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做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孟子两章注释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4.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5.患:灾难。
6. 辟:通假字,同“避”,躲避。
7. 如使:假如8. 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9.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用的呢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只是12.勿丧:不丢掉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孟子〉二章》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常常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古诗孟子二章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b/20058。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提出仁政的思想观点。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政治活动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一、解释加点字三里之.城:的环.:围池.:古、护城河今、池塘兵革..:兵指兵器,革甲胄,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域.:限制固.:巩固。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之,占地利的城市。
威.:形容词作动词震慑道.:仁政;得道..:实行仁政;得道者..:之,到;至,极点。
...:实行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畔.:通叛,背叛;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天下顺之..:顺,归顺;之,实行仁政的君主;故.君子有不战:故,因此;二、课文理解作者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提出战争的三个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通过列举占天时,却攻城不胜的事例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作者又列举占地利却弃城而跑的事例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作者又通过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进一步论述地利不可依的道理。
然后作者又提出如何获取人和,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有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没人帮助他)。
施行仁政的好处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实行仁政的坏处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
“道”在孟子的心中代表着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张,在今天,它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
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得到人们的支持,而做不正义的事被人们反对。
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这可以用失道者寡助来形容它的处境,而中国推行和平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可以用得道者多助来形容。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文章的观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名言,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知的思想的火花,使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砺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妙论,就出自《孟子
二.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
与“栗”区别。
2注意停顿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
4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掌握重点词义如: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c“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d“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e“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再读课文。
四、讲析课文。
1、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
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实施“仁政”,从而阐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六作业
1•背诵”一、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依据书下注释,掌握字音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eˊ)
2、结合注释弄懂文意掌握重点词的翻译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举用,被选拔。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所以……”【是】指示代词:这。
【苦】原来是形容词,使……痛苦。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使……饥饿。
【空乏】资财困乏【拂】违背【乱】扰乱。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与“增”通假,增加。
【恒】常常。
【过】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作】奋起,有所作为。
【色】脸色。
【征】征验,表现。
【喻】了解。
【入】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
【死】使……委靡死亡。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4、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四、整体感知课文.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
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讨论(2)段与(1)段的关系
(a)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5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
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论点。
六
作业。
完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