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专题一学之初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加工)
- 格式:doc
- 大小:607.04 KB
- 文档页数:13
[学语文·在课下]常考易错成语练中积累一、易近义混淆成语1.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1)乡下的农人们,大部分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的生活。
(2)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敢大胆创新,只会地按旧框框写作。
(3)假若他能地读些书,他也会变成一个体面的,甚至是很有学问的人。
点拨:“安分守己”与“循规蹈矩”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前者偏重规矩老实,安于本分,不胡来,守住自己的节操;后者偏重墨守成规,不敢变易。
“按部就班”有“遵循一定的次序”的意思,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进行。
答案: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2.安之若素·随遇而安近日,年仅13岁的国乒“淡定妹”刘星池引爆网络。
在没有教练现场指导的情况下,刘星池仍能,最终大获全胜。
点拨: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相同点: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
不同点: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答案:安之若素3.八面玲珑·面面俱到(1)在《邪不压正》里,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则是完全另一个样子,小说中老成持重的长者,在电影里变成了一个、城府极深的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又极具喜剧色彩,说起台词来简直是相声演员。
(2)报告提到了各种可能导致这次偏航的因素,如通讯被切断、驾驶员手动改变航向等,可谓,但没有作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点拨: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多用在讨好别人,贬义居多。
面面俱到: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考虑得全面,褒义居多;也指考虑得太过全面,把可以或不必要的都考虑了,显得多余,笼统。
相同点:都有对各方面应付得很周到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不同点:“八面玲珑”多含贬义,偏重于处事手腕圆滑;“面面俱到”是中性词,偏重于应付得十分周到。
答案:八面玲珑面面俱到4.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1)《梦想改造家》节目组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在这里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们建造能够遮风挡雨、抵抗高原恶劣气候的营地,让他们不再。
课时53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对非连续文本的整体把握训练。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要求准确筛选与概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新高考Ⅱ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
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
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
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
2020 新高考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专题一积累与运用第08讲图文转换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二、知识建构 (2)考点1:概括图文材料信息 (3)考点2:揭示漫画主题及寓意 (6)考点3:描述徽标的内容及含义 (9)考点4:分析总结表格内容 (11)三、方法总结 (13)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考策略 (13)四、考场练兵 (13)【课标要求】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
【考查重点】综合考查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的常见题型。
一般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和观点。
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或图表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主要考点有:概括材料信息;徽标;漫画、表格等。
【主要题型】1.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图文转换考点的考查基本都是综合性学习类题目2.题干的设置文字量较大,富含信息,表述比较亲切,注意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命题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中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近年来,图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表格、漫画、徽标这几种类型,它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框架图、火车票、邮票、安全标志、路线图、流程图等各类更加贴近生活真实情境的图形成为考试的导向。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简报第4篇2008年11月11日下午,在校长办公室里,后山中学召开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会议由王钦学主任主持,所有班主任参加。
李校长也抽出时间参加会议,倾听了班主任的讨论交流。
在会上,吴家柱、赵霞、叶军三位班主任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他们认真总结实际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做法,分析深入,言辞恳切,于细微处见奉献精神,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班主任,应把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
这种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能够让学生感触得到的关爱。
农村学校,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一部分人平时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内心孤独、封闭,拒绝他人,逆反心理严重。
没有真心实意的关爱,是难以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决定了班主任应扮演多种角色,用真情感动学生,让他们觉得班主任不光是自己的良师,更像自己的父母,从这里能得到失却的爱的慰藉。
学生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班主任应为他感到高兴,并把这种喜悦之情传达给学生;一些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应告诉他,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是班上最优秀的同学,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学生生病了,返校后,送上一声轻轻的问候;学生家庭发生事故,或有亲人去世,班主任应与学生单独交谈,给予慰抚……不同角度、多种形式的关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更敬重自己的班主任了。
其次,班主任应“勤”。
勤上班级,勤与学生交谈,勤做记录,勤检查。
勤上班级,多与学生交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不了解就谈不上管理。
班主任工作头绪繁多,布置的一些事情、对学生的一些承诺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班主任勤做记录,以免失信于学生。
“勤”体现在次数上,就是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勤”体现在时间上,就是处理事情及时果断,决不拖拉;“勤”还应体现为“诲人不倦”,耐心与学生交流,不做通学生思想工作不罢休。
第三,班主任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我国自九十年代就提倡素质教育,但几千年来,“严师出高徒”、“严师如严父”等一些陈旧观念代代承传,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彻底肃清,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
课时66精准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夸尽效果知识清单(十六)艺术技巧一、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二、表现手法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三、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均见小说艺术技巧“知识清单(十二)”]四、语言艺术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掌握高考常考的艺术技巧(修辞手法、语言、描写等)。
2.在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并赏析文章所用的艺术技巧。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天津《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综合赏析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考查局部文字(句子、语段)。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2020 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之四)》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语言赏析全国Ⅲ《记忆里的光》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手法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学案七体会意图,探究构思,理解小说特征、主旨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必备知识图解】【必备知识学习】一、小说的文本特征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
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虚构性与真实性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甚至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的特质是想象、夸张、怪诞和荒谬。
小说家是专业“说谎者”。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显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
【典题赏读】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于博《黄豆飘香》)答案: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
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都是真实的。
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种类1.主要种类及特征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十精巧构思,曲笔叙事学案93——匠心独运,行文跌宕复习任务1.掌握记叙文构思的主要技巧。
2.掌握记叙文叙事曲折的技巧。
知识图要活动一记叙文构思技巧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能够吸引人的谋篇布局贵在巧设计、妙安排,关键在“巧妙”上做文章。
巧妙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正体验、深切感悟,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来源于人人心中都有但笔下皆无的独特与新颖。
(一)“片段组合式”思路导图“片段组合式”结构,是指作者根据散文主旨的需要,截取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场景、事件等,依托于时间、空间、古诗文、名言警句、数字、符号等,将材料进行串联,组合成文的结构方式。
“片段组合式”结构所选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景物描写片段,还是故事抒情片段,都要服从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片段、场景之间的人物、事物等可以不同,但其思想、情感等方面应是相通的,应共同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
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的片段组合有两种妙处:第一,既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又可以使文章疏密有致,使卷面赏心悦目;第二,简洁的片段能让读者迅速明白文章要领。
采用“片段组合式”结构的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的创作个性也往往通过对生活片段等艺术性的剪裁得以体现。
“片段组合式”常见类型:(1)时间串联法将几则材料浓缩于一日之中,如“晨曲”“午唱”“暮歌”;将材料分置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以大的时间段间隔、剪辑而成。
如环保主题的获奖作品《水》的小标题:“50年代,蓝天碧水,野花遍地”“80年代,灰天混水,鸟飞鱼走”“90年代,黑天毒水,鱼虾绝迹”。
(2)空间排列法即按不同的空间地点安排材料。
材料可按由主到次、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
如《故乡颂》采用“东”“西”“南”“北”做小标题:“东:森林世界”“西:白雪皑皑”“南:荷花飘香”“北:巨龙横卧”。
(3)情感串联法如《现代科技带来的喜怒哀乐》一文,分别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描写、组接现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学之初·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加工)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消闲式的浏览阅读,也不同于专业式的学术研读,它要求对文本精读,这种精读能力介于浏览阅读和学术研读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先输入(阅读)后输出(表达)的检索、加工能力。
据题“检索”信息,据文“加工”信息。
可以说,“检索”和“加工”是精读能力运用在高考大阅读中的“双翼”。
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检索”,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需要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并重。
一、具备“检索·加工”的意识(一)什么是“检索”和“加工”“检索”的一般意义,指从个人特定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规则寻找相关信息。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检索”,主要指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勾画文本承载的重要信息,即弄明白文本主要“写了什么”。
信息“检索”作为阅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不是勾画文本全部内容。
它如我们进图书馆,须先查找书目,而不是穷尽每一本书。
信息“检索”,是据文本搜寻重要内容,据题目搜寻承载关键信息的词句。
“加工”的一般意义,指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是对阅读“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即思考分析“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依据题目要求,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加工为“答题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规范答案。
(二)为什么要“检索”“加工”从《考试大纲》来看,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些要求通过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级来考查。
考生面对这四个层次的考题时,总感觉有一定难度,对此,便极力探寻答题的捷径。
真有捷径可走吗?可以说,解答此类题目,有千法万法,但无捷径可走。
阅读的千法万法,最终都归结到“检索·加工”法,学好“检索·加工”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高考小说阅读、散文阅读题的本质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其一,阅读试题本质特征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其二,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重要信息(答案信息)和次要信息(干扰信息)一一分割,这一分割的过程就是检索,而将检索出来的信息按题目要求整合成答案的过程就是“加工”,所以,无论何种题目,都不能脱离“检索·加工”这一过程。
二、读文时养成“检索·加工”的习惯既然“检索”“加工”对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目这么重要,我们在读文时,就要养成“检索”“加工”的好习惯。
读文时,每读完一段都要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检索——要点概括)、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加工——思考分析)。
读完全文后,再检索加工成脉络图示,概括出文章大意,彻底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了,做题也就易如反掌了。
(一)“小说”读文示范(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声电影老舍(1)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2)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3)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动身也就行了。
...那一场,所以十二点(4)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5)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6)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
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7)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
..”一气(8)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
二姐在公共场所.....“.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9)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10)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11)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先逐段检索加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标题]思考分析:读完全文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以“有声..电影”为标题?(标题的作用,见后面“后把握主旨大意”)[第(1)段]要点概括:初识二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
思考分析:①第一个主要人物(二姐)出场,揣摩其性格(浅薄无知,自以为是);②“不独”二字表明这种现象的社会普遍性;③歪解“有声”;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改换经典语句,产生幽默效果。
[第(2)段]要点概括:二姐赢钱请客看电影。
思考分析:①巧妙过渡:二姐为何从不愿去到想去开开眼?(有两个原因,请找一下)②人物大出场(作者用笔精练,一句“大请客”,人物全到齐),为下文埋下伏笔;颇具特色的人名,也有一定的幽默效果。
[第(3)段]要点概括:商定动身时间。
思考分析:两个半小时的准备,足够宽裕的时间去看电影——为下文的“磨蹭”做铺垫。
[第(4)段]要点概括:二姥姥、三舅妈和四狗子在行动描写中出场,且各耽搁了一刻钟,所以“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第(5)(6)段]要点概括:“小秃”“四姨”陆续出场,通过找小秃、扶二姥姥交待两个人物的身份(一个是小孩,一个是比二姥姥年轻、比其他人年长爱打扮的中年妇女)。
[第(4)~(6)段]思考分析:①这三段交待了一个什么问题?(磨蹭)②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打洋车讨价还价、四姨穿高跟鞋等细节能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产阶级)③这三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直白、诙谐)[第(7)段]思考分析:①注意用语:正话反说,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
②时间的准确记录和对比揭示了动身的繁复,为后面进影院进一步铺垫蓄势。
[第(8)段]要点概括:形象化的场景描写。
思考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揣摩写此段的必要性。
①生活化、真实化:行动、语言与各人身份相吻合,与看电影的真实场景相吻合。
②进一步突出“磨蹭”,突出主题(有声)。
③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
④为结尾谈论电影做铺垫。
⑤加点词句体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性格时用语的形象化、幽默化。
[第(9)段]要点概括:仍然是一个“磨蹭”,仍然是一个“有声”。
思考分析:①让座——突出本家庭的“谦恭”特点,讲究伦理纲常。
②“感化”——正话反说,讽刺幽默。
③“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夸张幽默,突出人物性格可谓“有声”之极。
[第(10)段]要点概括:从另外一个事情(咳嗽),再次引出家务话题,突出主题(有声)。
思考分析:①“想起一桩大事——”“咳嗽”,用语上有何特点?(夸张,诙谐)②“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另找家务话题,继续“有声”。
③“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继续印证人物身份和家庭地位。
[第(11)段]要点概括:看完电影回家,谈论电影。
思考分析:画线句非常巧妙,讽刺意味极浓:一是四姨没有过多掺杂上述活动,看了几眼电影,故记住了几个镜头;二是由于大家的喧闹,看电影只看到几点“影”,没听到“声”。
结尾回扣主题(有声)——妙哉![再理清文章脉络][后把握主旨大意]本文以“看电影的过程”为明线,以“有声”为暗线,主要写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事情。
重点写看电影前、中、后一家人的言行举止:全家人动身去看电影,历经种种烦琐准备;终于到了电影院,先是为一个座位问题而纠缠不清,后是为二姥姥将来的后事而喋喋不休;到了最后,大家对于什么是“有声电影”其实根本没有概念,却还“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