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计算机工程技术初步训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在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计算机技术应用及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原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95学分。
其中:通识课43学分、学科基础课73.5学分、专业课2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40.5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五、培养措施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篇模版)第一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对计算机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型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2、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网页制作、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
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1)、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③.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3)、专业互补性知识①.了解人口、法律、资源与环保等方面的知识;②.了解创业、立业与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③.了解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n-Teacher Preparation)一、专业定位与方向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已有5 0多年的历程, 经历了初创、发展和高速发展几个时期,形成了多层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教育体系,专业的办学单位和在校学生人数也随着专业的发展快速增长。
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已经过了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师资团队和规范的教学实践体系。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加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随着我国经济及I T产业的发展,单一的人才规格已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未来几年内的重点是根据新的形势调整教育内容,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不断充实新技术,注重专业实践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和软硬件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在科研部门、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学研究、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 学制:4年, 学生可在3—6年完成学业。
(二) 毕业标准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准予毕业。
(三) 授予学位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评定工作细则》要求,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 人才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化意识。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学科,它贯穿于社会信
息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在不断走向深入中。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特殊性,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论述了加强师资和就业培养,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的科研研究,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培养;就业培养;教学方法;科研
研究
Abstract
一、师资培养
1、招聘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具
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优秀师资力量,既让师资团队素质更优,也能满足企业
实习和毕业实践的需求。
2、定期举办专业讲座,邀请行业大咖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讲,为本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3、强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学术视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
学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 学科门类:工学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运维部署、大数据可视化的能力,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一)素质要求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2.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与创业意识。
3.能够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大数据行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行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大数据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可行的建议或措施。
5..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知识要求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大数据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大数据应用系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能力要求1.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大数据领域的基本原理及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实验分析、工程推理、数学建模、工程经验提炼等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实施,以获得有效结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德育方面热爱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全局观念、法治观念和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智育方面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软硬件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软件)一、专业概述从20世纪末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传统企业纷纷采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政府、事业部门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带来了数量巨大的需求缺口。
二、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建设与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拥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独立承担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毕业后可进入信息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国家机关、高校、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发与应用、教学等工作。
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
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
3.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作适应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
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
5.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协调事务能力。
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文献检索能力。
6.应用知识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能掌握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和选择的一定能力。
能分析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定能力。
在综合类实习、实验中具有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Training Objectives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较熟练地使用IT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项目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
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管理人才。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foundation, Widening caliber, Improving quality, Extending c apability”, by adopting a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broad major, subdivided direction, modularization and tutorial system, this major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talents who are equipped with good political mentality,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master knowledge in natura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can use IT technolog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killfully, and possess ability of project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nd have a spirit of innovation. It also cultivates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engage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have high competitiveness and 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related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基本规格Basic Specifications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初步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合07、08、09年级)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162.5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68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2、学科群基础课:(23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6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EM02*(管理类课程):(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8.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4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1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3.5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B)(3.5学分);3、专业课:(≥55.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CS02*(计算机类课程):(41.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结构(4学分)、图论(3学分)、计算机导论(1学分)、数理逻辑(3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5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并行计算(3.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财经大数据管理方向)专业代码:0806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强化学科交叉,采用“厚基础、重工程、深融通、精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既熟悉财经领域的组织与运营模式、理解财经领域业务流程及业务逻辑,又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系统分析与集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胜任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财经领域单位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产品运营策划与咨询、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管理系统研发及架构设计等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卓越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素质要求(1)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审美观和艺术修养;(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知识要求(1)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财经领域的组织与运营模式,理解财经领域业务流程及业务逻辑,了解软件版权保护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3)掌握系统的观点,以及数学与运筹学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和方法,熟练掌握一种软件开发工具(平台);(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3.能力要求(1)具有较强的财经大数据管理能力,包括财经领域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分析的能力;掌握大数据管理系统架构的能力,围绕财经领域的信息化和数据管理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不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3)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和沟通能力;(5)了解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前沿及发展动态,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1.培养目标
(1)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系统软件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组织原理及设计技术;
(2)具有一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理论的基础,掌握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了解现代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
(3)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掌握软件设计原理与计算机程序设计;
(5)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系统;
(6)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方法,具有现代计算机教育的素质教育;
(7)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二、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等。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一、培养目标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 将来可望成为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和行政领导人。
二、研究方向1. 计算机智能接口2. 中文信息处理与自然语言理解3. 企业智能计算4.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5. 可穿戴计算机技术6. 生物信息技术7. 数据库系统8. 多智能体机器人技术9.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二年。
实行学分制,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答辩之前须修完不少于36学分(包括必修环节学分)。
四、培养方式1.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采用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
2. 发挥导师、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研究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
3. 坚持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
课程讲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理论课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
4.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成立导师组,会同有关教学系、学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业与生活、科研工作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查询具体学校的官网或咨询相关人员获取更多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信息科学发展的能力,并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和网络管理等技术工作。
二、培养要求和专业特色培养面向21 世纪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3.了解计算机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和追踪新技术的能力;4.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计算机实用技术、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军训、工程教育、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金工实习B电子实习、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汇编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范围3〜8年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教育平台构成、学分安排、毕业学分要求九、教学安排(一)基础教育平台说明:1•“完成相关项目”指参加校内老师或校外专业单位的相关科技项目,并且得到学院认可。
2•“计算机文化”辩论会指有关计算机文化及网络文化等热点问题的辩论会。
3 •“计算机相关资格认证”包括CCNA(4学分)、JAVA认证(2学分)、3学分)、5学分)等,可重复记学分。
湖南科技学院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面向和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具有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过硬,毕业后能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并能在科研、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普通话达到国家语委要求的标准。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体育达到国家大学生健康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具体规格是:
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具有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5、主要掌握面向对象理论,熟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6、主要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客户机/服务器的开发技术与方法。
7、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组网技术及网络操作系统。
8、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与法规。
9、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10、掌握Internet的使用,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11、身体健康、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12、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有较高的听说写能力。
三、专业特色
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采用多层次、多方向的“1+2”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确保学生的就业空间。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1、本科学制4年,按照有限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
2、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及专业方向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方向:
1、软件开发技术
2、网络技术
3、多媒体应用技术
六、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七、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引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编程、微机原理及相关模块方向课程等。
八、学分要求
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80学分,具体分布如下:
(一)全校性公共必修课(41.5学分)
按《湖南科技学院公共必修课程实施方案》规定执行。
(二)职业技能必修课(10学分)
L002003 普通话2学分
L082001 计算机引论 1.5学分
S082001 计算机引论实验(含技能测试) 1.5学分
L082002 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
S082002 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1学分
L082003 专业文献检索1学分(三)专业基础课(25学分)
L083001 高等数学(一)5学分
L083002 高等数学(二)5学分
L083003 线性代数 3.5学分
L083004 概率论 3.5学分
L083005 离散数学4学分
L083006 模拟电子技术(含实验)4学分(四)专业必修课(31学分)
L084001 C++面向对象编程2学分
S084001 C++面向对象编程实验(含课程设计) 1学分
L084002 数据结构3学分
S084002 数据结构实验(含课程设计) 2学分
L084003 计算机网络 3.5学分
S084003 计算机网络实验0.5学分
L084004 操作系统 3.5学分
S084004 操作系统实验0.5学分
L084005 数字逻辑 3.5学分
S084005 数字逻辑实验0.5学分
L084006 数据库原理3学分
S084006 数据库原理实验1学分
L084007 微机原理3学分
S084007 微机原理实验1学分
L084008 电路基础 3学分(五)专业限选课(20学分)
1、专业限课一(软件开发技术,20学分)
L085101 算法分析(含上机)3学分
L085102 软件工程 2.5学分
S085102 软件工程实验0.5学分
L085103 数据库开发语言 2.5学分
S085103 数据库开发语言实验0.5学分
L085108 Windows程序设计 2.5学分
S085108 Windows程序设计实验0.5学分
L085105 软件开发案例分析 2.5学分
S085105 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实验0.5学分
L085106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UML) 2.5学分S085106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实验0.5学分L085107 软件开发综合设计2学分2、专业限选课二(网络技术,20学分)
L085208 web编程 2.5学分
S085208 web编程实验0.5学分
L085202 计算机组网技术 2.5学分
S085202 计算机组网技术实验0.5学分
L085209 网络编程 2.5学分
S085209 网络编程实验0.5学分
L085204 网络安全 2.5学分
S085204 网络安全实验0.5学分
L085205 网络操作系统 2.5学分
S085205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0.5学分
L085206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 2.5学分
S085206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实验0.5学分
L085207 网络综合设计2学分
3、专业限选课三(多媒体应用技术,20学分)
L085301 美术基础3学分
L085302 平面设计 1.5学分
S085302 平面设计实验 1.5学分
L085303 多媒体技术 2.5学分
S085303 多媒体技术实验0.5学分
L085304 动画制作 2.5学分
S085304 动画制作实验0.5学分
L085305 影视制作 2.5学分
S085305 影视制作实验0.5学分
L085306 虚拟现实技术 2.5学分
S085306 虚拟现实技术实验0.5学分
L085307 多媒体综合设计2学分
(六)专业任选课(任选7门,17.5学分)
L086001 前沿软件讲座 2.5学分
L086002 工程制图与CAD 2.5学分
L086003 XML语言 2.5学分
L086004 数学建模 2.5学分
L086005 编译原理 2.5学分
L086006 JA V A程序设计 2.5学分
L086007 计算机图形学 2.5学分
L086008 管理信息系统 2.5学分
L086009 3DMX动画制作 2.5学分
L086010 并行计算 2.5学分
L086011 Matlab与图形图像处理 2.5学分
L086012 计算机维修 2.5学分
L086013 计算机体系结构 2.5学分
L086014 分布式系统 2.5学分
L086015 容错计算 2.5学分
L086016 电子商务与网站开发 2.5学分
L086017 人工智能 2.5学分
L086018 信息安全与编码 2.5学分
L086019 专业英语 2.5学分
L086020 嵌入式技术 2.5学分
L086025 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 2.5学分
L086022 软件测试 2.5学分
L086023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2.5学分
L086024 Linux操作系统 2.5学分
L086026 ACM程序设计培训 2.5学分(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
S080001 军训2学分
S080002 公益劳动1学分
S080003 社会实践1学分
S080004 专业见习2学分
S080005 专业实习6学分
S080006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1学分
S080007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1学分
S080008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1学分
S080009 毕业设计(论文)10学分(八)综合素质教育(10学分)
按《湖南科技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执行。