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史摘要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戏剧简介500字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表演,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多种剧种。
其中,京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通过化妆、服饰、道具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京剧之外,其他的剧种也各具特色。
昆曲以唱腔婉转柔美、音乐悠扬动听而著称;豫剧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评剧则以其情感真挚、表演细腻而备受观众喜爱。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国,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中国戏剧的演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戏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
现代戏剧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艺术风格。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是中国第一部以戏剧性、戏剧观念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戏剧史著作,是高校戏剧专业重要的基础教材,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脉络、历史现状,把握中国当代戏剧发展变化的趋势走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对1949年至2000年的中国当代戏剧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状况、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该书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等荣誉。
中国戏剧文化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
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
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剧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行当大体分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
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
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
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
一般情况下,各个行当有其相对应的角色。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的古代戏剧中国的古代戏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汉代至唐代,中国古代戏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与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本文将从汉代起,概述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代戏剧汉代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点,该时期的戏剧多表现为散曲、小调和杂剧,并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
而其代表作品则是《白门飞燕》和《白门柳》,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二、魏晋南北朝戏剧魏晋南北朝时期,戏剧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戏和北曲。
南戏以琴、棋、书、画为代表,注重表演技巧和精美的服装道具;北曲以曲艺为主,以小号的演唱形式表达故事内容。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定风波》和《雁门月》,被视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瑰宝。
三、唐代大戏剧唐代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巅峰时期,大型戏剧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
唐代戏剧主要包括皮黄、儿女英雄、歌妓、北曲、韵文等多种表演形式。
而杂剧则是唐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以《汉宫秋》和《三岔口》最为著名,这些剧目不仅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情万象,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宋元戏剧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戏剧形式也渐渐变化。
宋代的戏剧以茶社、杂剧和京剧为代表。
其中茶社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创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京剧则起源于元代,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流派,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五、明清戏曲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集中在昆曲、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形式上。
其中,昆曲以其美妙的音乐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戏曲之花”。
京剧则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代表,通过演员的唱腔、舞蹈和表演,精彩地演绎了许多经典故事,如《红楼梦》和《西游记》。
总结:中国的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与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中国古代戏剧在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度的造诣,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的“颂”和“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这是戏剧的萌芽期。
2. 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戏剧逐渐从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3. 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
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
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4. 中唐以后: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5. 宋金: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6. 元代:元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7. 明清: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到了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京剧逐渐形成。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不同戏曲类型的兴衰。
本文将从古代戏曲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一种叫做“歌舞”的表演形式,它是古代戏曲的雏形。
这种表演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完整的戏剧形式,成为古代戏曲的起源。
古代戏曲经过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戏曲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这些戏曲类型在不同地区发展起来,各具特色,成为了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朝时期,戏曲表演达到了巅峰。
元朝时期,戏曲演员们开始使用脸谱来区分不同角色,这成为了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元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如《西华山》、《汉宫秋》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在传承和演出。
明清时期,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明朝时期,戏曲表演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戏曲作品的创作也更加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
清朝时期,戏曲表演进一步发展,各种戏曲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清朝时期的戏曲演员们纷纷成立了各种戏曲剧团,戏曲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中国戏剧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戏曲类型,如话剧、歌舞剧等。
这些新的戏曲类型融合了西方戏剧元素,给中国戏剧带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政府成立了戏曲学院和戏曲剧团,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演员和艺术家。
中国的戏曲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今天,中国戏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大量的戏曲演出和戏曲比赛举行。
总的来说,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的历史沿革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戏剧和舞蹈艺术一直是人们娱乐、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戏剧与舞蹈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现代表现形式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戏剧与舞蹈艺术的历史沿革。
一、戏剧与舞蹈的起源与古代发展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最早的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文物中,而最早的舞蹈形式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和宴会活动。
这些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神明的崇敬和敬畏之情的表达,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戏剧与舞蹈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仪式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戏剧与舞蹈艺术得到了各个朝代的推崇和发展。
如西汉时期的壁画和唐代的壁画中都描绘了各种舞蹈的场景,说明当时的舞蹈艺术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
二、戏剧与舞蹈的历史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逐渐走向了成熟与完善。
在唐代,戏剧演出逐渐从宫廷走向百姓,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一部分。
唐代著名的“秦腔”、“皮黄戏”、“花鼓戏”等剧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例如在明代,京剧的前身“四大徽(徽班、文班、高昌班)”便开始诞生,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随后,在清代,京剧正式形成,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戏曲剧种,并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如湖南的花鼓戏,四川的川剧等。
同时,中国的舞蹈艺术也在不同朝代发展壮大。
在宋代,宫廷舞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举行宴会时常常有宫廷舞蹈的表演。
而到了明清时期,舞蹈艺术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了多种民间舞蹈形式,如“茶山戏”、“秧歌舞”等。
三、戏剧与舞蹈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戏剧与舞蹈艺术也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近年来通过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加强舞美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使得京剧变得更为时尚与前卫。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
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
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
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推荐】余秋雨的戏剧研究学术专著中,最异突起的一本书!著名作家、昆曲研究者白先勇先生诚挚推荐!【余秋雨《中国戏剧史》内容简介】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
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
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
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
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评论】“我要大力推荐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戏剧史》。
这是研究戏剧方面最异突起的一本书,用文化人类学来检视中国的戏剧文化,犹如通史,看完之后,就会对中国的戏剧文化有整体了解。
” ——白先勇【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精彩书摘】一最初的踪影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决然无缘。
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
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
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
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
中国戏曲史略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12世纪也即我国的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散乐和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
一、先秦乐舞在我国先民的乐舞艺术中,已经萌生了后世戏曲的基因。
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能依靠后世考古文物遗存和文字产生以后古人追述的传说与神话。
原始歌舞,再现氏族采集,狩猎,农耕和战争生活,表达男女爱悦,有其实用的目的与功能。
又与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联系在一起。
1973年,在发掘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
据测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者舞姿的纹饰,每组五人共三组。
舞者体态相同,动作划一,彼此携手起舞,摇动着头饰与尾饰,仿佛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显然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动态感。
舞蹈纹饰形象所显示出的节奏、步态、动态、情趣、透露了那时歌舞已具有的观赏性,和先民对舞蹈美的鉴赏力。
先民的审美意识,正是推动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
(图片1)《尚书.尧典》记载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所记‚帝立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罄之音,以致舞百兽‛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狩猎生活的情景。
还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传说。
先民的歌舞艺术,已经具有了许多特征,主要有三点:1、对生活的再现性。
2、诗、乐、舞的综合性。
3、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
以上这些歌舞的特征,原本是歌舞艺术产生后自身的形态特征,并非为后世戏曲而设。
然而,却是戏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
传说中历代祭祀乐舞到周代被统治者们推崇,制礼作乐,整理而为‚雅乐‛,是与‚俗乐‛相对而言。
周代有‚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包括相传为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箫》等。
中国古代戏剧史摘要中国的戏剧,品类繁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门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于一体的专门艺术,而且有ー套独特的唱、念、做、打等完整的表演艺术手段。
它既不同于以歌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西方歌剧:也有别于用对话形式来抒发情感的现代话剧:更不同于以足尖舞技巧来表演的芭蕾。
当然,中国戏剧的上述四种表演艺术手段并不是ー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漫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综合其它各种艺术特点而逐渐形成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ー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ー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作为ー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
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
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先秦优戏进入奴隶社会后,歌舞被奴隶主利用,逐渐进入言廷或祭坛,成了统治阶级祭祀或娱乐的エ具.于是出现了专门“掌拔除祀上帝”的“巫”,和以歌唱或滑稽表演为职业的艺人——“优”。
由于职责和分エ的不同,"优"又可分为"倡优"、"俳化"和"怜优"等。
先秦时代的优怜们是如何从艺术活动的,由于没有专门的记载,故知之甚少。
但从一些史书的零星记载中,仍可窥见古代怜优们的ー些活动情景。
如同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插写了儿则优怜的故事。
其中的"贵马贱人"一则说:春秋时楚座王好搜罗名马。
ー天,他的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死了,于是他命令要用葬大夫的隆重礼节去葬死马。
凡是去谏阻的人,都遭到了责骂。
自此,无人敢上殿去劝说。
独有优孟不惧楚王之威,还想去阻谏。
他别出心栽,刚进殿就仰天人哭起来,庄王忙问其原因,优孟回答说:楚乃堂堂大国,只用大夫之礼葬名马,未免失义小气,不如改用葬天子之礼。
这样,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楚王贵马贱人了。
庄王听后,觉得自己做得是有点过份,于是取消厚葬死马的命令。
除此之外,还有秦国优谏始皇的扩苑囿、谏二世的漆城等。
从这些故事体现出优人擅长于用滑稽可笑的表演手段去达到劝谏君王的作用。
从优伶和巫都能比较通真地装扮或模仿一个人物或神鬼看,说明他们已疲具备了ー定的表演艺术才能。
这些模仿表演,当然还仅仅是追求模仿生活原型的肖似,算不上是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但这种模仿表演应该说已经经具备一定的戏剧美的因素,已经是ー种戏剧行为,和后来的戏剧演员的扮演某一角色,表演莱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十分接近了。
因此,王国维先生说:"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宋元戏曲考》)就是说,我们虽还不能把优、巫的表演看作是戏曲艺术形成的真正开端,但优伶和巫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戏剧演员了。
汉代百戏汉代优戏被归入散乐,最初名角抵戏,后来又称为百戏。
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它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部分。
百戏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种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组成百戏的各个基本表演单位都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和制约。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松散的联盟来进行一场表演。
随便哪几种成分凑在一起,或多或少,都可以进行演出。
这也是汉代百戏文物组合表现为流动性、随意性的原因。
真正联系百戏各因子的纽带——把它们串组为一场统一演出的,是宴乐——在酒宴中间进行娱目性的表演。
如《左传文公四年》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就是这一类表演。
我们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里常常见到浩大宴乐演出场面,正是其写照。
除此之外,百戏中假形扮饰舞蹈,把吉兽祥禽、仙女神人统统拉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五彩缤纷、飘忽迷离的神话境界,增添了百戏演出的神秘色彩和戏剧性。
如《东海黄公》,它描写了一个带有巫术性质的角斗故事。
在《西京杂记》里讲到了这个故事的本事来源:"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增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人俗用以为残,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 《东海黄公》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从黄公能念咒制服老虎起始、以黄公年老酷酒法术失灵而为虎所杀结束’有两个演员按照预定的情节发展线进行表演,其中如果有对话ー定是代言休,它已经满足了戏剧的基本要求,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ー场完整戏剧表演。
另外《东海黄公》虽仍未超出角抵竞技的范围,但它比ー般纯属角抵竞技更接近于戏剧范畴。
首先它已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其次是演员都要化装和穿戴特定的服饰。
扮黃公者,必须手持赤金刀,用红编缠头。
他的对手,必须身披虎皮,买戴老虎面與,扮成猛虎模样:博斗双方己不像角抵揉样全箱实力来平巧竞争,而是必须按照事先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来进行。
也就是说,不管你黄公有天人的能耐,最后也不得不败于老虎之口。
当然更不用裁判来裁决谁胜谁负了。
从《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我们已经能看到故事、舞蹈、化妆三者的初步纳合。
《东海黄公》的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简单,表演也失之粗糙,但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唱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
把戏曲表演的几个因素初步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魏晋由北朝的歌舞戏东汉以后,我国历史进入长期分裂、混战时期。
从三国纷争到五明十六国统治北方,再到南北朝的对時,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但又十分短暂。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战争的频繁残酷,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复杂和互相交织,以及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给广大人民造成的灾难苦痛等等,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这种混乱的局面,对我国民间的文艺,特别是戏剧艺术的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
另ー方面,在这段历史时期,又给我国各民族的大迁徒、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徙中原,与汉族人民杂居,既促进了相互的融合了解,又使南北文艺得以交流。
在戏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中原民间歌舞、角抵等相结合,创造出不少比《东海黄公》更具戏刷性质的,歌舞結合的,有故事影子和滑稽表演的小型歌舞戏。
如代面代面,或称大面,是一种有化妆,有动作,有歌舞的舞曲。
代面出于北齐,主要表演兰陵王的故事。
故事很簡单,却很有趣味: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义襄王的四儿子。
他勇猛善战,胆气过人。
但因容貌俊美而缺少威严,往往不能威慑住敌人。
于是,他用木头刻了一付狞厉可拍的面具,每逢打仗时,他身穿紫色战袍,腰束金带,手特战鞭,头戴假面具,所向披靡,勇冠三军。
齐人因此作《兰陵王入阵曲》,模拟他丄阵指挥、击刺的姿态和动作。
单从故事情节上看,《兰陵王》并不比《东海黄公》有多大的进步。
但他那精巧的假面具,"既能表现出高长恭的内心,又能比较集中地体现出当时尚武的社会气氛和英雄概念"(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推而广之,后世各种戏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赵景深《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路》)"歌舞戏中的主角,再也不是过去的神仙猛兽,而是历史人物也开始步入戏剧世界的行列,为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虽然《大面》有个性化的扮饰和一定的叙事因素,但在表演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真正接近戏剧的剧目还是《踏摇娘》。
《教坊记》记叙《踏摇娘》歌舞的源起和表演形式十分详细,转录在这里:"《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
嗜饮,酗酒,每醉,归殴其妻。
妻衔怨,诉于邻里。
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娘,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
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踏摇娘》表现ー个醉鬼殴打妻子的故事,边歌边舞,((教坊记))说它的歌舞类似于当时民间的"踏摇“形式,所以名之为《踏摇娘》。
但是其他史籍里多作《踏摇娘》,并有不同的解释,如《旧唐书音乐志》说:"《踏摇娘》生于隋末。
隋末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尝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
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
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
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
" 这里把《踏摇娘》的得名归之于妻子状摹悲戚情态的摇动身形表演.但两者对于这ー歌舞形态的记录并不矛盾,可以相得益彰。
不同的只是源起的时间不ー样,ー说为北齐,ー说为隋末,后者还点明故事发生地是河内,并说这ー歌舞戏是在河朔ー带民间开始流行的。
唐.韦拘《刘宾客嘉话录》又说"好事者乃为假面,以写其状,呼为《踏摇娘》。
"似乎《踏摇娘》的表演还戴面具,但却得不到证明。
《踏摇娘》被唐代宫廷吸收后,成为其主要歌舞剧目之一。
教坊中有"苏五奴妻张少娘善歌舞,亦姿色能弄《踏遥娘》"。
甚至连朝廷大臣工部尚书张锡也会《谈容娘舞》只是在教坊的长期演出过程中,《踏摇娘》的表演路数被逐渐改变了,所以崔令钦抱怨说:"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
"《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近代优人颇改其制,殊非旧旨也。
"《踏摇娘》在民间的表演情况,唐常非月的《咏谈容娘》诗里透露出来:"举手整花袖,翻身舞锦筵。
马围行处面,人族看场圆。
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 从诗中提供的情境推测,表演的歌舞成分已经加浓,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表现也向细腻化发展。
从以上所引述的资料来看,《踏摇娘》的表演形态已经接近后世的歌舞小戏,特别是在运用歌舞装扮等综合表演手段揭示人物心态方面达到了ー个新的层次,它不愧为唐代歌-戏的突出代表。
唐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面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我曲的标准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正式形成铺望了决定性的ー步。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进入了ー个薪新的发展阶段。
勾栏瓦舍的出现与民间曲艺的繁兴两种条件的结合,使戏曲实现了对说唱歌舞和扮演故享多种舞台手段的综合,成熟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戏曲,正式出现在中国艺术史上。
宋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商业,交通网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
北宋初期,汴京由干其水陆都会的地理位置和北宋王朝在此建都的政治原因,迅速聚集起ー百多万人口,并成为有着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水平和贸易交换条件的消费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