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基础理论场地地形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一)场地:狭义基地内的室外场地广义基地内一个整体的系统基地中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等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二)场地构成要素1.建筑物、构筑物2.交通设施3.室外活动设施4. 绿化环境景观设施5.工程系统(三)场地类型的划分1.按使用特征划分为: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2.按地形条件划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四)场地设计概念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五)场地设计工作的目的1、达到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组织2、使场地中的各项内容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用地的效益。
(六)场地设计的内容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七)场地设计原则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注意与环境保护、考虑可持续发展①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②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④技术经济合理⑤满足规范要求⑥满足交通组织要求⑦竖向布置合理⑧管线综合合理⑨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八)场地设计的表达方法等高线法标高控制法坡面法方格网法(九)场地设计的依据①工程项目的依据②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十)东西不同的场地处理观念1、基本观念东: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谦让。
(天人合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西:人工建造对自然的超越2、基地条件东: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场地处理上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
西:强调对基地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基地上的倾向。
3、场地要素东:重视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部分,重视场地中各组成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调建筑物。
西: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场地中的其他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场地设计的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场地的使用效果和观感。
地形地貌设计需要考虑场地的坡度、高低起伏、水流等因素,以及地形地貌对场地的防护和安全性的影响。
2. 绿化设计:绿化是场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绿化设计可
以增加场地的美观度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可以提高场地的环保性和空气质量。
绿化设计需要考虑植株的种类、布局、密度、生长周期等因素。
3. 设施设备设计:设施设备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
包括场地的建筑、设备、器材等,直接影响着场地的功能、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设施设备设计需要考虑场地的使用需求、人流量、安全要求等因素。
4. 材料选择与处理:材料选择与处理是场地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效果和特点,需要根据场地的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处理。
材料选择与处理包括场地的硬质材料、软质材料和装饰材料等。
5.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为场
地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场地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
照明设计需要考虑场地的使用需求、照明方式、照明灯具等因素。
以上就是场地设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场地更加美观、实用和安全。
- 1 -。
公园景观建设中的地形地貌设计技巧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宝地,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在公园建设中,地形地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地貌理论、设计要点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介绍公园景观建设中的地形地貌设计技巧。
一、地貌理论1.地形构成和形态特征地形构成包括地形元素、地形形态和地貌系统三个方面。
在公园设计中,地形元素指的是山脉、丘陵、峡谷、平原等自然地形成分;地形形态则是指地形成因和地形形态特点,例如水文地貌、风化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貌系统则是指各个地形要素及其相互联系。
2.地形可塑性地形可塑性指的是地形元素在设计中能否被刻画、塑造、利用。
在公园设计中,地形可塑性越大,设计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宽广,创作自由度也就越大。
3.地形与景观的统一地形造就了景观,而景观也能改变地形。
在公园景观建设中,必须将地形和景观紧密结合,使之相互协调、融会贯通,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构成要素。
二、设计要点1.根据公园用途和特点确定设计主题不同的公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根据其功能和空间特点,确定公园的主题和设计重点,才能形成独特的地形与景观组合。
2.地形要素赋予功能地形要素可以为公园提供多种功能和使用价值。
在设计中,可以给公园中的地形要素赋予一些功能,例如丘陵可以成为观景台,湖泊可以被利用为休闲娱乐区,山谷可以作为开展户外运动的场地等。
3.地形要素的艺术表现在公园景观建设中,地形要素的艺术表现对于整个公园场所的形象和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者应该注重地形要素的线条和形态特征,使之更具流畅性和艺术感。
4.实现景观与地形的融合景观与地形融合是公园建设中非常关键的设计环节。
设计者应该通过活水、花坛、假山、石墙等方式,让公园景观与地形相互融合,让自然与人工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三、案例分析1.北京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依山而建,沿着山脉的缓坡向上延伸,地势渐高。
整个公园以自然山林为基础,将山区的溶洞、山涧、江河、湿地、植物和各类野生动物纳入公园中,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一)场地:狭义基地内的室外场地广义基地内一个整体的系统基地中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如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等绿化及环境景观设施和工程系统等(二)场地构成要素1.建筑物、构筑物2.交通设施3.室外活动设施4. 绿化环境景观设施5.工程系统(三)场地类型的划分1.按使用特征划分为:工业建设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2.按地形条件划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四)场地设计概念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五)场地设计工作的目的1、达到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组织2、使场地中的各项内容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用地的效益。
(六)场地设计的内容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七)场地设计原则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注意与环境保护、考虑可持续发展①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②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④技术经济合理⑤满足规范要求⑥满足交通组织要求⑦竖向布置合理⑧管线综合合理⑨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八)场地设计的表达方法等高线法标高控制法坡面法方格网法(九)场地设计的依据①工程项目的依据②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十)东西不同的场地处理观念1、基本观念东: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谦让。
(天人合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西:人工建造对自然的超越2、基地条件东: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场地处理上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
西:强调对基地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基地上的倾向。
3、场地要素东:重视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部分,重视场地中各组成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调建筑物。
西: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场地中的其他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637 •1I-Design 发表于2013-01-07 22: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一、地形条件1.布局地形的形态往往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如河谷地带。
水网地区等,将导致总体布局呈线状结构。
地形的起伏有利于形成生动的空间和变化丰富的建筑轮廓线。
2.竖向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的高差,是场地设计中对不同高程的利用、竖向空间及景观组织和地面排水及防洪水等方面考虑的重要依据。
3.小气候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布置建筑、绿地等设施。
如在山地利用向阳坡面布置居住建筑,可获得良好的日照等。
4.坡度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地面坡度,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在项目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上,需了解的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见表l-2-1。
二、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及投资量和建设进度,因此,场地设计必须考虑建设项目对地基承力和地层稳定性的要求。
建筑物对土壤允许承载力的要求如下: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
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
同时,场地内的项目建设一般不应位于地下矿藏上面,或有崩塌、滑坡、断层、岩溶等地段。
以下是几种不良的地质现象及其防预措施: 1.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冲沟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
前者指植树、植草皮、封山育林等工作;后者为斜坡上作鱼鳞坑、梯田、开辟排水渠道或填土以及修筑沟底工程等。
2.崩塌崩塌是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如图1-2-1所示)。
对于可能出现小型崩塌的地带,应实施加固防治措施。
3.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震动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如图1-2-2所示)。
园林设计中的场地分析与规划在园林设计中,场地的分析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场地的综合评估和合理规划,能够保证园林设计的成功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园林设计中的场地分析与规划进行探讨。
一、场地分析场地分析是园林设计的第一步,通过对场地条件的全面了解与评估,设计师能够合理地利用场地资源,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需求与期待。
1. 地形分析地形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设计师需要了解场地的起伏、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并结合场地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场地地势平坦,可以考虑创造一些地形起伏,增加景观层次感。
如果场地附近有河流或湖泊,可以利用水体资源进行景观塑造。
2. 土壤分析土壤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基础条件。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和景观营造有不同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对场地土壤进行分析,了解其肥力、质地、排水情况等因素,并结合植物选择和景观功能进行合理规划。
3. 气候分析气候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选择和景观布局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设计师需要分析场地的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等,从而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和进行景观布局。
4. 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是园林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
设计师需要了解场地所处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生态系统平衡等。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护现有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规划设计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师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确保园林设计与场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1. 空间布局根据场地特点和功能需求,设计师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利用场地的大小、形状及地形特点,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并确定景观元素的布置。
例如,可以将开放式草坪用于人们休闲娱乐,定制特色花坛用于美化环境。
2. 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特点、气候条件和需要的功能进行植物配置。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植物,根据其高度、生长速度、颜色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创造出美观、生态、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前期设计与场地设计知识点前期设计是指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为整体设计项目做出合理准备的阶段。
它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和要点,包括场地勘测、需求分析、设计目标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前期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必要知识。
一、场地勘测在进行任何设计项目之前,了解和熟悉场地的基本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场地勘测是指通过各种调查和测量手段,对设计项目所涉及的场地进行详尽的了解与评估。
在场地勘测中,设计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 场地大小与形状:确定场地的实际面积和形状,以便在后续设计中合理布局空间。
2. 地形地势:调查地面高低差、地理特点、植被类型等,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土壤与地质:了解场地土壤的性质与质量,以及地质条件的稳定性,以便在设计中考虑相应的地基和基础工程措施。
4. 环境要素:评估场地周边的环境要素,如交通状况、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这些也会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实施产生影响。
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对使用者、业主或利益相关方需求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以明确设计项目的功能和目标。
在前期设计中,需求分析至关重要,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功能需求:明确设计项目所需实现的具体功能,如办公楼需要提供办公空间、会议室、公共设施等。
2. 空间需求:根据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空间的大小、布局等,如办公楼需要合理规划工位、会议室和通道等。
3. 安全需求:评估使用者在设计项目中的安全性需求,如消防通道、应急疏散等。
4. 美观需求:考虑到设计项目的外观与观感,如建筑风格、材料选择等,确保设计能够符合审美要求。
三、设计目标设计目标是前期设计的关键,它是指在前期设计阶段确定的、为整体设计所制定的准则和目标。
设计目标的制定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明确设计的方向和重点,确保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目标:1. 功能性:确保设计项目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2. 可行性:设计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场地设计作图知识点场地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功能需求,将具体的场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在场地设计过程中,作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将设计理念和构思转化为可视化的表达工具。
对于场地设计师来说,掌握一定的作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场地设计作图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平面图设计平面图是场地设计中最基础的图表之一,它以俯视的方式展示场地的整体布局和分区。
平面图上通常包括场地的地形、道路、建筑物、绿化和其他景观要素等。
在设计平面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比例尺:平面图需要准确地反映实际场地的比例关系,因此在设计时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以确保图纸上的距离与实际场地的距离相符。
2. 图例: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平面图中需要标注清楚各个要素的符号和含义。
图例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文字说明,使人一目了然。
3. 尺寸标注:对于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或景观要素,需要标注其准确的尺寸和位置,以便施工人员可以按图施工。
二、剖面图设计剖面图是对场地纵向截面进行展示的图表,它可以显示出场地的高差变化和不同层次的布局。
在设计剖面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截面选择:根据设计需求和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面位置,并在图中标注清楚。
2. 高差标注:对于图中的高差变化,需要通过标注刻度、箭头或其他方式来表示。
确保高差的表达准确清晰。
3. 线条表现:剖面图中的线条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展现出场地的垂直变化。
可以使用不同线型或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体或层次。
三、透视图设计透视图是对场地的立体表现,能够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场地的外观和空间感。
在设计透视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视角选择:选择合适的透视视角,使得整个场地的空间结构能够得到很好地展示。
2. 比例处理:透视图需要准确地反映出场地的比例关系,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注意透视点和透视比例。
3. 材质效果:透视图可以通过添加材质、光影等效果来增加真实感和层次感。
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光照效果,使图像更加生动。
园林场地分析与利用的实用方法概述园林场地分析与利用是园林设计和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场地特征、环境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的全面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园林设计师和规划师更好地进行场地分析和利用。
一、场地特征分析1. 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是园林场地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对设计和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场地的高低起伏、坡度、水流情况等,进而决定场地的布局和景观的设置。
2. 植被分析植被是园林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加场地的美观性,还能够提供防风、保护生态等功能。
通过对场地的植被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植被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为后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3. 建筑物分析建筑物是园林场地的重要背景,它与园林景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场地的建筑物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建筑物的风格、布局和历史背景,为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参考。
二、环境条件分析1. 光照条件分析照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日照时间、阴影覆盖情况等,从而合理安排植物的种植位置和景观的布局。
2. 水资源分析水资源是园林场地设计和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通过对场地的水资源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水源、水质和水量等情况,为水景设计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 空气质量分析空气质量是园林场地设计和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场地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风向风速等情况,为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三、人文因素分析1. 社会文化分析社会文化是园林场地设计和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场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为景观设计和规划提供参考。
2. 使用需求分析使用需求是园林场地设计和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场地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为景观设计和规划提供指导。
3. 可持续性分析持续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场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情况,为生态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依据。
场地设计复习资料(经典)场地设计一.名词解释(12分3~4个)场地:狭义: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
广义: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地形:基地的形态基础,基地总体的坡地情况,地势走向变化的情况,各处地势的起伏的大小是基地有形的、可见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形态的基本特征。
地貌:指基地的表面情况,它是由基地的表面构成元素及各元素的形态和所占的比例决定。
基地:当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工程项目总体的用地后,就称为基地。
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用地分界线.建筑红线: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容积率:基地内多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之和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二.填空(20分规范)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1通路的间距不应大于160m。
2长度超过35m的近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3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据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5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6据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7据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入口不应小于20m。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 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2)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
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
3)沿街应设连同街道和内院的人行横道,间距不宜超过80m.4)尽头是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5×15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之间距离不宜超过80m;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4米,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大于5米,尽头是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5m×15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8×18.4。
场地设计知识点总结场地设计是指将一个特定区域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功能。
无论是公共场所、商业区、居住区还是休闲娱乐区,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空间。
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人口流动、建筑结构等等。
本文将总结场地设计的各种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场地调查和分析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现有场地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场地的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周边环境等因素。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场地的特点和潜在问题,从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场地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条件:了解场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土地利用状况等,这些信息对于设计师选择合适的设计手法和材料有着重要意义。
2. 社会经济情况:了解场地周边的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商业活动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设计师分析场地的功能需求和使用人群。
3. 环境影响:了解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气候状况、水资源、土地利用等,这些信息对于设计师进行环境评估和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
4. 设施设备情况:了解场地现有的设施设备状况,包括供水、供电、排水等,确保设计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二、场地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场地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场地的最佳利用和使用。
在场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场地的功能需求、空间布局、景观设计等因素。
以下是场地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 功能需求分析:根据场地的使用需求,明确确定场地的主要功能,包括商业、公共、居住等,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场地的实际需求。
2. 空间布局设计: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场地的各个功能区域,包括道路、建筑、绿化、停车等,以实现场地的最佳空间利用。
3. 景观设计: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美化场地的环境,提升场地的形象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场地。
建筑场地设计的构成要素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要素:1. 场地特征:这包括场地的地形、土质、植被以及气候条件等。
场地特征对建筑物的定位和设计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地形的高低决定了建筑物的层次和景观配置,气候条件则决定了建筑物的能耗和通风需求等。
2. 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将不同功能区域有机地组织在场地中的过程。
这包括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室外空间的配置。
好的空间规划能够提供舒适、流畅的使用体验,并满足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
3. 设计准则和法规:在场地设计中,需考虑到适用的设计准则和法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安全、环保等相关方面的要求。
这些准则和法规对建筑物的高度、容积率、停车位需求、消防通道等方面有具体要求,设计时需遵守相关规定。
4. 道路和交通:场地设计需要考虑到周边道路和交通情况。
合理的道路设计可以确保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包括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停车位的设置以及交通设施的配置等。
5. 绿化和景观:绿化和景观是场地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
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场地的品质和形象,为使用者创造宜人的环境。
绿化设计方面,可以考虑植被的选择、种植方式、景观照明等。
6. 可持续性考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场地设计中,可以考虑能源利用、雨水收集、废物管理和可再生材料使用等方面的策略,以减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
7. 历史和文化因素:某些场地可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在场地设计中需要考虑保护和继承这些特征。
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设计文化纪念物或集成当地文化元素等方式,使场地设计具有独特的特色和意义。
以上是场地设计的构成要素的简要介绍,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可以促使设计师创造出与场地最匹配的建筑物和环境。
请注意,具体的场地设计要素会根据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建筑方案地形分析地形分析是建筑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供有关场地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的信息,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地形分析是制定合理方案和选择合适建筑形式的基础。
本文将从地势、地形、水文等方面进行地形分析,以帮助建筑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并利用场地的地理特点。
首先,地势是地形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势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视觉效果、通风和采光等方面。
通过分析场地的地势,设计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优势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场地地势较高时,可以选择建造高层建筑以扩大视野和利用地势的开放感;而当场地地势较低时,则可以利用地势的遮挡效果来保护建筑物免受外界干扰。
其次,地形是地形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地形可以影响到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空间划分和围护结构的设计等方面。
通过对地形的分析,设计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与地形相协调,并适应场地的特点。
例如,当场地地势起伏较大时,可以选择利用地形的高低差来进行分层设计,使建筑与地形相契合;当场地地形平缓时,则可以选择更加简洁和规则的建筑形式,以适应场地的特点。
此外,水文也是地形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文条件可以影响到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排水和供水系统的规划等方面。
通过对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建筑材料,以便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功能。
例如,当场地存在较多的地下水或洪水倾向时,建筑设计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地下水对建筑物的侵蚀和破坏;而当场地缺水或水源稀缺时,则需要加强对供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综上所述,地形分析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地势、地形和水文等方面的分析,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场地的地理特点,并结合建筑的功能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因此,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地形分析,以保证建筑物与场地的协调和有效利用场地的优势。
场地的地理特征场地边界由规划部门根据地形图上标明的坐标确定,而地形图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场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因此,对于与场地边界及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几个元素如地形图、坐标、高程、等高线等,必须有清晰的概念。
一地形图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面上的地形(如平原、丘陵等)和地物(如建筑、道路等)通过现场测量并结合其他辅助技术手段绘制而成的。
地形图的比例尺,是图上一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一段实际长度的比值。
区域地形图常用1/5001/10000比例尺,总图常用1/500-1/1000比例尺。
在进行场地选择和场地设计时,可以使用1/5000比例尺的区域地形图或1/500-1/1000比例尺的场地地形图。
地形图上用以表示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物的特征符号也叫图例。
地形图的主要图例有地物符号、地形符号和注记符号三大类,不能相互混淆。
二方向与坐标地形图的方向通常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形图上任意一点的定位,是以坐标网的方式进行的。
坐标忘又分为基本控制大地坐标网和独立坐标网。
坐标网一般以纵轴为X轴,表示南北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北方,坐标网以横轴为Y轴,表示东西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东方。
三高程地形图是用高程(或标高)和等高线来表示地势起伏的。
所谓高程,就是以大地水准面(如青岛平均海平面)做零点起算到地面上一点的铅锤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采用测量点与任意假定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叫相对高程。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它是以青岛验朝站自1953-1977年长期观测记录黄海海水面的高度变化,取其平均值确定为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其高程为零),并以此为基准测算全国各地的高程,故将与此相对应的高程系统称为黄海高程系(也称绝对标高),而将与相对高程相对应的高程系统称为假定高程系。
四等高线等高线是把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在图上连接起来而画成的线,即同一等高线上个点的高程都相等,一般情况下,等高线应是一条闭合曲线。
建筑场地设计知识点建筑场地设计是建筑项目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作用是为建筑物提供一个适宜的基础,并实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在进行建筑场地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土地条件、气候状况、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等。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建筑场地设计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地条件分析在进行建筑场地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土地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土壤质地、承载力、地下水位等因素。
通过对土地条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式等。
二、气候状况考虑建筑场地设计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地区,我们需要考虑采取保温措施;在高温地区,我们需要考虑通风和降温的设计。
三、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对建筑场地设计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场地的地势起伏、坡度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到建筑物的布局、施工方式等。
四、周边环境协调建筑场地设计还需要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
我们需要考虑场地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以及是否有植被等因素。
为了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我们可能需要进行景观设计、交通组织设计等。
五、人文因素考虑建筑场地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人文因素。
我们需要了解场地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等,并在设计中进行融合。
这样可以使建筑物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六、可持续发展设计在进行建筑场地设计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设计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等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
通过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建筑场地设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土地条件、气候状况、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人文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成功进行建筑场地设计所必备的知识。
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以实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场地的地理特征
场地边界由规划部门根据地形图上标明的坐标确定,而地形图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场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因此,对于与场地边界及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几个元素如地形图、坐标、高程、等高线等,必须有清晰的概念。
一地形图
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面上的地形(如平原、丘陵等)和地物(如建筑、道路等)通过现场测量并结合其他辅助技术手段绘制而成的。
地形图的比例尺,是图上一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一段实际长度的比值。
区域地形图常用1/5001/10000比例尺,总图常用1/500-1/1000比例尺。
在进行场地选择和场地设计时,可以使用1/5000比例尺的区域地形图或1/500-1/1000比例尺的场地地形图。
地形图上用以表示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物的特征符号也叫图例。
地形图的主要图例有地物符号、地形符号和注记符号三大类,不能相互混淆。
二方向与坐标
地形图的方向通常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形图上任意一点的定位,是以坐标网的方式进行的。
坐标忘又分为基本控制大地坐标网和独立坐标网。
坐标网一般以纵轴为X轴,表示南北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北方,坐标网以横轴为Y轴,表示东西方向的坐标,其值大的一端表示东方。
三高程
地形图是用高程(或标高)和等高线来表示地势起伏的。
所谓高程,就是以大地水准面(如青岛平均海平面)做零点起算到地面上一点的铅锤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采用测量点与任意假定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叫相对高程。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它是以青岛验朝站自1953-1977年长期观测记录黄海海水面的高度变化,取其平均值确定为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其高程为零),并以此为基准测算全国各地的高程,故将与此相对应的高程系统称为黄海高程系
(也称绝对标高),而将与相对高程相对应的高程系统称为假定高程系。
四等高线
等高线是把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在图上连接起来而画成的线,即同一等高线上个点的高程都相等,一般情况下,等高线应是一条闭合曲线。
利用等高线可以把地面加以图纸化描述,在建筑或景观规划中,以等高线为地图进行规划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叫做高线间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在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而等高线间距是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的,且等高线间距与地面坡度成反比。
地形图上采用多大的等高距一般取决于地形坡度和图纸比例,一般比例越大或地形起伏越小采用等高距越小,反之则采用较大等高距。
一般1/500、1/1000地形图上常用1m高的等高距。
五用登高线表示的几种典型地形
地球表面的起伏相差很大,通常将其分为平原和高地两大类。
凡地面起伏不大,大多数坡度在2度以内的地区称为平原(或平地)。
高地又分为丘陵、山地和高山地。
其地面坡度多数在2度-6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丘陵地;其地面坡度多数在6度-15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陡坡地(或山地);其地面坡度大多数大于25度称为高山地。
(一)山头与洼地
山头与洼地的等高线皆是一组闭合曲线;在地形图上区分山头或洼地的准则是;凡是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大于外围者为山头,小于外围者为洼地。
如果等高线上没有高程注记,则常用示坡线表示。
示坡线就是一条垂直与等高线而指向下坡滑方向的细短线。
(二)山脊与山谷
山脊是顺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
山脊上相邻的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山脊线。
山脊的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山谷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
贯穿山谷量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
山谷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山脊附近的雨水必然以山脊为分界线,分别流向山脊的两侧。
因此,山脊线又称为分水线。
而在山谷中,雨水必然由两例山坡流向山谷底,集中到山谷线而向下
流。
因此,山谷线又称为集水线。
(三)鞍部
鞍部是由两个山顶之间呈鞍形的部位,鞍部往往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方。
鞍部等高线的特点是在一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两个小的闭合曲线。
(四)其他地形
其他几种地形:挡土墙、峭壁、土坎、填控边坡。
日照
一、日照间距系数
即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高的比值。
日照间距D=(H-H1)/tanh
H----前栋房屋北檐口至地面的高度。
H1---后栋房屋底层窗台至地面的高度
日照间距系数=D/H
二、日照间距折减系数
日照间距在不同方向上可以折减,如下
方位0-15度15-30度30-45度45-60度>60度
折减系数1.0L0.9L0.8L0.9L0.95L
三、日照百分率
1、日照时数:指地面上实际受到日光照射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表示,可以日、月或年为测量期限。
一般与当地纬度、气候条件有关。
2、日照百分率:指某一段时间(一年或一日)内,实际日照时数占太阳的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可照时数是从日出到日落,太阳可照射到地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