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戏曲的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1. 分类: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昆曲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起源:戏曲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经过演化、发展,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表演形式:戏曲是综合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器乐、戏服等元素。
演员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演剧情,通过特殊的音乐和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
4. 传承与发展:戏曲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戏曲,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5. 著名剧目:戏曲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桃花扇》等。
这些剧目在戏曲演出中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6.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表演方式、唱腔和曲调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京剧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越剧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总之,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文化。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一、国粹——京剧(一)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
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
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
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戏曲,它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戏曲有多个流派,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特色和剧目题材。
京剧是最为著名的一种流派,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通过脸谱和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
中国戏曲注重舞台表演,演员们需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唱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戏曲的表演要求演员有高度的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话剧和舞剧等现代戏剧形式。
话剧受西方戏剧的影响,注重对话和舞台剧情的展现。
舞剧则更加注重舞蹈和身体表达,通过舞蹈动作和编排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中国戏剧的剧目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学、传说、神话等各个领域。
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被广泛演出和传承。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魅力。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
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情感。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xx戏剧的起源和发生xx一、何为戏剧和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xx传奇、xx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xx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
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
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
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
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
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
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
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
《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
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
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中国戏剧戏曲的认识和了解:
悠久的历史:中国戏剧戏曲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考证,中国戏剧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而京剧、昆曲等剧种则形成于18世纪中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戏剧戏曲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通过歌舞、念白、化妆、服装、道具等手段来展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在戏剧戏曲中,演员的表演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戏剧戏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丰富的剧种和剧目:中国戏剧戏曲有数百种不同的剧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京剧、昆曲、川剧、越剧、豫剧、汉剧等。
这些剧种各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点,但都强调演员的表演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同时,中国戏剧戏曲还有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如《长恨歌》、《牡丹亭》、《玉堂春》等,这些剧目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戏剧戏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戏剧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保护和推广戏剧戏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之,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文化遗产,并通过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樊果一、何为戏剧和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
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
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
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
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
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
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
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
《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
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
”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
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
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
“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
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
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
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
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
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
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
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
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
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
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
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这时,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但剧本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之一—故事情节已蕴涵其中了,因为扮演是一种“叙事”行为,它自身就是对某事情的叙述,当一个演员扮演成外在于自己的对像时,他就转化为这个对像,他所叙述的事也是在这个对像身上发生的事,所以扮演行为的出现,意味着故事情的萌生。
因此,戏剧的四要素是建立在“扮演”基础上的,扮演是戏剧之“根”,四要素乃戏剧之“枝叶”。
二、对戏剧发生形成的概念理解。
戏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成分长期交融聚合、不断积淀创新而成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
其兴起因素不应当是单一和孤立的。
麻国钧《中国戏剧的发生》:如果我们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戏剧,戏剧,是由若干个了系统构成的一系统的整体,各个子系统如演员、行当、观众、剧场、化妆、服饰、唱曲、道白、音乐等处于彼此关联、互相交错、不可分割同时又是不断运动的构成状态中在讨论戏剧起源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着这种整体的构成状态,不能顾此失彼。
任何子系统——单一的构成因素的起源都不能替代系统——整个戏剧的起源。
戏剧也决不会从某一个子系统——单一的因系中发生,只能是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它因素而形成。
它的综合性特征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一种先天的属性。
对于戏剧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致统计如下: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
”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
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
”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
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
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
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
“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而歌八阕。
”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
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
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
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
《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
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
“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
《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
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
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
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
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
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
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
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
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候之志也。
”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