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27
长方形的周长知识精讲1.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用字母表示为C=(a+b)×2。
(其中C表示周长,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名师点睛1.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方法1: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直接求。
(求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和)方法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求两条长的和,再求两条宽的和,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方法3:根据公式直接求。
例一个长方形的长为2 cm,宽为4 cm,求它的周长。
方法1:周长为4+2+4+2=12(cm)。
方法2:两条长的和为4+4=8,两条宽的和为2+2=4,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8+4=12。
方法3:周长为(4+2)×2=12。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一条边的长度(长或宽),求另一条边长度的方法方法1: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和特征直接求。
(长方形的周长是4条边的长度和,且长方形对边相等)方法2:逆用长方形周长公式C=(a+b)×2来求。
例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2,它的长是4,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方法1:两条宽的长是12-4-4=4,一条宽的长度是4÷2=2。
方法2:长+宽=12÷2=6,宽=6-长=6-4=2。
3.求长方形周长的注意事项(1)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长和宽的长度。
(2)由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接成新的长方形时,有两种拼接方式,横向拼接(宽不变)、纵向拼接(长不变)。
(3)靠着物体一边围长方形,算周长时是三条边的长度和。
(靠着物体的一边长度不计)典型例题例1 求下图中长方形的周长。
解析: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或周长计算公式直接求解。
方法一3+1+3+1=8(cm)方法二3×2+1×2=8(cm)方法三(3+1)×2=8(cm)答案:8cm。
例2 把两个长4cm、宽1cm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析把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有两种拼法:一种是横向拼接,一种是纵向拼接。
长方形的周长
1.计算下面个图形的周长。
7米 26厘米
厘米
2.把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对折后剪成两个相等的小长方形。
(1)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贝贝用一条彩绳,刚好能围成一个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她想用这条彩绳围成一个宽是9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四
1.填空。
(1)封闭图形()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米,宽是3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2.判断。
(1)正方形的周长比长方形的周长短。
()
(2)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不变,周长增加12厘米。
()
3.小明家有一扇正方形玻璃窗,边长是12分米,爸爸要在它的四周围一圈密封条,一共需要多少分米密封条?
答案:
1. 7×4=28(米)(26+14)×2=80(厘米)
2.(1)8×4=32(厘米)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
(2)8÷2=4(厘米)(8+4)×2=24(厘米)
答: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3. 15×4=60(厘米) 60÷2-9=21(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1厘米。
答案:
1.
(1)一周(2)14 (3)16
2.
(1)×
(2)×
3. 12×4=48(分米)
答:一共需要48分米密封条。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周长的定义2.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3. 长方形周长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方形周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进行验证。
4. 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周长的定义2.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3. 长方形周长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形的周长2. 提高题:计算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比值3. 拓展题:探究其他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长方形周长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02X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的周长教案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主体只有手脑并用,全部身心真正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才能使媒体所输送的信息、吸取、消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的周长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的周长教案1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片大树叶,你们爱好吗?(爱好)一只小蚂蚁也非常爱好这片树叶,(拿小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片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视察,看看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视察,你们发觉了什么?(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一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一周的问题。
(板书:一周)二、动手实践,感悟周长1、摸一摸(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挑选一片你最爱好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一摸它的边线。
(2)学生进行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一周的?(4)学生展现,(边说边摸)。
2、描一描(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一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描一描吧!(2)学生进行描树叶活动。
描完之后,同桌相互看看漂亮吗?(3)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这片大树叶的一周呢?(找一位学生到前面描树叶模型的一周)。
你能不能告知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生用手指着,说出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
)拿下树叶模型,大家看漂亮吗?(4)你们和他描的一样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找一位同学再来描一描,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是吗?3、找一找(1)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面?同桌之间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计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的周长问题导入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
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教材48页下面例题)过程讲解1.理解题意要想围成的长方形蔬菜园一面靠墙,有两种围法:一种是其中1条长边靠墙,另一种是其中1条宽边靠墙。
2.解决问题围法一长边靠墙。
如图:(1)方法分析:围成的长方形蔬菜园1条边靠墙,因此所需的围栏只有3条边,即2条宽边和1条长边。
(2)正确解答:4×2+6=14(米)围法二宽边靠墙。
如图:(1)方法分析:围成的长方形蔬菜园所需的围栏是2条长边和1条宽边。
(2)正确解答:6×2+4=16(米)答:有两种围法,长边靠墙需要14米围栏,宽边靠墙需要16米围栏。
归纳总结1.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有两种情况:(l)长边靠墙;(2)宽边靠墙。
2.围成的两种长方形,宽边靠墙比长边靠墙所需的围栏多。
误区警示慧眼识真知,错误巧规避!【误区一】求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8×2=16(分米)5×2=10(分米)错解分析此题错在只计算了2个长和2个宽各自的总长度,没有将这两个结果相加。
错解改正8×2+5×2=26(分米)或(8+5)×2=26(分米)温馨提示 长方形有2个长和2个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长方形4条边的总和,不能有遗漏。
【误区二】 计算右面正方形的周长。
(单位:厘米)3×3=9(厘米)错解分析 此题错把正方形的周长算成边长乘边长了。
3错解改正 3×4=12(厘米)温馨提示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误区三】 右面的大正方形被分割成了4个小正方形,请计算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单位:厘米)8×4÷4=8(厘米)错解分析 误以为将大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就得到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实际得到的是一个小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
错解改正 8÷2×4=16(厘米) 温馨提示 8正方形有4条边,求周长时一定要计算出4条边的总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2 长方形的周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5.2 长方形的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计算长方形周长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忽略对边的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计算长方形周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正确计算长方形周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物体的周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长方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方形周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计算方法。
3.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强调对边长度的相加。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测量长方形物体的周长,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长方形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但是,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长方形的模板、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长方形周长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围成一个正方形的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或宽),求宽(或长)
问题导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是2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过程讲解
1.明确解题思路
依据已知条件,理清周长与长和宽的关系,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逆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解决问题
方法一已知周长和长,求宽。
可以这样考虑:长方形的周长是由2个长和2个宽组成的,用周长减去2个长,就剩下2个宽,然后除以2就求得1个宽。
如图:
(60-20×2)÷2=10(厘米)
方法二长方形的4条边可以平均分成2组,每组是1个长和1个宽,减去1个长就求得1个宽。
如图:
60÷2-20=10(厘米)
答:宽是10厘米。
归纳总结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时,可以用“长=(周长一宽×2)÷2”或“长=周长÷2-宽”来计算。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时,可以用“宽=(周长一长×2)÷2”或“宽=周长÷2一长”来计算。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形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量与长度”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和图形的知识,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但是,对于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形卡片、直尺、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卡片,一把直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如动物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形物体(如长方形笼子、长方形湖面等)。
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的特征,如长和宽,并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教案设计(精编)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长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形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属性;2.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运用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学会通过计算长方形的边数、宽度及周长值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对学生来说,学习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容易出现混淆。
2. 对于实际的问题来说,学生也会遇到拆分与综合的操作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了解长方形的概念,四个角的边长相等,宽度的边长相等;2.准备好有关长方形的教学资料,画笔、白板或小黑板等教具。
(二)教学开始1.课前导入:让学生用画笔画出长方形,让学生明确其边长及宽度,用白板或小黑板让学生认识其形状特征,并鼓励学生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重新思考,提出更高层次的探究问题:当长方形的边数及宽度不太共现时,如何计算出其周长,3.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了解:通过其宽度的一边和边数的长度的乘积,加上宽度的边数和边数的长度的乘积可以得出长方形的周长,4.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拿起画笔,实际的画出长方形,计算出其周长,进行实际的练习,巩固学生数学技能。
5.加深理解: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和讨论计算长方形周长问题,针对特殊情况作出应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六、教学结束1.分组交流练习,学习能力的检验;2.总结课堂讨论;3.用大白板写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七、板书设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宽+长×宽 = 长方形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长方形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周长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周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周长,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形模型、正方形模型、直尺、绳子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长方形模型、正方形模型、直尺、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物品,如课本、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长方形物品的周长是多少吗?”引发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长方形模型,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编写说明本节课主要探索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标题为“长方形周长”,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把正方形周长作为特殊的长方形来呈现,根据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是不出现周长的计算公式,教科书中呈现的多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周长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量一量,算出右面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思考过程:一是量出4条边长度再加起来;二是分别量出长和宽,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三是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现策略的多样化。
·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量一量,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呈现的形式与上一个问题类似,突出思考的过程:一是4条边长加起来;二是边长乘4。
同样是体现了计算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从中体会正方形其实是特殊的长方形。
·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笑笑的话语直接给出了计算一般图形周长通用的方法;淘气则是根据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科书没有用公式的形式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