面将重点探讨先秦文学形态的特征。
一、诗歌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韵律和节奏为基础的文学形式。
先秦时期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楚辞》两大流派。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文学作品集合,它以古代君主的吟咏为主题,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爱情等各个方面。
而《楚辞》则是以楚国的民歌为基础,体裁更加自由,情感更加深沉。
二、散文
散文是先秦文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散乱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庄子》和《韩非子》等。
《庄子》是一部哲学性质的散文集,以幽默的笔调和寓言的形式探讨人生哲理。
而《韩非子》则是一部政治性质的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
三、其他文学形态
除了诗歌和散文之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学形态。
其中,
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人物的思想和观点。
《论语》是一部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记史类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和《春秋》等,它们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
先秦文学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对话和记史类作品等。
这些文学形态不仅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通过对这些文学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
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多的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a 刘勰认为文体起源于“五经”。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b 颜之推所论与刘勰略同,但在一些具体文体的起源上有所区别,如认为檄出于《书》而非《春秋》、奏出于《春秋》而非《书》、箴铭出于《春秋》而非《礼》,等等。
他们的观点影响很大,后世继响不绝,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所论颇有总结:“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c先秦时期的各种儒家典籍,是史官文章活动的结果。
从文体发源的角度来看,“五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源头。
作为先秦史官文章活动的集中体现,先秦史书中蕴含着数量众多的文体样式的萌芽和雏形。
有学者统计,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20篇,“原始以表末”,追溯各体文章之始,举《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之例者多达四十余处,涉及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檄移、章表、议对、书记各体,尤举《左传》一书为最多。
d 先秦史书文本中出现*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先秦史官职事与早期文体流变研究”(GD17XZW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林训涛,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广东 深圳,518060)。
a [梁]刘勰撰, [清]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页。
b [北齐]颜延之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1页。
c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d 郭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0页。
2019年第2期先秦史书文体形态与史官文体意识*林训涛[摘 要] 先秦史书出现了大量文体形态,反映出至迟到春秋时期,史官的文体意识已经成熟。
梳理这些文体形态,可以看出先秦史官文体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先秦文体形态发展的作用:一、不同年代的先秦史书反映出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形态向书面形态发展的过程;二、先秦史书的命名体现了史官的文体意识;三、先秦史书中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文体不同,亦体现出先秦史官文体意识;四、史书中不同文体的模式化标志着春秋时期文体的成熟;五、《左传》《国语》中出现了许多未见于《尚书》和《逸周书》的文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文体蓬勃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 史书 史官 文体形态 文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2-0163-06的大量文体形态,反映出至少到了春秋时期,史官的文体意识已经成熟。
先秦史书是先秦史官文章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体形态众多,兹整理并述之如次。
《尚书》中的文体形态众多。
传为孔安国所撰的《尚书序》首先提出“六体”之说:“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a孔颖达《尧典》正义:“检其此体,为例有十,一曰典,二曰谟,三曰贡,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诰,七曰训,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
”b孔颖达不仅将《尚书》“六体”增加为“十体”,而且将“十体”与《尚书》的篇目联系起来,但由于其中的一些分法历来也存在着争议,如贡、歌、征、范四体在《尚书》篇目中的对应不足等,所以后人多以“六体”来概括《尚书》的文体形态。
刘勰、颜之推将策和檄的起源也归于《尚书》。
另外,若从萌芽和雏形的角度来看,后世的章表和奏序等文体,在《尚书》中也已经出现,如《商书·伊训》和《周书·洪范》。
《伊训》是太甲即位时伊尹所献之言,语重心长而殷殷期盼,既是辅国之训,又有告君之仪,具备了后世奏议的因素。
《洪范》是箕子向武王陈述治国之要,同样是告君之辞,具备后世奏议的性质。
《逸周书》中的文体形态,有学者将之分为对问体、教令体、谏诤体、训诫体、格言体等文体,都充满训诫内容。
c若从体例来看,《逸周书》亦有不少与《尚书》相类似的文体:教诲为训,有《度训》《命训》《常训》三篇,而黄佐《六艺流别》则以为《王佩》亦为训;常法为典,有《程典》《宝典》《本典》三篇;君臣勖勉为谟,黄佐《六艺流别》以《程典》《尝麦》《岁典》《本典》《文酌》《大开武》《小开武》为谟;d晓谕劝戒为诰,黄佐以为有《商誓》《皇门》二篇;师出告诫将士为誓,有《商誓》。
《国语》之“语”本是先秦重要的文体形态之一,而《国语》中出现的文体名称也有不少,如《周语上》载邵公谏厉王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e其中,曲、书、箴、赋、诵、谏、语,都是先秦的文体。
《楚语上》载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兴废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f这里,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亦都是文体。
同样在《楚语上》中,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
’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
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
”g这段话中出现了箴、志、典、谏、书、诵等文体名称。
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中云:“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h以为檄也出自《国语》,引出《周语上》所载的“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刘勰在《铭箴》篇中举《鲁语下》孔丘论楛矢之“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和《晋语七》“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来说明《国语》中已经有了铭。
《国语》中还有其他的文体名称。
隐语,也称廋语、廋辞,如《晋语五》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命,《周语上》有“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周语中》有“单襄公论陈必亡”a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8页。
b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247页。
c罗家湘:《论教诫言语的形式问题——〈逸周书〉记言类文章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d转引自陈逢衡:《逸周书补注》,北京:中国书店,影印道光乙酉年刊本。
e [战国]左丘明撰, [三国]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页。
f [战国]左丘明撰, [三国]韦昭注:《国语》,第354-355页。
g [战国]左丘明撰, [三国]韦昭注:《国语》,第370页。
h [梁]刘勰撰, [清]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第281页。
中提到的“先王之令”。
另外如《鲁语下》有“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晋语九》有“卫庄公祷”,《楚语上》有“子囊议恭王之谥”,等等。
《左传》作为言事兼记体史书,集先秦史书之大成,其不仅著述宏大,而且众体赅备。
宋人陈骙《文则》将《左传》中的文章归为八体:“考诸左氏,摘其英华,别为八体,各系本文:一曰命,婉而当;二曰誓,谨而严;三曰盟,约而信;四曰祷,切而悫;五曰谏,和而直;六曰让,辩而正;七曰书,达而法;八曰对,美而敏。
作者观之,庶知古人之大全也。
”a陈骙以“八体”来总结《左传》文体,并且概括其各自的特点,可谓精当。
但《左传》中出现的文体远远不止此“八体”。
《文心雕龙》溯文章之始,就举到《左传》中其他的诸多文体,如《诠赋》举“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颂赞》举“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鞸”;《铭箴》举《襄公四年》魏绛引用周太史辛甲的《虞人之箴》及《宣公十二年》的楚子之箴;《诔碑》举《哀公十六年》的“孔子诔”;《谐隐》中,谐语举《宣公二年》的“宋城者讴”和《襄公四年》的“侏儒之歌”,隐语举《宣公十二年》萧国还无社向楚师求情与申叔展的对话和《哀公十三年》叔仪向鲁人乞粮的对话;《檄移》举《昭公十三年》刘献叔对叔向之问,《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之责,《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书记》举《文公十三年》绕朝赠士会之策,《文公十七年》郑国子家与赵国宣子之书,《成公七年》楚国申公巫臣遗子重、子反之书,《襄公二十四年》郑国子产谏晋国范宣子之书。
《左传》中,除了陈骙、刘勰所举之文体外,尚载有许多其他文体。
人物之间的论辩对答,如《襄公二十四年》穆叔以“三不朽”与范宣子的辩论,《昭公二十年》晏子与齐侯论和同之异,等等,可以归之为论体;《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告诸侯之辞,则是诏体;《昭公十二年》晋侯、齐侯、中行穆子的投壶辞,则是杂辞。
上节所述的论赞体也属于《左传》中出现的文体。
《左传》中的引用甚多,有诗、歌、谣、谚等,也可以看作《左传》中出现的文体。
另外,尽管先秦并未真正出现系统性的文体理论,但史官在文章活动中已经出现了关于文体的一些论述,如《尚书》的“诗言志”说,《左传》“季札观乐”的“中和之美”的诗乐理论,《国语》的观风观志,等等。
这些都是先秦史官文体意识的反映,并且影响了后世,正如李建中所说:“经、史、子、集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具有文学性特征,故寄身其中的先秦文论先天性地禀有文学性气质,并将这一气质遗传给后世批评文体。
”b梳理先秦史书中出现的文体类型及运用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史官文章活动中文体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先秦文体形态发展的作用。
第一,先秦史书反映出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形态向书面形态发展的过程。
作为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六体”体现出了仪式背景下言说的口头形态特征。
其中,“典”甲骨文作或,象双手捧册之形,《说文》:“典,五帝之书也。
”c“册”在早期社会当为神圣之物,《说文》:“符命也。
诸侯进受于王者也。
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d册是天子对于诸侯的册命,这种册命是在一定的仪式下由史官进行口头宣读,体现了仪式性的口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